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字說話--關于簡體字的若干事(至第三節上)
用數字說話 --關于簡體字的若干事 一、寫在前頭的話—百度與閱讀 本文的起源,是因為在“高考取締甲骨文””的那個樓里面的一些討論,我和幾位朋友交流了一些東西,但感覺沒有說清楚,既不系統,也不具體,而且有個回貼還比較情緒化,已經不能算是討論的態度了。所以,我決定單獨開一個新坑,來梳理一下有關的東西。 需要說明的是,我不是什么文字專家,本文所述的東西,也沒有我的“獨到之見”或是“獨家研究成果”,我只是一個票友,一個整理者,我把它們從不同的書籍、資料當中摘取出來,整理成文。在本文的最后,也列出了所有被引用了的書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來看一看。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著在所寫的東西后面附上所有資料的出處,這既是為了對那些辛苦寫書的老師與先生們的尊重,也是因為我在那個樓里曾經表明過的觀點。 百度很好用,但不能只用百度,只依靠它的話,很難避免被他人惡意或非惡意的洗腦。信息時代是無比美妙的時代,但如果不思考和甑別的話,又或者只是為了尋找能夠支持自己觀點的資料而百度的話,這個時代也會把我們變成比任何時代都更傻的傻瓜。 為了獲取知識,百度是個好東西,但不管怎樣,實體書是更好的東西,而幾本放在一起,相互比較與對照的實體書,則是更加更加好的東西。 ……以上,故且算是前言。 二、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嗎?--關于字體的變化 關于繁體字和簡體字孰優孰劣的爭論,無論在網絡上還是網絡下,都是隨處可見的,其中,有一個相當突出的觀點,就是“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以此,來指責廢繁用簡的政策錯到交關。 是這樣嗎? 1899年,一堆骨片被從中藥鋪子里帶走,隨后,我們才重新發現了甲骨文,這是目前已知的,或者說是被學界承認為成熟體的最早的漢字,據今超過三千年,目前,被發現的甲骨文單字有四千多個,已經辨認出來的不到一半。如果我們不再把目光上投到陶器上的刻畫的話,那么,這就是現在中國文字最老的根系。 刻在骨片上的叫“甲骨文”,而刻在金屬器上的叫“金文”,在介紹漢字發展史時,金文一般被放在甲骨文后面介紹,但嚴格來說,金文其實是包含了多個發展階段的文字。 早期的金文,與甲骨文的寫法基本相同,或者可以說,其實就是刻在青銅器上的甲骨文,但后期的金文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熟悉各代字體的人來說,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與小篆相似的地方。目前已經收集到的金文比甲骨文要多將近一半,而已經解讀出來的單字也更多。 金文是商、周時代開始使用的文字,然后到了春秋、然后到了戰國,雖然“尚有周天子”,但文化人們還是忙著“紛紛說梁齊”,這是漢字爆炸性發展的一個階段,一方面,這是漢字的“繁化”傾向發展最為明顯也最為迅速的時期,另一方面,這也是各個地區紛紛發展出自己的“漢字”,是漢字最有可能和“拉丁語系”一樣,最終變成“漢語系”的時期。 但是秦始皇來了,并且帶來了小篆。 小篆,有時也被叫成“秦篆”,它的前身是“大篆”,也叫“籀文”。在七國相爭的時候,大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而在削平六國之后,小篆就成了天下的通用文字。 那是我們已知的漢字的第一次規范化(也許商人與周人也做過類似的事情,但我們已經不知道了),關于這次規范化的意義,我沒必要在這里多說,我只是想突出的強調一件事情。 正如前面已經說過的,后期的金文中,很多單字可以明顯的看出與小篆的相似。換一個角度來說,小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在金文發展的基礎上,逐漸演變形成的。 小篆不是金文,正如金文不是甲骨文,但甲骨文變成了金文,以及金文變成了小篆,并不意味著有什么根狀物被砍斷了,它們是同一顆大樹的不同部分,小篆送金文二線去了,金文為甲骨文開了退休的茶話會,但……它們始終是一家人。 ……另外,不算很重要的一件事,相比之前和同期的文字,小篆有兩個要點“整理”與“簡化”。 整理,是指小篆整合了六國各自的文字,簡化……這個詞我想不角再解釋了吧。 關于從金文與小篆的字形比較,我手里有很多對照圖,無論是簡化的力度還是簡化的思路都一望可知,但由于技術手段的問題,我現在還沒法弄上來……不過,反正這個坑也要貼很長時間,等到全文完的時候,或者已經解決了吧。^_^ “小篆”之后,是“隸書”,這是漢朝的官方文字,一直到三國時期,仍然是各家的公務體。早期的隸書還可以看出小篆的痕跡,而后期的隸書,則明顯出現了楷書的胚胎。 “楷書”……寫到這里,我很欣慰,因為本文的小標題用得就是楷體,因為我總算寫到了一種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字體。 楷書一般認為是出現在漢朝未年,也叫“正書”,因為這是一種形體端正,特別平直的字體,所以才得了這個名字。 但漢朝誕生,又一直用到今天的字體,可不光有楷書,“草書”也出現在漢朝,甚至比楷書還早。 早期的草書又被稱為“草隸”或“章草”,是書寫隸書時的變體,大致等同于今天硬筆書法中的連筆字,缺點是看不清,優點是寫得快。發展到漢未,草隸終于擺脫了隸書的影子,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字體,被稱為“今草”,在唐朝,它還將再向前一步,成為更加狂放、更加難認的“狂草”,然而,就象1977年的那一版簡化字一樣,走得太急的改革終究難以自持,狂草很快就告終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草書,基本還是稟承了“今草”的手法。 在草書發展成長的同時,也有人在做著另外的嘗試,他們覺得楷書寫得太慢,草書太難認清,于是試著來一個調和:使用一種比楷書快一些,比草書好認一些的字體,這就是行書,和草書與楷書一樣,它一直流轉到了今天。 通過上面的介紹,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草書與行書的誕生,都是為了彌補楷書書寫麻煩的缺點,也正是因為,草書與行書當中,產生了第一批今天意義上的簡化字,目前所使用的簡化字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可以上追到這兩門字體里面。 ……那其中包括“愛”,沒有“心”的“愛”。被無數從來不讀古書,或者讀古書不夠多,或者根本不想讀古書而只想滿足自我優越感的人們瘋狂嘲笑著的“愛”,但實在的,這個“愛”字的產生,已經有少說也是一千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在楷、行、草的組合形成以后,官方的字體就再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唔,如果只說到這里的話,我就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了。 在“高考”那個樓里,我說“秦字與唐字不同,唐字與清字不同……”而SICTT同學也表示了他的疑問,從目前能看到的碑刻和字貼里,似乎唐字和今天的“繁體字”也沒有什么區別。 是嗎? 之所以我特別拿出秦字、唐字與清字這三個節點來,是因為,這三個節點,都對應著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重要起點。 秦字,上文已述,是第一次統合,第一次規范,第一次由官方來認可并固化非官方自行進行的字體簡化,第一次以政治的偉力作用于斯,無論按什么標準來區分,都不可能繞得過這位千古一帝。 清字,是繁體字的最后時光,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從那以后,是戴著民國這頂帽子的北洋,是干翻了北洋民國然后自稱民國的南京政權,是本朝……無論那一朝,皇帝已經不再,舊時代已經不再。 而唐朝呢? 唐朝是起點,兩個起點。 唐是今天所謂之“繁體字”或曰“正體字”的起點。永嘉以降,天下板蕩,直到隋唐第二帝國的誕生,結束了國家的分裂,也重新開始了字體,以及其它許多事情的統一與規范。 早在隋朝,就出現了《文字解歸》一書,之后,唐人的《字樣》、《匡繆正俗》、《干祿字書》、《新加九經字樣》……等一系列著作,都是在延續這一努力,他們中,有的是學人自發的工作,但更多的,是在統一的中央政府的意志與支持下進行的工作,在此期間比較典型的成就,是武則天治世期間出版的《字?!?,到此階段,基本上完成了這一波整理規范的工作。 今天我們習用的“繁體字”,多數可以上溯到隋唐時期,從讀書人的角度來看,唐朝的字與清朝的字,的確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這只是從讀書人的角度來看。 唐朝,同時也是百姓們自行簡化漢字并且強迫廟堂之人接受的起點。 當然,這句話其實有些絕對,王右軍的字貼中,已經有了很多今天仍然在使用的簡體字。 但是。 我們知道,那是王右軍寫出來的。 而宋、元、明、清時所產生的那些簡化字,我們已很難知道那是誰寫出來的。 所以我喜歡。 我喜歡這樣的事情,非常喜歡。 不知道是誰,但仍然不得不接受,雖然,開創了這些字型,字體的人,不是書圣,不是相爺,不是大詩人和風流名士。 那是人民的結晶,那是人民的選擇。 磨豆腐的人,印書版的人,抄經書的人,寫招牌的人……他們沒能留名史書,但他們共同的努力,共同的選擇,成為今天的標準。 從目前可以掌握的史料來看,我們可以確認說,從宋開始,到元,到明,到清,民間對“字”的簡化從來沒有停止,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推進,雖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成果將成為異體字或是根本沒人記住的什么東西,但同樣,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成果一直流傳了下來,到了今天,成為了我們在使用的“簡體字”。 一棵樹,從古到今,枝不停長,葉不停發,但根,從來未變。 如果說把繁體字換成簡體字是砍斷了中國文化的根,那從隸書到楷書,從金文到篆文,又分別是誰砍斷了誰的根? 三、愛無心?--漢字的繁化與簡化 我們來看看這張圖。 (暫缺) 這張圖上都是“愛”,第一個是金文,之后依次是篆、隸、楷、草、行書中的“愛”字。目前已知的甲骨文中,還沒找到或者說沒有釋讀出“愛”這個字,最早的“愛”,見于金文。那個如同牛頭形狀的部分,就是金文中“心”的寫法。 另外再附一張圖(暫缺),這是甲骨文里的“心”,話說,這個真是咱家見過的最一目了然的“心”字了。 我們可以看出,金文的愛共有七筆,但其中構成心形的兩筆更類于圖畫,走筆不順,如果把橫豎都取直的話,說是九筆也可以。 需要說明的是,本圖中的“愛“取自周后期的金文,從這之后,到小篆之前,在春秋戰國期間,金文有一個爆炸性的發展階段,各國,各地區紛紛創制了大量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字,而整體方向,則是向著繁化、復雜化的方案去走的。 發展到小篆,愛的筆畫變成了八筆,而其中最醒目的部分,自然就是那一個一彎一彎再一彎的“心”字。 從小篆到隸書,愛又變成了十一畫,而那個似乎是對著心臟的形狀描出來的心字也終于被放棄,改成用兩點和一個交叉來表述。 值得專門說明的是,這里也反映出了隸書極重要的一個特點,或者說是中國文字發展的一個極重要的特點,漢字如圖畫般再現物體形象的特性終于消失,漢字完全的符號化了。從金文到小篆的那些圓滑隨和的線條從此消失,“橫平豎直”從此成為漢字的主旋律。 ……在當時,大概也有人咆哮吧:沒有曲線了,那還是心嗎?!那還是心嗎?!那還叫愛嗎?! 隸書之后是楷書,愛終于變成了十三畫,但每一筆每一折,都是我們所熟悉的運筆手法,這已經完全是一個適合書寫的“字”,刻畫時代的痕跡,已經基本上消失了。 ……根斷了嗎? 以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漢字是怎樣逐漸被改造,被繁化的過程。這其實也是一個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發展中的文明,總是會不停的遇上新事物和創造新事物,會需要更多的字與詞,來描述身邊的世界。 細節的雕琢,既是為了更準確更規范的界定下一個字的寫法,也是為了適應大量新事物的發現,新名詞的使用。很多過去合用的字被分解開來,各自成為獨立的新字,(比如說愛,在最早的時候,它還曾經和“圖暫缺”這個字同體,但隨著發展,這個創造失敗了,被大家放棄了,于是沉入了字墓,除了如我輩這樣閑到蛋痛且有考證癖的病夫外,再便很難有人還記得它們的存在。)之后,一代代的使用者們又給它們加上種種新的細節,有的失敗了,有的消亡了,也有的,得到了公認,最終成為官方認可的字體。 繁化。 繁化的本質,其實是總字數的增加、總信息量的增大。 但漢字走得不僅僅是這條路。繁化之外,還有簡化。 上邊我們已經欣賞到了楷書的愛,而就在它旁邊,那個草書的“愛”,堪稱是對由金文到楷書的“愛”的變化的極大的反動,僅僅用了六筆,而從筆鋒的連接上,我們更可以明顯的看出,動手寫時,絕對要不了六筆。 不過,這是一個太過激烈的反動,如果我們不特別說明的話,無論平時是習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的朋友,相信都沒有幾個能夠認出這是愛字。 不過沒關系,我相信,無論平時是習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的朋友,也都基本上會同樣認不出從金文到隸書的那幾個愛,但這并不影響我們仍然是中國人,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根從漢朝未年就開始被切斷了。 還是回到草書的話題上來,字終究是工具,無論簡化的效率有多高,但如果簡化到了幾乎等于別一種文字,逼著人要從頭學起,那步子就邁得太大了。 所以,正如我們在第二節里已經介紹過的一樣,在出現草書的時候,也出現了行書,一種比草書更好認,比楷書更好寫的字體。 上圖中的最后一個字,就是行書中的愛,同時,相信大家也能夠毫不費力的就認出來,這就是愛啊,今天我們在使用的愛。 ……沒錯,這也就是本朝簡化字時的一個基本原則,述而不作。 不過這是后面幾節才會重點展開的內容,下面,讓我們來繼續回顧漢字的繁與簡吧。 ***** 最早的漢字,是純粹的象形字。 不過這當然是廢話,所有真正古老的文字,在一開始都是象形字。 象形字是人類文明的發端,但人類不能永遠停留在發端,隨著文明的發展,更多的字符被創造出來,更多的創字方法也被總結出來。 東漢年間,有一位叫許慎的人,他寫了一本書,叫《說文解字》,直到今天,這仍然是任何研究古文字的人都不能繞過去的書,而或者我可以把話說的更刻薄一點,沒讀過這本書的學人,我很難認為他的觀點在中國古文字研究的領域里能有什么價值。 許慎總結了前人的觀點,按照《周禮》的說法,明確了“六書”的概念,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個說法基本被沿用到了今天,目前“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的分類法,與之幾乎完全一致。 這其中,象形字是最古老的字,比如日與月,比如山與水,所有的象形字都是獨體字,而多數獨體字也都是象形字,這是先民們最早認識和總結的世界。 指事字,是一個相對有爭議和相對模糊的概念,是歷代學人們爭論最激烈的領域。這里只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如“上”、“下”、“本”、“刃”等,望而生義,而又不對應于具體形狀的字,就是指事字。指事字也同樣都是獨體字,他們和象形字一樣,是漢字中的先祖,是最古老的那一批單字。而顯然不是巧合的一點,這批字也是平均筆畫最少,最為好寫,歷朝歷代中字形變化最小的單字。 會意字,是合體字的開始,也是漢字繁化的開始,用一個以上的獨體字,或由獨體字變化而成的形符,來組合產生新的單字。一個大家經常在武俠小說中見到的短句,“止戈為武”,就是最早的會意字之一。 形聲字,同樣是合體字,但是由形符與音符組成,比如江河湖海,全是形聲字。工、可、胡、每都是音符,而三點水則是形符。形聲字是現在漢字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新造漢字的最大來源與最大組成部分,大量的字從一個同音字出發,被各各加上不同的偏旁或標記,而形成了新的漢字,關于這部分,等一下,我們將在漢字的繁化中詳細介紹。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漢字的讀音一直在改變,很多過去的形聲字,今天已經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形聲字了,比如特,它的“寺”旁,現在已經完全失去了表音的能力。 ……當然,這也不能說明我們的根已經斷了。 然后是轉注字,這同樣是一個極為含糊的概念,而且它比指事字走得更遠,已經含糊到了甚至無法開展論戰的地步,以至于后人干脆放棄了這個說法,在今天的漢字分類法中,已經沒有這個詞了。在《說文解字》,許慎也僅僅明確認為“考”與“老”就是轉注字。但同時,考又被認為是形聲字,而老從最早的字源來看,很顯然是會意字。目前來說,通常認可這樣一種解釋:“使用同樣一個部首或組成部分,且意義間有相近、相類的,可以認為是互為轉注字?!倍业睦斫鈩t這樣:“凡是不能明確的劃進其它五種的字,那就統統歸并成轉注字吧!” 最后是假借字,就是本來沒有這個字,也畫不出它的形狀,也沒法讓人會意,于是干脆就找一個其它的字,然后說這就是它。比如說“令”、比如說“長”。 最早的令是指發令,最早的長是指長久,而后來,它們被借用到了“令尹”和“長官”這樣的詞,并且為大家所接受,流轉至今。 又比如說“西”,它最早是表“棲”義,如圖(暫缺),意指一只鳥趴在窩上,后來,西被假借來指代西方,因為先民們發現了太陽在西邊的時候,也是鳥兒歸窩的時候,而它的本義,則由加上了木字旁的“棲”字來承擔了。 ***** 講完了六書,我們回頭再梳理一下思路,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這其實正是文字發展的軌跡。 文字,就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語言越豐富,認識的事物越多,趙具體,就越會對文字的數量和區別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象形字和指事字,也就是獨體字,這個時期的漢字是相互獨立的,每個字都要承擔或者是一大類事物,或者干脆是一個抽象的,哲學層面的概念和領域,比如上與下,比如水與火。 但隨著文明的推進與發展,先祖們開始需要更多的符號,而顯然,不是每件事都能夠方便的獨立構圖。于是開始出現了假借字,或者說是多意字,一個字,被用來表示多種含義。 但假借字多了,便容易混淆,于是,偉大的一步走出了,既然一個字能夠同時表示多個含義,那么,為什么不直接把它改寫成多個字呢? 會意字從此走上舞臺,形聲字則并肩走來。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轉注字,以此來彌補其它造字方法的不足。 這是偉大的突破,漢字的數量開始了爆炸性的增長,先民們不厭其煩的為每個事物起一個獨立的名字,那是開拓的時代,那是有趣的時代,先民們絞盡腦汁創造出“騮”與“驊”這樣的字眼,于是就不必再麻煩的描述說“黑尾巴的紅馬”和“紅馬”。 (未完,待續中) 順便,在這里介紹一個極有趣的事實,誠然秦與六國相比,一直是被認為粗暴無文的,而把始皇帝的各種暴-政與本朝太祖相比,也一直是極為時髦的一項活動,然而…… 然而。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秦的小篆,才是最正統的周體,是真正符合“前春秋時期”字體特點的字體,與“周金文”相比,秦人的大篆,只是在書寫風格上較為規整而已,內里風骨,一脈相承。 目前學界一般將秦以外的六國文字統稱為“六國古書”或者是“六國古文”,從已經出土的文物來看,沒有一家能夠和秦人對金文的繼承相比,最極端的,根本就是面目全非,甚至讓人沒法接受這是從金文發展而出的文字。 秦一天下,果有天意乎?果有天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