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穿之我爹是朱標 第319節
如今朱至在福建推行,看著吧,用不了多久,泰定帝一定會在大明境內完全推行。 朝臣們明白,反對的人知道如果不趁泰定帝沒有完全推行前阻止,一但泰定帝下定決心,就現在他們這些舍不得把手里的田地全都交給大明的人,彼時還能是泰定帝的對手。 就得趁事情沒有定下前想辦法改變,絕不能讓泰定帝下了詔令,否則事情就麻煩了。那,他們就得想,該怎么樣才能阻止泰定帝。立時間他們便將注意力放到朱雄英身上。 朱雄英是太子,大明名正言順的太子,一但泰定帝有個什么三長兩短,朱雄英就可以順利登基。 泰定帝眼看就要失控了,那他們就想想辦法換一個可以掌控的皇帝。顯然,朱雄英就是那個在他們看來可由他們掌控的人。 所以,一群人便想著怎么可勁騙朱雄英為他們所用。 看到這里,朱至想的是,她哥那么多年的表現,怎么看也不像個傻子,怎么會有人覺得,她哥會為朝臣們所用,最后能聽他們的話一道商量謀反這個事? 這個疑惑,朱雄英料到朱至肯定想不明白,因此,朱雄英在信中為朱至解釋了。 他們愿意相信朱雄英會為他們所用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從心底里相信,無論是誰都不可能舍得錯過唾手可得的皇位。朱雄英已經是太子,離那個位子只有一步之遙。 可是,試問古往今來的太子有幾個是能順利上位的? 太子別看離那寶座只有一步之遙,卻有太多人止于那一步。 所以,那些官員們覺得他們可以幫著朱雄英邁過那一道坎,真正掌控天下,朱雄英會拒絕嗎? 傻子,他們是不會認為朱雄英是個傻子,卻只會覺得朱雄英必免不了如同很多太子那樣,急于早早登上皇位。 泰定帝顯然也明白他們會利用這一點,由著他們自信滿滿的把朱雄英變成他們的人。 然后,不二話,聯合朱雄英手里最適合配合他一道造反,甚至會很樂意他造反的人-涼國公藍玉。 這可是涼國公。大明朝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涼國公。 不過,涼國公上回北伐時犯了一點小錯,被泰定帝罰去寺廟反省了一個月,想來涼國公心里未必對泰定帝沒有不滿。一個不能由人們掌控的皇帝,一個可是有著涼國公血脈的皇帝,朱雄英那一聲舅公想必絕不會白叫。 果然,朱雄英出面一說,涼國公二話不說的決定支持朱雄英。 這回苦于手中無兵的人高興了,有涼國公在,那還需要擔心什么嗎?這支持朱雄英上位的事一定能夠辦得漂漂亮亮。 懷揣這樣的念頭,這六部官員更是讓朱雄英用太子之職,將能守衛泰定帝的人全都調離,既為太子,本身朱雄英就有調動百官之權。 朱元璋與當年的太子,如今的泰定帝共用臣子這個事,泰定帝今日也是有樣學樣,甚至學到極致,凡朝中臣子,皆聽朱雄英調令。 這般大的權利,從前有人覺得當這大明朝的太子實在是太出人意表了,到現在看著朱雄英可以隨意把官員調出北平,把泰定帝架空,自是暗中竊喜。同時也在想,要是泰定帝看到自己給了兒子那么大的權利,最后竟然把自己坑得渣都不剩,他該是什么反應? 不少人表示,嗯,他們挺期待。 當然,朱元璋回了北平,暫居于北平這個事,無人忽視。 朱元璋雖為太上皇,然泰定帝默許朱至做下的事,何嘗沒人尋到朱元璋面前。對此,朱元璋態度相當清楚,泰定帝既然現在是皇帝,他做的任何事,誰都不許說三道四。不管他們服與不服,都忍住。 正是因為試探朱元璋無果,才更讓他們下定決心不管不顧,定要一道把朱元璋和泰定帝解決了。 只能說,也不知這些臣子哪里來意味,認為憑他們那點本事,他們一準能把開國的朱元璋,穩穩當當從太子登上皇帝之位的泰定帝解決了? 迷之自信造就的后果就是,等朱雄英和涼國公帶著他們進皇宮時,別管是朱元璋也好,泰定帝也罷,父子一堂等著他們。 當看見這一對父子時,不少人心頭直跳。 說實話,連宮城同的守衛都被朱雄英搞定,兵不血刃他們就進了宮,站在這兒,正高興的官員們壓根沒有意識到,太過順利的局面何其假。 但這一刻,看著朱元璋和泰定帝身邊沒有一個守衛,只有貼身伺候的宦官,甚至,泰定帝見著他們竟然還跟他們打招呼道:“來了!” 一句來了,無端讓人聽得頭皮發緊。 什么來了?為什么會是來了?怎么就是來了? 下一刻,他們就知道了。本來沖在最前面的士兵突然掉轉頭將他們圍住。 ?。?!如此戲劇的一幕讓他們心驚rou跳,不可置信。不約而同喚了一聲太子! 太子緩緩轉過身,面容冷峻的問:“在你們看來,孤就那么蠢?” 蠢得聽他們幾句話攛掇,便起了篡位之心,輪為他們的棋子?畢竟,一個殺父奪位的太子,那還不是由著他們想怎么擺弄就怎么擺弄? 面對眼前問著他看起來是不是蠢的朱雄英,一個個確實以為朱雄英好糊弄的人,在這一刻再也控制不住發顫。 此時,他們終于意識到,從始至終,從始至終都是計,都是引他們入局的計。 由此他們也該想到自己會是什么結局了。 至于自知已經無力回天的這些人是如何罵朱家這么三代人的,朱雄英也就不說了。 而這些人,既入局中,泰定帝就等著他們中計,至此,又怎么可能放過他們。殺一儆百,變革在即,朱至在福建需要震懾,泰定帝更要震懾天下,以令天下知,誰敢有違朝廷詔令是何下場。 不得不說,朝廷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殺戮,瞧著人無一不驚心。 本來心里有些不贊成變革的人,于此時此刻都只能歇了。 沒辦法啊,今時不同往日了。 絕對的君子專權,讓大明皇帝的權利空前的大。 他們不是沒想連合其他藩王一道動手,畢竟朱元璋都下令削藩了,諸王若不動,以后就只能是手中無權的光桿王爺。 可惜,面對朱元璋,沒一個敢動反抗的心思。 藩王們沒有人愿意為配合,唯一能想到的人,朱雄英卻是誘餌。失敗的前例有目共睹,朝廷控制所有的兵馬,無人能與之爭鋒,想動手,想謀反,他們有什么資本能與大明對抗。 沒有人一切都是空談,終究,他們這些人都成光桿司令,生死盡握于皇帝一念之間。 所以,為什么朱至敢說變革就變革,說重分田地那就分了。就是因為不管是為官也罷,為臣也好,他們再怎么聯合在一起,手里沒有兵的他們,更沒有百姓支持,注定他們沒有反抗泰定定帝的資本,掀不起任何風浪。 王莽改制把自己作死的結果,不會發生在大明。 朱至知道北平發生的事后,心里也就有了底,明了這回沒有人會再敢吱聲。 生與死,皆在帝王一念之間的結果便是可以絕對的獨斷專行,無所顧忌。 雖然朱至知道這樣的專權對天下人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在改革一事上,這是好事。 今日大明所行的改革,但凡有為民著想之心的人都清楚的知道,這對天下萬民意味著什么。 對此,有反對的人,也有支持的人。 朱至在福建推行此法時,有不少讀書人俯跪在地,叩謝于陛下和公主。 損上層之利而惠于下層,只有真正心懷百姓的人才能做到。 因而,接下來朱至推廣的變革就在無波無瀾中完成。 信國公得知福建再無人鬧事后也算松一口氣,不鬧事挺好,不鬧事挺好。 等朱至把福建境內的田地分完,信國公那頭其實也同樣把該建的探查點建好了。 朱至也曾前去看過,畢竟倭國這樣小國敢一再犯我邊境,傷我百姓,要說朱至沒點想法是斷不可能的。 畢竟,就這忙著改革的時間,朱至已經讓人開始準備船只。 信國公得知朱至那點盤算時,也跟朱至細細說起這陸戰和水戰的區別,總而言之就一句話,盡快讓朱至上手。 朱至是個好學的人,信國公教得用心,她也學得用心,別管是在造船上也好,配置大炮地雷在船上這事也好,就一句話,讓懂行的人來。 她是初來福建乍到不錯,福建可有不少人早就對付倭寇多年。 朱至照舊按以前的行事風格,砸錢。她只要人建出堅固又迅速的船只,可以擊敵于外,也可以防御于外。 對此,趁著信國公在,朱至就建議了,一味只在大明境內設堡監視有什么用,就得派人出海巡防。這海上的地盤也得劃好了,免得以后起爭議。 這個,信國公聽著也是一愣,隨口就道:“那不都是我們的嗎?” 哈哈哈!說得一點都沒錯,都是他們的。 “那就得廣而告之,好讓人知道,那些地方是咱們的,不許人越過半步。否則,但有越界者,誅!”朱至順勢提出,信國公就喜歡朱至這霸道的小模樣! 本來啊,屢犯他們大明海域,擾他們百姓的倭寇,無人不思滅之。但是架不住朱元璋早把倭國列為不征之國。 何為不征之國。便是朱元璋告誡兒孫不得恣意征討之國。朱元璋將十五國列為不征之國,分別是:朝鮮國、倭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西洋國、爪洼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泥國。 可是在朱至看來,這征不征的,人不犯我,我自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誅之。 倭寇,接二連三犯我邊境,傷我百姓,搶完就走,都不帶猶豫的。這是拿大明百姓當什么?儲備糧庫嗎?缺了就來一趟,不高興也上岸來打一波?朱至但知倭寇行徑,氣得咬牙切齒,給她先等著,她要是不把這么一個小國滅了,她就枉活這一世。 不過,這海界一事,朱至也沒有打算獨斷專行。怎么說這可都不是一件小事,日常百姓出海捕魚所到之處那得考慮,甚至于這海離陸地的距離也得考慮。 因而朱至和信國公親自出海。 第一回 出海坐船,信國公挺擔心朱至暈船,好在朱至沒有,上了船,那是如履平地。 聽著福建的船民說明他們在哪一處捕魚,而日常倭寇從何處進犯,朱至和信國公第一回 出海就正好碰上了。 無二話,見著倭寇絕不能不打,對面好像也是急沖沖想殺過來占點便宜。沒想到碰上朱至和信國公。 他們兩個出海,最好的海軍敢不跟著一道護衛?他們兩個但凡有半點差池,海軍們都可以死一死了。 倭寇,那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要不是因為他們不好出征倭國,否則早打到他們家去了。 結果怎么樣,他們不打,這群倭寇卻總想從他們百姓身上得些好處,哼,真真是半點不知足。 “往后見著倭寇,他們敢犯大明,來一個殺一個,來一雙殺一雙?!敝熘岭S行那是帶了望遠鏡的,這船上同樣也裝了,因而不等倭寇們靠近,早已有人發現來報。 對此,信國公對朱至讓人弄出來的望遠鏡那叫一個贊不絕口。 “這確實是好東西?!?/br> 朱至對此道:“好東西多著,現在這點算不得什么,等將來有機會,我給您再多送幾樣?!?/br> 信國公那自是愿意的。 朱至一來,大炮地雷那都配上了,要對付倭寇,都沒讓他們靠近,人都已經被打倒了。 倭寇一看這軍隊不同于往日,火力太猛什么的,他們頂不住,想搶船沒搶著,見勢不妙,掉頭就跑。 行吧,跑了就跑了,朱至和信國公都沒讓人追,畢竟他們今天是來看看環境的。 當然,一次就想把這海界定下來,明顯是不可能的,再有朱至提及的海軍巡邏,那就得想想要怎么巡邏才不至于被倭寇圍了,又能夠起到及時發現倭寇進犯,同時也能迅速在海上解決倭寇的辦法。 商量再三,這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是必須的。而且必須要保證不能間斷,若遇海浪,須得想想要怎么樣及時回岸。 這牽扯所須的人才是各方面的,萬萬不能隨意定局。 朱至是覺得,這是第一回 ,有問題實屬正常,慢慢摸索,有問題就解決問題,重點是負責巡防的將軍及時調整,必要讓規矩利于海軍們行事,也能守衛百姓。 對此,這點原則必須放在首位,無論何人須得牢記他們的初衷是守衛百姓安寧,只要能夠做到這一點,那就是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