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
這本故事的靈感來源于一本書,叫做《相約博物館》。講述的是一個女人因為一點事情寫了一封信給教授,但是不巧的是教授不在,被博物館的館長收到了,他們之間展開了一系列的來信。后續又看了《壁花少年》、《陌生女人的來信》、《時空書信》還有一些其他的書信體的書,因為看起來書信體非常的有趣,所以我就開始了這本書信體形式的小說嘗試。書信體和傳統的情節題材完全不同,不能及時的反饋主角雙方的信息,而且都要以第一人稱來寫,對于習慣第三人稱的情節題材的我來說非常的痛苦。主角雙方不僅需要回應對方的想法,也要提出自己的觀點,還要穿插著融入雙方的生活故事,這種要求對于不愛看書不愛思考的我來說真的很難,但最終,還是勉強的完成了這本書。 為什么是書中的信呢?因為我在圖書館借書的時候,發現書里面夾著一張便利貼,上面寫著一個人的留言。具體的留言什么內容我已經忘記了,但是沒有忘記翻開書看到那張紙的驚喜。所以這本書的開頭就是以這樣的內容呈現出來了。每當我在圖書館借閱書的時候,都會看到前面的人在書上留的記號,有的時候是修正了書中的錯字,有的時候加了一些自己的觀點……這些前任借閱者們將自己的痕跡留存在書上,盡管我不提倡這種行為,并且十分痛恨在書上用熒光筆畫線條的前任借閱者們,但是偶爾看到一些觀點會覺得很浪漫。原來他們看書的時候是這樣想的啊,我看著書上的筆記陷入沉思。 這本書沒有任何跌宕起伏,很平淡的故事。盡管在寫的時候也想著要插入一些什么起伏,給主人公造成一點戲劇效果什么的,但最終還是沒有這樣做。在什么都快速的時代,能有人坐下來聽別人講話已經是十分難得的事情了,何必要再去加什么跌宕起伏呢?所以主角們只是坐下來給對方寫信,抱怨生活,分享觀點,盡管有些觀點是偏激的,有些觀點是不同的,但是主角們都平靜的接受著對方。真希望有一天大家在互聯網上談論觀點的時候,盡管觀點不同,也能這樣坐下來平靜的和對方交談,而不是互相將自己關在信息繭房里,永遠活在舒適圈中。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發覺如果不停的輸出觀點很容易腦子空空,然而看書永遠是那么痛苦的行為。真羨慕那些每年都看許多本書的作家,他們擁有我不曾擁有過的自制力和抵御手機的能力。如果有腦機接口就好了,直接把書變成一個一個的字節儲存在芯片上,然后插進腦子就等于讀過了,如果能這樣,我的生活該有多么美好。 在看評論的時候,看到一個讀者祝我我未來恣意瀟灑,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恰好我也很喜歡這首蘇軾的詞。不知道為什么,風加了快哉,一切就變得明朗清涼,有無窮無盡的郁悶也隨著這樣的風被送走了。謝謝這個讀者這個評論,因為這樣的評論,那些寫作中的痛苦而煩惱都被吹走了,最終完成了這個作品。 非常感謝閱讀這本書的人,能忍受這樣嘮叨平淡的作品。也謝謝大家的評論,因為這些評論沖淡了要去讀書的痛苦。 感謝大家,給每個人一個吻。祝生活愉快。 下本見啦。拜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