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絕了,這些會館都是工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自行組建的,誰敢拖欠工資,會館的總首就召集人手,上門討薪?!?/br> 【但是,太子殿下,這關你什么事兒??!你又不是工人,怎么處處討薪隊伍都有你的身影??!】 【怎么有的會館討薪,你還混進去吃人家討薪前,殺雞宰驢的雞和驢呢!】 太子舉著竹竿憤憤地想:怎么,我也不是不來參加,吃兩口怎么了! 雖然我瘸腿沖得慢,但是一旦有所不測,有我在隊伍里,官兵絕對幫會館的人??!就這還不能吃個雞腿嗎? 【如果兩家會館討薪撞到同一天,你還努力勸說其中一個上午出門,一個下午出門,力圖一定能趕上熱鬧是吧!】 太子在心里努力爭辯:我那是……我那是怕包頭蠻橫,工人這邊少了我吃虧!我多多少少也是當過將軍的! 咸菜壇子后面,權太傅以極為強大的心理素質,才沒有杵著拐杖沖出去將太子提溜回來。 對于他這種古文學派的人來說,太子這個行為,太出格了。 禮教綱常呢?。?! 你一個太子去摻和人家工人討薪,算什么事兒??! * 襄陽公主眼睜睜瞅著親哥嗷嗚嗷嗚地沖進別人的內宅,眼皮子跳了跳:“我爹他……知道這事嗎?” 許煙杪:“我也不清楚,可能錦衣衛早就上報了?” 襄陽公主“哈、哈”干笑兩聲:“我哥也算是做了好事吧?” 許煙杪委婉地說:“放在前朝末年,算是?!?/br> 但是現在……龍椅上那位,思想可能相對來說向著百姓,但屁股終究還是坐著龍椅的。 …… 皇宮內。 老皇帝披著奏章,突然想起來一件事,叫來錦衣衛指揮使:“之前那些會館暴力討薪的事情,處理得怎么樣了?該抓的抓了嗎?” 在皇帝眼里,就算工人被拖欠工資了,那也應該告官,而不是自己沖進包頭家里,燒砸東西??! 錦衣衛指揮使低聲說:“回陛下,這些會館民間風評很好,往往官府想要抓人,很多人都會通風報信,就連老人都擋在門口,衙役也不敢去碰那些老人?!?/br> 老皇帝:“?” 老皇帝:“風評?” 錦衣衛指揮使說:“這也是一件怪事,原先不是這樣的,原先工人雖然形成了會館,卻被官府和商人會館打壓?!?/br> ——畢竟,工人起來了,商人相對來說就賺得少了。官府的話,主要是為了維穩。 老皇帝:“那現在呢?” 錦衣衛指揮使:“最近兩年,好似有誰在暗地里給他們出主意,那些工人又是開普濟院,又是開育嬰堂,許多百姓都向著他們。他們還懂得準備了什么罷工準備金,因著這準備金,使得工人們很有底氣,之前足足罷工了一年,最后是包頭妥協了,重新擬定了工人的薪水?!?/br> 老皇帝點了點頭:“若是一直罷工,不用暴力,朕也不會計較那么多?!?/br> 老皇帝皺眉:“倒也不知是誰,平白給官府添了阻力?!?/br> 太子挺了挺胸。 沒錯,正是在下。 老皇帝:“不過倒是可造之材,只是過于桀驁不馴,若是能收至麾下,便先流放到川渝、云貴、遼東等地磨一下性子,等太子上位了再把人招回來?!?/br> 太子……又迅速把胸膛縮了回去。 作者有話說: 這是正常歷史進程,明末和清朝,都有這樣的會館。并不是出現了這些東西就立刻跑步進入那啥。 (順便我要說一下,就明末那會兒,又有工人起義,又有男女平等思想,又有百業平等思想,而且都是大儒興起的思想,徒子徒孫一大堆,但凡不是清軍入關,還真不知道會怎么發展()) * 關于三四千人:我已經對半砍了,歷史上因為搞這事的是蘇州,踹匠大本營,參與者上萬。 * 清朝眼里的工人罷工: 查民間各機戶,將經絲交給機匠工織,行本甚巨,獲利甚微。每有匪匠,勒加工價,稍不遂欲,即以停工挾制,以侵蝕為利藪。甚將付織經緯,私行當押,織下紗匹,賣錢侵用。稍向理論,即倡眾歇作,另投別戶,此種惡習甚為可惡。 —— 《元和縣嚴禁機匠借端生事倡眾停工碑》 【翻譯:這些工人居然不好好拿著微薄薪水織布,還敢要求加工錢,不加工錢居然敢罷工,反了天了!】 (純私人翻譯,不全面。原文已貼出在翻譯上方。) * 九皇會: 京師瓦木工人,多京東之深、薊州人,其規頗嚴。凡屬徒工,皆有會館,其總會曰九皇。九皇誕日,例得休假,名曰關工 ——《舊京瑣記》 * 早在清乾隆以前,人數眾多的鹽工就逐漸開始按生產過程中的職能形成了各幫口,先后建立行幫。燒鹽工人有“炎帝會”,修建了炎帝宮,鑿井工人有“四神會” (注:另外還有挑水工人有“華祝會”,索篾工人有“巧圣會”,鑿井工人有“四圣會”,山匠工人有“普賢會”,機車工人有“盂蘭會”,鹽業工人有“十成會”,打鐵工人有“老君會”,箍筧工人和木工有“魯祖會”,挑抬工人有“三圣會”等。) ——《路學:道路、空間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