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長子科舉入仕記 第25節
這事兒明明比他被關高家門外要勁爆多了好吧。 許彥風見他的話水潑不進,待要再迂回一番,卻見曾學士板著臉走入院堂。 “十日內,不得告假?!痹却笕苏f話時若是睜著眼睛便是有事了,“幾位侍詔同我入宮?!?/br> 人人都知道這可能是要出事了,侍詔平常一天一個人進宮就足夠忙活的,這么多人一起去,想必是會有連串上疏和旨意。 果然今日宮中氣氛焦灼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卓思衡也時隔十年再次見到了高永清。 還是那樣清瘦蒼白,但眉眼中的堅毅和深邃卻沒被歲月折損,反而更顯堅韌。他立于二十余名身著朱紫的朝廷大員當中,一襲綠袍不卑不亢,陳奏自己兩日前上書中的條條罪狀。 “均州連阡累陌民善勞耕,自古以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然而自唐令熙任均州知州,放任農荒不宣耕賞,從前在均州無論從事任何行當者,家中有田不荒產便可免去一定錢稅,唐令熙到任后將此賜賞革除,致使大量余田荒蕪,糧食歲產年年遞減,以致于一災空室,竟難以自調!這是臣走遍均州所累記的田畝荒蕪情況,請圣上親覽?!?/br> 高永清言畢自袖中取出一份折表,由太監轉呈,皇上面無表情邊翻邊道:“你繼續?!?/br> “虞河河堤之事臣已呈報過一次,皇上亦有示下,然而唐令熙不遵不違,拖延至今,虞河春汛本就勢猛,加之去歲上游降雪頻頻,此次慢怠使得虞河堤壩在春汛之中多有決傾,數千均州百姓流離失所迫為荒民?!?/br> 皇上此時已看完高永清記錄田畝荒蕪的折表,陰沉著臉一言不發。 “此實乃人禍,若是臣所彈劾第一條唐令熙未曾有過,以均州的財力和積糧,一時天災難敵,仍有對策之道,可惜他胸無臣綱目無民生,聞知災情方覺已晚,只好逼迫均州富戶為其分憂,私設災稅,上下皆怨聲載道,并非怨懟于他,而是怨懟于圣上。賑災如此,非災不業,只怕會勾累出更大的災禍,已不僅僅是不力了?!?/br> 高永清的每一條立罪陳詞都環環相扣、擲地有聲,言至蓄縱犬奴、排異私閥兩條時,殿內聲音落針可聞。 高永清將唐家奴仆橫行霸道卻被地方官吏維護的事一一陳述,每一案都配有受害者與其家人的供詞畫押。排異私閥則直指唐家將各處的親戚安排進朝廷里,比如唐祺飛就被放在御史臺的吏科做給事中,高永清還歷數了幾個如今在朝中手握一定職權的宛陽唐氏成員: 唐令熙,均州知州,正四品; 唐令照,工部尚書,從二品; 史禹,六科司諫,從三品; 唐祺飛,御史臺吏科給事中,從七品。 這是在京的,還有七扭八歪好幾門在外任的親戚,高永清化身戶口稽查人員,給單獨列出個折表,又進給皇上。 五條大罪逐一陳畢,滿堂寂靜。 卓思衡從來沒見過曾大人眼睛能睜開這樣大。 他也沒有見過如此言辭銳利的諫言。 其實崇政殿內的官員不過二十余人,其余侍詔都被安排在外等候遞交其余官吏的上疏和輪換排班后續聽令,他一人在內,殿里便只有兩個人穿著低品級的綠袍,那就是一個貞元九年一個十年的狀元:卓思衡和高永清。 原告陳述完畢,被告登場。 唐令熙已被召回帝京,在挨罵時已氣得胡子亂抖,卓思衡見過唐祺飛,這倆父子長得很像,面闊庭方的端正之態與一身不俗的清朗之氣相結合,仿佛天生就是做文官的料子,抗辯之詞也擲地有聲:“均州雖是富庶上州,然而幾年前北方四鎮冬荒頻頻,朝廷命北部其余諸州運糧賑災,其余州府多有推諉虧付,唯獨臣傾舉州之力,謹遵上諭,將存糧悉數運調,又調民夫多人襄助臨州搶收秋糧,所謂農田均荒卻有部分屬實,然事出有因,絕非臣之荒怠。而賑災不力……敢問皇上,他州之災難道不是吾國之災?均州傾力以抗北方災荒,如今難得自保,難道是活該不成?” 他再抬頭時說話已有了哭腔,哀哀道:“謹遵上諭者,難道便要遭此構陷?自此以往,再遇鄰州災情豈不各州都要袖手旁觀以求自保?天下百姓何辜?若是臣因此受罰,豈非寒了天下州郡官員的心?” 他一番陳詞結束,皇上的面色已由沉郁露出些許悲憫。 不虧是為官多年。 卓思衡冷靜細思,也覺抗辯有力,只是永清賢弟手里有實打實的數據,想要依靠此等言辭翻盤,實在太難。更何況真正最讓帝王猜忌的第五罪他卻片言未提。 這才是最要緊的。 這時自他面前走出一位紫服大員,出列后卸下進賢冠納頭便拜:“臣愿告罪請辭,還我宛陽唐氏清白。唐氏跟隨太祖興國定邦,忠行可表,既然我與兄長同朝為官已造人猜忌,不若我自請白身,我兄才干吏能皆強于我,還望陛下莫要因人構陷對他心生芥蒂,萬事請皆以國祚民生量度?!?/br> 原來在這里等著。 唐令照自請離朝,用行動表面他們家是不屑于構建勢力和榮華的,要知道如今他比哥哥的官位重要職權更大,要是真的貪戀權勢和逃避罪責,也該是被參的唐令熙自動請辭,然而卻是他站出來…… 卓思衡偷偷用擔憂的神色去瞥高永清,只見對方全然面無懼意,冷冽的神色勝冰欺雪,肅肅蕭蕭。 看來永清賢弟已然料到會遭到以退為進的瘋狂反撲,故而臨危不亂。卓思衡略有安心,收回目光時卻被曾大人瞪個正著。 這是一個警告的眼神。 卓思衡心中苦笑,眼下局勢混戰,他怎么會胡亂說話?若是說錯話陷永清賢弟于危局,那他怎么對得起自己父親和高世伯? 他當然知道什么時候該保持沉默。 眼神交換間,皇上已走下了臺階。 他的目光不再有方才的半分犀利,只剩寬惠的溫和,行至唐令照面前,雙手將他扶起,又接過太監手里遞來的進賢冠,替他戴好。 唐令照不勝惶恐,連忙俯身不敢言語。 “子輝啊,何至于此……”皇上叫了他的表字,“朕自會核查,絕不偏聽,你身子不好,這樣負氣若是抱病,朕才是會真正不安啊……” “陛下……圣上……”唐令照老淚縱橫,俯身再拜。 “好了好了,你們都回去吧,今天本來就是先聽聽你們兩頭都是如何各有各話,便先到這里,茲事體大,朕定然不會昏察?!?/br> 皇上的聲音里也有一絲疲倦,朝堂鬧出這樣大的事情,他不立即給出反饋是正確的,總還要聽聽看看其他人的反應。 如果是卓思衡自己,他也會這樣做。 眾人紛紛退出大殿,高永清走過卓思衡身邊,沒有看他一眼。 卓思衡也沒有叫住他。 二人形同陌路,擦肩而過。 御道寬闊,官員們三三兩兩各走各的,卓思衡走在曾大人身后,努力不去看高永清的背影。 “咱們做臣子的,不單單要向書本里的圣賢求學,也得看其他活著的圣賢而有所獲益?!痹笕寺朴频穆曇敉牟秸{一樣,“比如今日,你我就該向圣上學習何為不疾不徐何為當放則放?!?/br> 卓思衡明白曾大人教訓自己的意思,低頭道:“是,下官受教?!?/br> “你心中有話,并非不當說之話,到當說之時再講出來罷?!?/br> “是?!?/br> 他們繼續沉默著朝前走,身后忽然傳來腳步聲和呼喊聲。 “曾大人,卓侍詔,留步!” 二人回頭,竟是皇上身邊的薛公公快步走來。 “二位慢走一步,皇上有請卓侍詔前往天章殿?!毖笕艘姸Y后說道。 “翰林院的差事你回來再議,先去吧,莫要陛下久等?!痹笕丝粗克己庹f完卻沒有立即轉身離開,而是站在原地看向他。 卓思衡明白曾大人目光的意思,正是在說:是時候了。 第40章 折回再見皇帝,他的表情和最后散議時的寬惠悲憫宛若兩人,一雙眼眸古井無波,低著頭專注地以筆蘸墨,卓思衡行禮參見后皇上一言不發,只點過頭讓他起身。 書案擺滿奏章,皇上握著朱批的筆許久,最后也沒落下。 卓思衡也沒說話。 看得出皇上心煩,但他卻心思清明異常冷靜,甚至已經猜到皇上會如何開口。 “卓思衡,我聽人說你昨天去了高永清府上吃了閉門羹?”皇上面色沉靜,不像質問倒像是好奇。 不出卓思衡所料。 “是。臣去拜見高伯父,然而倉促得知伯父已于五年前過世?!?/br> “你父親和高本固是同榜,更是好友至交,遭遇也都艱難,只是如今高永清的日子也好過不到哪去?!被噬蠂@口氣后,低頭笑了笑,“他不念少年故交情誼是他不好,你別放在心上,他就是這么個脾氣,犯起耿直狷介的勁頭連朕都是頂撞不誤的?!?/br> 看來高永清把什么都告訴皇上,卓思衡心里有了底,恭敬嚴正道:“臣父教導,患難之交不可泯,但若為國事,身亦可拋,無所顧忌。臣能理解高永清,也欽佩他,必然不會放在心上。若是臣父健在,也會欣慰故交之子有此孤臣之心?!?/br> “不是孤臣也不敢上這樣的書,你能拋開面子看待此事,也是公明允德之臣?!?/br> 皇上的高帽子從來不是白架的,卓思衡猜到后面的問題了。 “方才兩方所言你已都聽見了,那么你是怎么看待這件事的?” 卓思衡緩緩行禮道:“臣在陛下左右侍詔一年有余,資政尚淺,但也曾耳濡目染日見陛下處事。但凡地方上奏彈劾,陛下必多番垂詢其余當地官吏,多方求證,若是大案,陛下則欽點督察院官吏前往地方督辦。所以臣想此事牽扯甚廣,許多證據均在地方,當實地取證,方能驗聽參詳?!?/br> 他要是只憑借自己目前所知的信息下論斷,實在有失公允,幫唐家感覺像在借機向士族權貴示好,又好像報復高永清的閉門不見;幫高永清則更像暗中早有勾連刻意作戲,倒給永清賢弟添麻煩。不如做最正直的回應,本來這種大事就是要啟動專項調查的。 看著皇上如雪后初霽的神情,卓思衡也明白他在朝上就想好的答案不偏不倚剛剛好,再聯系方才曾大人的言語,他心中微動,心想這不就是曾大人說得“該向圣上學習”?他言語之間的論據出自對皇上日常政治行為的觀察總結,原來曾大人的意思就是讓他拿皇上做例子來回復皇上。 皇上飲茶幾口,語氣也松弛下來:“的確,茲事體大,還是要再查訪后方能定奪。巡檢的人選朕再斟酌,不過有個事情卻是該要你去做的?!?/br> …… 弘文館。 皇上讓卓思衡去查找些前幾代實錄里類似案件的圣斷量裁,并說不必一冊冊拿來,準許他這幾日在弘文館進讀,整理成編,再遞交自己鑒觀。 于是卓思衡這幾天在風口浪尖的差事都免去了,倒得了個看起來有關、實際卻不疼不癢的活,也不知是皇帝有意讓他退避,還是不想他退避得太徹底。 卓思衡經過和皇上雙人對談的一番考驗已是過去一關,但不知后續如何,仍然顯得心事重重。 他每天入宮就埋頭進弘文館,也不多問其他,整理自太祖至景宗期間各州監察彈劾本州知州與長史的案宗和皇帝實錄里記載的言語裁斷。 外面風口浪尖上人腦袋吵成狗腦袋,他這里卻春和日麗萬物祥靜,每日以書卷為伴,就是需要摘錄謄寫的內容太多,經常晚上要回家加班。 這一天午后,卓思衡在弘文館伏案已久,高恭望光茶就給添續了五次,卓思衡又飲完一盞后,揉揉酸疼的手腕,見四周無人,料想下午也到了弘文館最忙的時候,也不去催人來,便自己動手去填水,出去回來的功夫,館內卻多了一個人在翻閱查找。 烏云發髻只飾以素綢珠簪,如此從儉卻仍難掩天人之姿,不是曾與他有過一面之緣的羅元珠羅女史又是誰? 羅元珠見他率先禮讓,也施施然行禮。 卓思衡看自己書案上一摞摞卷宗,心想別又拿了人家要看的書,他還得抄半天,先讓別人看完再說,于是笑道:“這些實錄卷宗里羅女史若是有用,便先拿去看,我還要慢慢抄錄?!?/br> 羅元珠卻螓首微搖:“只是找些太祖朝的舊檔用作教例?!?/br> 卓思衡覺得羅元珠有自己當年高中班主任帶高考班備課那種嚴謹勁兒,心中敬佩油然而生,也不再打擾她查資料,朝座位走去。此時卻有春風乍起,卓思衡書案上沒被鎮紙壓住的幾頁手抄當即紛紛揚起復又落地,羅元珠拾起一頁,目光略掃后遞還給卓思衡。 “我于苑內亦讀過您省試與殿試的文章,敬服卓侍詔深通前四史,信手拈來盡是個中掌故?!绷_元珠眼眸不閃,語調微微頓住后再道,“想來卓侍詔博學,其余史書也當是自有熟讀遍覽,在下冒昧,不知卓侍詔對《晉書》可有鉆研?” “讀過,但說是鉆研還談不上?!弊垦茏屗辞八氖纷疃?,里面的片段好些倒背如流,但后世的史書便達不到這個程度了。再加上從前家里沒那么多錢買書,好些后來史書都是他有了俸祿后補看的。 羅元珠以手執卷背于身后,清麗面龐上的笑容從容淡泊:“那卓侍詔必然記得《晉書》當中‘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故事?!?/br> 卓思衡當然知道。 東晉司馬睿一朝,王敦作亂,與他同屬瑯琊王氏的堂弟王導彼時正任朝中要職,聽聞劉隗建議司馬睿誅滅王氏,于是王導率領全族跪于司馬睿殿前告罪。時任尚書左仆射周顗是王導的密友,二人關系親厚,哭跪的王導見周顗奉詔見君,高呼求救請周顗替自己族人求情,周顗不語徑直入內。君臣敘話完畢,司馬睿賜酒,周顗醉出,王導復又苦求,周顗不答,卻和左右發出醉后狂言,說要為國盡殺賊寇。王導見他絲毫不顧念往日友情,心中無限憤恨悲涼。 后來王敦殺入健康,自然不會對自己堂弟下手,而像周顗這種忠于司馬睿的大臣則被他抓了起來。王敦問堂弟王導該如何處置周顗,想到當日殿外跪求的心寒和已消弭的友情,王導選擇沉默不語。但沉默亦是一種表態。 王敦下令殺了周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