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腦咸魚在八零 第70節
作者有話說: 100章了,今天面試完就有些感冒,嗓子有點癢,特能熬夜的我還犯困,寫著寫著就趴在桌上睡著了,就先更新這么多啦,大家晚安。 第101章 時代周刊 歐-盟的一紙禁令逼得陶嬌杏不得不動起來, 四處助農,可以說是一巴掌把陶嬌杏從‘自由貿易’的夢中扇醒了。 只有人家能從‘自由貿易’中攫取到利益的時候,人家才會認可自由貿易。 或者說, ‘自由貿易’本身就是這些老牌發達國-家拿出來收割全球的借口與幌子。 夢醒之后的陶嬌杏收起了咸魚的心, 開始另尋破局之道, 遠在大洋彼岸的《時代周刊》編輯部,在歷經三年的篩選, 終于完成了一次‘世紀人物評選’, 他們打算將這次評選作為二十世紀的告別,并用這次評選拉開二十一世紀的序幕。 《時代周刊》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評選十二位代表人物, 其中兩位評選人的名額給到‘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男性與女性’, 其余十位名額給到了影響世界的知名政客、科學家、商人、藝術家等。 獲得《時代周刊》提名的人很多,畢竟二十世紀風起云涌, 前五十年的主旋律是沒完沒了的戰-爭,差點把整個亞歐大陸打殘,后面的五十年雖然和平了許多, 可冷戰鐵幕主導下的對抗同樣讓人窒息。 《時代周刊》的‘反戰意識’很強,自然不會把榮譽頒給這些挑起紛爭的人物。 在篩掉一大批經常出現在報紙上, 一句話便能決定世界走向的大人物后, 站在‘和平序列’中的陶嬌杏就出現在了‘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候選人清單上。 陶嬌杏自己都不知道,自個兒究竟憑什么,才能一路過五關斬六將, 成為了《時代周刊》敲定的‘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唯一獲得者, 畢竟同在候選人名單上的還有日不落帝國的那位鐵娘子女首相。 《時代周刊》給出的官方理由是:陶嬌杏, 一位來自神秘東方古國的女性, 立足于五千年的文化底蘊, 將東方美學傳播到全世界, 為全世界的女性送去了美的呼喚與關愛。 每一位‘時代人物’都需要接受《時代周刊》的采訪,并提供一本《自傳書籍》,來宣揚積極正面的能量……這是《時代周刊》編輯部給陶嬌杏打跨洋電話傳遞過來的消息。 陶嬌杏接到電話后,當天就開始準備起自傳來,書名都擬好了——《探索人與自然的神合》。 她要借著這個難得的機會,將自家徐徐展開的助農事業推向更高的巔峰。 —————— 為了助農,陶嬌杏走了不少地方。 她去了西北荒漠,找到了遍地都是仙人掌的戈壁灘。 因為氣候與自然的原因,當地的老百姓過得很苦,風沙吹在臉上,吹起了密密麻麻的小裂口,卻沒人舍得購買東方美學旗下的護膚品,哪怕是最便宜的‘惜華’。 陶嬌杏采集了幾顆仙人掌,放到研究區了一研究,挖掘出了兩個寶藏,一種是修復皮膚損傷很有用的成分,一種是幫助人體鎖水生津的成分,還兼具著很強的抗炎作用。 正是這兩種成分的作用,仙人掌才能在這么極端的氣候條件下生產。 陶嬌杏回頭就促成了萬物集團西北原料公司的建設,公司的吉祥物就是仿著仙人掌設計的,前者做成了護膚品的原料以及一種專供給醫院皮膚科的藥膏,后者做成了軟糖。 陶嬌杏“吃一塹,長一智”,甭管是藥膏還是軟糖,在生產制造出成品之后,立馬就送給了華夏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及美利堅的聯邦食藥管理局fda去進行備案審核。 拿到了華夏的審核通過證書,西北原料公司所在的這一片的經濟就能盤活,單單是種植仙人掌,收割仙人掌這兩個崗位,就能解決不少當地人的就業問題,更別提原料工廠中用人的地方多的是。 …… 陶嬌杏還去到了祖國最南邊的海島。 這一片本來的發展應該不錯的,當地水果種類豐富,產量也很高,還有各種漁獲支撐著經濟……按理說早早就應該搭乘著改革開放的快車發展起來。 可海島的發展卻有些不盡如人意,漁獲生意被萬物集團在大-連的食品廠搶走了九成九,水果則是因為儲藏問題而根本無法運送到內地就可能腐爛酸敗。 海島上的漁獲生意做不起來,許多漁民都是千里迢迢開著漁船賣往大-連的,哪怕沒同陶嬌杏和謝挺打過招呼,也很熟悉這兩張叫他們又愛又恨的臉。 陶嬌杏和謝挺才一登島,立馬就被人認出來了。 都沒等陶嬌杏走下碼頭,就有不少漁民涌了過來,將陶嬌杏和謝挺團團圍住,七嘴八舌地問: “謝老板,來我們海島上干咩??!” “是不是要在我們海島上也開食品廠啦?” “陶總,聽說你才是主事的人,你們是不是要來島上投資??!” 大-連的海鮮干貨生意已經很穩定了,再開一個海島食品廠有些雞肋,國內市場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多的海鮮干貨。 海島面向東南亞,個個都是沿海國-家,哪個國-家缺魚吃?搞出口也很難。 陶嬌杏這回盯上的還真不是海島的海鮮漁獲,她盯上的是海鮮水果。 同海島老鄉闡明來意之后,預想中的失落并沒有出現在這些老鄉臉上,大家伙反而更興奮了! 海鮮還需要冒著翻船的風險去海里撈,水果可都是就在樹上長著的。成片成片的果林擺在那兒,白讓大家吃都沒幾個人愿意吃,畢竟吃了這么多年,早就吃膩歪了。 要是陶嬌杏真打算做水果生意,那對于海島老鄉來說,與躺著撿錢都差不多。 越發熱情的海島老鄉帶著陶嬌杏去了那一望無際的果林中,有人手腳麻利,像是猴兒一樣噌地一下就竄到了樹上,挑揀著最新鮮、品相最好的水果給陶嬌杏和謝挺摘了下來,還貼心的洗干凈,讓陶嬌杏挨個兒吃。 陶嬌杏和謝挺還是頭一次吃水果吃撐的。 熱情的海島老鄉把陶嬌杏和謝挺送去招待所后,又召集人手將各種摘下來的水果給陶嬌杏送去了招待所,讓陶嬌杏慢慢吃、好好想,看能不能給這些水果找個銷路,不要讓這些水果年年都爛在地里浪費了。 陶嬌杏嘴上吃著,研究區里的進度條也在一條一條地跑著。 水果的藥用價值不是很高,主要價值在于人體必須的營養成分的補充上。 把水果做成罐頭會是一個不錯的保鮮方式,研究區里給出了各種制備罐頭的配方,可制作罐頭的過程會導致一部分營養成分的流失。 如果完全效仿市面上那些罐頭的做法,在生產罐頭的過程中還得加入大量的白砂糖來調節罐頭的風味,這么一搞,罐頭是好吃了,可過量攝入糖類對人的身體卻是有害無益的。 最優解是用凍干的技術做成果脯,這樣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營養成分不流失,可凍干技術對設備的要求很高,據陶嬌杏了解,國內還沒有能生產凍干技術的工廠,包括東方重工都做不了。 陶嬌杏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了果汁這個選項。 果汁分為兩種,一種是調制出來的風味果汁,喝著是水果味道,其實就是一瓶糖水,營養價值很低;另外一種是鮮榨果汁,水果中的大部分營養成分都能得到保留,保鮮時間也會得到延長,而且引用時的口感也更接近于吃真實的水果。 陶嬌杏在海島上待了兩周的時間,各處景點都玩了一遍,也將海島上特有的經濟作物摸了個底,回頭就給東方重工下了兩個任務——全力攻堅研發凍干鎖鮮技術設備與集水果鮮榨、殺菌消毒、鎖鮮灌裝一體化的設備。 東方重工的技術積淀擺在那兒,連東方電子需要的晶片都能造出來,插隊造幾個陶嬌杏要的這種設備還不是舉重若輕? 他們考慮的是單獨開一條制造這些設備的生產線到底值不值。 在找陶嬌杏要這個問題的答案時,陶嬌杏的回答斬釘截鐵,“值”。 華夏地大物博,哪個地方沒有點好東西?哪個地方沒有點特色水果? 黃土高坡上的紅棗與沙棘都是寶,紅棗還好一些,做成干棗之后各地都能買到,沙棘卻是想買都買不到的。就說那紅棗與沙棘,哪個不能榨成汁?哪個不能做成凍干果干? 蔬菜榨成汁的味道或許不會特別美妙,可做成凍干蔬菜完全可以,營養成分流失不了多少,還干凈衛生,方便保存,不比她當年秋天在笸籮里曬的菜干好? 將凍干技術運用到蔬菜上后,一來是可以大大降低蔬菜儲存的成本,二來是能在作物稀缺的時候依舊保障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豐富度,三來是能將全國那幾個重點蔬菜產區的蔬菜銷售到全國各地去,幫助蔬菜產區的老百姓賺到錢,避免菜爛在地里也賣不出去,也能幫那些平時為了吃點菜都得花高價錢的老百姓省省錢。 整個西南地區都是水果產區,據說月月都在半水果節,吃不完的水果要么埋土里,要么丟河里,多浪費啊……把這些水果做成果汁或果干,既能讓當地的老百姓兜里充盈起來,也能讓其它地方的老百姓嘗嘗鮮,萬物集團還能賺個中間費,可謂是一石三鳥。 —————— 為了助農,陶嬌杏走了很多地方,別說是寫一本書了,就是讓她寫一套書,她都有話可說。 既然《時代周刊》為她提供了一個宣傳這些農產品的機會,她可不得好好展示展示?爭取把這些農產品的海外市場也給打開。 她寫的這本《探索人與自然的神合》,就是類似于游記一樣,一邊寫自己走了那些山川,看了哪些河流,一邊記錄自己吃了哪些美食,在當地建了什么樣的工廠來振興當地的經濟,還會附上謝挺用相機拍攝的精美照片…… 作者有話說: 抱歉,三次元實在太忙了tat 第102章 上善若水 《時代周刊》原先最擔心的是他們選出來的這位代表時代女性的東方企業家能不能寫出書來, 可別拉低了整體的層次。 后來再電話中確認過,這位東方企業家是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作者,經常在華夏最大的報紙上刊發文章, 《時代周刊》編輯部的人就有了新的擔憂——假設文筆很好, 翻譯不出靈魂, 那豈不是很遺憾? 陶嬌杏又給這些人展示了一下她的英文功底,并不比她的法語水平差, 看一些英文詩歌都能會意, 直接用雙語寫書……對陶嬌杏來說不算難。 《時代周刊》編輯部心頭壓著的秤砣一輕,高高興興就搭乘飛機來到了華夏。 飛機降落的地方是在上-海。 在來之前, 《時代周刊》編輯部的所有人對華夏的了解都僅限于那些時政類的報紙, 他們想象中的華夏是一個又臟又亂又差的地方。 他們是抱著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氣來的。 然而,當他們走下飛機時, 直接被充滿現代氣息的機場給驚呆了。 “omg,這比紐約的機場還要大,還要干凈, 還要漂亮!” 一群人在機場里‘omg’個不停,也算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陶嬌杏帶著自己準備好的書稿在東方美學的大樓會見的《時代周刊》編輯部。 東方美學立足于護膚品, 產品逐漸蔓延浸潤到奢侈品、日用品、服裝鞋帽、藝術擺件、家居家裝等, 哪怕只是單獨把東方美學拎出來,在國內都算是首屈一指的大企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不低。 上-海市批給東方美學的園區占地面積達到七千畝, 建設風格都是陶嬌杏親自cao刀設計的, 顏色張揚而不喧囂, 建筑大氣又不失靈動, 雖然無法做到蘇州園林那樣一步一景, 但也達到了拿著相機隨手一拍就是一張精美照片的水平。 黃浦江就在園區旁邊, 景色自然沒得挑剔。 《時代周刊》編輯部來的人感覺三觀都被顛倒了,見到陶嬌杏之后,主編已經同陶嬌杏客套了,后面來的幾個編輯還在嘀咕。 “華夏的建設是真的好啊,同我在報紙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樣?!?/br> “誰說不是呢,原來報紙一直都是在騙人?!?/br> “可能是他們不想讓我們看到華夏的好,畢竟這還不是華夏最好的城市,就建設得比紐約還漂亮了……” 陶嬌杏聽著這兩位編輯嘀嘀咕咕的話,插了一句來表達謙虛,“其實華夏還有很多需要發展的地方,你們看到上-海比紐約新,是因為紐約已經建設了幾十年,而上-海最新的那些建筑都是這十年內建的?!?/br> 想想當年滿清王朝派人去美利堅訪問時,看到那高樓大廈,看到那車水馬龍,估計也是和《時代周刊》編輯部的人來到華夏一樣,恍恍惚惚了一整路吧。 明明只是出了個國,卻感覺進入到了一片新的世界。 《時代周刊》的主編對自家這么沒見識的員工有些無語,回頭看了一眼,滿臉微笑地同陶嬌杏說,“陶,我們進入正題吧?!?/br> 陶嬌杏自無不可。 她讓人把提前準備好的書稿拿了進來,挨個兒分發給《時代周刊》的編輯。 這些人原先以為會是每人一本,沒想到居然是每人一摞,足足十二本。 陶嬌杏在這一套《探索人與自然的神合》中,以故事性的文筆摻雜勵志雞湯以及人生感悟的手法,將自己的自傳與回憶錄寫的無比詩情畫意。 有些內容寫得沉重而深刻,就如同夏天的雷雨,有些內容又寫得輕松寫意,好像過盡千山的春風,以一種不緊不慢的調子將讀者的胃口穩穩當當地吊住,直到看完一本書再打開另外一本…… 陶嬌杏也不急,她早就做好了等《時代周刊》編輯部的人看三天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