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成員篇
呂惠卿出身官吏世家。宋史里說他在京城里和王安石偶然見面,兩人談論經文,非常投機,就此進入變法集團。以此證明:王安石簡直就是饑不擇食,哪怕從不認識,只要稍微投緣,就會結成死黨。至于歷史真相,就被宋史選擇性的失明了。只因那個人是“君子” 可惜在歐陽修自己的文集里露了餡,有篇《舉惠卿充館職札子》,歐陽修在里面說呂惠卿是“材識明敏,文藝優通,好古飭躬,可謂端雅之士”私下里更在很早前,就給王安石寫過私人信件推薦。當時王安石是常州知州,呂惠卿是州府里一普通屬吏,歐陽修信里極力稱贊呂惠卿,要王安石特別對待,這才有了兩人的初步接觸。 但公平的說,呂惠卿的受重用的確還是要歸罪于王安石自己。人家歐陽修只是寫信推薦了一下,而你呢?“事無大小,安石必與惠卿謀之”你還這樣對皇帝說“惠卿之賢,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學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獨惠卿而已”是你把呂惠卿提拔到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的位置上。那么日后所發生的一切,就只能怪你自己! 不過還是要感慨一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要認清一個人,是多么的難??!再舉一例:王安石從江寧府進京路上,曾回臨川老家一次,了解到當地縣太爺謝卿材組織百姓興修水利、灌溉農田,效果非常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后來實施農田水利法時,謝卿材被破格重用… 呂惠卿之后,王安石最初的幾個主要助手分別是蘇轍、章惇、程顥、薛向、呂嘉問等… 蘇轍是蘇軾弟弟,嘉祐中舉沒多久,母親在老家去世,父子三人回鄉奔喪。守孝3年后。舉族進京。就從選擇了終生為官、浪跡神州的命運。老蘇成為一小小京官,負責為國家編史。大小蘇分別考中了制科的三等(制科不同于進士科。不常設。宋代制科三等是最高得分。在蘇軾之前,只有一個人得到過:吳育)、四等,被任命為鳳翔府判官、商州推官。 這時變法開始前,老蘇己去世,所以大小蘇如今在京城守孝服喪,蘇軾任職于史館。 說小蘇,實話實說:他的文采在唐宋八大家中可能要退居末席,更遠不如他的父兄。但要論政治才能,小蘇是最強的!最高官位當到了副宰相。比他哥哥蘇軾強的太多。而蘇轍的官場生涯。就從這時,成為王安石親信手下開始起步… 章惇,哲宗朝大人物。高太皇太后去世、哲宗皇帝親政后,他是官場第一人、大宋獨相。只是這時他還是一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只有兩件事值得說一下,都與蘇軾有關。他們一生都糾纏在一起,說來章惇在歷史上的罵名,有很大程度也與蘇軾有關。嘿嘿!誰讓人家是蘇東坡呢?大宋第一大才子怎會有錯?錯的自然而然就是章惇了。當然這都是后話… 兩人曾結伴游玩鳳翔府仙游潭。潭下萬仞絕壁,只有根小橫木連接對岸。章惇請蘇軾先行。蘇軾搖頭,珍愛生命。這事算了。卻見章惇從容舉步,走上橫木。到對岸后,他攀山藤、上絕壁,以漆墨大書——章惇、蘇軾來游。再轉身返回。面不改色。而蘇軾拍了拍他肩膀說“你日后定會殺人的”章惇不解。蘇軾說“你連自己的命都可不要,別人的命又怎會放在心上”章惇哈哈大笑… 還有一次兩人游玩,在一小廟里喝酒,突然間有人說山里來了老虎。就在不遠處。兩人借著酒勁上馬就迎了過去。真遇到老虎了,蘇軾撥馬就逃,章惇則叫從人敲起銅鑼。跑的是老虎… 這兩件事出自宋人筆記。也許你會欣賞章惇的勇氣,攀絕壁、退猛虎,真是一膽氣豪壯的爺們!但古代士大夫階層,他們認可的是蘇軾的“理智”東坡居士生來的雍容華貴之氣,怎能是章惇那樣的亡命徒可比?且他們還有理論,就是蘇軾說的,現代社會也不斷的會有人說——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怎會去愛別人? 所以,章惇什么都好,但是你最好別去惹他。他是個情緒激動、好走極端的人。他會是你最好的朋友,面臨生死之難都敢為你出頭,可當他憤怒時,他會趕盡殺絕,無所不用其極,用一切手段去干掉他所認定的敵人! 接下來說程顥。這可真是太了不得的空前絕后型的大人物,說到宋朝的學術思想,就必定要說到理學。而說理學,就必定要說到他和他的弟弟程頤。隨著時光流逝,二程的神像被越造越高,直到后來變成反對王安石、否定熙寧新法的根基。要說他,得從另一個人、理學的理論奠基者說起——周敦頤。 這人名大家都不會陌生,“不蔓不枝,中通外直,香遠益清,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清麗高雅的小品文《愛蓮說》的作者。在當時就流傳著些說法,說他名望學識比王安石、司馬光等人加起來都高,高到無以名狀,沒法形容,神乎其神的地步。 如王安石少年時曾帶著自己名片,到周敦頤家去拜訪??砂菰L三次,被拒絕三次,連面都不讓見。王安石憤怒了,說難道我不能自學成材嗎?于是才有了后來王安石“荒誕不經”的一系列變法,這都是由于當年沒受過高人教育??!其實哪跟哪,無論少年時還是后來大家都老了,直到周敦頤死去,王安石都不會把他放在眼里,甚至當時學術界也沒把周、程等人當盤菜。 周敦頤生于1017年,原名敦實。因宋英宗趙曙原名趙宗實,所以改名“敦頤”幼年喪父,5周歲時隨母親投奔舅舅、龍圖閣直學士鄭向。在舅舅推薦下,他走上官場。 這種開端決定了他一生的官職走向,永遠都只是些小官,甚至被派到廣東那種半開化地區去管犯人。同時也反映出周敦頤本人學識的“高度”前面所說的王安石三次求見而不得的事,一眼就瞧出真假了,和王安石一樣,他也是個自學成材的人。甚至還沒經過科場,自學到徹底…憑什么在王相公面前那樣驕傲?更何況兩人只相差四五歲,王安石是少年,他也是少年,求學期間就擺出了大宗師架子,簡直不知所謂。 那他為什么會變得那樣了不起呢?就要看人家學的是什么。那就是在后世不斷被拔高的理學!就由他奠定根基,而根基就要從他對道教的不凡理解說起。 理學又可稱道學,雖道可道,非常道,與老子所創的黃老之說不一樣。但圣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周敦頤吸取營養時從不挑食。他理論根基《太極圖》就源自宋初的華山著名睡神道士陳摶的《無極圖》(陳摶傳穆修、穆修傳周敦頤)從那里確立了天人感應、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欲等等理學主張的源頭。 號稱中興儒家的人居然從道家吸取主張,不知所宣揚的“純儒”“大儒”“圣人”是從何而來的? 話說幾十年鉆研之路是枯燥寂寞的,周敦頤的曠世才華并不為人所知。在當時,人們只知道在合州府有位小官,政事精絕,決斷出眾,大事小情的不經他之手,其余官吏們不敢決斷。別的嘛。就泯然眾人矣。就這樣,偉大的生命在一天天老去,直到有位有心人悄悄發現了他的秘密:南安通判程太中。 通判,也就是副市長。級別上算周敦頤上司,可對他非??蜌?,把自己兩個兒子送到他面前鄭重拜托,請他教育。這就是程顥、程頤兩兄弟后成為僅次于孔子、孟子。變成儒教第三、第四位圣人的開端。 其實上面這句話不大精確,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圣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圣人。這種不可思議的教育事業從他們年輕時。如弟弟程頤24歲時起就開始了。 兄弟兩人先后在京城、嵩陽等地講學,效果怎樣不大好說,因當時的圣人出產量還是不大高的,但經他們不斷努力,終于有了些成果。他們被上層領導們知道了,如文彥博。領導作用是巨大的,他們的住處、資金、環境由此大大改善。其中最重要一點就非常痛苦:他們當官了。 以程頤為例,他當年曾自豪地說:自從當了周先生的弟子,每日鉆研大道,科場名利之心再也沒了。不過科場還是要下的,不然怎樣去教化大臣和皇帝呢?每個人都有當圣人的權力,我要幫助他們。 程氏兄弟就此進入官場,而此時正是熙寧變法剛剛開始的時段… 好了!變法的前奏就說到這里。說實話:在此時,王安石在官場的支持率不見得就比司馬光低。他在變法競選中,請回憶前面兩人所說的天下財物怎樣運作的不同意見里,司馬光說的是節約,必須節約才能有錢。那是要全體官場勒緊褲腰帶,讓過慣了舒適奢靡的官員們受罪!而王安石說的是不加賦而國用足,那意味著官員們都可保持現有生活。錢?會由他超凡脫俗、充滿魔力的腦子變出來。這是多么誘人,全天下都等著他怎樣變戲法… 2月,派劉航出使西夏,冊封李秉常。 3月16日,蘇轍被任命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但他的上疏從一開始就表明了立場“現在不是要求財,而是要將那些害財的給去了。害財者有三:冗官、冗兵、冗費” 21日,李秉常奉上誓表,愿以塞門、安遠2寨交換綏州。獲準。 本月,遼國阻卜部叛亂,遼道宗這才又想起了耶律仁先。將他召回朝廷,任命他為西北路招討使,前往平叛。 4月11日,參知政事唐介去世。當時的中書省里,宰相曾公亮、富弼均已年邁,參知政事趙抃**難抗。自唐介一死,中書省內基本就成了參知政事王安石的一言堂。神宗皇帝給了王安石絕對的信任與絕大的權力。但沒有制約的權力,尤其又是用在變法這一大事上,是否合適,實在值得玩味。當時有諺語“中書有生、老、病、死、苦”生是王安石、老是曾公亮、病是富弼、死是唐介、苦是趙抃(曾有一次,王安石怒斥他的這些同僚“公輩坐不讀書耳”趙抃當即反駁“君言差矣。皋、夔、稷、契之時,難道有什么書可讀嗎”)如此的強勢,王安石在一開始就為這場轟轟烈烈變法的最終失敗埋下了伏筆。 之后,王安石的強勢再次體現。他力排眾議,任命薛向為江淮等路發運使、罷免開封知府滕甫。 12日,宰相富弼、曾公亮因旱災上表待罪請罷,詔不許。 5月18日,翰林學士鄭獬、宣徽北院使王拱辰、知諫院錢公輔3人同時被罷。鄭獬做為兩制官之一的翰林學士,要罷免他,必須得有宰相起草的詔書。當時富弼稱病在家、曾公亮出使洛陽,王安石便在未與皇帝商量的情況下自己寫了罷免3人的詔書。此事一出,輿論大嘩。御史中丞呂誨當即上書彈劾王安石。 21日,王安石乞辭,宋神宗不許,封還其奏。 本月,王安石就推出他變法的第一項舉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經濟、政務、軍事等頭等大事都扔在一邊,最先要求的是全面改革科考制度及考生們的學習課本。具體做法是從此之后不再考詩賦了,當官徹底與吟詩作對無關。四書五經也不必倒背如流、抽段默寫了,考的是經義、論、策等討論文,要說出治國立法的具體辦法! 這樣做的目的被歷代史學家們忽視了,那絕不是王安石書呆子冒傻氣,在百般忙亂的政務之余還要再寫些莫明其妙的文字。它們連同王安石所寫的《進洪范表》《老子》等文章都有一最顯著目的——改變宋朝官場上的意識形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