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生活日志 第18節
他覺得沈老四真是太實在了,自個兒都沒兒子,對侄子們的事反而比他們的親爹還要上心。 沈四叔還挺樂呵:“侄子們都喜歡找我?!?/br> 看著四伯萬事不計較的樂呵模樣,沈麗姝不由得點頭,很好,工具人又多了一個。 本來沈麗姝提起這個話題,目標是老家那幾位堂哥。 連徐虎都知道他們的板栗生意維持不了多久了,她當然也要開始下一步計劃,雖然還沒有具體章程,但肯定是要去做的,還會是個大投資。 按照目前的形勢,等這些板栗全部賣完,她至少能分到二三十貫,加上之前的,可就奔著四五十貫去了。 這筆錢還不到老爹兩年工資,買房子是遠遠不夠的,在汴京租店面也很費勁,但攢著它又不能下單,按照沈麗姝的想法,預留四分之一作為流動資金以及支付弟弟們學習的費用,其他的全部投入下一個項目。 她出大頭當大股東,徐虎他們肯定也要投一部分,大概也能湊個五十貫,多少商人白手起家的時候,啟動資金還沒他們多呢,這可再不是小打小鬧了,勢必要搞個大規模。 玩那么大,還指望他們這群平均年齡可能才七八歲的小朋友也太不靠譜了。事實上這一個多月賣糖炒栗子,如果沒有沈家旺夫妻的幫助,單靠他們自己也很費勁,收入可能要銳減三分之一。 是時候考慮增加人手的問題了。 就算不增加人手,沈麗姝也要考慮到徐林徐鷺這兩個小表弟。 他們跟著哥哥們進城玩一兩個月,順便打工賺點零花錢沒問題,可真要輟學了一直跟著她干,還是太早了些。沈麗姝都要把親弟弟送去上學了,兩個比她弟也沒大多少的表弟,怎么能放著書不讀跑社會上混? 至少要把這兩個小家伙給換掉。 如果替換的人,可以像徐虎徐力一樣聽話能干力氣還大,那她認為不增加人手,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沈麗姝把接替小表弟的人選,放在了沈家堂兄們身上。 他們的身份和年齡都比較符合她的要求,也常聽徐虎徐力提起他們,大家都處的很好,以后合作起來應該也比較愉快、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不過真正讓沈麗姝產生這個念頭的,還是這段時間老家堂兄弟們一次又一次給他們帶來的驚喜,他們最開始沒有拿到一分報酬,還能在徐虎幾兄弟的口頭請求下,幫忙弄來了那么多的板栗,就證明他們都是踏實能干、吃苦耐勞的人。 如果真如徐虎說,他們這么賣力還看在她的面子,更能說明她這個堂姐妹在他們那里的份量,她只會更高興。 沈麗姝嘴上沒說什么,心里對沈家人的印象也是越來越好的。 只是她畢竟沒跟他們相處過,還不能確定他們的為人和心性,想要再多了解和考察一陣,最后再做決定。 大家雖然都是親戚,可自古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親戚間為了利益撕起來的時候,可未必就會人心慈手軟。 沈麗姝不想把精力放在算計人心、內部爭權奪利方面,她希望找到一群志同道合、忠厚踏實,重點是能聽她指揮的一群小伙伴,大家一起創業、同心同德、共同富裕。 想要做到這點,前期就不能心急,要多方面的觀察考量。 就像跟她合作得如此順利、從來不鬧幺蛾子的徐家的表兄弟,沈麗姝也不是一上來就放心帶他們裝逼帶他們飛。 她先和他們賣了半個多月花生瓜子,合作很愉快,認為可以加深合作,這才以合伙的形式賣糖炒栗子。 而賣了那么久板栗,直到中途分錢那次,面對那樣一筆巨款,他們也沒有生出貪念,心滿意足屬于自己的那份,沈麗姝才真正確定,小伙伴們是可以放心合作下去的。 往后拉新人入伙,自然也要走一遍這套流程。 只是沈麗姝都還沒定下新的小伙伴人選,居然又發現了沈四伯這位好苗子,她簡直喜出望外。 因為自己年紀小,沈麗姝出于多方面考慮,找合伙人也只能找跟自己年紀輩分相當,這樣才能確保她的想法和安排落到實處。 但想也知道,等他們的攤子真正做大了,比如在開起了店之類的,沒有大人出面壓場子就很麻煩了。 那樣的大人可比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難找多了,畢竟越是長輩越要面子,除了她自己的爹娘,誰會聽個孩子指手畫腳? 事實上,最初若不是老爹壓著,沈麗姝想讓她娘給自己打工都很費勁,更何況別人。 而現在,沈麗姝覺得未來一道難題迎刃而解了,真到了需要拉大人入伙的時候,可以首先考慮四伯——他既然能樂呵呵幫著侄子干活,那幫一幫侄女又有何不可? 沈四伯顯然不知道自己因為一句話就被盯上了,還在一臉樂呵呵的看著孩子們“玩鬧”。 他起初以為是玩鬧,孩子們吃過飯后,就在姝娘的指揮下行動起來,生火的生火,燒水的燒水,切菜的切菜,搞得特別夸張,好像配合了無數次,沈四伯自然而然想到了孩子們愛玩的過家家。 雖然在他們鎮上,玩這種過家家的孩子基本都在五六歲以下,可說不定在城里,十歲的大孩子們也興這個?站在中間指揮的姝娘,分明就是扮演著他娘那類的角色。他娘在家中就是這樣一動不動,把兒媳婦孫女們指揮的團團轉。 沈四伯當玩笑看了好一會兒,直到姝娘開始往鍋里倒油,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過家家哪有真倒油的,這可不是不要錢的水。 而且姝娘一口氣往鍋里倒了半碗菜油,他都驚得抽氣了,弟妹竟然只是皺著眉沒吭聲。 沈四伯笑不出來了,看了看淡定的徐二舅,又看了眼隱忍著什么的沈徐氏,沉默如他也終于主動憋出一句,“姝娘何時學會做飯了?” 前些天聽孩子們形容了無數次姝娘做飯多好吃的徐二舅,如今都會搶答了,“姝娘不用學,她像她姥爺,天生就知道怎么做飯好吃?!?/br> “真、真的嗎?” 沈徐氏在看到姝娘倒油的那刻,其實就想捂著胸口暈倒了,就算她開始學著用油炒菜,這么多油也夠他們炒一個月的吧。 姝娘這個敗家丫頭,氣死她了! 但是一看到四伯那不安的表情,沈徐氏還是頑強的挺住了沒有暈,因為她記得是自己強行拉著他們不許走,都要留下來見證姝娘的手藝,現在決不能不能功虧一簣。 于是她也裝出一副淡定的樣子,向坐立不安的四伯點頭致意,表示沒毛病,姝娘就是天生會做飯,就是要這么多油炒菜才好吃。 沈四伯:“……” 大家都這么沉得住氣,搞得他也不好意思大驚小怪了,只能坐下來繼續看姝娘的表演。 沈麗姝到這么多油其實是要炸蔥頭酥,據說這是鹵rou的靈魂調料,正好這個時代也普及了胡蔥,她當然不能放過。 多點油才能把蔥頭炸透炸香,最后燉rou只需要用蔥頭酥,蔥油還可以保存起來拌面拌飯甚至炒菜吃,并不會浪費資源,所以她就放心大膽的用了。 等到那陣霸道濃郁、直沖人心底的蔥香味彌漫了整個廚房,沈四伯和徐二舅已經徹底心服口服了,沈徐氏也重新挺直了腰桿,捧著那碗蔥油的樣子就像捧著什么失而復得的珍寶,柔聲問閨女:“姝娘,這油不用了吧?那娘收起來了?!?/br> 沈麗姝正在展示真正的技術,她需要用鍋里的一點底油,將切成均勻大小的五花rou不斷煸炒出油脂和香味,也沒時間看她娘浮夸的反應,只是點頭:“嗯嗯收起來吧,最好用東西蓋上,別落了灰,這蔥油拌面可香了?!?/br> rou煸炒到一半就可以下大小料了。 是的,大小料。 燉板栗燒雞的時候只能用一些調味品的沈麗姝,如今儼然鳥槍換炮,她放假那天帶著弟弟們逛街,還去了趟藥鋪,把她買得起的桂皮八角香葉等大料都包了一小份回家,今天就是她展現巔峰廚藝的時候了。 沈麗姝很講究的放了蔥姜大料和糖,用大火煸炒出焦糖香味后加燒好的水,加調料,蓋上鍋蓋。 接下來就是慢工出細活的小火燉煮了,燉上一兩個小時才正宗。 但沈麗姝也沒閑著,又讓大弟把他們的小爐子搬出來:“待會娘要用大灶,咱們先把小爐火生起來煮幾個雞蛋,正好跟rou一起燉?!?/br> 沈徐氏覺得她今天真是斥巨資了,買了足足一斤半rou,可在沈麗姝看來,家里這么多人,一頓吃兩三斤rou也不夸張,她娘還是保守了。 沒辦法,rou不夠,那就雞蛋來湊吧,鹵rou飯怎么能沒有鹵雞蛋呢?正好她剛才取香料時,看到柜子里本來空了的雞蛋籃子又滿了,用腳趾頭都能猜到,肯定是沈奶奶攢的雞蛋。 手里有蛋,心里不慌,沈麗姝數了數人頭,一口氣煮了六個雞蛋,正好一人半顆,連小弟都有,完美。 于是沈家旺這天下班回家,又在巷子口聞到了一股光是聞著味道都能讓人多下兩碗飯的rou香味,這回不用街坊們打趣,他腦子里自然而然冒出一個聲音:啊,又是姝娘在燉好吃的了。 他咽了咽口水,都顧不上跟熱情的街坊們寒暄,腳步匆匆直奔家門,真是一刻也不想耽擱。 沈家旺一跨進家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熱情歡迎,孩子們早已被這香味饞得口水直流,終于等到他回來,簡直比過年還激動,歡呼之后,一個個迫不及待的催促開飯。 沈麗姝也快忍不住了,建議道:“要不rou就不盛出來了,直接拿碗過來舀吧?!?/br> 就算放桌上,這么多人也坐不開,還容易搶起來。 大家紛紛接納她的建議,并且再次默認讓姝娘擔起食堂大媽的重任。 于是一點也不高尚的沈麗姝在服務完大家后,以權謀私給自己多打了一勺rou湯。 一鍋rou看著多,分到每個人碗里也就三兩塊而已,還好有雞蛋和rou湯拌飯,依然吃得眾人滿嘴流油,一時間室內只剩下人們瘋狂進食的聲音。 吃飽喝足,沈家旺才猛然意識到,他自從回家,滿腦子只有開飯,都沒跟四哥和二舅哥打過招呼。 來者是客,他也太失禮了,不由心虛的去看兩人,然后就看到他哥雙眼發直的摸著肚子,嘴里念著什么“好吃”“賽神仙”句子,一副還沉浸在美味中回不過神的模樣。 二舅哥在家吃過的好東西比他哥多,反應沒這么夸張,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毫無形象的癱在椅子里扣牙縫,那過分慵懶放松的姿態,就差再來上一桿煙袋了。 沈家旺瞬間放心的靠回椅子里,很好,失態的不止他一個。 他哥和二舅哥不也沒跟他打招呼么? 第26章 板栗項目圓滿結束! 雖然大家的形象都沒了, 但沈家旺既然想起待客之道這回事,就不能不補救,于是懶洋洋癱在椅子里同他四哥和二舅哥閑聊。 而徐二舅他們之前火燒屁股似的要走, 就是怕被留在城里吃飯, 給他們添麻煩。 如今亂都添完了,還吃上了姝娘做的美味到恨不得把舌頭都吞進肚里的鹵rou, 也就不在意回家早晚了。 只要天黑關城門前出城就不慌。 兩人直接躺平了, 有一搭沒一搭陪沈家旺聊起來。 不知道哪句話讓徐二舅想起外甥們上學的事,順口問:“今年還打算送大弟二弟回鎮上讀書嗎?那也念不了兩個月書了,若是你們夫妻抽不出空, 不如今日就讓大弟二弟跟我們回去, 到時候去虎子幾個拜的林夫子那里, 林夫子為人溫和講理, 打聲招呼, 束脩隨時有空了來補上就成?!?/br> 徐二舅甚至覺得他們家四個孩子今年交的束脩, 都沒念幾個月, 以林夫子仁厚的性子, 怕是根本不會收他外甥這兩個月的束脩。 不過這只是他個人的想法, 萬一自己打包票了,林夫子那里又沒能落實,可就要鬧笑話了。因此他先不急著吐露, 等辦成了再跟妹子和妹夫邀功。 聽到這話,反應最大的既不是當事人小朋友,也不是小朋友父母, 反而是他們的四伯。 一個激靈險些從椅子上跳起來, “大弟二弟要回鎮上念書, 什么時候決定的?” 沈家旺伸手扶了一把他哥, 笑道,“四哥別急,這事兒不是我們定的,這不姝娘近來賺了些錢,她說她來出錢送弟弟們上學。若靠我們攢錢,他倆指定再等兩年?!?/br> 沈四伯被摁回椅子里,驚詫的心情也緩和許多,搓著手開心道:“我是想說,爹娘若知道大弟二弟去鎮上讀書,一定很高興?!?/br> 老五雖然過繼出去了,也依然是他們的親兄弟,更是爹娘牽掛不下的幺兒。 外頭都說老五過繼給有錢沒兒子的隔房大伯進城,從此洗干凈了腿上的泥點子,一輩子在城里吃香喝辣,好不快活。 可他們只見過京城的繁華,哪里知道在里頭生活的不容易,甚至連喝水燒火都要花錢? 鄉下人只要肯吃苦肯干活,一家子男女老少多侍弄幾畝田地,也就餓不到肚子了。 可城里那巴掌大的地方住滿了人,想找塊地方種點菜,或是在家養只雞鴨都不行,弟妹和孩子們想幫老五減輕負擔都沒法子,一大家子都指望著老五在衙門里的那份差錢吃飯,日子只能過得緊巴巴。 其實他們家一開始也不知道這些難處,畢竟誰也沒在城里住過。 那時候堂伯雖身子也不大好,可老五卻是個報喜不報憂的,家里親戚請他幫點忙,比如收了糧食山貨,想在城里找個價錢公道的店家賣了,他總能妥妥當當的給大家辦好,一看就是在城里混得開,他們又聽著鄉親們各種吹捧羨慕,還真以為老五多享福,都為他高興呢。 直到侄子侄女們出生后,他們娘偶然一次聽到親家嬸子同娘家人抱怨,說他們家三娘進了城,日子反而越不好過了,家里的孩子們隔三差五還能吃點rou腥補身子,城里吃穿用度都要花錢,城里的外孫子外孫女別說吃rou了,連雞蛋都要省著吃。 聽完那番話,他娘回家后也沒說啥,只是到處張羅著買小雞。 當時家里也養了幾只雞,雞蛋也夠給孩子們隔三差五的補身子,所以剛開始他們都不理解娘為何要突然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