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夫人與殺豬刀 第129節
門口的守衛看他一眼,倒是進門報信去了,但想象中的一群人惶恐又驚喜的情景根本沒出現。 公孫鄞出了名的好脾氣,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都愿意拿些漂亮話把他哄得服服帖帖的,跟在謝征身邊的這群人,脾性隨了正主,一個個竟是連戲都懶得做。 宣旨太監站在大門外侯了足足三炷香的時間,才見里邊有人出來,來者還不是謝征,瞧身上的甲胄,應當只是個親兵。 對方對著宣旨太監毫無懼色地道:“侯爺日前剿匪受了些輕傷,不便來府門前迎接公公,還請公公移步前廳吧?!?/br> 宣旨太監面色當即難看了起來。 身旁的小太監出門在外也沒受過這等冷遇,當即就指著親兵喝道:“你……” 宣旨太監伸出一只手攔住了那小太監,這是在康城,不是宮里,他還是頗分得清利弊的,只皮笑rou不笑地看著那親兵道:“侯爺萬金之軀,自是不能有閃失的,咱家去前廳宣旨便是,勞小將軍帶路吧?!?/br> 親兵也不多給那太監眼神,道:“公公請隨我來?!?/br> 宣旨太監一行人便進了府門,往前廳去。 外邊日頭毒辣,但這前廳的地勢,當初也不知匠人們是怎么精巧設計的,一入內便覺著一股陰涼來襲,乍冷乍熱的,讓宣旨太監心頭莫名一激靈。 他抬眼往高位上看去,便見一襲墨袍捻金紅雙線暗紋的青年男子沒什么坐相地半倚著榻背而坐,面似冷玉,眼如寒潭。 他不著戰甲坐在那里,當真似百年世家蘊養的出的清貴公子。 宣旨太監定了定心神,高聲道:“武安侯接旨——” 坐在上方的人不為所動,就連分立在臺階兩側的裨將也目不斜視。 宣旨太監心中的不妙感愈來愈重,卻萬不敢在此時開罪謝征,只臉上堆起了笑道:“侯爺,您快接旨吧,都是陛下對您的封賞,您接了這旨,老奴才好回去交差啊?!?/br> 謝征鳳目半抬,終于緩慢開了口:“公公不念這圣旨,回京后還能說是旨意未宣。若是念了,本侯不接,公公可知意味著什么?” 宣旨太監被謝征這番狂言嚇到了,指著他,且驚且怒道:“抗旨不遵?武……武安侯,你也想謀反不成?” 此言剛一出,不知何時圍在了門外的鐵甲將士直接涌了進來,將宣旨太監一行人團團圍住。 宣旨太監瞧著這陣勢,腿都嚇軟了,一張涂了脂粉的臉慘白慘白的,色厲內荏喝道:“你真要謀反?” 謝征拔出身側裨將的佩劍,一步步從高位上走下來,墨色的袍子拖曳在臺階上,仿佛墜著沉沉的血煞和戾氣。 宣旨太監直接嚇得腿一軟,跌坐在地。 謝征在距他三步開外站定,用冷冰冰的劍尖兒拍了拍他的臉,鳳眸半垂,懶洋洋又難得好脾氣地道: “謝氏在大胤當了百年的忠臣,家父更是于十七年前慘死在錦州戰場,換得一世英烈之名,我不愿墮了他的名聲,所以眼下也還愿意好好當個臣子,回去給小皇帝帶句話吧?!?/br> “那皇位他若坐膩了,本侯不介意尋個人替他坐?!?/br> “十七年前魏嚴能捧他坐上龍椅,而今本侯也能拉他下來?!?/br> 宣旨太監心神巨震,手指著謝征,哆嗦著,極為驚怒地喊出一句:“你……謝氏!亂臣賊子!” “啊——” 下一瞬,宣旨太監的慘叫聲便響徹整個城主府。 謝征一劍削掉了他一只耳朵。 宣旨太監單手捂著耳際,慘叫連連,不斷有血水從他指縫間流出,頃刻間就把袖子也染紅了一大片。 他看著掉落在地的那只血淋淋的耳朵,痛嚎得幾乎快暈過去。 邊上扶著宣旨太監的小太監,渾身亦抖得跟篩糠一樣,兩眼發直地盯著地上那只耳朵,襠下傳出一股腥sao味都還不自知。 謝征把劍丟給跟上來的親衛,懶洋洋直起身,嫌惡地看著一屋子鬼哭狼嚎的人,薄唇吐出一句:“滾回去傳話吧?!?/br> 宣旨太監這才由小太監們攙扶著,連滾帶爬地往門外逃去。 親衛看著宣旨太監一行人離去的背影,有些擔憂地同謝征道:“侯爺,您就不怕陛下那邊……” 謝征也望著宣旨太監狼狽的身形,眼神懶散又冰冷:“本侯的確有意廢帝了?!?/br> 第111章 公孫鄞聽說了那宣旨太監倉惶離開康城的事,忙來尋謝征,一進書房便道: “那宣旨太監是御前總管王喜的干兒子,他此番前來是奉皇命前,你削他一只耳朵,無疑是往皇帝臉上打這一巴掌,當真要同朝廷那邊撕破臉了?” 謝征左臂倚著黃梨木太師椅的扶手坐于書案后,案上擺著一份大胤的兵力布防圖,他望著輿圖,嘴角掛著一絲薄笑,眼里卻冒著寒氣:“小皇帝如今還在魏嚴手底下扮蠢弄拙,尚且不把替他征戰沙場的武將性命當回事,他真正掌權之日,你以為會是善類?” 公孫鄞一時語塞,沉默片刻后,如實道:“陛下被架空皇權多年,前有魏嚴,后有李太傅,論隱忍和心性,他在歷代帝王中,也算得上翹楚了,但正是隱忍了十余載,只怕他對皇權的渴望也到了極點,心中已裝不下多少仁德,只剩收回皇權的不折手段了?!?/br> 謝征眉梢輕提:“你看人倒是一如既往地準?!?/br> 語畢,一揚手扔了厚厚一卷文書給他。 公孫鄞兩手接住,問:“這是什么?” 謝征只道:“你看完便知曉了?!?/br> 公孫鄞打開細看,眉頭頓時越皺越緊,最后面上已能見怒色,他問:“這些可都屬實?” 謝征答:“趙詢為了說動我擁護皇重孫,新拿與我的證據?!?/br> 公孫鄞翻著那一摞文書,下頜繃緊,怒道:“前年的旱災,去年春江南一帶的澇災,死了多少人?李、魏二人黨爭也就罷了,李太傅派去的監察瞞報災情,就為了多死些人,好參魏嚴一本,竟是皇帝授意的?當年承德太子能為萬千軍民身死錦州,如今那已坐在龍椅上的人,為了皇權竟不惜拿數十萬計的災民性命填自己的野心?” 前兩年,關中和江南先后大旱和大澇,朝廷撥款賑災幾乎掏空了國庫,銀子是經魏嚴底下那群人之手,可李黨好歹也派了監察同去,最后餓死病死的災民還是過半! 天下人震怒,以李太傅為首的文人在朝堂上把魏黨罵得狗血淋頭。 也是那一次,魏嚴迫于整個朝野和全天下人的壓力,頭一回在李太傅跟前鎩羽,推了自己手底下幾名大員出去頂了罪,才平息了此事。 但魏嚴在民間已是臭名昭著,不亞于當年錦州慘案之后被痛批大jian臣的孟叔遠。 謝征神色極冷地道:“李家那老頭野心不比魏嚴小,只是他畢竟文人出身,更怕天下人的口誅筆伐。小皇帝想借他扳倒魏嚴,他也擔心有朝一日小皇帝的刀口落向李家,才仗著小皇帝當時無權,給自己留了后路。 “他派去賑災的監察,一共寫了十一封急報送往京城,各地州府的驛站,都有快馬進京的卷宗記錄在案,只是宮里沒有收到災情急報的記載?!?/br> 話說到這份上,公孫鄞還有什么不明白的。 故意瞞報災情,以至災民死傷過半,不管何時重提都是一項大罪。 皇帝想把這個鍋讓李太傅背嚴實,但李太傅老謀深算,讓底下人給京城送了急報,至于宮里沒收到急報,將來東窗事發,這君臣二人各執一詞,就看世人如何評說了。 公孫鄞不由問:“李太傅的人送去宮里的那些急報,趙詢又是如何弄到手的?” 謝征淡淡一抬眼:“你以為宮里替小皇帝背責的又是誰?” 公孫鄞沉思片刻,說出了一個名字:“王喜?” 謝征沒再言語,算是默認。 公孫鄞稍一尋思,倒也明白其中的各種利益牽扯了,皇權衰落,宮里的太監,都不可能只給自己謀一條后路。 那王喜當了多年的總管太監,沒惹到魏嚴,還能被小皇帝器重,可見是個心思玲瓏的。 用賑災構陷一樁大案作為扳倒魏嚴的第一步,皇帝想讓李太傅背黑鍋,李太傅又想拉皇帝下水,送進宮的急報不能呈到小皇帝跟前去,王喜就只能把所有急報截斷在自己那里。 只要皇帝和李太傅還一致對外,不互揭老底,他就是安全的。 等將來皇帝和李太傅卯上,誰贏他幫誰,同樣百利而無一害。 小皇帝贏了,他銷毀了那十一封關于災情的急報,罪名就是穩穩扣在李太傅頭上的。 李太傅贏了,他拿出那十一封急報,他自己再當個人證,那無疑就是小皇帝失德的鐵證。 就算最后是魏嚴贏了,他趕緊拿出這些證據,還能替魏嚴找回名聲,把當年小皇帝和李太傅合謀構陷他的事公諸于眾。 盛怒過后,公孫鄞心底忽地生出幾分悲意來,他嘆道:“大胤朝堂的這水,早就渾得不能看了?!?/br> 魏黨或許是一群狗官,但為了扳倒魏嚴,用幾十萬災民的性命引得天下黎民百姓都震怒的皇帝和李太傅,同樣不是什么好東西。 他轉頭看向謝征,道:“龍椅上那位失德至此,如今還打算在軍中做手腳,我知你必是不愿效忠于這樣一位君主的。但就算跟趙詢合作,擁護皇重孫,再過個十幾年二十年的,誰又知道皇重孫會不會變成小皇帝這副模樣?” 謝征只說:“我不會成為第二個魏嚴?!?/br> 公孫鄞道:“我當然知道你志不同魏嚴,可就算你遠走西北,將來不再過問朝堂之事,只要你手中還有兵權,坐在那把龍椅上的人長大了,總會惦記的?!?/br> 這次謝征久未出聲。 公孫鄞靜站片刻后,嘆道:“罷了,要愁那也是十幾年后的事,眼下還是……” “新帝若有仁德愛民之心,到時候我交還兵權,做個自在閑人未嘗不可。謝氏不是生來就掌兵的,只要有人繼續守這大胤河山,我放權亦無妨?!?/br> 公孫鄞的話被人打斷,他側首看去,只能瞧見太師椅上的人一個刀削般冷硬俊朗的側臉。 謝征半垂下眼:“他若成了小皇帝那副德行,我怎么把人捧上龍椅的,也能怎么把人踹下去,再擇新帝?!?/br> 公孫鄞聽得這番話,先是一愣,隨即低笑出聲:“是了,這才像你?!?/br> 他話鋒一轉,忽而道:“大長公主在寫與我的信中告知小皇帝要對樊姑娘下手,那樊姑娘再留在崇州,只怕極為不利,要不我多派些人手過去保護樊姑娘?” 喉間又竄上一股癢意,謝征抿緊唇角才忍下了本能的咳意,道:“不必?!?/br> 這下公孫鄞的神情又變得極為怪異。 他還以為,這家伙這么急著回來,是因為收到了自己的信,眼下看來似乎不是? 他想著謝十三新送回來的消息,賤兮兮道:“也行,賀敬元雖不在崇州了,卻把自己的得意門生送了過去,那個叫鄭……鄭什么文的,聽說不僅一表人才,還文武雙全,關鍵是樊姑娘在臨安鎮被魏嚴的死士追殺那會兒,那人帶兵去救過樊姑娘,這么一看,也算是有過救命之恩了吧?” 大拇指粗的狼毫筆筆桿在謝征手中生生被折斷,他臉上仍一絲情緒也瞧不出,只平靜吐出兩字:“出去?!?/br> 公孫鄞大概是不滿意他的反應,繼續煽風點火:“我尋思著,往后這兩人一同上戰場,那還得有無數次的生死之交,有個詞叫什么來著?哦,日久生情!” 謝征忽而抬眸朝他看去,公孫鄞本能地往后退了一大步。 但謝征并未動怒,只說:“你三年不進京,長公主還能知曉你現居何處,是長公主手底下的人太過本事,還是你故意讓什么人知曉你的行蹤?” 公孫鄞臉上一絲浮浪的笑也沒有了,只有些意外地看著謝征說:“都能拿這話來刺我,看來是真惹惱你了?!?/br> 公孫鄞離去后,謝征才扔開了手上那根被折斷的狼毫。 細碎又尖利的木屑扎進了指尖,他面無表情地拔出,后背的刀傷和鞭痕依舊隱隱作痛,可前一刻聽公孫鄞說她會和旁人日久生情時,心底那壓不住的尖銳痛意和那一瞬間的毀滅欲同樣清晰。 他突然一刻也不想等了。 同她分別的時候,明明也知曉她那樣好的姑娘,今生就是遇不上他,也會遇到旁的好兒郎。 但那一刻真正來臨的時候,他才驚覺自己渾身的血都在逆涌,那一瞬間腦子里叫囂的只有無盡嫉妒和殺意,整個人卻冷靜得出奇。 不過瞬息,他甚至連怎么讓她喜歡上的人了無痕跡地死都想好了。 冷靜下來的時候,整個人就只剩下極度的自厭,掌心全是黏膩的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