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書迷正在閱讀:享想冰、不僅僅是喜歡、第一次的心跳、撒網、追愛戀曲之鮮rou情人的魅惑、脫軌之戀、滴答滴答戀愛吧!、禮物、鬼不語系列之市集碎尸案、夜巡人間
在臺北市和平東路二段上,這塊靠近一零一大樓的精華地段上,有一所古老而小巧的大學,這所大學的全名是「國立臺北…」嘿嘿!很多人聽到前四個字,當下第一個反應就是「國立臺北大學」,唉呀!不是啦,不是三峽的那間大學,別打斷了嘛,是「教育大學」啦!什么!有些人沒聽清楚,忘了前面說的「國立臺北」,就以為我說的是座落在新竹的名?!附淮蟆?,聽清楚呀!是「教育!教育大學」呀?懂了嗎?等一等,是總統府旁的「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嗎!不!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喔!別搞混了,這兩間學校雖然都在臺北,但是是不一樣的喔!「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是位于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上,也就是總統府附近的那一間喔!但是竟然有人兩間都沒有聽過... 好吧!那我只能說,它其實就是以前的「國立臺北師范學院」,也就是「國北師」,一直以來,都是專門培訓教國小學生的師資生的!以前是國中畢業就可以去念的,那個時候的校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師范??茖W?!?,當時能考上師專都算很厲害很優秀的人,因為以前師專是公費生又有生活補貼,而且是個鐵飯碗,有名額保障,畢業后就可以直接去當國小老師了,所以是大家搶破頭都要去念的!所以就算沒聽過國北教大也聽過老一輩的人提起「師?!拱?不過,還是有人會搞錯,以為是同樣座落在和平東路上的「國立臺灣師范大學」!那可不對喔,師范大學是教國中高中的,但是這所學校自古以來,都是在培養教國小學生的老師,要說全國教國小的權威,可真的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簡稱「國北教大」)莫數了! 說起來呀,這所大學可出了許多名人呢!像是日治時期的民族運動先驅蔡培火、作家吳濁流等,聽到這些名字,現在,你應該就可以知道它的年代有多久遠了吧!猜猜看吧?你覺得這所大學大約有多少年的歷史?告訴你,他比那一間全臺最頂尖的,數一數二的「臺大」,年代更加久遠! 其實,臺大已經算是年代很久遠的學校了,從西元一九二八年至今,也已經近百年歷史了!可是,國北教大卻比臺大更加古老,它是從西元一八九五年,也就是日治時期第一年就開始設立的,至今已有快一百二十年的歷史,可以算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國立大學」!不過,早在從西元一八八二年,也就是清光緒八年時,就有一個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在現在的「私立真理大學」淡水校區那里興建校舍了,當時稱為「牛津學堂」,所以真理大學至今也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了! 國北教大除了年代久遠這點可以跟臺大比美,還有一點,就是它與臺大都座落在臺北市靠近東區的精華地段,只要一出國北教大,不用走幾步路,就可以到達那個名聲響噹噹的臺大??倕^后門。 由于臺大剛好缺少教育學院,而世界上許多頂尖知名的大學都是有教育學院的,于是臺大很想要把國北給合併起來,所以,這兩所學校談合併已經談了十多年了!但是,卻還遲遲無法合併... 其實,說起來,這兩所學校真的是很該合併呀!因為像國北教大這種教育大學,都是女學生居多,而與國北教大相鄰的臺大??倕^后門,走進去放眼一看都是理工科系,當然是男生居多囉!一個尼姑學校,一個和尚學院,何不趕快湊合在一起? 由于臺大??倕^后門一出去,就是和平東路二段一一八巷,那條巷子是個出名的巷子,街上滿滿都是餐廳,熱鬧極了!不管是高級的、平價的餐廳還是普通的飯館小吃...于是,每當吃飯時間,臺大理工科系的學生都會去那里吃飯。 因此這條巷子,就為國北教大與臺大理工科系的學生創造了許多機會與交集,方便他們在一起談談戀愛,一起唸唸書吃個飯...所以許多國北教大與臺大的理工科系的學生就因此而成為情侶。 好了,先別說國北教大和臺大的八卦了!不管他們有多少的恩怨情仇,還有為何到現在都還不合併,無論他們之間有多少數不清的糾纏與瓜葛,這都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 我們把話題轉回國北教大吧,話說現今的臺灣呀,大家越來越不想結婚、生小孩,大家都只想當個單身貴族,自己賺錢自己花,自己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玩的開心就好了,管自己有沒有后代,根本不需要去生個小孩來累自己煩自己!這樣的觀念太過普遍,因此,少子化的關係,學生越來越少,學校一間間的倒閉,國小老師的職缺當然也就越來越少。 但是,在這一間全國首屈一指的教育大學內的這群學生們仍是帶著衝勁,努力地、認真地、勇敢地、不氣餒地、毫不退縮放棄地,讓自己充分地準備好,成為一位優良的教師,他們對于教育的熱忱是永不停歇,對于教學的喜悅與憧憬是永不間斷。 你說,他們為什么還要這么拚命的查資料,討論教案,參加梯隊,編梯舞,實習試教…沒有錢賺的呀!而且現在幾乎沒有老師的職缺了,學這些會這些花時間這些東西上有用嗎?我想,那就是一種對夢想的執著與對生命的樂觀!如果你要問我怎樣去形容這群學生,我會說,他們是一群單純、可愛、天真的孩子,雖然長得已經是個大人的模樣,但內心里卻是個孩童的世界... 好了,讓我們把焦點放到這所學校的其中一棟樓-至善樓吧!在這棟大樓里二樓的某一間教室里,一群學生正在上著「詩經」這門課,臺前的那一位女教授,正在奮力地講解著詩經上的內容,讓學生們體會到古人的哀怨與悲傷、愉悅與美好,感受古人的心境與心情,瞭解過去中國的風俗與民情,當這位教授講解到「國風」當中「唐國」的其中一首「葛生」時,詩中的內容讓他回想起他過去的那位恩師,他終于禁不起內心的悲痛,忍不住哭出來了... 「葛生蒙楚,斂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葛生蒙棘,斂蔓于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后,歸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后,歸于其室?!惯@首詩是一首悼亡詩,詩中描述了作者失去了摯愛之人,內心的艱困與難熬,以及對于死去之人之思念與想像,充分呈現出作者內心的不捨與孤寂。 這位女教授唸到了這首詩,內心不禁發出同感,不知不覺地,他的眼角已經濕了,靈活有神的雙眼底下,已瘋狂地流下了一滴滴淚珠,淚珠停留在她粉嫩的臉頰上,像是一顆顆會說話的珍珠,這時,他已唸到第三個「誰與?」了,但是當他唸到「獨旦」的「旦」時,已經心痛到講不出來了… 學生們紛紛走上臺前,圍繞著這位年輕的女教授郭淑蓉,關心的、好奇的、慰問的、心疼的、湊熱鬧、好奇的,全都一窩蜂地靠到淑蓉地週遭東問西問七嘴八舌的… 淑蓉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天...他與李錦明發生的每一件事,李錦明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李錦銘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還有他的臉色表情,所有的一切他都還記得一清二楚,自從李錦明過世之后到現在,這段日子他經常會有意無意地想起過去他與李錦明在一起的種種甜美回憶... 李錦明是他大學時的班級導師。 由于淑蓉從小爸爸就過世了,靠他mama一個人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淑蓉拉拔到大,因此他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一路上靠著辛苦認真地唸書拿獎學金來過日子,一直就這樣唸到高中畢業,成績優異而考上了政大中文系。 但是大一升大二時,他mama卻勸他不要再唸書了,直接出去工作比較實際,說她念再多的書也沒有用,不如找個人嫁了,然后找份穩定的工作養家,而且現在大學生滿街跑,隨便的人都可以念大學,現在的大學生已經沒有甚么了不起也不代表甚么了,更何況,很多人都是混畢業的,就算唸完了大學也不一定能找到比較好的工作。 這件事被她的教授李錦明知道了之后,李錦明極力地勸導淑蓉的mama,勸他不要阻止淑蓉繼續唸下去,讓淑蓉留下來念畢業。因為他覺得淑蓉天生聰明好學,肯用功肯認真肯吃苦很有潛力,將來一定能出人頭地前途光明一片的,所以千萬不要輕易的放棄。 而且,李錦明還對淑蓉的mama說,淑蓉是他這輩子見過最優秀、資質最好的學生,他不想失去這樣一個好學生,所以他愿意幫助淑蓉脫離窮困,讓他能好好的、安心專心地唸書,不必為了生活的壓力而放棄了學業,也不必為了要養家餬口而忙于工作,因而沒有時間唸書。 后來,當淑蓉大學畢業后,還鼓吹他念碩士班博士班,指導他寫論文,救濟他家中的困頓貧窮,讓他順利的畢業,一路陪伴著他替他解除生活的負擔,而如今他已經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的教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