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第三次北伐
書迷正在閱讀:滿星作云裳 nph、予西書 (二戰 1V1 HE )、抓不住的阿輝(1v1)、不可追(女尊1v3gbg)、愛我到時間盡頭、紅色夢鄉、來自理科生的情書[校園]、日照金邊(年上1v1)、皇叔、山村狐媚(H 鄉村)
紹興五年正月,金太宗吳乞買逝世。由其侄孫完顏亶繼位,金國政局也隨之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動:原來cao持軍政事務的粘罕失勢,不久憂悶而亡,由完顏昌接掌大權。 秦檜之前跟隨完顏昌的軍隊出征伐宋的時候,對他極盡討好之能事。不但幫他出謀劃策,還協助他搜刮財物,擄掠女人,所以建立了不錯的關係。 這次回到金國,他將高宗給他的財寶一大半都獻給完顏昌,所以完顏昌讓他住在府中,兩人有空就會討論金宋議和之事。 金兀朮之前派遣使者前往威逼南宋,最后導致岳飛第一次北伐,連破金國與偽齊聯軍,收復襄陽六郡,徹底破壞粘罕的滅宋計畫,使完顏昌的想法逐漸改變,再加上秦檜及力游說,答應給他更多的財寶,最后終于成為金國的議和派主力。 岳飛二次北伐因為糧草不濟宣告結束之后,秦檜與完顏昌設計的議和內容也初具雛形;完顏昌接掌金國大權以后,便催促秦檜回南宋并盡快取得宰相職位,到時候兩人便可聯手完成宋金議和的大事。 秦檜回國之前,再度前往監牢去找韋賢妃說道:「太后回國之事已有眉目,待微臣回去與皇上商議之后便能成事,請太后在忍耐一些時日;不過太后進入浣衣院之事不宜聲張,為恐有人敗露,最后只能讓太后一人隨徽宗梓官回朝?!?/br> 秦檜回到南宋,正值岳飛戰事連捷,全國上下歡欣鼓舞,朝中主戰派氣勢鼎盛之時;因此高宗希望秦檜暫時隱忍低調行事,所以先將他外派到地方任職。 完顏昌,女真名字為撻懶。劉豫的偽齊政府一直都盡力討好粘罕,使完顏昌十分不快,甚至主張將這傀儡政權廢掉。 岳飛二次北伐時,偽齊當然馬上就向金國乞求援兵;不料當時正是完顏昌權勢最高漲的時候,對劉豫的求救完全置之不理。 儘管在金人那里吃了閉門羹,劉豫還是決定以攻為守;但是他主攻的方向,并不是之前被岳飛收復的襄陽、鄧州地區,而是江、淮地區。 紹興六年九月,劉豫出動號稱七十萬的大軍,兵分三路進攻南宋。 東路由劉豫的兒子劉猊率領,預定從渦口渡過淮河進犯定遠縣,目標是宣、徽二州。 中路由劉豫的另一個兒子劉麟率領,取道壽春進犯合肥。 西路由孔彥舟率領,在谷口渡系橋渡過淮河,前往圍攻光州,然后直趨蘄、黃。 此外還有李成和關師古的部隊,也都分別編入以上三路之中。 劉猊率領的東路軍,一進入淮東就遭遇到韓世忠的軍隊阻攔,前進不得,只能就地駐扎在順昌府城內。 劉麟率領的中路軍馬,號稱有十萬之眾,筑了浮橋由淮西渡水,駐扎在濠州、壽州之間,屬于張俊的防區。楊沂中的殿前司撥歸張俊指揮,這時剛好率領人馬由杭州抵達淮西,與張俊的隊伍會合。 雙方劍拔弩張,一場大戰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二次北伐成功之后,朝中有許多大臣,尤其是張浚,都勸高宗應該還都建康。就算沒有十分把握,至少也先將行鑾移駕健康,以提振朝廷聲威,鼓舞全國軍民的士氣。 高宗覺得有道理,所以就從臨安出發前往健康。才走到平江府就聽說前面即將爆發大戰,心中難免有點忐忑,躊躇不前。隨伺在旁的大臣中有趙鼑,一眼就看出皇帝心中的想法,順著大腿一下子就拍中馬屁說道:「微臣斗膽建議,在這種戰亂時期皇上最好回鑾京都,以安天下民心;眾位將領也才能毫無顧慮,各司其職,全心全意守好長江天險?!?/br> 高宗聽了雖然十分受用,最后還是鼓起勇氣下令繼續前往健康。 劉麟知道宋朝官兵很害怕金兵,所以下令給手下的簽軍,要他們都改穿女真人的服飾,成群結隊,經常出現于河南各處州府,使得南宋又廣泛地流傳說,金國和偽齊即將聯合出兵前來攻宋。 這個招式對韓世忠與岳飛固然沒有效果,但是要恐嚇那個一向勇于私斗、怯于公戰的劉光世卻綽綽有馀,讓他更加害怕;他便乘機請託趙鼎,說他的大隊人馬駐屯在當涂,前哨卻分布在廬州,首尾不能兼顧,使他的部隊聲勢上遠遠不及上游與下游的將領,所以請朝廷準許他把分布在廬州的部隊撤退到采石附近。趙鼎替他說服皇帝,由樞密院明令允許他放棄廬州,把前哨部隊撤退到太平州駐扎。 高宗還聽從了趙鼎的建議,由朝廷下令將岳飛的部隊由鄂州移駐江州,填補長江中游劉光世棄守蘆洲之后形成的空隙。 這時岳飛眼睛的毛病正好處于最嚴重的階段。 連續幾年的盛夏時節,岳飛都在江南各處討伐游寇,行軍之地大都屬于煙瘴盛行的山林,讓他這個北方漢子很難適應,長期下來積重成為一種眼疾;后來又遭逢母喪,時??奁?,使這毛病更加嚴重。 二次北伐結束,到了秋天他勉強支撐親赴前線,到襄陽路和湖北路的一些州郡去視察,九月二十八日返回鄂州軍營,發現再也撐不下去了。便把宣撫司的公事全部委托薛弼代行,把軍隊交付張憲代領。他正想上奏朝廷請求暫時停職,閑居以便專心從事療養;不料這奏章發出不久,調撥的命令便已先到。 這時,前往長江中游視察軍事防務回京的右相張浚,發現趙鼑唆使高宗作了一連串的蠢事,氣急敗壞地去找高宗說道: 「偽齊被我軍連續兩次北伐收復的地區,就好比在他的肚子上挖了一個大洞,成為他的心腹大患。請問陛下知不知道,他此次出兵為何不先就近把這些失地奪回去,反而勞師動眾,跑到長江中下游來,就算打贏他也守不住啊?!?/br> 「這個應該連三歲娃都知道,因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啊?!垢咦谡f。 「現在陛下憑著趙鼎隨便一句話就讓劉光世放棄淮南,誰都知道淮南是東南半壁的屏障,所以陛下一定會叫岳飛來補這個空洞;等到岳飛離開鄂州,無法兼顧襄、鄧,到時候偽齊就可以出兵收回失地,這是兵法中最簡單的調虎離山之計?!?/br> 「朕知道錯了,」高宗說:「但是淮南怎么辦呢?愛卿剛剛不是才提到淮南對長江中下游的重要性嗎?」 「難道我朝就只有岳飛一名將領,必須讓他疲于奔命嗎?為將者不敢打仗,這種將領皇上還要包庇他到何時!請陛下下一道御筆軍令給微臣,凡有怯戰不用命者,當依軍法從事,微臣自有解決良策?!?/br> 張浚帶著高宗的御筆軍令,馬上馳往采石命令劉光世說:「請將軍以最快速度還軍廬州,否則休怪我無情以軍法從事?!箘⒐馐酪宦牸纯陶偌笋R宣布回歸廬州,而且一馬當先,領先出發。 張浚押著劉光世一路疾馳,回到廬州之后,張浚還對著全部將士聲稱:「奉皇上御令,若有一人敢再渡江回去,無論是誰都馬上處斬?!苟冶破葎⒐馐栏呐c楊沂中一定要嚴格實施這道喻令。 劉麟探知劉光世棄守廬州的消息,大喜過望,好整以暇地將自己的部隊分批開往廬州,卻沒注意后續發展,根本不知道對方在前一天已經回歸的事。當劉麟的部隊分批到達,渾身疲憊,亟需休息之際,冷不提防被劉光世的部將王德、酈瓊率軍殺的潰不成軍;雙方鏖戰一整天,讓劉光世撿到便宜,糊里糊涂賺到一場大勝仗。 幾天之后,劉猊的東路軍也被駐守淮西的宋將楊沂中大敗于藕塘,劉麟得知也趕緊拔寨北歸。劉光世的部將王德又和楊沂中合力追擊,把他們趕到南壽春方才收兵。 至于西路的孔彥舟,圍攻光州達半月之久都未能攻下,光州城內的軍民在堅守了半個月之后,決定出城攻打敵軍;終于使孔彥舟撤除了光州之圍,引兵向著六安軍行進,最后知道另兩路已經失敗,只好率軍北還。 張浚所擔憂的事不幸成真,即使岳飛并未真正移防江州,金人還是出兵,聯合偽齊對岳飛轄內的佔領區進行sao擾與攻擊。 十月二十七日,有敵人騎兵進犯盧縣西北的鐵嶺關,守將寇成與對方鏖戰多日,多有斬獲,而且發現其中有很多是金人;根據俘虜的偽軍所說,有金人一萬五千人,其中三千是騎兵,偽齊兵二萬馀人。 寇成后來因為抵擋不住金人的重騎兵,只好退守朱陽。 冦成一直以來都是擔任岳家軍的馬軍統制,是騎兵的大行家。他所說的金人重騎兵,就是挑選健壯高大的馬匹,人與馬都披上重甲保護,騎士則手持長鐵槍,擁有極高的衝撞力與殺傷力。一般步兵碰到往往先被衝散再任其宰割,即使重裝步兵或輕騎兵,也大都無力抵抗。 劉豫的五弟劉復率兵侵犯唐、鄧州漢上一帶,王貴帶領一萬人馬前往征討。劉復在離何家寨四十里處名叫大標木的地方,依靠山勢擺布陣勢,迎敵官軍。雙方于十一月初十日激烈交戰,王貴以寡擊眾,打敗十萬偽齊主力,大獲全勝。 十一月十五日,岳飛親自出兵,發動第三次北伐。 冦成在虢州擊敗偽齊軍后,將五百名俘虜全部殺掉,違抗了岳飛「不殺偽軍俘虜」的軍令。所以事后寇成非但沒有授功,反而被岳飛彈劾。 在鄧州,張憲以一萬兵力擊敗了偽齊西京留守司統制郭德、魏汝弼、施富、任安中等人,俘虜郭德、施富等一千人,獲得戰馬五百馀匹,魏汝弼等逃回西京洛陽。 在唐州,牛皋、王剛等人以步兵八千于方城縣擊敗偽齊軍,斬馬汝翼,并俘虜一千人,獲得戰馬三百多匹。 另外一路,由董先帶著牛皋、李建、傅選諸人,率領了數千人出戰。董先最初縱兵深入,然而一遇到上萬的敵騎馬上又立即命令退后。牛皋很不以為然,對董先說:「不戰而退,不但會使敵人輕視我們,岳帥到時候一定更不會輕饒?!?/br> 董先不但沒有聽從牛皋的話,反而一后退就是一百里,敵軍緊跟在后面追趕直到天黑才停止。第二天,董先讓全軍繼續后撤,敵人也照樣在后面追趕。到第三天,董先才向牛皋等人宣告說:「我知道各位很想要與敵人作戰,今天正是時候,請拼了命去大干一場吧!」 當敵人的部隊逐漸走近之后,董先使用小旗、小鼓和小鑼進行指揮。由于事前已經作了充分準備,臨陣又指揮得宜,全軍士氣如虹,奮勇殺敵,迫使敵人只能向唐州界內的牛蹄、白石等地退卻。 董先將敵軍逼入一道山谷之后,故意放棄追趕;敵軍終于松了一口氣,暫時放下兵器,準備吃飯時,卻不知董先兩天前縱兵深入時在這里埋伏的一支部隊,就在此刻一齊衝了出來,把岳家軍的旗幟插遍山頭。敵軍以為中了岳家軍主力的埋伏,無不驚慌失措,棄甲曳兵而走。這次戰役,輕松俘獲馬三千匹,騎兵千馀人。從此以后,岳家軍的軍容和實力比以前更壯盛了許多。 這次北伐,朝廷將岳飛的官階擢升為太尉。依前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加食邑五百戶、實封貳百戶。 王貴也因為「掩殺逆賊五大王劉復、李成等,累立奇功」,晉陞為正任的棣州防御使,牛皋則升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和建州觀察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