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之一 對立(4)
隨著攀升的新聞轉發量,反難民的聲浪越演越烈。 激烈的網路論戰、節目辯論仍無法緩解米爾人民對于難民的憤怒。 于是,怒火不再只是存于文字、語言中,而是直接燒盡了現實。 看著眼前一大片焦黑的殘骸,凡娜瞪著雙眼,不讓眼淚流下來。 庇護社區遭縱火,居住難民無人逃生全數罹難。 「負責當地的警消護總長我都要見?!挂Ьo牙關,凡娜快速走回轎車。 到達現場之前,凡娜看了相關報導。 消防車晚到,警察多月未巡查社區,醫護人員選擇先救受第一度燒傷的本地人,讓全身百分之五十四第三度燒傷的難民等待。 那位難民沒撐到手術臺。 更令她難過的是,米爾竟有人將縱火犯視為民族英雄。 看著一則則蘊藏種族優越感的留言,凡娜閉上眼睛。 這次,眼淚從眼角漫延而下。 看見米爾難民的消息,藍斯第一反應是打給凡娜。 可在按下通話的那一刻,他停止了動作。 她不需要安慰的。他想。 釐清意外責任、將縱火犯以公訴罪起訴后,凡娜想降半旗弔念在大火中喪生的難民,這讓許多人出聲反對,包括約瑟夫。 「你反對的同時有想過,沒有戰爭他們也是平凡的老百姓嗎?跟你、跟我一樣,活生生的人!」面對眾人整天的勸說,凡娜對最后出現的約瑟夫喊到。 「你不能因為只有我知道你的真面目就這么亂吼?!辜s瑟夫冷淡的回她。 跑出辦公室、跑出皇宮,凡娜在一處斑馬線停下。 找回理智,她發現自己無處可去。 她的奇怪舉止引起路人側目。 遮掩著臉,凡娜走往皇家醫院。 病房內一如既往地安靜。凡娜坐在病床旁,反倒能好好沉淀這幾天紛擾的心情,以及身上背負的令人喘不過氣的壓力。 國王的眼珠子在眼皮下轉動,緩緩醒來。 看見身旁的女孩,國王緩緩伸出手。 握住國王的手,凡娜的手心感受到國王臥在棉塌中,較溫暖的體溫。 這是凡娜這幾天以來,情緒最安定的時候。 「殿下,你也認為為難民降半旗不正當嗎?」 顫抖著雙脣,凡娜猶豫的問。 她無法理解,為什么有這么多人以膚色、以血緣區分你我,來決定要不要與對方交流,甚至分群,製造對立。 「身在米爾的話,不適當?!箛跣煨扉_口,回答卻讓凡娜失望。 「但......」 「誰都知道,縱火是錯的?!箛醮驍嗔朔材鹊脑??!傅谞柸诉€是會選擇站在反對難民的一邊,知道為什么?」 凡娜搖了搖頭。 「因為米爾國民不敢面對?!?/br> 凡娜疑惑的皺起眉頭,聽國王繼續說。 「米爾人一直以愛國主義掩飾一切種族優越論的言行,說服自己可以身為米爾人而自傲?!?/br> 國王喝了口水。 「就像米爾歷史看不到世界大戰時,皇室賣了大半國土才換來人民的安全。因為這對米爾人國民來說,太恥辱了,所以歷史中只說米爾國安然度過了世界大戰,卻沒說原因。米爾國人一直都如此,只愿意看自己看的?!?/br> 「現在要國民直接面對他們不愿正視的事情,反彈是正常反應?!?/br> 輕輕的點頭,凡娜的眉頭還是皺著。 「慢慢來,米爾會在你的統治下越來越好的?!垢袆拥目粗鴩?,凡娜此時才意識到,這是國王第一次和她說這么多話。 看出了她眼神中的探究,國王只簡短解釋:「生一場病,很多事情都想通了?!?/br> 回皇宮的路上,凡娜遇上了一場街頭抗議。 拉低帽沿,凡娜混入隊伍中。 發現她的加入,綁著抗議頭巾的婦人友善的分給她一個手拿立牌。 凡娜抬頭看,發現立牌上寫著:「米爾萬歲,我們不要異族女王!」 緊張的咬了咬下唇,凡娜猶豫了一會,還是舉著牌子往前走。 抗議隊伍停在皇宮大門。 凡娜墊起腳尖,伸長脖子想看隊伍的開頭,卻發現游行規模比自己想像中還要大許多。 混亂中,她聽見有人拿著大聲公呼喊:「今天的人數已經突破了三萬人!米爾精神萬歲!」 身旁的人們因為這消息情緒高亢,只有凡娜慢慢低下了頭。 她有些懷疑,如果這么多人反對,執意繼承的自己是否無法成為米爾正當的統理者。 陷入思緒的她被狠狠撞了一下。 凡娜回過神,發現撞到她的男人急匆匆的往隊伍后頭走。 那男人異常的神色和行為引起凡娜的不安。 隔著幾步,凡娜低著頭跟上去。 她看見有人塞了一綑紙鈔給那男人。 那男人拿了錢后,沒有回到抗議隊伍中。 持續跟著他,凡娜來到了一處墓園。途中,那男人買了兩瓶酒,邊走邊灌,步伐凌亂。 墓園安葬著許多米爾的著名音樂家、畫家等知名人士,除了有專人打理,也有許多游客前來悼念,每座墓碑前擺滿了鮮花和卡片,比起墓園,更像是充滿生氣的公園。 那男人沒有走進墓園,而是在墓園旁的空地停下。 那處空地,荒草叢生,堆滿汽車殘骸和廢棄家具,對比隔壁墓園的明媚,格外諷刺。 躲在轉角,凡娜看見男子興高采烈的揮舞著手,興奮的告訴同樣淪落為流浪漢的同伴,參加游行能賺多少錢。 躲在堆成小山的廢棄物后,凡娜撥了通電話給護衛。 再次走密道回到皇宮,經由護衛回報,那位流浪漢已經在警局坦白金錢的來源。 媒體馬上掌握了這項消息,游行買走路工的訊息成為各大晚報當晚的頭條新聞。 游行隊伍的人數漸漸變少,人們的注意力轉往走路工,媒體追查著金錢來源,越來越少記者駐點在醫院、皇宮。 取得了皇家銀行的轉帳紀錄,凡娜追到了源頭。 那個人,她不意外。 但還不夠。她還需要更多直接的證據。 為此,她愿意赴湯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