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東溪古鎮
重慶市綦江縣的東溪鎮出美女,有俗語佐證:“東溪鎮紫街,十個出來九個乖(漂亮)?!笨蓶|溪真正吸引人的不是美女而是那古鎮。 我的父輩在綦江橋河生活了幾十年,可沒有一人去過東溪。這些年來,隨著人們懷舊的情緒的一再泛濫,游覽古鎮竟成了一種時尚。其實這也不足為怪,在某些時候,流行與古典在人們復活的情緒里,成為時尚、達成和諧的互補是理所當然的。東溪的古鎮真的能給我這樣的感覺嗎? 去東溪之前,我查找了一些有關東溪古鎮的資料。東溪位于綦江縣城南部的川黔210國道邊上,距縣城45公里,南部與丁山湖毗鄰。據史書記載:“綦江東溪古鎮名為萬壽場,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此設丹溪縣,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撤丹溪縣為鎮,復以丁山河向東流入綦河和綦河從東而來此,命名東溪?!睆氖房礀|溪古鎮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 邀約同學十余人出發了。到東溪那日,是初冬的正午。從綦江二級車站上高速路不到半個小時的路程,古鎮便映入眼簾。既然名為東溪是少不了水的。放眼望去,古鎮背靠牛青山,東丁河、福林河繞鎮而過。并匯集于綦江河,好一派依山傍水的秀麗景色。在東溪新街上,一制作麻繩的老大伯告訴我們,解放前,作為綦江上游一個貨物集散碼頭,東溪行政下暑所在地,那時人丁鼎盛,貿易興旺。時過境遷,而今我見到的卻是數得清人數的街。但那長流不息,依舊如故的清清溪流,激起我想象著昔日的繁華。街上一青年告訴我們,若想體味真正東溪古鎮的原汁原味,去一趟離新街約1公里處的清代一條街吧。 于是,我們轉道來到了這個不個200米長的半邊街。說它是半邊街是因為街的一邊是建于清代的太平橋。橋傍是綠蔭如蓋的黃桷樹,橋下溪水飛流,樹、橋、溪水相互構成了一幅頗具詩意的水墨畫;另一邊是一排排、一幢幢木結構的青瓦蓋的富有川東民居特色的樓閣。從這些建筑群的風格上看,這些民居出于清末民初年間,一些老屋年久失修大都閉門緊鎖著,久末住人的老屋那斑駁的土墻和依稀可見文革時留下的大幅標語,還清晰可辯。從陳舊木門上可以看出,他們似乎都在不露聲色地浸潤出歲月的風霜。我們這一群時尚紅男綠女在老街古色樸素的襯映下,顯得極為耀眼。在眼觀古街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了東溪一絕:西南地區最大的黃桷樹群。據了解,這里有3000多株罕見的古老的黃桷樹群。就清代一條街、太平橋一帶就有約300方圓余畝地的黃桷樹群,其中百年以上的樹齡就有300余株。常年翠綠的黃桷樹十分得體的鑲嵌在這古鎮的山水間,疏密有序,為東溪平添了一份恬靜和別致典雅的風韻。 其實東溪除清代一條街和古老的黃桷樹群外,還有極富觀賞的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如五橋、三廟、兩碑、兩石、三瀑布。五橋為清代建筑的平橋、太平橋和前些年來修建的永久橋、大安公路橋以及已通車的高大雄偉而俊俏的渝黔高速公路橋。五橋風格各異,又分別座落在黃桷樹群之中,具有樹纏橋、橋戀樹,相得益彰的浪漫景致;三廟是觀音廟、玉皇廟和鎮海王廟。這些廟宇據說都是清代建筑的。在巖石內的觀音廟特別引人注意,廟內還有一尊長約10米的睡佛,至今吸引著不少信佛者前來拜佛燒香。兩碑,一是醒悟碑,是國民黨少將費天泉當年與賀龍談判后立下的;另一個是“南平遼”碑,記載著西雙版納傣族人生活的足跡。兩石則是盤踞在東丁河中形如烏龜的烏龜石和佇立在東丁河與綦江河交匯之處雕刻有“神石”二字的大石;三瀑布是大金銀洞瀑布、小金銀洞瀑布和太平橋瀑布,瀑布相距幾十米,分三級而下,據說大金銀洞瀑布在豐水季節尤為壯觀,其落差足有30余米,橫空而瀉的落瀑布聲方圓幾公里都能聽見。 另外,東溪鎮為發展旅游產業,將新街后的連接萬天宮等的老街外墻進行了修整,用灰黑磚與白紋還以古街本色。目前已吸引不少中外游客來此觀光旅游。 坐車離開東溪古鎮時,陽光已為她涂上了一層耀眼的余輝,似乎又增添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再一次回望那古老的、仍然風韻猶存的東溪古鎮,心里充滿著親切與平和;而那些浮華的心境,早已充溢著一份寧靜與安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