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公主她力能扛鼎 第243節
李大人啊,他并不是要抓人殺人,他就是請大家進牢里,他們雙方坐下來好好聊聊,進行一些思想上的溝通! 李衛把抓人的事美化為思想溝通,他做好地主們的思想工作,之后攤丁入畝順利推行下去,再沒有人敢反抗。 浙江的事情傳到隆科多耳朵里,他發現這與雅利奇的預測完全一致,心里對雅利奇更信服了幾分。他好歹收斂了些,不再像以前那樣張狂。不過跟先帝在的時候比一比,他還是很囂張的。 隆科多的轉變,皇上當然看在眼里。 辦公結束,他們兄弟三人閑聊的時候,皇上隨口談起這事。 “隆科多最近聽話了許多,雅利奇,聽說是你指點過他?” 雅利奇說道:“算不上指點,就是罵他兩句,跟他講講道理?!?/br> 雅利奇把當時他們說的話都復述一遍,皇上聽完很是驚訝。 “你竟然這么跟隆科多說話,他畢竟是你舅舅??!” 皇上是萬萬想不到的,是不是給你臉了,這竟然是對舅舅說的話! “舅舅怎么了?我還是公主呢!我又不是沒打過舅舅!他是舅舅,他就可以不講道理嗎?你看他那副輕狂的樣子,就是欠教訓!” 說到這里,雅利奇必須批評批評皇上了。 “我也得說你兩句,你對人好的時候,能不能有點原則?你太熱情,太rou麻,會慣壞下面的人?!?/br> 皇上笑道:“你知道下面的人私底下是怎么編排我的嗎?他們恨不得叫我閻王。眾人都罵我刻薄,唯獨你說我會慣壞底下的人。 我手底下可用的人不多,隆科多是有功之臣,又是舅舅,我對他好不是應該的嗎?” “我知道你的想法,你想以真心換真心,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回報你。你要是這么想,那可就想錯了,你要對人好,得分人。 像十三弟,你怎么對他好都使得,他是知道進退的。在兄弟關系中,他有自己的原則,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br> 十三阿哥臉上一紅,他沒想到雅利奇對他評價這么高。 雅利奇接著說道:“對隆科多和年羹堯,你就不能這樣了。他們不在意你的真心,你對他們好,他們覺得你沒有原則,你是個可以隨便拿捏的皇上。 這跟交朋友是一個道理,有的人心性好,值得交往,有的人啊,蹬鼻子上臉,你給多少好處都沒用。他們吃定了你,拿了你的好處,還要反過來欺負你!” 十三阿哥附和道:“五jiejie看事明白,她說的有道理?!?/br> 皇上不禁反思自己的待人方式,“我真心換真心,這樣真的不行嗎?” “行是行的,只是他們不配?!?/br> 皇上苦笑著點點頭,“好,聽你們的,以后我會注意的?!?/br> 攤丁入畝推行下去,這件事剛解決,皇上很快又下令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圣旨一下,不僅上下官員不滿,讀書人也跟著炸了鍋。 讀書人寒窗苦讀十幾年,為的是什么,為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為的就是讓家族榮耀。 以前讀書考科舉,有了功名,全家都不用交稅納糧,不用去服差役?,F在皇上讓官紳一體當差,他們家里人不能沾光,讀書還有什么用! 因為這件事,河南考生罷考。 京城的學子都聚到圖書館討論這件事,說著說著群情激奮,眼看著要鬧起來了。 底下的人怕出事,趕緊往上報,負責圖書館的人過來處理,他好言相勸,讓大家冷靜,但是這些讀書人不肯聽,他們情緒上頭,一定要一個說法,情勢依然控制不住。 沒有辦法,管理圖書館的人只能再往上報,最后把雅利奇請來了。 雅利奇急急忙忙趕過來,圖書館內外已經圍了許多人,門口是激動的讀書人,樓上窗戶上趴著的也是讀書人,大街上還有不相干的人在看熱鬧。 侍衛給雅利奇清出一條路,雅利奇來到圖書館門口,命人搬來桌子,她踩在桌子上看向眾人。 “我是五公主雅利奇,也是圖書館的主人,誰在鬧事?站出來與我說話!” 有幾個讀書人被推舉出來,他們仰頭看著雅利奇。 “聽說五公主幫助皇上處理國事,您來了正好,我們要跟您討個說法?!?/br> “你說!” “朝廷要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我們不能接受!官紳一家不必當差納糧,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 我們寒窗苦讀,將來做官為百姓謀福利,不必納糧服役,這是應有的福利。 皇上不能為了斂財,就盤剝我們。若是我們也要與平民一樣當差納糧,我們何必讀書!” 他說的通俗易懂,學子們紛紛附和,圍觀的百姓也有跟著點頭的。 雅利奇問道:“還有人要說什么嗎?” 又有學子站出來,引經據典,話說的很漂亮很動聽,贏得在場讀書人的大聲喝彩。 雅利奇在心里把他們的話凝練了一下,他們不要跟平民百姓一樣,他們要特殊待遇。 等學子們都說完了,雅利奇點了點頭。 “你們的意見我都聽到了?!逼鋵崨]仔細聽,他們的話都冠冕堂皇的,本質上都是覺得自己虧了。這就好比,不管屁放的多香,它的本質依然是屁,不能細聞。 雅利奇說道:“我覺得大家對朝廷的這個政策不太理解,下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皇上推行這項政策的苦心?!?/br> 雅利奇扭頭對圍觀的百姓說道:“在場肯定有很多,覺得事不關己的平民百姓。我要告訴大家,你們不要看熱鬧,這件事情與大家息息相關。 你們不是官紳,那么你們就要交糧納稅,如果朝廷需要你們服雜役,你們還得出壯勞力去干活。 而作為官紳,他們不僅本人不用交糧納稅,他們的親屬也不用交糧納稅。也就是說,交稅的是你們,干活的是你們,吃苦受罪的全是你們。 現在,皇上體恤百姓辛苦,所以他推行一項政策,除了官紳本人,他家里的親戚必須納糧當差,這些讀書人不愿意,所以今天就在這鬧起來了?!?/br> 看熱鬧的平民百姓一下子就懂了,剛才公主和這些書生,一直在說官紳一體當差,他們不懂這個詞是什么意思,但是提到交稅當雜役,他們就明白了。 有人罵道:“虧你們還是讀書人,你們也太不要臉了!我們老百姓受苦受窮,皇上好不容易看到我們老百姓的苦了,你們卻要攔著!” “你們享受那么久的好處,現在也該輪到我們老百姓享享福了!” 雅利奇心道,你們還沒享福呢!就是讓你們都變成一樣的待遇而已! 有書生反駁道:“我們當差納糧,跟你們有什么關系?你們該納的糧食一顆不少!” “哎!是跟我們沒關系,但是看著你們高高在上的讀書人跟著我們一起受罪,我們心里就高興!” “對!我們就高興!” “這還沒當官老爺呢!就這樣高高在上,當了官老爺那還使得!” 有書生指責雅利奇卑鄙,“五公主,這是我們與朝廷的事情,跟平民百姓無關,你不應該把他們拉過來搗亂!” 雅利奇說道:“國家是人民百姓組成的,只要他們是大清子民,他們對國家的政策律法就有知情權?!?/br> “對!我們有知情權!” “你們這些讀書人,都黑了心肝了!這圖書館是五公主建的,她掏銀子供你們讀書,不過是讓你們交點稅,你們就反過來逼迫五公主。 這滿屋子的書你們的看到狗肚子里了,一個個恩將仇報!呸!一群豬狗不如的東西!” 雅利奇忍不住嘴角上揚,老百姓罵人可太好聽了。她咬了咬唇角,勉強壓下笑意。 “多謝各位幫我說話,不過一碼是一碼,我建圖書館是希望學子們能讀到更多的書,給貧寒學子一個機會。我做這件事,沒想要回報。 在場的各位學子也是大清子民,他們對政策有疑問,想要一個解釋,這也是合情合理的?!?/br> 雅利奇在心里給自己鼓掌,我說話可真像出淤泥不染的白蓮花!特別體貼! 雅利奇對在場的書生說道:“你們讀書是為了什么呢?為了將來做官,為盛世開太平。為了做官,將來榮華富貴?或者是為了斂財,將來做個大貪官? 你們做官,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朝廷選官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選拔優秀的,愿意為國家奮斗,愿意為百姓謀福利的好官。 時代總是在不斷前進,現在你們覺得很合理的制度,在過去都是不存在的。 比如說科舉考試的制度,在隋唐以前,科舉制度是不存在。讀書的權利都掌握在士族手中,在很久以前,你們大部分人都不能讀書,只能種地或是做販夫走卒。 現在科舉制度看起來很優越,但是也許某一天,科舉制度也不適用了,那時候就會有新的制度產生,來取代它。 官紳一體當差,這種新制度對朝廷對百姓都是有益處的,你們都是讀書人,這項制度其中的好處,我不說,你們應該也明白。 你們為什么這樣反對?因為你們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而不是站在國家的角度想問題。 如果我把你們當做普通人來看待,我能理解你們的不忿。但是你們是讀書人,是未來的國家棟梁,你們聚在這里質問我,我很難過,因為從為官的角度講,你們全都不配為官,不管你們才學多好,你們全都不合格?!?/br> 在場的讀書人全都沉默了,站在后面的人已經悄悄往屋里藏,往屋里退。 他們害怕了,五公主不會記下他們的名字,不許他們做官吧? 圖書館可是有黑名單的,要是五公主把他們拉上科舉的黑名單,那可就糟糕了! 就在眾人膽戰心驚的時候,雅利奇抬手指了幾個人。 “這幾個帶頭的抓起來,他們在門口鬧事,造成街道擁堵,影響百姓正常生活。我以影響社會治安的名義,將他們送入大牢,進行批評教育。 等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就可以放出來了?!?/br> 雅利奇抓了帶頭鬧事的人,其他人更害怕了。 那些讀書人一哄而散,原本熱鬧的街道很快就變得清靜了。 雅利奇處理完圖書館的事情,第二天進宮當差的時候,皇上特意詢問其中細情。 “聽說你抓人了?抓了幾個?” 雅利奇仔細回想,掰著手指頭數了數,“抓了……五個,他們帶頭鬧事。我也沒打算拿他們怎么樣,就是塞進牢里嚇唬嚇唬,五六天的功夫就把他們放出來了?!?/br> 雅利奇把當時發生的事情細細講給皇上和十三阿哥聽,兩人聽完都笑了。 “還是你有辦法,雖然抓了幾個人,但是也沒有大動干戈,百姓們也能理解,挺好挺好!” 十三阿哥說道:“其實不抓他們也行,一群年輕人,年輕氣盛不懂事!” “那可不行!我得震懾震懾他們!他們沒事就聚在圖書館鬧事,把那里當成什么地方了! 我花錢免費讓他們讀書,難道還供出錯了?別因為他們是年輕人去放過他們,年紀輕輕的,正該接受社會的毒打?!?/br> 皇上和十三阿哥都笑了起來。 皇上手段強硬,將反抗都盡數壓了下去。官紳一體當差順利實施,并且很快就見到了成效。 把這幾項改革都推行下去,雅利奇這邊就清閑多了。 只是皇上那里還不消停,他建立密折制度,允許底層官員越級上交奏折。 這樣上級官員看不見下級官員的奏折,下級官員就可以背著上級偷偷跟皇上說小話。 先帝在世的時候,也有這項制度。只不過有上交密折這項權力的,只有二百多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