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升官篇
因狄青的堅持,關于儂智高下落,史書里的標準說法是他從合江逃到了大理國。此后,就再沒這人的任何官方消息,他沒再出現過… 那么怎樣證明儂智高死了沒有?那具穿金龍袍的尸體是否他本人?這都是永遠沒正解的謎。能證明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狄青的忠實和真誠:我沒抓到他,也沒法證明他死了,那么我就絕不冒領軍功! 兩廣捷報傳來,開封朝廷大喜。宰相龐籍薦狄青有功,賞賜。而對本已是節度使、樞密副使、宣徽南院使的狄青,仁宗皇帝要封狄青為樞密使或宰相,但此時龐籍卻出來力爭不可。于是2月13ri,狄青的節度使前面加上了‘護國’二字。 4月3ri,狄青勝利班師還朝。仁宗皇帝再次在垂拱殿設宴,百官出席作陪,皇帝親自把盞斟酒,為狄大將軍慶功。11ri,又在崇政殿觀看狄青指揮蕃落騎兵重演歸仁鋪破敵場面,與此同時,皇帝又提出要為狄青議功。 議功自古以來只有兩條:1升官。2賜錢。錢就不用說了,那在宋朝太常見,問題集中在官職上:如果升,怎樣升?這“副”字能否去掉?如去掉了,狄青將打破大宋朝的一項紀錄,除開國第一名將曹彬外,從沒任何武將能得到軍方第一把手、西府樞密使的職務! 現在狄青的議功由中書省的宰相們負責,此時的中書省內有1位宰相:龐籍,2位參知政事:劉沆、梁適。介紹梁適,這是位仁宗朝的典型官員。 首先,大宋建國93年,官場上早就形成了人脈體系。走這條路,在形式上沒科考中舉來得風光,但走得更快更穩。就如梁適。他父親是前翰林學士梁顥。父親死得很早,而梁適在很小時,就把父親遺作和他自己的文章一起呈交給當時的宋真宗。趙恒看了后說了句話“梁顥有子矣”就這一句話,梁適當官了,是秘書省的正字,一小科員。 名不見經傳,扔進人堆里估計就找不著。但這就算有個臺階了,梁適人生重要轉折點在他升任樞密直學士、延州知州時。他請了個假,說要回家鄉為父親修墓,路過開封城時。他進去了。 像這樣的人,走進開封城后,就有法見到皇帝。不說別的,他父親的當年同事們,此時已遍布國家各主管部門,隨便找誰,都能混進金鑾寶殿。他見到皇帝了,注意:史書里說他“自言前為朋黨擠逐”也就說他自稱是被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那批新政君子給趕走的…這很重要,當時慶歷新政剛夭折?;实厶崞稹熬觽儭本皖^疼。突然出現一出身良好、外地實干、xing情平易、連被排擠出朝廷都默默無言的中青年干部,是多不容易??!國家需要人才,于是梁適被留下,當上了…別驚訝。子繼父業,是翰林學士! 帝國最高文士頭銜翰林學士,竟被一未經科考、不是進士的人當上。說來這就是個丑聞了,出身不對就算了??蛇@升官過程明顯是個貓膩,這讓御史臺人員非常憤怒,沒說的。大伙cāo家伙上,把這位嶄新出爐的“jiān邪”打倒! 于是梁適就倒了,他被趕出京城,以侍讀學士身份到澶州當知州,后又轉到秦州??蓜e怕,這過程就是履歷,別管多丟臉,他曾當過國家兩制官員,且是兩制里居于上位的翰林學士。在中國所有朝代里,履歷都是個最正規名片,永遠比一個人的真實能力更讓官場信服… 梁適很快就又回到京城了,之后就當上了樞密副使。 這地位已經很高了,超過了他父親。但職位越高,**越高,升官會有個極限嗎?應該有,但現在還差了兩步:1樞密使是副的;2這是西府樞密院,不是東府中書??! 梁適于是再接再厲,在樞密副使位置上做出了兩件事:1張堯佐升官記,就在言官和皇帝兩邊水深火熱你死我活之際,梁適說了句話“臺諫論事,職耳。堯佐恩實過,恐非所以全之”前半句把臺諫官安撫了下,他們是很出格,可都在職責范圍內。后半句給皇帝也下了臺階,您對張堯佐實在太好了,小心過分恩寵會招災惹事。兩邊都不得罪,更巧妙地同時站在了兩邊。既是好臣子,又是好同事(《宋史.梁適傳》里說張堯佐那2個頭銜就是這樣被去掉的。一句乖巧的話,比包拯等人的冒死勸諫都有用) 2大契丹在耶律宗真領導下總會出現不斷的花樣,李元昊死后,他再次做起了超級大國之夢。具體表現是不貪錢了,他圖名。翻閱史書,耶律宗真發現遼、契丹等名字都太鄉土化,不足以標榜他偉大帝國的國際地位。為此他給宋朝寫了封信,提議說我們都改名。薦于現狀,我叫北朝、你叫南朝,簡明扼要,歷史上還有前例,這多好,你們同意嗎? 宋朝君臣們都有些猶豫。說實話,大契丹疆域真的比南北朝時的北魏大多了,且百多年基業更是非同小可,自稱北朝,都有些歉虛了。關于這一點,就是現代歷史學家們,都有以當時遼國為正朔、宋朝為旁枝的看法??纱饝??這關乎到民心士氣,尤其漢本位的思考方式??资ト嗽缃踢^我們“夷狄之有君,不若華夏之無”無論怎樣,我們是優秀人種,怎能和蠻人相提并論? 這時梁適說:宋朝之所以為宋,是受命于天,任何人無權更改。契丹也是一樣,就以當年南北朝為論,也都各自有魏、宋、齊的國號,怎能統一混稱為“南,北”兩朝呢? 皇帝聽了很高興,梁愛卿說得有理,回信拒絕耶律小弟。同時梁適升官,即ri起到東府上班,頭銜是參知政事。 以上是梁適版的大宋朝升官記???升得容易丟得也快。宋朝官員,尤其宰執大臣的更換是流水線式的。你上我下,幾乎芝麻大功勞就上,米粒大罪過就走人。2參知政事的確很高,但前面有根超高門檻。一步之遙,卻天地之別!那就是從參知政事副宰相到同平章事正宰相!這是根本xing區別。從權力到待遇,哪一點都沒法比。于是相應的,要邁過去,需付出的代價就要高得多。怎么才能邁過這最后一道門檻,踏上帝國最高的人臣巔峰呢?這命題在梁適心中生成,他無時無刻觀察著,思考著,判斷著每一個機遇的發生… 現在事情很清楚,狄青身為武將,沒法進東府中書省。而他又已是樞密副使了。那么去掉“副”字勢在必行,這是目前唯一可升的官職了。但被人否決,仍是帝國唯一宰相龐籍。他認為狄青不配當樞密使,舉出了2個例子:兵不血刃奪得荊湖的慕容延釗,太祖皇帝是賞錢賜爵。再如曹彬滅南唐,北宋第一名將,想得到使相,結果呢?太祖皇帝賞錢20萬!這是不變的原則、祖宗的規矩:武將永遠不能當樞密使!何況狄青功勞也遠沒到以上兩人的地步,現在當樞密副使都很勉強。 以上可說是文官鄙視武將的經典。出自龐籍之口。從職務到身份都非常合適。但要分誰去聽,有人能聽得熱淚盈眶,覺察到在污穢冰冷的官場里,也有溫馨純潔的友情存在及深思熟慮。洞查世事的智慧。但有人也就聽出了一連串計謀和金錢權位的味道,如梁適,他就突然間看到了條從參政到宰相的光明大道… 梁適站出來反駁龐籍:宰相大人您不公平。不久前王則叛亂,只是占據了貝州這一座城池。文彥博出兵收復,回來就做了宰相?,F在狄青是一舉平復兩路,功勞與之相比怎樣?為什么就不能當樞密使? 言之在理。對比分明。1座城和2路相比,孰輕孰重?龐籍應沒話說了?可不!宰相面目變得非?!翱稍鳌饼嫾f貝州之賞,本就是過分,所以現在不能再過分了。你是參政,難道不知我朝文官為相,出入無常,武將為樞密使,非有大罪不可罷免。這就有2個問題:1現任樞密使高若訥犯了什么罪,要罷免他給狄青讓位?2狄青還很年輕,這時給他西府之首的位置,以后再有功怎么賞他?我這是對他好,不止是珍惜國家名器! 梁適冷笑:那個高若訥、現任樞密使大人怎就沒錯呢?他不久前出行,開道的胥吏把行人無辜打死,正被臺諫官彈劾!仆有過,主之罪,他難辭其咎!狄青升官,不僅理所應當,更是順理成章! 截止到這,稍微有點理智的人,都認為梁適說得句句在理,龐籍這評書演義里包拯的死對頭、龐太師是在無理取鬧,嫉賢妒能。那請大家化身為狄青,看看宰相與參政大人間的談話,來分辨誰才是真正為他著想的那個人?唉!人活在這世上,要分清楚誰對你好、誰對你壞,可真是個大學問??! 而梁適為能讓自己從參政跳到宰相,就必須要讓狄青當上樞密使!為此他做了三件事: 1他給皇帝寫了密折,為狄青叫屈。且直接jing告,這已不是祖宗的時代了,現在內憂外患,需要武將。如待狄青太薄,小心冷了軍隊的心! 2他給狄青寫了封信,把和龐籍的爭論內容都抄送一遍,激起狄大將軍的怒火,讓當事人也積極些! 3梁適走了個內線。他找到了皇宮里一太監:內侍省押班石全斌。這是位有過監軍資格的大太監,在皇帝面前不僅很親近,更有份量。梁適請他為狄青說話,代價是好處均分,他保舉石全斌做觀察使! 三招之后,皇帝的心被重新激活了。他本就要重賞狄青,當初他寫給狄青的嘉獎信里就提過,決不做有始無終、賞罰不明的君主!國家現狀他也很清楚,他想過新政,試驗奮發過。眼前的狄青明擺著是國家jing英,不提拔他提拔誰? 5月6ri,仁宗突然頻布命令:升狄青為樞密使。孫沔為樞密副使。石全斌先給觀察使俸祿,一年后正式晉升。原樞密使高若訥罷免,但升官一級,加學士銜,加經筳(陪皇上讀書)官。張堯佐仍回宣徽院供職。 龐籍有點懵:陛下,您讓臣等回中書省再商量一下,明天回復行嗎? 不行!你們就在殿門閣內商議,朕在殿內等候! 話說到這份上,誰都不敢反駁了。當天,狄青終于當上了大宋朝軍方第一把手、西府樞密使!消息瞬息傳遍天下,大家都為這位平民甚至罪犯出身的大將軍叫好,國家終于賞罰分明了!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們以后只要發憤圖強,為國出力,一樣可出人頭地! 人人都高興,但最高興的還是梁適。狄青上、高若訥下,他的參政變宰相之路也終于暢通無阻!說到底,狄青就是梁適算盤上的一個籌碼。他的悲劇,仍是大宋‘以文制武’國策的悲??!這是狄青的升官記,還是梁適的官場秀?很遺憾,是后者!雖狄大將軍英明神武,可回到開封城的他,沒半點說話的余地,有的只是事后的表態! 狄青榮升樞密使、進宮謝恩時,皇帝對他凝視了好一會,之后帶著溫和又傷楚的感情說了句話:狄青,朕有御醫,可把臉上的金印去掉,你恢復原貌,不要總帶著當年的黥字。 狄青一陣感動。他知宋朝開國百年,兩府宰執大臣從沒過配軍的刺字,這是恥辱,至少是卑賤的標志?;实弁耆菫樗?,讓他改頭換面,從此抬頭做人。但狄青拒絕了,他對皇帝說了一句話,從此他在皇帝心中、在天下億萬平民百姓心中,留下了不滅的印象——陛下擢臣,不問門第,臣正因臉上有這行金印,才得以報效國家。臣愿留頰上黥字,以使天下賤兒得知,朝廷有此名位相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