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第21章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白登山之圍之后,漢朝無奈只能提出了恥辱的和親政策,也是被迫之下的形勢之舉。 這種恥辱的和親政策,恥辱在哪里? 很多人以為和親,就是單純嫁出去被冠以公主之名的宮女,把和親界定為舍一人而安大局。 所以對此的議論才會分成兩派:一方確實看見了這些女子的血淚,覺得“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極盡辛辣,甚至于偏激者覺得漢初這幾位皇帝不過是懦弱而已。 而另一方看見了漢初的艱難,不乏哀憐地為漢初辯護,覺得這是無奈的必要的犧牲,漢初確實沒有能夠與匈奴反抗的力量。 這兩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在此我不多做評價,我只想對和親的實質在此做出更進一步的闡明。 ——漢朝同匈奴的和親,主要是通過雙方統治者之間的聯姻來建立一種罷戰言和的政治關系,它并非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之上,而只是建立在雙方統治階級的利害關系之上。 它的初衷是以長久的時間,用軍兵以外的方法,逐漸臣服匈奴——“以計久遠,子孫為臣,兵可無戰以漸臣”。 但事實證明的是,沒辦法用武力在正面戰場上所贏得的尊重,通過邪門歪道也是不可能得到的。 所以和親的實質,其實是一種帶有強烈而濃重的政治軍事意圖的納貢:隨著漢朝“公主”而去的,更為匈奴人所看重覬覦的,哪里是這薄命的紅顏呢? 是中原源源不斷的物資,是匈奴人完全沒辦法自給的谷物、絲織品、酒桑、銅鐵制器件等等,這些戰略性的必需品??! 這才是真正的恥辱??!這才是隱藏在美人的背后,漢朝人為之咬牙切齒近百年,覺得漢匈血海深仇雖十世猶可報也的真諦——連孝文皇帝給匈奴單于的外交國書,都要開頭口稱“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稱臣納貢,你以為他們是完顏臣構嗎? 這是強漢??!是奉行著徹頭徹尾的大復仇主義,為了復仇當場殺人都能為人稱頌的,民風彪悍的強漢??!】 “鏘”的一聲,在偌大的軍營里緩緩縈繞著,盤旋著落入了每個人的腦海,配合著天幕一句句直白而痛心疾首的話語,仿若是什么雷鳴在耳畔炸響,又仿佛是什么警鐘在腦中余韻不歇。 這是劉邦失神之中彈擊劍刃發出的響聲,而或許亦能反映出所有人心下此時的波瀾跌宕吧。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 ——這是將軍們咬緊后牙的羞愧,攥緊的拳頭,壓抑的怒火自肺腑直沖上頭腦。 “源源不斷的物資”“戰略性的必需品”? ——這是文臣們深呼吸著的心痛,陰沉的臉色,滴血的心酸自咽喉直墜入胃部。 “敬問”“稱臣納貢”? ——這是劉邦頭暈目眩,茫然失神,被過大的沖擊影響到完全沒辦法思考的空白。 沉默的底下,實際上是滿腔壓抑的義憤填膺,是被這過于龐大而無所預料的恥辱壓在了頭頂之上,驕傲被摧折,自尊被刺痛的苦楚。 沒有人能開口說得出話,所有人傻愣愣地望著天幕。 — 劉恒同樣捏緊了手,稍薄的指甲刺痛了手指的皮膚,掐紫掐青的痕跡,在白皙的手上一片觸目驚心。 這確實是恥辱,而劉恒……他不確定自己能否洗刷這份恥辱。 多羞愧啊,多狼狽??! 這個足夠堅韌,心性足夠堅強的皇帝沒有掩面而泣,他也不覺得自己配得上掩面而泣。 罵得好嗎?后世人明明罵得好??! 他們這樣不是懦弱又是什么呢?邊境的百姓在哭泣啊,流水般送往匈奴的財物,哪一份的身上,不是沾滿了百姓的血汗? ——后世人可以為他們嘆息,但作為沒能親手復仇的人物,他們自己怎么能觍著臉為自己開脫呢?! 劉啟沉默著,早在天幕開始講匈奴之時,他就自然地從父親的懷抱中掙脫了下來,此時安分地跪坐在一旁,沒有去打擾劉恒一人的痛苦。 他仰著臉看著光幕,心里回想的是未來兩個兒子可以作為對比的臉。 他突然又一層理解了未來的自己。 他不想對匈奴卑躬屈膝,他不想對匈奴稱臣納貢。他想要雪恥,想要讓漢朝成為比匈奴更為強悍與不朽的存在。 所以他不可能把帝國交給劉榮,交給一個平庸的,rou眼可見不可能對匈奴發起反攻,只會繼續安分地求和的人。 他需要的是一個同樣驕傲到桀驁不馴,甚至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驅除胡虜,將漢朝的威名徹徹底底地壓制在匈奴的頭上,哪怕手段接近狂暴與瘋狂,也要這樣去做的繼承人。 ——這個人必須是劉徹。 【所以,在漢初表面穩定的和親政策之下,是幾代統治者難以甘心,坐立難安,咬牙切齒也想要雪恥的暗流涌動。 高帝高后的手上,漢朝還是無力反抗匈奴。那就只能忍辱負重,呂雉那樣的人物,被冒頓單于來信調戲,都只能忍下氣性,說自己年老色衰,不堪相配?!?/br> 樊噲整個人已經快爆炸了:劉邦是他大哥,結果大哥被侮辱了。呂雉不僅是他大嫂,還是他老婆的jiejie,竟然被北方的匈奴人調戲羞辱——! 樊噲:這口氣能忍下去我就不是個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