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而江東化了的東吳政權,其性質自然也就遭到了江東士族的影響,日漸趨向保守,滿足于限江自保,在后期逐漸退化成為一個半偏安政權。 也就是說,別人打它它反擊,小規模出擊/幫助盟友不被吞并,以保持自身政權安全都ok。 但是統一?別想了,不可能的,憑什么呢?】 孫權:憑我是你們至尊——! 在繼承兄長位置以來,已然目睹過了江東士族脾性的孫權深吸了一口氣。 他心底曾經隱隱產生過的擔憂,到了最后終于還是成真了。 甚至還是建立在,他自己預設過的解決辦法,已然先一步失靈崩潰的前提下。 【江東士族多少年來,一直在當地盤根錯節扎根頗深,屬于地頭蛇一霸,其勢力也因為地處相對穩定安全的江東區域,遠離諸侯紛爭戰亂頻繁的中原地區,而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盡管孫策平定江東時,針對部分對其統治權提出質疑的世家——對,就是陸遜所在的那個陸家——進行了物理意義上的消滅力量。 可是世家的可怕之處就在于,長時間的發展和積蓄,使得其存在著一種名為底蘊的東西。 就像野草一樣春風吹又生,他們有精心培養出的人才,所以當家族式微之后還能有陸遜這樣的人物出來重振家門,他們有多年繁衍結交搭建出來的人脈,所以整個陸家依舊是個龐大的體系。 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晉衣冠南渡之后,選擇以江東地區作為自己的核心所在竟然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其在東漢末年,就已然逐漸完成著世家門閥割據地方的一種轉變。 還真就是世家吸引世家了可還行?!?/br> ……陸遜,說的是陸議吧。 孫權看著那個不算熟悉的名字,腦中自然地將其替換成陸家他所認識的最有才能的那個,可臉上的表情卻沒什么變化。 陸伯言當然是足夠出類拔萃的人才,從單純才能的方面,孫權也對他挑不出什么毛病。 可是自從他建安八年進入自己麾下以來,孫權始終克制地,堪稱謹慎地安排著如何適當地發揮著他的才能。 這不是像磨礪尚未完全成熟的呂蒙那般,想要讓他在學習中進一步成長。而是恰恰相反著的,孫權在有意識地控制著他的升官速度和影響范圍。 因為陸議的立場,因為陸家的身份。且不論兩方之間的流血沖突和矛盾,正如后世人先前所說,江東士族對他政權的參與若是過深,天然就會影響他的目的。 【這些江東士族,以吳四姓為首,既然在江東已經擁有著足夠豐厚的利益和影響力,其對北上一統中原的渴求也就無限降低。 一者,是因為北伐要消耗的是他們自身的經濟乃至于軍事利益,而最大的回報rou眼可見會是屬于孫家本身乃至于以下淮泗軍閥勢力的。北伐所能帶回的利益不夠巨大。 二者,是因為一旦北伐成功,他們將無法保持著自身在東吳朝廷中的壟斷地位,而要和北方士族進行競爭。個人官位仕途會收到嚴重影響。 三者,若是北伐成功,以中原正統論的觀點,東吳的都城也必然要轉移到中原地區。原本處于東吳腹地的江東士族,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人丁卻無法一并轉移,只能從首都地段淪落回原先的鄉下地方。 在這樣的斟酌之下,江東士族若是支持孫家大規模北伐一統,對他們來說那才叫真的賠本買賣。頂多為了自己家產支持你們孫家人保衛東吳政權,咱們當然選擇“限江自?!绷?! 這其實也是很多南本位政權的通病,是中國古代幾l千年來,也就只有朱元璋那么一例,因為多方面因素最終得以由南向北一統天下的一大原因。 說白了,北方政權就算知道會引入南方士人與之競爭,它十有八九也會心甘情愿決定南下統一。 因為多少年來的中原正統論始終在人們的觀念里面盤踞著,占據著中原的政權往往都會多出一份心理上的追求,覺得自己身為中原正統,一統天下完全是理所應當要完成的任務。 而南方政權自己都不把自己當回事習慣了,于是在同一方面經常窩著窩著它就偏安一隅不動彈了……】 “和我們的性質不一樣?!?/br> 諸葛亮看著因為先前劉禪的選擇,此時盯著從南向北僅有一例統一中原而發起呆來的劉備搖了搖頭。 “那些南方政權,大部分是和東吳一樣,主要是領導者因時而起?!?/br> 主導他們發展的因素是利益和野心,并不是信仰。所以一旦當欲望得到了初步的滿足,其擴張的渴求也就慢慢消退。 “但我們是為了光復漢室?!?/br> 他們有信仰。 【總的而言,東吳當時所要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兩難的困境: 不江東化,不得到江東士族的人才補充,它就無力和其余兩國競爭。 而江東化,并且徹底江東化,它就會逐漸失去北伐統一的動力,淪為一個偏安割據政權,甚至大權都有可能為世家大族所完全掌控?!?/br> 【這個困境,孫權最初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平衡:用人數較少的淮泗軍閥勢力身居高位,龐大的江東士族只能作為朝堂打工人。 讓兩方勢力相互爭斗,使得自己、也就是孫家皇帝可以抽出局外,以裁判的身份對雙方的政治斗爭進行平衡,使得占上風的始終是符合自己北伐意愿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