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后,太子能聽到我的心聲 第154節
“小泉子,今日不是該送分紅的銀錢過來了嗎?”胤禩詢問著身邊的人,神情有些不太好看,是不是底下的人連他的錢都敢貪污了? “回,回貝勒爺,今日……九貝勒那邊兒的人,沒有將銀錢送過來?!毙∪右察?,“或許,是因為什么事兒耽擱了?” 小泉子知道他們八貝勒跟九貝勒之間的兄弟感情深厚,別到時候八貝勒跟九貝勒之間將這個矛盾給說開了,最后遷怒到自己身上。 胤禩不說話,沉默著。 好像是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等到了第一天,還是沒有將分紅送來。 第天時,聽說老九明日就要去天津灣了,還不送來?這會兒坐不住了,最后還是沒忍住,去了胤禟的阿哥所找他。 見到胤禩來時,胤禟還以為,這是來給他送行。 的確,一開始胤禩還是出聲關懷了幾句,為他的九弟送行,并同時也隱晦的詢問了一下關于那‘盛清鐘’的利潤分紅問題。 “八哥可能不知道,西洋傳入的鐘表,因為我們盛清鐘的大賣,不知多少商人研究,市面上大把了,我們的鐘表不得已降價才能維持平衡,利潤少,還耗費時間與精力,弟弟已經將這個賣斷給商行了?!?/br> 這個理由也是真的,但更多的是……不想跟八哥在這種事情上有什么利益糾紛,煩,八哥算計他跟十弟的行為,實在是讓人心里不舒坦,惡心! “九弟?怎么,怎么可以將這個,賣給商行?這,這……還是皇阿瑪親自,賜名的……”胤禩頓時就懵了,傻眼的詢問著胤禟。 為什么沒有事先通知他?為什么不賣給他? 九弟沒時間沒空閑去經營,為什么不將這門生意交給我? “八哥,放心吧,這個已經跟皇阿瑪提起過了,皇阿瑪也同意了?!辟u的錢都歸皇阿瑪,這個商行是黃商,也歸戶部管,皇阿瑪能不高興嗎? 他還提議皇阿瑪不如創建一個商部,若是將來西洋的東西多了,總不能夠將所有利益都給商人吧? 康熙想起了這些年的分紅收益,雖然一次看起來不多,但疊加起來,確實可觀。 關鍵是……就這么一樣東西,還有很多呢!的確,這些東西掌握在商人或者是大臣手里,他都不放心呢。 胤禩:“……”我這是不放心嗎?我這是心痛舍不得! 可皇阿瑪都同意了,他若是這時候噴九弟,就相當于對皇阿瑪不滿意。 最后,強忍著那個怒火,將自己臉上溫和的笑容掛著,一副舍不得你但還是要祝你前程似錦的表情。 離開之后,回到了自己的阿哥所,在書房里憤怒的砸著東西。 書房伺候的奴才們都不敢進去了,生怕自己成為被遷怒的發泄,人被砸死,就真的什么都沒了。 倒是八福晉郭絡羅氏聽說了之后,第一時間就跑來書房,陪伴著胤禩,“九弟真是太過分了,根本就沒把你當親哥哥,你看,將那門好生意給了別人都不給你?!?/br> “別胡說,那是給了皇阿瑪?!必范T知道禍從口出這句話,板著臉的斥了八福晉一句。 但向來溫和的他,在訓斥人的時候,都不是很嚇人,最起碼……不會讓八福晉聽在耳朵里。 “哼,還好說呢,皇阿瑪坐擁大清江山,缺這么一個崩兒?”錦上添花還不如雪中送炭,九弟明顯就是看不上他們八爺。 “爺,九弟這么做,實在是太過分了,我一定要去宜妃面前告他一狀才行?!卑烁x因為與宜妃同為郭絡羅氏,還厚著臉皮的喊宜妃為姑爸爸(滿語的姑姑意思)。 “好歹也是九弟的額娘,怎么可能會偏向我們?”胤禩根本就不存有希望,人家宜妃總不可能為了一直不知旁了多少支的侄女,去訓斥自己的親生兒子吧? “別怕,西洋那玩意兒多,九弟的工坊不是還有其他工匠嗎?我們自己做?!卑烁x是個主意大的人,這么好的生意,以前是因為有利潤分紅不好跟九弟爭。 誰知道,有些人真的是給臉不要臉,既然如此,他們就自己做。 “這樣,是不是不太好?”胤禩有些遲疑,但八福晉根本不聽他這個遲疑的性子,如此踟躕,還能撿到什么熱豆腐吃? “聽我的,準沒錯兒,爺,您可是有大志向的人,大志向……也是得要有資金支持才行呢?!便y錢的重要性,只要是管家的女人,誰不清楚? 胤禩像是被說服一樣,但臉上又布滿了踟躕,像是不忍心這么做,但又因為福晉的話而聽從。 郭絡羅氏就喜歡這樣的八爺,顯得自己在八爺心中的位置頗高。 毓慶宮。 胤礽在嘉蘿那兒聽說的什么鵝毛鴨毛能做衣服的事情后,讓人去郊區農戶家收了不少回來,然后讓繡娘弄。 繡娘都是心靈手巧之輩,填充的鵝毛和鴨毛也被處理過,里面一層被繡著一格子一格子的均勻分布著。 而太子妃所說的那什么棉花,他也找到了,不過可能是現在跟后世的叫法不同,這不叫棉花,叫白疊子。(在搜狗查出來的) 胤礽想了下,棉花這說法也挺好的,棉嘛,保暖,這不,這結出棉的花,不就棉花嗎? 反正現在正值夏天,做新裝也不用棉花之類,還聽太子妃說毛衣,用羊毛就挺好,這讓胤礽又多了些想法。 蒙古部落時刻覬覦著大清入主中原,如果不是打不過,從噶爾丹開始,就該沖擊他們邊境線了。 噶爾丹作亂,別說是漠西,就連是世代與大清皇室聯姻的科爾沁都悄咪咪的聯絡了噶爾丹。 相對于聯姻,他們更愿意恢復曾經成吉思汗時期的榮光。 胤礽在折騰了這許久,才終于將所謂的毛衣和鵝毛、鴨毛大衣給折騰出來,穿上去……哦,也不對,現在大熱天呢,穿上去的都是傻子。 只是摸著……看起來就挺舒服,也不知道是不是很暖和。 先安置在一邊,索額圖派人稟告,糧食快成熟了。 胤礽第一時間就去稟告康熙,縱使不知道真假,但這種喜事兒,還是想第一時間跟自己皇阿瑪分享。 這么想的同時,在乾清宮里面對康熙的時候,也是這么說了出來。 聽著胤礽這話之后的康熙滿是欣慰,胤礽去搜集所謂的高產量農作物的事情,康熙也是知道的,還籌辦了什么研究什么水稻,他不懂,但也沒阻止。 糧食的重要性,任何一個農耕社會的帝皇都知道。 別說是帝皇,就是百姓官員們都明白,所以,在胤礽要找什么擅長耕田的老農時,康熙還幫忙找了,還要那種會寫字的那種,要記錄什么什么……實驗來著,反正就是很麻煩。 康熙任由胤礽折騰,在背地里做一個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老父親。 聽著胤礽在收成的這會兒,還能夠特地前來找自己一同前往,恨不得將這個喜訊第一時間跟自己這個老父親說,康熙怎么可能不高興? 都說天家無父子,簡直胡說八道,他跟保成之間的感情,肯定比前朝朱元璋與其太子朱標的好。 “好,好,一起去?!笨滴跻鲩T,那自然不可能像胤礽那般僅是帶幾個人,最起碼在暗地里還有不少人暗中保護著。 兩人出發時,因為懷著激動與緊張的期待情緒,康熙也沒有去找其他皇阿哥一同前往。 索額圖在看到皇上也來時,滿是激動的上前請安,這一次,皇上定然會嘉獎自己,說不得,自己就可以重返朝堂了。 聽著索額圖這個心聲的胤礽想了一下,是不是還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叔公去做?重返朝堂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叔公你還是將心思放在自己兩個兒子身上吧。 “嗯?!笨滴鯇τ谒黝~圖的激動沒有半點兒的放在心上,更多的是放到了即將要看到的糧食身上,一塊塊的農田,自然也有農戶幫忙種植。 因為此時的糧食作物還沒有被宣傳出去,并不需要重兵把守著,只是這會兒人倒是不少,畢竟一會兒糧食還得有人挖出來。 如土豆、番薯一類種在地里,他們這些沒干過農活的人,自然容易將糧食給弄壞,還請了不少農戶過來幫忙。 還有人帶了稱過來,也不知道能種多少,像皇上跟太子兩人這么期待的站在田邊,或許……有四石? 再多的,他們就不敢想象了。 就好像現代社會,有人跟你說你的水稻今年畝產能到五萬斤,這不是屁話嗎?想瘋了吧? 從土豆這塊田開始,農戶一個個的用鋤頭挖,一鋤頭下去,然后……一條土豆苗上面一串的土豆被挖了上來。 看著這么大塊頭的土豆,還這么多個,康熙立馬出聲,“別用鋤頭,用手挖,用手挖……” 這,這……“去,去叫戶部尚書……六部尚書都叫過來?!?/br> 一根苗能占據多少位置?關鍵是這么多,最起碼有六七個,上面那一顆顆的枯了苗的位置間隔不大,這么說來,這一畝地…… 立即就起身,過去,用手挖,可不能夠破壞了這么大塊頭的糧食。 “皇阿瑪,有小鋤頭呢……”特地打造的,怎么能夠這么沒有……點兒皇上的格調呢? 被叫來的六部尚書還有些懵,這是什么時候?為什么要去莊子? 若不是經常在乾清宮看見的小太監,還以為是在撒謊呢。 等他們到來時,這一塊田上,堆滿了土豆,農戶們都傻眼了,雖然他們幫忙種植,但不知里面產量。 馬鈴薯本種植在高寒地區,如內蒙,河北、山西、陜西北部普及,于18世紀中期才在京津地區廣泛種植。(源于搜狗資料) 也就是說,大抵在乾隆年間才被廣泛普及,一開始并未成為主糧區,專供于宮廷的外藩食物。 上層的人并沒有關注到這個農作物的產量,除非是真的出了什么意外,比如吃死了人,才會讓人關注到。 幾位尚書看著滿滿的一堆又一堆的馬鈴薯,“這些,都是這一畝多左右的地,種出來的糧食嗎?” 六部為戶部、吏部、禮部、刑部、工部、兵部;戶部主管民政部和財政部,但戶部尚書可不負責管理民生民政,負責管理收錢和撥款。 這不,已經有人去稱了,一個個都有人記錄,一邊稱,一邊臉上笑得開心。 記錄相加起來,康熙就在那兒看著,轉過頭問向了胤礽,“這事兒,保成做得好?!?/br> “皇阿瑪,這些都是前往西洋之人帶回來的高產糧食,只是人言輕微,不能推廣出去,不過是恰巧被兒臣發現,如果皇阿瑪要嘉獎,不如嘉獎那些人吧?!?/br> 胤礽不需要這點兒小虛名,若是自己的名聲過于旺盛,超越了皇阿瑪在民間的名聲,恐怕皇阿瑪又要惦記什么了。 沒法子,當人兒子,就得這樣。 胤礽時常能夠想起,皇阿瑪在自己幼時感染天花后,所有人都躲避不及,恨不得離毓慶宮越遠越好。 唯有皇阿瑪,陪伴在他左右,還為此將奏折帶到了毓慶宮,不管烏庫mama怎么勸說,都依然陪著他。 雖然說皇阿瑪感染過天花,并不怕再次被感染,但皇上貴重,再如何也怕萬一,皇阿瑪卻依然還是堅決陪著他,照顧他…… 胤礽也不希望,自己未來跟皇阿瑪真的父子情盡。 “皇,皇上,這,這,總共……17石……”稱完之后,負責記錄斤數的小吏都驚呆了,跪在康熙面前回稟時,都忍不住結巴了起來,完全不敢相信。 若不是自己又重算了一次,都不敢將這數到皇上面前說。 一石等于一百八十斤,這兒可千多斤。 康熙整個人都震驚了,“什么?17石??” 雖然有點預感,看著是挺重,就怕不夠實心,反正……在他看來,能有5石=900斤左右,已經是上天眷顧了。 17石? “真的?”戶部尚書第一時間沖上來,好奇的看著小吏手上的記錄本,不敢搶過來,只能眼巴巴的看向康熙,皇上,臣也想看。 肯定是這位小吏計算錯了吧? 幾位尚書也不是不懂俗務之人,自己名下就有不少良田,怎么可能不關心? “皇阿瑪,這個馬鈴薯,雖然說產量大,但有一個重要的缺點,不能存放太久,如果發芽了,就會有毒,吃死人?!必返i在旁邊潑著冷水,這時候不說,等到以后出事兒了,就成了壞事兒了。 聽著太子這潑冷水的話,康熙跟幾位戶部尚書沉默了幾秒,“但,只要不發芽,就沒事兒了吧?” “是的,存放好的話,大抵最多存放兩個月,就得吃完,不過生長周期兩個月到個月之間……”胤礽說得頭頭是道,可見胤礽也是做足了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