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 成為手冢女友的千層套路、[綜漫] 論魔法杖的自我素養、[綜漫] 琴酒物語、[HP同人] 向著你的軌跡、[娛樂圈同人] 姐妹,搞桃浦嗎、[hp] 帶壞好學生的一百種方式、[綜漫] 太宰與小宮山、第一侍衛[綜武俠]、[綜漫] 奇怪的劇情設定增加了、[火影同人] 火影女裝忽悠斑,柱間不放過我
“小妹又能多想什么?”三花貓毫不留情揭穿了自家二哥那點可憐的伎倆:“如今這空地只有兩三百畝,比太極宮禁苑的馬場小了足足一半有余。在這樣的場地上練習馬術,當然輕松得多了!二哥難道不是這樣想的?” 橘黃貍花無言以對,隨即惱羞不已——自陛下從這莫名的“現代世界”折返之后,對待子女的教育思路便有了極大的變更;而其中最為遭重者,莫過于恍兮惚兮的嫡次子,身份與結局都極為尷尬的魏王殿下?;实垡蕴刂枷铝怂懒?,削減魏王一切膳食用度,停掉飲宴、采買、封貢的一切收入,并派專人監督他的飲食與活動。其管束之嚴厲,甚至令重臣們都大為錯愕。 諸位宰相一向主張削減藩王的用度、尊隆東宮的地位、反對皇帝過于寵溺幼子;但饒是如此,在這樣雷厲風行的嚴苛限制之下,就連魏征、房玄齡都人都被驚得反應不能,甚至幾次上書,請求陛下寬免藩王,矯枉勿得過正——只不過陛下絕不為所動而已。 當然,在座的一人三貓都明白陛下此舉真正的用意;也正因為明白用意,黃貍貓并不敢公開表示反對。不過,為了表示憤怒,他奮起反擊,猛戳親meimei的軟肋: “真要說弄虛作假,我當然不敢為自己辯護。但半月之前,三妹口口聲聲說是要熟悉此處的’網絡‘,那不也是玩了一下午的什么——’游戲‘么——” 話音未落,黑貍貓尾巴繃直,猛然發出了一聲奇怪的呼嚕;就連林貌也手指微顫,不由自主地移開了目光。 所以這就是黃色貍貓重大的失誤了。他光顧著尋覓自己meimei的短處,卻忽視了最大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從旁教唆,才到現代不過三五日的公主殿下,又能在哪里接觸到游戲呢? 或者換句話說,短短三五天就能將游戲熟練到這種地步,若沒有人殷勤陪練提點,又怎么可能做到呢? 為了掩蓋這一時的心虛,受命照料這三只貓咪的大手子左右觀望,迅速轉移話題: “聽至尊與皇后的意思,似乎是打算委托組織聘請專家,為留學的事情做預備。三位殿下有什么想法么?也好趁便轉達?!?/br> 若以魏征、李靖原本的構想,就算要請東宮身先士卒,開留學風氣之先;那也不過是讓太子到現代草草瀏覽數月,見識世面而已。真要讓國家的儲君完全脫離朝廷的規制,徹底進入嶄新的現代世界接受那前所未見的教育,他們也絕沒有那個膽量——一國儲君奔波在外,那可是春秋時國破家亡的落魄王孫才有的待遇;貿貿然提這樣的建議,那不是往皇帝臉上潑臟水么? 所以,能夠做此決斷者,當然只有至尊夫婦本人。 這種決斷當然也其來有自,倒不僅僅是因為貓貓陛下對現代那色授魂與的向往,而更多參雜了隱秘的考量。這數月以來他常常瀏覽唐初以來的種種史籍,除了照例被歷代孝子賢孫氣得七竅生煙之外,所遭遇刺激最深的,便是從期刊中讀到的一篇議論唐朝皇位傳承的文章了。 該論文的作者以極為冷靜犀利的筆觸,剖析了初唐以來皇權轉移中的種種亂象,并著重回顧貞觀年間太子與魏王爭位時的血腥往事,認為李承乾與李泰的慘烈結局,固然有各自性格的缺陷;但太宗皇帝在局中若有若無的制衡與引誘,也未嘗不是禍亂之源—— “荒謬!誹謗!” 李二陛下登時暴怒,反手將期刊擲了出去,敲碎了一桌的瓷器。 所幸彼時并無外人,只有長孫皇后相伴于側?;屎箧偠ㄗ匀?,起身撿起期刊,仔細翻閱幾頁,才平靜開口: “陛下,這個世界的人,說話從來是如此尖刻直接——” 帝后夫婦在小樓駐留多日,對現代人的傾向也算頗為了解了。相較于古人的含蓄委婉、一波三折,現代人在情感的表達上簡直直白顯露得叫人驚訝,用詞中基本不會考慮什么欲語還休的回環曲折,若有似無的隱約暗示。也正因如此,他們在文章中直接點名李二陛下,倒不一定是什么惡意,而純粹是出于用語的習慣。 畢竟,祖龍與武皇帝被學界點艸的次數,還要多上不知凡幾呢 眼見丈夫怒氣少歇,皇后又徐徐道: “再說,以我的見解,這篇文章言語精當,邏輯縝密,也并非有意毀謗?!?/br> 皇帝剛剛按下的火氣噌一聲竄上兩尺高: “邏輯縝密?難道朕還真在算計自己的兒子不成?!觀音婢,他分明是——” 長孫皇后沒有回話,只是靜靜將雜志翻到某一頁,遞到了皇帝眼下。 至尊只是掃了一眼,臉色便青白紅綠,變化數次,終究言語不得。 不錯,雖然皇帝被雜志的區區數語激得大為破防,但這論文的本意,還真不是八卦大唐皇室那混亂的父子關系——專業學者又不是歷史粉圈,不會閑的無聊掰扯皇帝的隱私,文章提及了貞觀初年的儲位之爭,不過是為自己的觀點增加一點論據而已。 這篇文章統計了西晉以后歷代皇位更迭,描繪出五胡亂華以后權力秩序徹底崩塌的恐怖景象——南北朝上百次皇位流轉之中,居然有九成以上都離不開宮變、篡位、陰謀的影子,能稱之為“正?!钡臋嗔鞒?,當真是稀少到可憐的異類。 在這種跨度長達數百年的極端混亂之下,整個上層的心態已經完全被改變了。兩漢穩定而光輝的秩序一去不返,篡位、謀逆、叛亂乃至弒父弒君都被視為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的常例,已經無法再激起任何政治倫理上的波瀾。也正是因為這種政治上的“人心思亂”,才扭曲了整個朝廷運轉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