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長子科舉入仕記 第45節
潘廣凌大笑道:“你可別瞎猜,大人是狀元及第,從前那可是翰林院的御前侍詔,哪做過這些雞毛蒜皮的小官?” 卓思衡心道,御前的雞毛蒜皮可太多了,他倒是愿意做些實務,不然也不用翻了上百本書才學到一身皮毛,到這里講出的其實也都是淺顯的知識。 然而讓他沉重的是,即便如此淺顯的東西說出來都能讓吳興驚喜訝然,可見之前此地官吏從未關心過巖窯的死活。 “瑾州的水土和古伊州定然不同,你是否知道自己先祖是如何調換技藝與天時地利再創造物?”卓思衡將話題繞回正事上。 “我爺爺和爹都同我講過,當年家里換了三四代人才琢磨出新的方法來,都是因為伊州地處西北,那里的高嶺土本就干燥疏松,無需靜置即可研磨后直接使用,可即便浮汀山背再干燥也還是挨著海的,一年四季總有山雨,此地的高嶺土要陰干和自然風化一陣子才好用?!眳桥d說到此處也忍不住嘆氣,“方法都是前人琢磨的,我們后代不過是學著,并沒搞出什么名堂,可后來越州的宜安郡出了安窯,青州密山郡出了密窯,就連江州一帶荒廢了上百年的淮窯如今也搞得有滋有味,原本瑾州本地各處都是在用咱們的燒瓷,可這二三十年,四周幾處州郡都有各地官府幫扶逐漸越辦越好,不但拿到好些官窯的采訂,連瑾州這里各處都開始用起他們的燒制來。我們也不是想坐吃前人的山空,潘司事來過好些次,也替我們找過何大人,上一任杜通判也到過看過,但只是問問,拿走幾個盤碟,一直到他離任都再沒消息。如今瑾州州府的瓷器都用上外來的,我們屢次三番拿改良過的瓷器去上進,都好像石頭子打海,什么影都看不見?!?/br> 伴隨著潘廣凌的無奈嘆氣聲,卓思衡安靜聽著。他在州府衙門的宴席上見過那些官用的瓷器,都是上好的淮窯青瓷,淡透清潤,似玉如罄,確實是好物件,何孟春眼光倒是有,官府用什么瓷器本也不打緊,可若是連自家都不管不顧本地的農工產業就有些尸位素餐躲懶怠政了。 他正要開口詢問窯廠這兩年改進了什么又是否有成效時,打外面進屋了一個窯工,朝卓思衡行禮后滿面不快對吳興說道:“當家,宋老三來了?!?/br> “讓他老規矩在咱們這歇一晚上,貨今天出窯明天透涼,再給他裝馱?!眳桥d看起來也不大喜歡此人,但又有生意的關系不得不應對,“我今天要陪卓大人說說話,就不陪客了?!?/br> “咱們也是這么說的??伤卫先犝f新通判在此地,非要來拜見,不然怕會讓人說他們宋家行商沒點禮數不通人情。你聽這話說的,這普天下還能有更比他們家會鉆營打點的嗎……” 窯工的抱怨被吳興用一個嚴厲的眼神制止,卓思衡在旁溫言道:“見見也好,聽起來此人是咱們窯上訂貨的買主?我同他談談,或許也能多了解些,看看能不能幫上窯廠?!庇袝r從消費者角度也能看出些他們這些賣方瞧不出的端倪。 吳興雖是猶豫,但還是同意,只道:“沒有說讓咱們通判老爺去見他的道理,讓他過來拜見,給搬把椅子再添套碗筷?!?/br> 宋老三一身精神干練的蒼藍衣袍,下擺猶自沾著山路的苔泥,他面龐也是因總行野路而略顯紅黑,三十歲上下,渾身透著行商的精明強干,笑容真切平實,倒讓卓思衡想起小勇哥來。 方才等待之時,卓思衡已聽潘廣凌和吳興講了講此人是何來歷。 他其實不叫宋老三,大名是宋蘊和,挺儒雅端正的名字,其人乃是江南府宋家此輩當家的三弟,因這個緣故才被不喜他的窯工們這樣叫來叫去。 江南府宋氏乃是本朝南國第一富商,家財萬貫不足形容其家資豐厚,興業連橫不足形容其產業多繁,整個江南到處都見得著宋家的商號,無論各行各業,都難免同他家有些銀錢貨物的往來。瑾州物產豐富,其中以茶葉最廣為人知,而最有名的莫過于巖茶和白茶,潘廣凌說,整個瑾州的巖茶都產自浮汀山南麓,而這里,都是宋家的產業和茶園。宋蘊和便是宋家負責整個瑾州茶葉生意的總管,他做事親力親為,像給茶葉運輸裝罐這些瑣事都得自己查看才能放心,是故每三個月都翻過一次浮汀山自永明郡來安化郡的窯廠一趟,看看燒制的瓷罐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再親自運回,順路采買其他。 卓思衡心中有些說不清的迷惑,但一時也難梳理,他決定再收集一些相關信息再去判斷,此時宋蘊和已朝他行過禮,他也很溫和的禮讓一番請人就座,而后飲下敬酒,笑道:“從前我在北地只見過南方的行商,卻未見過這樣大的掌柜?!?/br> “我們這些微末商人,能被邀請與大人同桌宴飲已是不勝榮光,多虧是大人親藹厚待,不然在下哪有這般萬幸,共飲一杯村釀,共話一段趣詳?” 宋蘊和談吐得宜,說得都是客氣話,但不卑不亢,又有盛情的熱絡,卓思衡忍不住想,怪不得天下以南的錢都讓人家賺了呢。 可這人在坐,吳興就不怎么說話了,只淡著張臉,就當桌上多個喘氣的人一樣。 原因剛才潘廣凌也說了,巖窯日子一日不如一日,宋家茶園就近的訂貨已是最大宗的買賣,故而每每宋家壓價,他們都只能忍著,其實吳興自己心里也清楚,如果不是價格便宜,周邊這么多選擇,為何宋家這樣大的產業,卻偏偏在此處訂貨呢? 難道真的只是因為便宜? 對啊,這是為什么? 卓思衡是不懂經商的人,他無法帶入商人的角度去思考,但他這些年感受到生活中的許多事,大到朝堂風云天下政治,小到家長里短柴米油鹽,其實都擁有一個事情本質自內而外化作表象的過程,這個過程常常會受人為cao控與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最終呈現的表象與真正原因原理并不符合。 想要擊穿這層表象,就必須了解更多,思考更多。 “我隨行帶了自家茶園的巖茶,都是老樹好坑少產,卓大人初來乍到,不若嘗嘗鮮吧?!彼翁N和殷勤又禮貌得推銷起自家產品,卓思衡聽得十分認真,甚至還偶爾發問兩句關于巖茶種植的疑問,他都一一作答。 似乎是卓思衡對巖茶表現出了超乎宋蘊和預料的好奇,他當即表示,若是卓大人樂意賞光,可以在明天他清點完貨物后一道返回永明郡,去看看他們家的茶園。 “我們大人來此地是專門為了視看窯廠,怎么能就陪你跑去別郡?”潘廣凌聽罷不等卓思衡發話,當即提起調門??僧斔匆娮克己獗绕匠绤柊俦兜哪抗庹聪蜃约簳r,頓時明白自己說錯了話,趕忙閉嘴。 從心直口快的潘廣凌臉上收回目光,卓思衡已喚作和和氣氣的笑顏對宋蘊和說道:“那一言為定,多謝宋掌柜辛勞領路,我雖是官身,可瑾州諸地好些風土人情山水物產都不甚熟悉,有勞你見多識廣為我講解一二,也好多見些世面,日后述職總不好三年仍是只知廟堂,不曉俗務?!?/br> 宋蘊和請卓思衡去自家茶園當然是無利不起早有自己的打算,見他這樣樂意,心下自然松了口氣,連道豈敢豈敢,再看吳興和潘廣凌的臉色都是不大好,他也不多言,只舉杯邀兩人一同給卓思衡敬酒,恭祝此行順暢。 夜里窯廠給卓思衡安排了住的地方,他自進屋臉色就一直冷著,潘廣凌知道是因為自己之前搶話的緣故,待陳榕去取熱水時主動向卓思衡承認錯誤:“大人消消氣,我不該唐突替您說話,我知錯了?!?/br> 卓思衡其實沒有那么生氣,但他覺得,有時候也不能一味寬勸,要來點嚴厲的措施,讓潘廣凌意識到許多事自己會給他機會,但旁人不會。于是他拿出自己這輩子最嚴厲的語氣說道:“你好大的官威,替我來做主!我問你,來之前我對你說過什么?” 潘廣凌見卓思衡動了真氣,心里一虛,聲音都抖了起來:“大人要我切勿急躁……凡事先想再說……” “我又送了你什么?” “大人送了我一本《韓非子》和一條熟牛皮的腰帶?!迸藦V凌不等卓思衡再發問,接上話繼續,“大人此舉的用心是想借用書中典故勉勵我,《韓非子》里說‘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弦統以自急?!笕艘蚕裎鏖T豹一樣送我條柔軟的腰帶,要我記得想做得西門豹這樣于地方造福的官吏,不止要急民之所急,更要懂得急緩自如,莫要心性只躁不沉,壞了處事?!?/br> “你既然這么清楚,為何不照做?”卓思衡冷起面目來訓人時,倒真像御前的官吏,拿得出一股天威熏陶過的氣勢,令人不自覺膽寒。 潘廣凌也不是替自己辯解,他只是真的出自內心道:“我擔心宋老三有其他打算,想支走大人,讓您不好在此地施展,又影響了窯廠的要務?!?/br> “為此地著急的人不止你一個,就算只有你一個,你也不該凡事不過思路就先開口。以后不許這樣答話!再有一次,我就只當你是個六曹的下屬,想跟我去各地查訪是不可能了,以后官府里遇到也最多打個招呼問個政務,別的話一句也不會對你多說?!?/br> 潘廣凌急得快哭了,他這輩子沒有這樣佩服一個人過,只盼著能多學些為官做人之道,將來一并造福百姓功業一方,聽到這樣的話,心中五內俱焚悔恨不已,發誓絕不再犯。 于是第二天上路時,潘廣凌極為安靜,就連宋蘊和謙讓他飲水歇息的垂詢都只點頭搖頭作答,卓思衡看了實在哭笑不得。 但他也顧不上想這些。宋蘊和說話雖是溫文爾雅,卻比官場混過還會套話,卓思衡總能順著他的話說出些自己的情況同時,再討回些消息,從不吃虧。 宋蘊和覺得這個年輕小官表面上溫和儒雅,實際暗藏機鋒,幾次好險被繞出些有的沒的,不若放開話題,大方說些舊交出來,探看一下他是否有背景與交情。 “不知貴郡何刺史與崔長史都還好?”宋蘊和在歇腳的間歇檢查過馱隊,在沿路的山驛命人為卓思衡和潘廣凌泡好了茶,繼而攀談到安化郡的故交身上,“從前何刺史在江南府時與我有過一面之緣,我和崔長史倒是不熟,不過我那兒子卻是見了他就要怕的?!?/br> 看他笑呵呵的樣子拿出自己家瑣事說道,又攀扯上自己的頂頭上司,卓思衡也順勢問下去:“我初來乍到,只知何刺史文采斐然,崔長史精通金石,只可惜從前未有交集,原來崔長史倒是和宋掌柜有親故之交?” “什么親故之交,他曾經給我那不爭氣的兒子當過師傅?!彼翁N和大笑,“我兒頑劣,咱們商賈人家總想有個讀書出人頭地的孩子,我一時心氣太高,也不看自己兒子幾斤幾兩,就講他送去名滿天下的江鄉書院,誰知這小子是個混不吝,吃不了讀書的苦,只好帶回來跟我學點經商之道。我那兒子幾年前在讀書時,崔長史剛好是江鄉書院的院判,說來慚愧,我領兒子回家的時候,沒少跟他道歉,只怕這幾年沒見,他大概還記得我那灰溜溜的模樣?!?/br> “原來崔長史在江鄉書院做過院判,怪不得他詩書文墨皆是通曉,出口成章排典列故更是不在話下。江鄉書院是何等文昌德化的好地方,我于朝中見過好些出自其處的進士出身,想必好些還是崔長史的學生,而他多年卻躬耕于東南一隅造福于一方百姓,安守讀書人的治世之道,實在是堪稱表率?!?/br> 潘廣凌沒有看出什么,但陳榕卻微微側頭去看了一眼說這話的卓思衡。 他好像很平靜,和尋常清談沒有什么區別,措辭也是極近文雅,挑不出半點瑕疵錯處。 但又好像有哪里和平常不大一樣。 “這是自然,我也是慕名而去,要知道江鄉書院實在難入,自打貞元九年出了個狀元后,便更是使得讀書人家趨之若鶩,哪個不想給孩子擠破頭送去讀出點名堂?我也是當年聽聞此事,忙不迭將孩子送去,想沾沾人家書院和新狀元的光,只嘆犬子無才無能,沒有讀書的本事,只好繼續和我吃這碗勞碌飯。人家崔長史做院判時教出個狀元來,那也是人家狀元老爺爭氣,就像大人的狀元功名,也是奮發而來。我看啊,除非崔長史有本事點石成金,否則他就算教出一百個狀元來,也沒法把我那不孝子給教出功名,咱們家老鼠的兒子,還是乖乖打洞得好!” 言畢,兩人皆是因此詼諧的自嘲相視大笑。 陳榕聽見卓思衡爽朗親切的笑聲落定后,用他那特有的平靜又甘潤的聲調,很輕卻很咬字清楚地仿佛自言自語,又仿佛繼續同宋蘊和感慨世事般說道: “這真是太巧了?!?/br> 第68章 山間氣候多變晴雨不定,方才一陣雨后又是晴空萬里,氣候潮濕卻帶了涼意,不若之前那樣悶熱,潘廣凌卻覺得難道是有點太冷了?不然卓大人怎么起身時指尖都有些發顫? 可他也沒帶披風一類御寒衣物——這種東西在瑾州根本用不上,正著急的時候,誰知卓大人卻笑著和左右聊及天氣溽熱,自己一個北方人很是不習慣。潘廣凌心道大概是自己多心了,昨天被罵一頓,便恍恍惚惚生怕大人給自己扔下再不肯教導,才生出些有的沒的戰戰兢兢來。 其實只是他不清楚,卓思衡手抖是因為憤怒,出得汗也是實打實的冷汗。 他之前只覺得崔逯說話挑三架四讓人不舒服,然而為官多年這樣的人見過沒有十個也有七八,于是根本沒放在心上。誰知這人竟是當年與唐家蛇鼠一窩的江鄉書院院判,高永清父子死生之別不得見的罪魁之一! 當年逼迫高永清的江鄉書院院判和院監姓甚名誰卓思衡也細問過高永清,可他卻說此事未到得伸之時不可cao之過急,也要卓思衡暫且不必為他的仇怨煩憂,待到他們二人位極人臣還有好長的路走,姑且徐徐圖之,到那時他們再去尋求天理昭彰時猶未晚。 他當然答應了永清賢弟要共同隱忍絕不主動尋釁,可問題是,他沒答應仇人撞上門來,他還得從長計議??? 更何況崔逯這個官位,八成是與唐家蛇鼠一窩包庇唐祺飛威逼高永清換來的,此人在瑾州也很是微妙,瑾州知州不正是唐祺飛的姐夫王伯棠么? 很好,原來都在這里等著他。 卓思衡腦子里過得是這一件事,嘴上卻和宋蘊和談笑風生,眼見細窄山谷就要到頭時,路邊出現了里堠,單堠為五里,前方便是郡與郡的界碑了。 穿過山谷,抵達永明郡內,南麓山道更是險要,谷澗接連盤回九曲,然而一行馱隊卻走得更快更穩。 蓋因永明郡境內的浮汀山里多有盤山石道,一些實在不好修筑道路的地方,也多有墊腳的齊整石頭,沿山一側時有鐵鏈供路人把扶,山驛也明顯多了起來。 潘廣凌看卓思衡將一切看在眼中卻沉默不語,湊近解釋道:“三年前永明郡想在浮汀山修幾段山路,倒也不是那種大興土木,就是像這樣搭石板順順山道,再給幾個容易出事的地方做些防護,可那永明郡的刺史為此事而來,何大人卻只拉著人家談詩論景,一面說不忍征用民力有奪農時,一面又說浮汀山天然之美造化神奇不好破害,人家刺史也沒多說,客客氣氣走了,后來只我們這邊山還是那樣難走,人家早都修好路搭好橋,造福了好些為謀生進出此地的鄉民商旅?!?/br> 他努力隱忍語氣里的忿忿,卓思衡朝他笑笑,示意自己心中有數。 安化郡與永明郡僅僅一脈之隔,山路之間深埋長谷捷徑,實際走來只需一日半的路程,道中有宋家的館驛供休憩,床鋪干燥松軟,吃食更是本地風味佳肴,如果不是卓思衡心中懷事深夜難寐,這一覺必然睡得極為踏實。 他也不單單是思考如何收拾崔逯。 沿途觀察,安化郡與永明郡的差距簡直是rou眼可見:瑾州多山,大多本地居民自然靠山吃山,除去茶農,好些采藥農人和獵戶也都得頻繁入山謀生,即便普通人家偶爾也要趕山收集應季的食材,以供家中豐富餐桌。而永明郡僅浮汀山南麓一帶大多修有山道和歇腳處,更有些石護欄鐵鎖鏈攔住危險的山澗一側,以免出入危險,這些安化郡的北麓統統沒有,雖說是一日半,兩邊差不多的腳程,可大半時間都是在安化郡內跟天然的山路過不去,待走到人家地界不出半日,就開始得見瓦屋茅樓的燈火雞鳴了。 而兩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是rou眼可見的差距。 安化郡原本看著還算樂足,畢竟歲無饑餒也少災厄,可對比永明郡人民的小康生活可就差得太多了。 卓思衡路過的永明郡幾處山鄉雖土地簡薄,但戶戶既有鄉民耕織亦有人在外謀生,宋蘊和的馱隊里便有七八個本地人,路經自家,他們都順路捎帶些外面買回來的玩意兒給家里的老人孩子媳婦姐妹,又拿些特產帶出去托宋家其他外路的商隊售賣,故而家家戶戶都有額外營生,更有與外界交應的機會,聽宋蘊和講,此處鄉里和茶園都有好些人家將孩子送到外面做學徒的,郡上這兩年想在附近修個鄉塾,畢竟此地人口越來越豐,為求方便,這也是最好的解決孩子就學問題的方案,宋蘊和表示宋家一直積極配合郡里,他這一路來也是再看看選址,琢磨一下怎么選地建屋能讓鄉塾既能照顧到山鄉的孩子也能顧及茶園的子弟孩兒。 宋蘊和還很自豪地表示,這地和建屋的銀子他們宋家已經決定自掏腰包,郡里只需派駐人手管理和日常教學即可。 仿佛無時無刻不在彰顯他們永明郡官民一心共創美好明天的愿景與努力。 壓力來到安化郡和卓思衡身上。 不過他自館驛出發,一路直到茶園都還保持著恬淡,好像此地什么都很新奇,不管宋蘊和怎么夸耀,他都特別配合地表示: “果真?” “原來如此!” “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三句話總能配合得天衣無縫,讓人半點看不出卓思衡在這場隱形的實地比較中是尷尬的那個。 饒是宋蘊和縱橫商海多年,從沒遇到過如此滑不留手的年輕人。 再說尷尬有什么用呢?要是尷尬和羞慚能解決問題,那卓思衡現在就能憋出大姑娘上花轎拜堂的大紅臉來。然而態度并不能讓問題消失。 卓思衡認為,他來這里就是為了改變現狀,安化郡攤上姓何的做父母官實屬倒了大霉,哪怕被比成這樣,他也更該厚起臉皮多學多看。 不過當見到宋家茶園時,卓思衡心里還是真的吃了一驚。 這哪是茶園,這是圈山為地,一個縣都是他們家的園子! 放眼望去各處都是山間梯田交錯,種植的東西也從糧食到果蔬應有盡有,可卻不見一棵茶樹的影子。 宋蘊和到了自家,難免涌起自豪之感,介紹時聲調都高了不少,他見卓思衡并未面露疑色,忍不住發問:“大人可知此地雖叫茶園,卻不見茶樹是何故?” 自從他開始讀書,這兩輩子以來,任何課上的突襲提問都從來沒有難住過他。然而卓思衡卻沒有半點得意的神情,只是低頭笑笑說道:“我再不濟也仍然知道浮汀山乃是‘巖巖有茶,非巖不茶’,如果不是茶樹長在巖凹石隙石縫里,又如何得名巖茶?此地又無懸崖絕壁,還得再往深處,去尋三坑兩澗才能看到你家的茶樹?!?/br> 宋蘊和沒想到他如此了解巖茶,心中也是略有吃驚,自沿路觀察,他斷然能確定卓思衡從前并未來過此地,可此人之未雨綢繆與了解之深,著實是有備而來,想必是個會有作為的官吏,既然如此,若能在安化郡即將到來的變化中有利可圖,他自然愿意與這位年輕有為的新通判打好交道。 他們行商無非是求利,能互惠互利的好事便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 帝京京郊,禪月庵。 “觀主,舍妹所寄的瑾州藥材都已在此,這是她所列的清單,再勞煩觀主點察入庫?!?/br> 慧衡遞上字跡清晰明快大開大闔的兩頁紙張,禪月庵觀主玄蒲見此字如見人,當即露出慈祥與關切的笑來問道:“辛勞二小姐奔波,不知慈衡在瑾州一切可好?是否已與貴兄安頓下來?”觀主如今雖是耳順之年,鶴發斑駁皮膚蒼松,笑容卻猶如慈母,令人安神靜心。 “家兄與meimei皆已安頓,慈衡特意寄回她在瑾州采買的藥材,也借此向觀主報個平安。我雖早自meimei口中聽聞觀主游方濟世的善舉,卻一直未曾親拜,今日得見也是得償欽慕之愿?!被酆馄鹕硇卸Y,又道,“舍妹頑劣,多有叨擾,觀主不嫌還將醫術傳授,實在是垂愛,我替兄長在此拜謝了?!?/br> 玄蒲觀主也起身回禮,可還未回答,卻聽女冠叩門道:“觀主,長公主鸞駕已至門前?!?/br> 慧衡一愣,心想難道是當今皇上的親meimei宣儀長公主?她雖然知道玄蒲觀主善名遠播,京中多有官宦人家女眷來此觀拜謁,或談論修身養性之德,或多資善舉,卻不知長公主也與觀主有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