第144章
書迷正在閱讀:陛下輕點罰,宮女她說懷了你的崽、[綜漫] 硝子想要退休、咒回乙女·你拒絕不了的三人邀約、[綜漫] 總之就是非??ㄍ垡?/a>、[少年歌行] 無雙朝朝、真千金一身反骨,就愛給大佬添堵、請吃黑病向短篇、[FGO同人] 為了明日的星辰、七年之癢、頂流學長他很撩很寵
衛卓不顧身上還殘余的疼痛,他站起來就要往上山走,只是如今原本就不好走的小路,更是被山石和斷木阻擋,已是路跡難尋。 墨白也爬了起來,見少爺踉蹌了好幾步,趕忙上前將他扶穩。 薛云和薛顥也互相攙扶著從地上爬起來,可幾人將將站定,悶沉烏黑的天空中就一聲天雷炸響,緊接著一場血雨毫無征兆地落了下來。 四個人瞬間就一身浴血,震驚到無法理解此刻所發生的事情。 等到他們在雪兒的幫助下好不容易爬到原本山洞的位置時,眼前的一切,更是觸目驚心。 囚牢之中,沐家人死傷無數,活著的也只有被變成怨妖的女眷。而在囚牢前,沈長里跪在地上,抱著已經不醒人事的‘輕輕’,兩人的衣衫都已被血雨染成了刺目而又詭異的紅色。 “師父!” 上空之中,原本看到沈長里趕來的輕輕,心中頓時又燃起了希望,她像是看到了一束光,希望她能拯救這一切。 可當她看到沈長里在目睹了這殘酷血腥的一幕后,手中失力,無妄劍也轟然落地,隨后,她瘋了似地朝躺在地上失去知覺的「輕輕」奔去。 看著沈長里抱起「輕輕」,又給她輸送自己的靈力,空中氣泡里的輕輕已經徹底絕望。 她忘了,之前不管是宋宛還是阿瑩,她們都曾被無魅占取過身體,若那時候沈長里就不曾認出,那此時她也肯定認不出那個「輕輕」,已經不是她沐輕輕了。 她只能無力跌坐在氣泡里,束手無策地看著地面上的一切,像一個俯瞰世間,卻又無力插手的真正的神那般,只能對這一切充滿了無盡的悔恨與懊惱。 不過朝夕之間,她的心上就像是被狠狠地撕裂了一道口子,血流不止,痛徹心扉,在那道口子里,是她的身體被無魅侵占,是爹爹,阿娘,阿沅和整個沐家人所遭受的無妄之災,是她神魂脫離那具凡人的軀殼后所找回的十幾萬年前的記憶,是她變回彌族公主紫尋后所面對的世間只剩她一個神的孤寂境地…… “叮鈴……” “叮鈴……” 耳邊再次響起那清脆悅耳的鈴聲,它一遍又一遍地,以短暫的規律不斷地重復著。 那是霧見谷里的清音鈴,每當神境大門大開,凡人入內時采藥,到一定時間后,彌族神歸來之時,清音鈴就會自動響起,提醒凡人們速速離去。 “叮鈴……” “叮鈴……” …… 清音鈴還在繼續響著,那從遙遠空間里傳來的神秘的鈴音就像是在呼喚她的聲音,那鈴聲每響一次,她的腦袋就抽痛一次,同時,身后好像有無數雙充滿力量的手將她往后拉去。 地上的一切越發的模糊,沈長里的身影晃出無數個重影來,輕輕來不及再喊出一聲「長里」,整個人就被身后那些無形的手拉進了一片黑暗當中。 十三萬年前,神族遭受天地的懲罰,開始不斷殞落消失。 天地籠罩著一片陰譎之中,神族變得慌不識路,漸生內亂,更甚至有的神為求活命叛出神族,墮落成魔。與此同時,魔族與妖族也開始趁機出入凡間作亂,一時間凡間變得瘡痍滿目,生靈涂炭。 紫尋便是出生在這個「戰亂」的年代出生的,她出生那日,三只彩鳳盤旋霧見谷上空三天三夜,天空中祥云流動,世間三日無風無雨,陽光遍灑整個西陵大地,那三天,任何魔族與妖族都不敢出入人間作祟。 神界所有的神都以為彌族小公主降生,代表著吉兆,可令他們未曾想到的是,三日之后,除了彌族,其他神族皆在一夜之間全部消失。 在此之后,彌族將小公主紫尋視為護族符,帶她與整族避于霧見谷神境之中,再也不敢輕易出谷。 神族的殞落與避世,令妖魔兩界再度開始為禍人間,而九天這上的天界,天尊也一向認為天凡兩界各有法度,如今凡間所遭一切,皆是命數,便命其天宮中的神仙不許插手凡間之事,如此之下,凡間開始淪為煉獄,無數凡人命喪妖魔之手。 避于神境的彌族始終不忍,還是派出谷中精靈化為人類前往凡間,并選中了一名善良正直,心懷大義的凡人,于每年月圓之日前往譙俊山,在那里,彌族會打開神境大門,并全族離谷,讓其進入谷中采取各種有療傷奇效的藥草。 凡人用從霧見谷采到的藥草,可治妖魔落下的傷口,亦有延年益壽之效,凡人也因此聲名大振,被帝王請入宮中,成為御醫。 而那凡人,便是沐氏的老祖宗。 此后,每年月圓之日前往霧見谷神境采藥之事,已成為沐氏宗族的固有傳統。 78第七十八章 對于神族的恩賜,沐氏一族從未忘本,老祖宗更是將此事記入宗規之中,代代相傳。 但好景不長,兩萬年后,彌族也在一夜之間消失無蹤,而霧見谷神境也隨之隱于世間。 失去了最后一個神族的庇護,凡間再度波瀾四起。 又數萬后,天界的弦風上神也無法再對凡間所遭一切視而不見,便辭去天宮中的仙職,天尊念他是一介上仙,便將九矅山劃給了他,他便自立門戶,建立了九矅派,廣招弟子入內修仙。 不少凡人為求自保與長生,都踏上了前往九矅山的修仙之路。 一直守護著封有紫尋神魂的菱花鏡的沐氏一族,在這個亂世之中,卻仿佛有了護身符般,家族之中無人有大病,子女皆圓滿。菱花鏡就這么一輩傳一輩,直到傳到沐燁廷爺爺那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