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穿之我爹是朱標 第265節
然而,卻是朱元璋否定的北平啊,在朱元璋在位之時,卻悄然無聲地修建起城墻,運河,道路。 徐氏想的是,到底是誰說服了朱元璋的? 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在朱元璋手里都定下的事,如今由泰定帝接手,這件事只會加速推行。 當然,徐氏也問起另一個問題,北平大肆修建工程,為什么沒有傳到應天,至少在應天里根本無人討論這些事。 徐輝祖何嘗不明白徐氏到底在問什么,明明白白的告訴徐氏,北平城內所有的款項支出幾乎都是朱至負責。 工程修繕根本不需要向朝廷申請撥款,也就意味著北平要怎么修,怎么建,都不需要通過應□□廷的同意。那,也就無須向人表明這是準備好的新都。 這樣一來,對于朱至怎么修繕北平的事,很多人也就理所當然的認為,這只是朱至的個人行為。 就算從前是信國公鎮守于北平,那也可以是北平單獨的cao作,只要不問朝廷拿錢,朝廷也不怎么在意你如何修河通路,畢竟這也是功在千秋,功在百姓的喜事。連朱元璋都明文規定,若是地方有修路造橋的事兒,官府一律支持。誰要是敢攔著百姓修路造橋,必重罰。 所以,誰還會不長眼的管一個北平如何修河通路? 徐氏不得不說,朱至在下好大一盤棋。而這盤棋能夠得到朱元璋和泰定帝的支持,證明了這盤棋一定能活。 吐一口氣,徐氏心情十分復雜。 徐輝祖與徐氏再提了一事,“jiejie素有女諸生之稱,應該已經看出來了,公主不是安分守己的人。那jiejie有沒有想過可以和郡主一道辦一些事兒?” 徐氏聞言抬眸與徐輝祖對視,徐輝祖十分干脆的道:“依jiejie的才學,若非是女兒身,也未必不能參加科舉,出仕為官。我只是不舍jiejie,滿腹經綸,一身本事,卻只能浪費于內宅之中。公主是個海納百川的人。而且公主也缺人。若是jiejie愿意助公主一臂之力,公主絕不會推辭?!?/br> 于徐輝祖看來,來了北平,面對全新的局面,徐氏大可以活出自己,無須再事事念著別人。 “你是要我將你的外甥他們拋之腦后嗎?”徐氏且問之,徐輝祖趕緊道:“當然不是。恰恰是要為了他們謀算,所以jiejie更應該走出來。燕王,不,姐夫是不可能再為他們謀劃什么,倒不如jiejie來。將來他們能不能在朝堂占據一定的位置,無人敢欺負,難道要奢望于陛下的仁慈,他人的寬厚嗎?” 此話,說到徐氏的心坎上了。 徐氏哪里會不明白,如今她和兒女們能過得挺好,都是因為泰定帝在上頭,表現出對他們的寬厚容忍。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將來的事誰也不敢保證,唯有自己控制得住,爭取得到的,那才是他們能夠牢牢把握的。 徐輝祖只是希望徐氏能夠利用自己的本事和才學,一步一步的憑自己而立足,將來也能為兒女們撐腰。 “我想一想?!毙焓鲜切膭拥?,但也僅僅是心動。她得考慮,一旦選擇跟在朱至的身邊,和朱至一起做事,以后她與朱棣是不是就會漸行漸遠? 徐輝祖為徐氏指出了一條道路,至于徐氏是不是選擇走向這條路,那不是他能決定的。他只想讓jiejie過得更好,因此會想方設法的把徐氏推出來,而不一味的讓徐氏困于朱棣的陰影。 他們徐家在朱元璋和泰定帝面前都是有些分量的,憑著這些分量,足以讓徐氏過得更好。 所以徐輝祖是希望徐氏可以邁過燕王府的門坎,此后依靠徐家的門戶立足于這世間。 不得不說,徐輝祖對徐氏這個jiejie是極其不錯的。 北平城里,朱至怕是相對忙碌的人?;ナ杏猩蛱某雒娑ㄏ乱幘?,朱至也得去給她撐腰,不需要做得太多,殺雞儆猴的時候出現就成。 相比之下還是工程顯得更麻煩。 “人還是太少了,供應不上?!鄙虮蚺c朱至開門見山的說了。 朱至馬上意識到的道:“你還是想讓我從軍中撥人?!?/br> “公主雖然讓附近的百姓爭相幫忙,可是人員畢竟有限。軍中將士無論從體力或者是辦事效率上,都比他們強的多。按公主原本的計劃是要在這兩年之內修通運河,人手不夠,進度慢?!鄙虮虮容^清楚實際情況,難得朱至就在眼前,豈能不提出來。 “那就往其他地方招人?!敝熘劣凶约旱乃剂?,動用軍中將士在朱至看來并不妥當。至于這人手不夠的問題,那也得解決。 “由各地官府出面,所有人員一律由官府親自護送,謹防有人打著朝廷的名號,做出傷天害理違法亂紀的事?!敝熘炼谝宦?,也是不得不防,畢竟消息不靈通,很有可能有人會打著朝廷的名號,行的不仁不義的事。 “如此一來,支出只怕就要多了?!鄙虮蛑乐熘敛皇悄切獾娜?,可是以個人之力建一個國都,朱至每每支錢的時候心里就不會覺得難受? “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比欢熘吝@輩子愛財如命,費盡心思的生財有道,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肆意的用錢砸人?,F在正是體現金錢價值的時候,朱至哪里會吝嗇舍不得。 沈彬感嘆的抬眸瞥過朱至,真真是不得不服氣。 “錢,不用給我省。這些人背井離鄉的做這些苦力活,一應吃的一定要好,餐餐得有rou,也得保證他們的休息?!敝熘料肓讼胙a充道:“往各地招人的事就不勞你來了,讓錦衣衛出面,一應護送人都由他們來?!?/br> 對此,沈彬絕沒有意見,求之不得不是嗎? 朱至回頭沖萬河道:“北平附近的州縣,你派錦衣衛出面和當地接洽,所有愿意前往北平做事的人,由官府登記造冊,一旦出了什么問題都由官府承擔,以安民心。再告訴他們,秋收之前會放他們歸鄉收成。一定會確保他們既掙了錢,糧食也不會丟荒?!?/br> 朱至要給百姓們機會掙錢,也并不代表把糧食拋之腦后。 要是供糧不及,這可是要鬧糧荒的,到時候辛苦的就是百姓。所以,一定要保證耕種之后再考慮其他。 “是?!比f河應下一聲是,這就趕緊前往。 “別太遠了,遠了來不及,就近。三五天路程能到的最好?!敝熘炼谝宦?,也是距離太遠,最后未必不會鬧出事。 萬河除了乖乖聽話照做,再沒有別的辦法。 這樣一來,朱至又往州府弄了幾萬人過來。因著朱至待人寬厚,雖然讓他們干活,但吃的住的地方都很好,工錢也是極高的,因而做事的人都干勁十足,每日的進度也是十分驚人的。 很快秋收,朱至放假讓人歸家收糧去,同時也向他們保證,等他們收了糧再回來,一定還會要他們。 嘗到甜頭的百姓們樂呵呵的歸家,干勁十足的把家里的糧食收好曬干,隨后便帶著家里能干活的人一道出門。 朱至讓人做事,從來不分男的女的,只要能干活便一視同仁。 好吃好喝還有工錢,這么好的待遇,要不是家里離不開人的,誰不趕緊把自家的婆娘叫上。 有人將北平內的工價和待遇說出去,不知吸引了多少人一道涌來北平。 人,自然是得多多益善,沈彬不是說人不夠嗎?現在四面八方的人都趕來北平,只為掙錢。北平這對于多少人來說是發財致富的好地方。 北平的工程進度迅速,應天里隨著齊家村豐收,大明朝一片嘩然,竟然真的有一年兩季的稻谷嗎?而且收成竟然是從前稻谷的兩倍之多。 推廣,必須要推廣這些糧種。工部的人都火熱了??!這樣的糧種對大明來說意味著什么,傻子都懂。 偏不僅僅是糧種,齊家村還有洋芋,番薯,玉米,土豆等物,都是可以種在坡地,而且耐飽的糧食。 嘶!一個小小的齊家村啊,竟然有那么多的好東西,太不可思議了吧! 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驚喜丟出,滿朝的大臣們好些都沒緩過來,可是呢,在事實面前,已經用行動證明,糧種也好,肥料也罷,甚至是從番外弄回來的東西都好,都是可以解決大明百姓溫飽的好東西,那必須要大力推廣。 不過,該讓誰來做這件事? 還用問嗎?想學的人來齊家村,由延侯舒笙親自教授,工部的官員必須保證自己學會,而后每人前往一縣負責推廣。 齊家村,齊老五的爹啊,那都得以封侯,平侯。一時間讓人震驚不矣,一個泥腿子,既不曾考取功名,為官為民,也不曾上陣殺敵,立下赫赫戰功,竟然也能被封侯? 肥料這等好物,能添加糧食的收成,難道不算對民有功? 研究出一年兩季糧種的舒笙對國有功,能讓糧食增產的肥料出自齊老爹之手,同樣也有功。 泰定帝既然放的話,讓朱至王后繼續收攏各方面的人才,那就得說話算數。該給的獎賞絕對不能吝嗇,否則怎么讓其他人朝不同方向,卻是同樣利于國家發展的方向前進摸索? 已經嘗到甜頭的泰定帝認為,可以像朱至說的那樣,全面發展人才,這科舉的內容是不是也該改一改? 是的,泰定帝突然意識到,自家老爹圈的科舉考試的內容,真是讓人除了死讀書外,讀不好說的人大概只有一種結局-坐吃等死。 可是,泰定帝問自己,若是他當的不是太子,倘若發現讀書沒有出路,他會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 不會的。對于泰定帝來說,讀書只是一條出路,并不代表除了讀書之外,他不會選擇別的出路。反而讓家人為了他讀書而吃苦受罪。 然而泰定帝也得考慮另一個問題,像他這樣懂得變通的人能有幾個? 或者更應該說,朝廷給天下讀書人釋放出的信號就是,除了讀書能夠光宗耀祖外,再沒有其他辦法。畢竟就連考試的內容都已經規定在了四書五經內,而且能答題的規矩都定得死死的。 泰定帝知道朱元璋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無非是要把天下的文人學子都牢牢的掌控在手里,也把大明朝牢牢的握在手中。 然而果真能握得住嗎? 真正的聰明人想要完全控制住是很難的,真正能夠控制的只有那些蠢貨。 然而一旦到了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蠢貨果真能夠救國救民嗎? 有力挽狂瀾于大廈將傾之際的人,必然是萬里挑一的聰明人,所以朝廷對這些人的控制幾乎等于零。 所以,定考試范圍,不過是讓一群蠢人有了機會死記硬背從而有了出仕的機會。甚至因為考試內容的限制,反而讓真正的聰明人對朝廷棄之如敝屐。這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 泰定帝動了這個念頭,思來想去之后,召了文臣們入宮商量。 怎么說泰定帝也算是登基為帝了,當上了皇帝也該開恩科。泰定帝的意思也很清楚,他想改一改考試的內容。 這事一丟出來,馬上有人道:“這是太上皇登基之后才定下的應試內容?!?/br> “延侯當初就是朝廷刷下的進士?!碧┒ǖ墼捯袈湎?,本來想拿朱元璋壓泰定帝的人,都閉了嘴。 “陛下,這不過是一個例外而已?!焙迷谟腥司忂^來了,小聲的提醒,這只是一個例外是吧。 泰定帝瞥過對方道:“果真只是一個例外而已?” 聽出了泰定帝言語中流露出的不善,似乎要借此機會查查,是不是果真像他說的那樣,只有那么一個例外。 話都撿好聽的說,事實上是不是的,大家心里也有點數??墒茄劭刺┒ǖ垡^真,那趕緊得把話頭轉了。 “陛下打算怎么改科舉?”泰定帝一照面就已經提出了問題,也表明了態度,要是誰在跟他唱反調,那不是逼得泰定帝拿出真憑實據證明自家老爹錯了嗎?雖然這么一來,的確讓朱元璋面上不好看,然而只要對大明有利,朱元璋也是不會在乎的。 當然也有的臣子覺得,這事兒還是別逼得太緊比較好。難道真有人想看這大明的兩代皇帝吵起來嗎? 想想朱元璋對泰定帝的態度,只怕還是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站在兒子這邊。 這樣一來,有心挑事的人不就成了他們這些臣子?按朱元璋的性子,想要挑撥他們父子感情,朱元璋絕對會在第一時間要他們的命。 所以,對于泰定帝要做的事,哪怕是要改朱元璋立下的規矩,想改那就讓他改吧,朱元璋要是不樂意,自然就會回來找泰定帝的麻煩。 “不再局限于四書五經,也不再局限于答題的方法。明經和明義,農桑等等,你們看著朝廷哪一個部門缺人才的就多加點?!碧┒ǖ垌樦@么個思路拋出來,至于到底要怎么做,還得臣子們一道商量。 “太子跟著一道商量,盡快拿出個合適的章程來,明年朕要開恩科?!碧┒ǖ鄞_定的目標,讓兒子和朝臣的一道商量,行不行,他看著。 不過這件事情得抓緊了,怎么說明年也是泰定帝登基改元的新一年,那不得趁此機會多收人才。 被點名的朱雄英乖乖的應了一聲是,突然想到多年以前,朱至就對朱元璋框定了四書五經作為考試的內容而怨念無比,沒想到朱至沒把這件事提出來,如今泰定帝奔著大局也決定要改科舉的內容。 但是,朱雄英也得承認,會讀書的人未必就能為國出力,為民盡心,而不會讀書的人,也不代表于國無用。 所以,用人之道啊,實在是不好把控。 朱雄英再一次體會到,人啊,果真是要活到老,學到老。 好在,古今往來自科舉創立開始,取士之道多有記載,先前沒有框死內容的時候考的什么,取長補短,對應著自家如今最缺的人來定,并不是什么難事。 故而,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了,教材。 這一點是朱雄英提出來的,要說也是從朱至那兒得來的靈感,之前朱至帶人給朱允炆和朱允熥修教材的時候,朱雄英就上面的內容查看了一遍,不得不承認,這教材確實該重視。 是以,考試的內容放開了,可是這上課的內容,是不是應該也集大成而定,也不至于讓人面對書籍千千萬萬,卻不能確定考試的內容都有哪些。 泰定帝面對朱雄英的提議,也問起在座的臣子們都是何想法。 朱雄英提起教材兩個字,讓人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原本朱元璋框定四書五經作為考試的內容的初發點,從各書籍之內挑選出認為可以選為教導的內容,這算不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的思想?這件事從整體來說,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很多人的想法都在動,最終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教材方面可以由朝廷出面,集各大家修出,然后發布天下,供天下各州府的學子,先生運用。 可是教材到底該怎么出,這可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朝廷想要選拔出什么樣的人才,就會選定什么樣的內容以供天下學子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