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他們兩個人在荀子門下,學習的都是經世致用的帝王之術,勉強可以被稱為一句同學。其思想也就因此存在了很大的共通之處,即在“大一統”理論的實施路徑方面。 這里的“大”,實際上是“張大”的意思,意為崇尚一統。 這里提一下,“大一統”的政治理想其實算不上多稀奇,因為在百家爭鳴的時候,各家學派都或多或少誕生了“天下”這一概念。 儒家學者應該是講它比較早甚至最早的人?!渡袝分姓f“奄有四海,為天下君”,那么既然你都要擁有四海了才能被稱為“天下”的君主,自然就要崇尚統一——大一統和天下于是乎自后者誕生起便分離不開。 但這當然不是儒家的專利,其他學派也都有類似的觀點輸出。比如《莊子》說“一心定而王天下”,《墨子》講“一同天下”,其實想表達的內涵都是一樣的。 在春秋戰國這樣諸侯混戰的破爛環境里,各家學派發展到戰國末期,實際上不論是出于君主的需要還是個人的訴求,都不得不開始發表類似的觀點,并且不約而同地開始探討如何解決統一路線問題?!?/br> 春秋·破爛·戰國:…… 謝謝你,后世人,給他們破爛環境這樣一個犀利的銳評。 怎么你夸百家爭鳴的時候那么真情實感,講李斯下定決心投身動蕩的時候那么激情澎湃,到頭來對他們的評價竟然是破爛二字???! ——他們最起碼應該比那什么南北朝,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什么的來得好吧! 【比如孟子,他宣講“王道”,強調道德的重要性,認為施行仁政就能使四方臣服。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他嘗試走的就是一條文化勝利路線。但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不是文明6,他的構想只能被認定為儒家學者的一種理想主義,和隔壁柏拉圖的烏托邦構想平分秋色?!?/br> 孟子:…… 儒家的亞圣面不改色,對于后世人的調侃連眉梢都沒動一下:笑死,他堂堂戰國著名辯手,敢和多位君王正面對剛的金剛級頭鐵選手,哪里是旁人輕易幾句話就能動搖的? 就算那旁人是后世人,站在時間長河的下端比他有了更多的材料可做論證的依據,依舊感慨于他的主張不能施行于世,但那又如何呢? 他心中有道,道直而正。后世人也要認可其理想的美好之處,對于他的一些看法加以支持。那么即使此刻與世相違又能如何呢? ——孟軻可不怕頭撞南墻血淋漓。 只不過“柏拉圖?烏托邦?” 那是什么? 孟子有點好奇:能不能展開說說,他有點想和人辯論一下。 【韓非則不然。 在他的著作當中,“天下”這個詞總共出現了267次,并且大多都是以“霸天下”“強天下”“一匡天下”這樣直白的詞匯形式出現,即表明了他對于大一統路線的思考: ——動用暴力手段?!?/br> 孝公:…… 孝公:? 等會等會等會—— 這個畫風,不知道為什么, “好眼熟啊?!?/br> 簡單粗暴,他喜歡。 坐在一旁的商鞅卻笑了起來,直到孝公轉頭看他,才反問道:“鞅當年說公,難道不也是到了闡述霸道的時候,公才愿意傾聽嗎?” 什么帝道王道的,那種太宏大的東西,他們老秦人壓根不感興趣??! 天幕還不忘緊跟上一句,加深商鞅這句調侃話的力度。 【所以,這樣的理論,當然會讓嬴政看完他的論著之中,就不由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這樣夸張的感嘆,乃至于愿意為了韓非直接向韓國發兵威逼。 畢竟咱老秦人,主打的就是一個功利實用主義??! 能動手就絕不多bb!】 嬴渠梁:端坐.jpg “這,這證明政兒果然有我們秦王風范??!” 什么叫做一脈相傳的親祖孫??! — 嬴政:。 被功利和實用兩個評價砸中的始皇帝,又忍不住回想起此前后世人講羅馬時候他冒出來的想法: 其實,他覺得,他們大秦除了動手以外,也可以學著多動動嘴皮子的。 #救救大秦文化事業建設# 【韓非的思想是如此,李斯的思想自然也不遑多讓——畢竟他們共同的老師荀子,也曾經就這個話題做出過“人主者,天下之利勢也”的論斷,認為一個合格的君主,就應該要有管理天下的野心?!?/br> 儒生:…… 所以說啦,荀子真的不像他們儒家的人??! 能教出這樣兩個法家著名人士的學者,他們儒家保持懷疑很合理吧! 【只不過,韓非是韓國的王族子弟。 因為這樣的出身,哪怕他有些口吃、不善言談,也足夠他在亂世中得以安身立命,最后走上著書立說的道路。 也因為這樣的出身,他一直堅定地想要復興韓國,堅決不愿意事秦。 《史記》里講他最后的結局,說嬴政通過攻打韓國讓韓王把他作為使者送到秦國,卻并不信重他。后來因為勸諫嬴政先攻趙緩伐韓,而被李斯姚賈詆毀,于是下獄審訊,最后被李斯送去毒藥命令自殺,留下嬴政追悔莫及?!?/br> 嬴政:? 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