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書迷正在閱讀:炮灰前任重生后、玄學大佬穿成炮灰A后和女主HE了、冬霧盡時、路不拾人、禁止對小狗說三道四、陪男主共度貧窮的女配覺醒了、事業批病美人又在裝嬌嗎、送你一張船票、[綜漫] 工藤家的養崽日常、[西游] 與貓貓二鳳陛下的奇幻漂流
沈氏壓低聲音,不無憂慮地道:“蓬萊殿中今日又進美姬數位?!?/br> 薛婉櫻原本正經危坐,面色沉重,聽到這句話忍不住笑出聲:“那又如何?” 說著從案幾后起身,探起簾子向內殿走去。 沈氏跟著薛婉櫻身后,像是不明白薛婉櫻言語中的輕蔑嘲諷從何而來。她總覺得自從公主的婚約起了波瀾之后,皇后就像是變了一個人。 沈氏從薛婉櫻剛出生的時候就跟在她身邊,自認為幾乎比薛婉櫻的親生母親周夫人還要更了解薛婉櫻。 她至今仍記得薛婉櫻年少時學女四書,過目不忘,為先生贊揚的場景。 在她的印象中皇后永遠是寬容的、守禮的,絕不使自己逾越半步禮教,絕不是像現在這般,對天子的耽于yin逸視若無睹。 她不由道:“惠妃為了邀寵,竟不惜向陛下大肆獻美,若是長此以往,宮中人人效仿,邪魅之風則生,陛下正當盛年,若是因此圣體虧空,那——” 說到這里,沈氏不由緩了一下:“娘娘既為中宮之主,理應時時告誡陛下,以肅宮中邪風——” 薛婉櫻打斷她,輕笑道:“好了,嬤嬤你不要再說了?;蒎鸀楸菹逻x美,也是為了能夠為陛下開枝散葉,繁衍皇嗣,便是高太后在此,也一定贊許有加?!?/br> 沈氏被她這番滴水不漏的話堵得說不出話來,好半天才道:“有一事,奴婢思慮日久,卻仍是心有不安。公主畢竟是李家女,如何能夠隨著夫人到并州去?日后議婚,難道要不經三省而行?陛下終究是天下之主,是公主的父親。娘娘從前讀書,亦懂得‘愛子即為之深遠慮’的道理,為了公主和東宮,也為了周家、薛家的周全,娘娘還是應當早日與陛下冰釋前嫌、重歸于好?!?/br> 薛婉櫻回過頭,深深地看了她一眼:“嬤嬤日老,何不出宮去,置辦田宅,頤養天年,好過如此思慮苦多?” 沈氏一下就僵住了,不敢相信這是薛婉櫻會對她說的話。 薛婉櫻在梳妝臺前坐下,拆下自己發髻上的釵環,半晌才緩了語氣:“這些——我自有思慮?!?/br> 其實周棠不止向天子獻上了數十名美姬,更為天子獻上了號稱服用之后就能長生不死的丹藥。 而這些薛婉櫻都沒有阻止她。 平心而論,周棠確實是周家這一代中少有的聰穎之輩。但若她更年長成熟一些,就該明白,如薛婉櫻之流,絕不會讓自己在同樣的問題上犯兩次錯誤。天子瞞著她,想要將長女下嫁給高通的事就像是一根針,時刻警醒著她,掌握這座皇城的每一個角落,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而這時,距離薛婉櫻成為這座宮城的女主人,整整過去了十一年。 在這十一年間,她友愛妃嬪、寬待下人,cao持庶務,有無數的人受過她的提拔和恩惠。 她本就具備這樣的能力。 薛婉櫻又道:“聽聞前些日子定安縣主喪夫居喪?” 定安縣主的父親是天子的庶兄宜都郡王。宜都郡王早逝無子,宜都除國,宜都王妃就帶著這個女兒回到了長安居住。天子為了彰顯自己的仁義,對這個幼而偏獨的侄女還算頗為照拂,一應供給都比照郡主,且在定安及笄之后將她指給了東宮洗馬沈偉的次子,可惜婚后一年定安縣主的丈夫就病死家中。 薛婉櫻忽然提起定安這個名字,沈氏一時沒緩過神來。實在是諸王郡主藉著向太后盡孝的名義淹留長安的,數不勝數,定安縣主在其中,位份并不出眾。唯一一次有印象的,還是因為她和新婚丈夫發生口角,杖斃了丈夫的兩名姬妾,薛婉櫻將她召入宮中問責。 “娘娘怎么突然想起定安縣主了?”沈氏不解。 薛婉櫻卻只笑道:“明日傳本宮令旨,召宜都王妃和定安縣主入宮吧?!?/br> * 咸寧于半個月后收到母親的家書,告知她:高通的婚事定下了?;榕鋵ο蟛皇桥匀?,正是她的堂姊定安縣主。 咸寧長于宮闈,和這些血緣疏遠,素日又不常走動的諸王公主關系并不密切。咸寧對這位定安堂姊的印象也就僅限于幾年前的新年,她去給祖母周太后請安,恰好遇見宜都王妃帶著女兒入宮。定安縣主長得極具嫵媚風情,為人亦能說會道,頗得周太后的歡心,還因此得了周太后不少的賞賜。 這樣一個人,怎么就和高通扯上了關系? 咸寧皺眉,盯著手中的書信看了半天,不由憂慮這是母親為絕后患做出來的情急之舉。干脆展平箋紙,提筆潤墨,剛下筆寫了幾句話,趙亭姜推門走了進來,一眼瞥見書案上帶著皇后徽印的信封,笑道:“娘娘掛懷公主,時時不忘鴻雁傳書?!庇譁惤タ聪虒帉懥耸裁?,只見咸寧開頭先報平安,又問了幾句母親康健,阿弟功課,甄女冠近況之類的閑話,才不無憂惻地對皇后說,不愿因為自己的緣故,讓定安縣主終生不幸。 趙亭姜看了,卻笑道:“你大可不必憂心這些。若是高郎君和定安縣主真成了婚,還指不定是誰吃了虧?!?/br> 咸寧手中的筆不由一頓,停下來看趙亭姜,“此話怎講?!?/br> 她是見識過高通此人的荒唐的。雖說時下蓄妾之風,屢禁不止,但世家男兒大多講求修身,向來不興大肆納妾。更何況高通還有和紈绔子弟當街爭奪歌姬的丑事在前。 趙亭姜看著她緊蹙的眉頭,忍不住笑道:“這種事嘛,向來是一物降一物。好色之徒,配上悍妒之婦,豈不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