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文化
經過五千年的不斷積累和發展,中國文化變得越來越博大精深。它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和內涵已不是一兩句話或一兩篇論文,就能夠道得完,說得清的。吾非學者,亦非以搞文化來養家糊口之人。只是面對當今社會上道德的缺失,官場的黑暗,以及傳統文化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實際情況,而說一說自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迂腐之見。 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不知道養活了多少文人與學者,從古至今都是如此,這種客觀現實也必將延續很長一段時期。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研究和探索,是有利于人民和國家的事情,而且在現實中,我們也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這一點點小小的成功卻導致了某些學者教授們,對中國文化的解讀形成的片面認知,卻是值得我們深思、商榷以及追究的。 (一)對中國文化儒、釋、道的看法 在學習中國文化概要的過程中,我發現一種十分荒唐的理解,即在許多專家學者的解讀中,中國文化被簡單抽象的理解為儒、釋、道的三者合體。我覺得這種說法狹隘了中國文化,不僅沒有看到中國文化的博大,也是一種思想簡單,帶有投機主義的表現。因為中國文化在出現儒、釋、道文化之前,早已有了許多的文明,比如說:農耕文明、游牧文明以及國家的管理制度等都是出現于這三種文化之前的。 儒學產生于春秋時期,由孔子對禮的認知,以及其門徒和追隨者們對孔子思想的廣泛傳播,尤其是戰國時期孟子對孔子思想的創新而逐漸發展起來,并且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不斷的積累,儒家文化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但我并不認為儒學就代表了中國文化,盡管國外的許多國家建立了孔子學院,一時儒學炙手可熱起來,也不能讓我產生那種認同感,因為真正的中國人,對于屬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是必須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的。 就在儒學剛剛興起或發展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是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時代。當時除了孔孟儒家學派的“禮”、“仁政”之外,還有道家學派的“虛實相生”、“有無之道”墨家學派的“兼愛”、“非攻”、“尚賢”法家學派的“皇權、法律”思想,這些學派的思想都是當時極為盛行的文化因子,就連荀子的“循自然之法”也是十分有名的。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有許許多多的追隨者、信奉者以及實踐者,就是聯系現今的實際情況,它們的價值與用處都是隨處可見的。而且在封建社會,儒釋道文化在各朝各代的實際地位也是不同的,就比如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法家的思想備受推崇,做到“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統一方針,才奠定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格局,使中國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漢朝在早期崇尚道家“無為而治”社會得到穩定和恢復,中后期才有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學的一家獨大。還有在唐朝統治者和人民普遍崇佛,宋朝則是佛道共存,元朝卻偏于佛,明朝皇帝卻偏重道家的長生,清朝轉而支持佛教的發展。這些客觀存在的事實都很好的證明了,中國文化是不能被簡單的理解為儒、釋、道的。 另外,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包括那些在科技,醫藥,學術以及軍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在科技方面,中國不僅有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指南針,印刷術,造紙,火藥,還有墨子一書中有關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魯班對于建筑方面的成就,張衡制作的地動儀等等,都是領先于同時代的世界各國的;中國的醫藥學在古時也長期領先于世界,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名醫大家,比如:“醫藥之祖”的神農嘗百草,被稱為“脈學之宗”的扁鵲,有“醫圣”之稱的張仲景寫下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隋唐孫思邈寫的千金方以及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都是醫藥學上有著很高成就的;至于學術上中國文化所取得的成就那就更多了,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南朝祖沖之九章算術注中對數學里圓周率的研究,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至今還是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的遺產毋庸置疑,這些文化也該是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的。 因而,對于中國文化的研究和解讀,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儒、釋、道,而要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中,去發現和領略中國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理解中國文化之真正內涵。 (二)對現今“精英文化”的解讀 所謂的“精英文化”是與大眾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山寨文化相對立而產生的文化現象。即,不適應嘈雜的物質社會,它是人們內心渴求卻常常被世俗生存需求驅逐時才能感悟到的,它是在人們靜心思索或遭遇物質失利而需要情感慰藉時才冉冉上升。(引用于百度知識) 現今的社會,一些自以為是的人,大為鼓吹和歪曲“精英文化”儼然把自己當作社會的精英,世界的主宰者。誠然,在歷史的發展中,無數的社會精英們(用他們的話來說)因為受過良好的教育,或有著超然的氣魄和智力,為社會做過很大的貢獻,但我也不能就認同他們由“精英文化”而產生的“精英治國”的結論。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永不可顛覆的真理。在古時王朝興替的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明君賢臣,他們曾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做出過極大的貢獻,被后人歌頌。但歸根結底,他們的成功也得有人民的支持才行。雖然這些社會的精英大多有著超出一般群眾的遠見和智慧,他們辦事情的能力也是為人們所欽慕的,但他們的這些能力和見識卻也是來源于人民中的。所謂的精英并不是高人一等的神,他們的一切都是取之于民的,因而那些別有用心之徒所說的“精英治國”只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或犧牲大部分人的利益來滿足他們狼子野心的輿論而已。 在資本主義國家“精英文化”以及“精英治國”的思想是十分猖獗的。那些道貌岸然的資本家和統治者們,過分推崇精英們在社會上的作用,以此混淆視聽,麻痹群眾,用極所有手段,來大肆斂財和維護自身統治。但是這種所謂的“精英文化”和“精英治國”是必將被時代所拋棄的,這就好像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一樣,其中日本所處的實際情況就是很好的例子。日本作為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道路上搞得是很成功的,但他們管理國家事務的所謂精英們卻是十分無能的。這些掌握國家的所謂精英,大多有著極好的家庭壞境,都或多或少的畢業于一個知名的大學,他們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科技管理經驗,但我們所知道的日本卻是一個政權更替十分頻繁的國家。在面對經濟通貨膨脹和連續幾年的經濟增長乏力的實際問題上,這些社會精英是那么的無能為力,他們所能做的只不過是給人民開一個個“空頭支票”罷了。那么造成這種結局的問題在哪?為什么精英治國會失???究其原因是所謂的“精英治國”缺乏廣泛的民眾支持。 相反,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新中國的建立,不僅使中國得以統一,也使得占世界五分之一的民眾真正實現了當家做主人的愿望。特別是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人民權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盡管因為某些國賊的陰謀,國家走了十來年的黑暗時光,但總的說來,中國人民的民主意識和權利是越來越得到了釋放的。中國共產黨也只有堅定不移地走人民治國之路,才能保證國家現代化的實現,以及政權的持久穩定。對于中國的國家建設,切不可搞所謂的“精英治國”一定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將“精英文化”引向好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大力發展“大眾文化”擴大人民民權。如果一味走所謂的“精英治國”的道路,中國只會出現一個個獨裁者,民權將得不到發展。 打個比方,在當今的資本主義國家里,資本家的利益絕不是普通人民大眾的利益,就好比紐約華爾街的繁華就絕不是供下水道里的乞丐所擁有的?!熬⑽幕币罅Πl展,社會也要努力培養精英,但是“大眾文化”不一定就不高雅,至于“精英治國”的輿論就讓它見鬼去吧。 (三)談談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和發展狀況 時代發展需要不斷吸收前人的文化,對其進行認真地分析、研究、刪選及提煉,取其精華并將之與現今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中國社會的發展也需如此為之。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其所具有的時代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中國人民如果能夠利用好前人文化思想,取長補短,那么中國這條巨龍將會飛得更高更遠。 可是在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上,偏偏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聲音。大致有三種人,第一種人,過分強調傳統文化的功用,這類繼續活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過著啃老的生活,把傳統文化當作教條和圣旨來作為行事準則。這類人大多不求進取,不相信“變則通”的道理,在處理問題上一味地只想到“變通之道”殊不知,這樣的思想只會讓國家變得落后和腐敗不堪,就好像清朝的腐敗,士大夫們對圣人的膜拜并不能阻擋英法的洋槍洋炮。第二種人,正好相反,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則采取十分排斥的態度,他們追尋所謂的最高真理是一味的發展,發展。這類人雖然大都富有創新的精神,卻只不過是不成大氣的“紙殼子”沒有傳統文化的積淀,他們什么也做不了。他們貌似披著時代先鋒的身份,要大搞特搞,其實這些“憤青們”只會將事情搞砸。打個比方,他們的行為好比是“驢拉磨”好像都往前走了,其實質只不過是在原地繞圈而已。不回頭看,不吸收前人的文化,真正能成功的事情怕并不多“摸著石頭過河”那石頭至少該包括傳統文化。 社會歷史上,儒學幾度成為專家學者們爭論的焦點。在關于如何看待中國儒學的問題上,以上兩種人各執己見,滔滔不絕,面紅耳赤大有大打出手的火藥味。誠然,在歷史中,他們的思想也得到過認同,但是那只不過是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的一時權謀罷了。幸好,人類歷史的發展中,還有一種人的思想是符合實際的,這也是我推崇的有別前兩者的第三種人。這種人不僅認真分析實際,富有創造精神,而且在采取行動的時候會以史為鑒,很好地吸收傳統文化并將之用于實實踐。歷史證明,他們的行動大都是取得了成功的。我認為,只有這種人才是真正懂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也只有他們才能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使中國文化弘揚于世界文化之中。 以上三點,雖不能道盡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所有看法,但也就到此為止了。在此忠告那些要去了解中國文化的友人們,一定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中國文化,只有這樣才不會形成偏頗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