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范仲淹(憂心忡忡):只希望這一次,陛下能看在如果他又猶豫的后果就是錯過時機,最后可能導致亡國這一點的份上,堅持地更久一點。 最起碼實施新政的時間,要比本來的更長吧! 【而要再深入地去探尋三冗兩積現象的緣由,則得衍生到一個大家肯定認識,但不一定知道具體含義的詞上去。 大慫特色不可廢的“祖宗之法”?!?/br> 宋人:??? 如果說趙匡胤和趙光義兩兄弟,是心里有所明悟,但實際上還是疑惑居多的發問的話,仁宗朝及以后的大部分文官,卻是更接近驚怒了。 “那后世人——那后世人是想說,祖宗之法,才是我大宋積弊的根源嗎!” “荒謬!簡直荒謬!它難道不知道唐末以后是怎樣的亂世局面嗎!” “若非我宋太/祖太宗皇帝針砭時弊,匡正天下,豈有今日海內安定!” 隨著不知道哪幾l位保守派官員火氣十足的質問,宋朝文官們再次感受到了那種三觀被沖擊的痛苦。 而這一次,是真的無差別攻擊。 ——可能除了那個,心理已經有了差不多觀念的參知政事。 王安石:我就說祖宗不足法(指指點點) 你們自己都門清是當時針砭時弊了,那如今時過境遷,這祖宗之法,怎么就不可以變一變了呢? 【祖宗在這里,其實并不是我們熟悉的血緣意義上寬泛的祖宗這個概念,而是種特指。 祖喊得是太/祖趙匡胤,宗指的是太宗,高梁河車神趙光義。 所以祖宗之法字面上的含義,就是單純指的太/祖太宗時期,值得為后世兒孫效法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原則?!?/br> 趙光義:你還提高梁河??? 原本還算正常的臉色唰地一下子變得漆黑,咬牙切齒的趙光義死死地盯著天幕,眼神鋒利到簡直想殺人的地步。 雖然在他的面前,肯定沒有臣子敢作死挑戰一下這位未來的太宗皇帝口中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試探他對士人的尊重和容忍度是否真的可以高到不對文官下殺手的地步。 所有人盡管又一次聽見了那個不能提的詞匯,表面上卻都依舊是一片平靜無波,音未入耳般的恬然從容,竭力為皇帝陛下脆弱的自尊心兜著底。 但是趙光義自己受不了這個。 哪怕他對自己臣子的乖覺看得一清二楚,然而每次被后世人觸及那段黑歷史的時候,他卻始終如坐針氈,耳側仿佛都能夠聽見旁人的竊竊私語,進而開始懷疑臣子不動如山的面具下,是否藏著對他的嘲笑。 趙光義:(痛苦)他們肯定在背后偷偷笑我!肯定??! 因為真的很丟人到發生在別人身上我一定要笑的程度?。。?! 禁止驢及一切音近字短時期內出現在太宗皇帝面前! — “哈!” 臣子嘲不嘲笑不知道,他親哥是真的冷笑出了聲。 “太宗皇帝還會御駕親征呢?” 高梁河那是什么地方? 黑著一張本來就不算白的臉,不用看輿圖,早就將收攏來的各地地形爛熟于心的趙匡胤一看見地名,就知道他弟打的什么算盤。 想伐遼,把燕云十六州拿下來,說不準還想著能更進一步是一步,是吧? 想得挺美的,就是你得有這個能力??! 這都是在高梁河有多丟人,才會被后世人反反復復拉出來公開處刑??? 趙匡胤:感覺自己被迫跟著丟臉,想打弟弟。 【其誕生的宗旨就是“防弊”,或者說“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即針對唐末五代的各種混亂做出相應的政治上的調整,防止其再度重演。 首先是官僚體制膨脹的問題——對,唐末也冗官(。) 大慫屬于是為解決問題而給自己新增了更多問題?!?/br> 宋人:…… 罵人可以不用這么犀利的,謝謝(卑微) 【因為“官倍于古,士十于官,求官者又十于士”,出現了員多闕少的情況,唐末的官員選拔因此從為官求人轉變成為為人設官的荒謬局面。 東漢官員數目尚且只有7500人,而晉雖然一向以世家子弟把控高位著稱,官員定額一般也是6800左右,而到唐末期卻膨脹到了18800人。 其官僚任免后來又采用“循資格”之法,按年資升遷,不看個人能力,只要在任上不犯錯,那么就幾l年一升遷。 官僚主義濃重,行政效率低下,增加了行政成本和人民負擔。又因此興起朋黨之風,并且“求精案牘,不急人才”走上了形式主義的不歸路?!?! 第110章 保守派的官員,在聽到后世人辛辣批評的時刻,就心道不妙,卻壓根無力反駁,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變法派的臉上露出一個欣然的笑來。 如果這是他們同時代人的批判,保守派的回擊怎么也不可能這樣的微薄。 他們都是通過了科舉選拔考試的存在,在文字功夫和唇槍舌戰的事情上不認為自己會有所遜色。 然而這是后世人——更關鍵的,由天幕這一完全反常識反常理,在他們認知中只可能存在于神鬼偉力cao控下的存在——所道出的。 這天然使得他們試圖說出的抗議,被處于在了一種不利的境地。 而他們的對手可不會那么輕易就放過這樣明眼人可見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