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33節
陳秘書只是留下來處理后續事宜的。 此時此刻廠子里就只有一個看大門的,是個五十多歲的大叔。 見到陳秘書帶人來,他連忙把大鐵門拉開。 局促地對朱大姐和施向南笑了笑,說道:“歡迎光臨!” 這估計是當初開廠時老板叫人安排的看門大爺,教的他說這四個字。 但現在已經停工停產將近兩個月的食品廠,院子里雜草叢生,說這四個字顯得略微有些古怪。 陳秘書揮了揮手,帶著施向南進了廠房里去看設備。 他估計做這個工作有段時間了,所以介紹里面的機器聽起來頭頭是道。 “食品烘干機,目前國內還很少見,老板想買舊的也買不到,只能托人從國外進口。機器本身價格就很貴,從國外運回國,再從滬上那邊送過來,光是運費都花了四位數?!?/br> 施向南越聽越高興,要極力忍住才能不表露出來她激動的心情。 這個食品廠里她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食品加工機器設備一應俱全。 不光是食品烘干設備、還有施向南想到的烹煮機器,連包裝封口等機器都有。 雖然不大,機器看上去也比較老舊,但的確是有的。 這在施向南看來不是設備老舊,而是有砍價余地! 陳秘書介紹說:“這兩樣機器是我們老板當時為了減少成本從別的廠里轉手買回來的,機器是外國進口的,一點問題都沒有?!?/br> 接下來又去看了看倉庫。 這是一家食品加工廠,雖然廠房都是簡陋的紅磚平房,但儲存食品的倉庫數量很足、空間也夠大。 再加上這個場子就在馬路邊上。 簡直就是為施向南量身打造出來的,哪兒哪兒都合適。 施向南偷偷狠掐了一下自己的手腕才忍住了沒有露出明顯的意動。 看完工廠后,朱大姐去跟那個看門的大叔拉家常,施向南就跟陳秘書說起她提前想好的幾種付款方式。 這也是她資金不足,逼不得已之下想出來的解決辦法。 她向陳秘書列舉了出來。 第一種當然是十幾年后眾所周知的分期付款,當然,是加上利息的那種。 第二種是把那些設備的價格算出來,算是本金入股施向南的食品廠。 但那些設備畢竟只是機器,陳秘書不提供cao作設備的工人,所以如果要算作入股本金的話,這些設備的價格就不能按照陳秘書開的價格那么算了。 可能還要再壓低一些。 還有第三種,這是施向南自己想出來的。 她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本地農村人,家里也沒有什么能在這時候一次性拿得出幾萬塊的親戚。 就像是陳秘書想的那樣,就算有人能拿得出來,也不可能就這樣隨便借給施向南了。 這年頭的貨幣購買力可跟十幾年后不可同日而語。 施向南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新手,誰能放心把錢給她? 打借條按手印都不行。 畢竟鄉下人日子難過,家里人生病、或者是遇到什么天災之類的特殊情況,誰家沒有借過錢、把錢借給別人呢。 借錢容易還錢難。 施向南也沒有這個打算。 她的意思是,如果陳秘書能等,可以讓她先簽了付款合同,然后后續等她的廠子開起來賺到錢,立刻把錢給他。 陳秘書的老板已經走了一個多月,他本人在這兒也耽擱了一個月了。 應該不在乎再等幾天。 現在施向南的瓜子已經賣的這么好了。 這還是她沒有往市里發展的情況下。 只要廠子里的設備投入使用,批發商們找上門來,她能夠做到當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那根本不用擔心回不了款的問題。 只需要考慮這些設備的日產量是多少,施向南一天可以滿足多少批發商的胃口。 朱大姐建議的利用陳秘書不是本地人、信息不足的情況下,施向南不暴露自己的瓜子生意火爆,哄騙陳秘書把機器設備便宜賣給自己。 施向南當時沒有說話,但其實并不準備采納。 一來陳秘書在這里賣了一個多月的設備了,該了解的情況應該已經了解的差不多了。 二來,陳秘書的老板在南方一定屬于賺到了錢的成功人士,否則不會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來辦廠。 能這么干肯定是因為自信,也是因為身價夠豐厚。 成功人士會這么容易上當受騙嗎? 施向南不覺得自己能騙過別人,就算打一個時間差讓陳秘書暫時被哄住了。 施向南要買設備是實打實的,陳秘書只需要稍微用點心思,思考一下她為什么要買設備的問題。 隨便去縣城里一打聽,輕而易舉就能知道原因。 施向南又沒有足夠的錢一次付清,也就是說后面一定還會打交道。 這種瞞不了多久的欺騙,除了得罪人沒有什么別的好處。 施向南前世勉強也算得上是一個創業成功人士,這點兒道理是知道的。 倒不如老老實實把自己的情況說了,還能博點好感。 也能給陳秘書一些可以拿到錢的信心。 事實上,施向南把自己目前的情況一說,陳秘書的確認可了她有付清款項的能力。 也開始考慮是不是把這些機器設備按照她說的付款方式轉手給她了。 施向南一聽連忙說道:“不是機器設備,是連這個廠子一起?!?/br> 她語氣非常誠懇地說了一下自己家鄉施家洼的情況。 “搬到廠里來生產、出售香瓜子。在我家鄉的人工、運輸等等一切問題就全都不是問題了。我剛才聽你介紹完了以后,就覺得這個廠子哪兒哪兒都合我的心意,我一定要竭盡全力買下來?!?/br> “你把設備都賣給我,這個廠子總不能就這么扔了吧?一起轉手給我,陳秘書你也可以立刻回南方跟你老板匯報這邊的收尾工作,皆大歡喜不是嗎?” 第42章 陳秘書被施向南說動了。 他老板可不光是他一個秘書而已。 來西北這邊建廠是一次失敗的冒險經歷。 老板自己投的錢,虧了也是自己的,當然沒人能指責他。 可他這個秘書不一樣啊。 再在這里耽擱下去,回去公司里還有沒有他的位置都不一定。 老板走后的這段時間陳秘書為了早點完成任務回南方,也算是盡心盡力,能想的辦法都想了。 可他只要轉手機器就跳不過原因,稍微一說,對方立刻就明白他們這是開廠失敗了才處理設備。 說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這個地方的很多人一聽就開始搞迷信,這接收倒閉的廠子里的設備不吉利。 萬一把自己也妨得生意不順、最后跟他們的結局一樣怎么辦? 還有人覺得你們這些大城市來的買了這么好的設備都還是不行,我們買來能行? 那不得賠得比你們更慘? 一開始陳秘書在縣里找人接手,那些出得起價格的人都很關注縣城的一舉一動,知道他們廠子從開起來到倒閉的全過程。 一聽他的來意就搖頭,客客氣氣地表示不需要。 連價格都不帶問一下的。 后來沒有辦法,去了市里,甚至省城陳秘書也去過不止一次。 但那些人比縣里的人還多出一個問題來—— 這么重的設備,我們要是掏錢買了,誰來出運費? 而且一個個根本沒有親眼來看一看廠里的這些設備,就把廠子、把機器貶的一文不值。 最后開出一個極低的價格。 就這,還是唯二的開了價的兩個人。 陳秘書忍氣吞聲,談完了打電話把對方的報價跟老板一說,被罵得狗血噴頭。 老板最后在電話里跳腳道:“不賣不賣!我的設備賣廢品都比這個價格高!憑什么賣給他們?!” 陳秘書只好繼續找買家。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一點兒希望都看不到。 陳秘書想回南方遙遙無期。 他老婆都拐了幾道彎聯系上他大罵了他一頓,說成年累月的不歸家,以為他死在外頭了! 施向南是陳秘書遇到的第一個主動找他看廠子看設備的人,表現得最有誠意。 也是第一個夸獎他們的設備先進、齊全、肯定他老板當初來這里創業的做法的人。 就為了這個,陳秘書也愿意把廠子轉手給她。 可惜他說了不算,還得聯系老板讓老板拍板做決定。 施向南當然表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