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第172節
書迷正在閱讀:豪門逆子他親媽回來了、一盞薄荷、小饕餮靠吃求生綜藝躺贏了、掌中物、穿成偏執男配他后媽、她有一片果園、欲言難止、舊日之箓、八零重組家庭、不夜墜玉
自家府上,陳行舟收到了師父的信。 一字一句地看完后不由得心中妥帖,師尊真是方方面面都為他打算到了呀。 他拿著信對著天空,嘴角帶著微笑,幻想著未來自己有一天能回到故鄉,穿上嶄新的官袍。頭戴貂蟬帽,家鄉父老都傳唱他名字……嗯,感覺不錯,但好像也就那樣了。 他微微嘆了一口氣,這些年來漂泊異鄉,回想從前,他忽然發現這10年來他都沒有多少傷春悲秋,而是全心全意地放在遼東事務之上。連想念家鄉妻兒的時間都沒有多少。 一想到妻兒他又不由地嘆息。那年他身犯重罪,又是除名之人。所有人都以為他死了,老父憐惜妻子不過二十二歲,不想耽誤她后半生,便允妻子娘家將其帶回,另覓良人。只是可惜了,兩個孩兒從此無父無母,讓他深感愧疚。 也因此他這些年都沒有再娶。 但無論如何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他的行為既是守護家國也是守護妻兒父母。這些年來遼東的發展離不開他的用心經營,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師尊的鼎力支持。 陳行舟并沒有自大,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勞,遼東的發展最重要的便是錢。而這10年來,師尊在遼東上頭的錢財已經達到了任何一個看到的人都目瞪口呆的地步。山水那控制著全國大量商貿的商行,其中每年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收入都投入了遼東,這種投入甚至比密州本土還多,連他老爹看了那賬本,都驚得雙手顫抖,終于明白兒子為什么如此被人養得如此桀驁。 所以封王什么的他是真的不敢當,但是封個侯的話好像也還是不錯…… 啊,但這是師尊的一片好意,不封王會不會讓師父失望啊…… 旁邊,看著他拿著信紙,嘴帶微笑地沖天空發呆,他的老父親不由地重重杵了一下拐杖:“青天白日的,做什么夢呢?” 被打斷的陳行舟不由得撇撇嘴:“君臣相得之樂,沒遇到明主的你,是不會懂的?!?/br> 陳老爹氣了個倒仰:“你厲害,翅膀硬了!就你能說,就你遇到!行了,這金人退了,你倒說說,該怎么辦?” “這金人是退了,遼國卻是要完了,”陳行舟拿著信紙,微微搖頭,孝順道,“我需得去燕京一趟,與耶律淳商量一些大事,爹~您幫我在遼東看著家,我最多七日,便會歸來?!?/br> 陳老爹冷哼一聲,回到:“去吧?!?/br> 第236章 你以為呢? 遼東的事情一時半會解決不了, 趙士程只能遠遠地保持關注,再隨機應變,在這些年來,他早就已經能熟練地因勢導利, 在順應各種變化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而他的手下也有足夠的主觀能動性, 有時做出的成績,連他自己都想不到。 所以,做為一個成熟的老板, 他最會的事情就是放手,相信手下才是正確選擇啊。 事事都管的領導那還是領導么,那分明是九九六的打工仔,他如今已經脫離這個境界了…… “太子殿下, 五更了, 天快亮了,您該去講義司了……”有婢女端著洗漱用品前來喚人起床。 哦, 對了,現在已經是九月份,他需要重點關注的事情,便是各地秋收和秋稅, 也是一年最忙的時候。 趙士程頂著一頭亂發, 坐起身, 有些迷茫地托起下巴。 明明已經有那么多小弟了,他也沒有事事都管,為什么還是那么忙? …… 江南, 九月正是水稻的收獲時節, 田里的水早已被放干, 水稻下的泥土形成一層層龜殼樣的干裂,走在上邊,還能感覺到柔軟的泥水在滲出。 而冒著炎炎烈日的農夫們,正頂著斗笠,拿著鐮刀,收割著地里的秸稈,稻葉割人,稍有不慎,便會在手上割出一條口子,火辣辣地疼。但在這時節,卻無人理會這點小傷口。 因為日頭雖猛,但卻是水稻的收獲時農人最喜歡的天氣,他們的汗水在無風的陽光暴曬下一滴滴滾落在土地里,卻也掩不住那心里的喜悅。 收獲時節,他們最害怕的便是刮風下雨,沉重的稻穗非常脆弱,風雨會讓水稻倒伏、發芽。只有艷陽才是他們的救命天氣,更不提之后的曬麥,更是需要好天氣。 一些小孩提著籃子,在這火熱的天氣里跟在父母后面,撿拾著稻田里掉落的穗子,每撿到一個,都會高興地去求表揚。 而在村口的一處空地里,村中那滿臉皺紋的里正,正摸著稀疏的白胡須,坐在一棵大樹下,笑著給一名年輕兵將講村里的事情。 “這茶葉可是老夫多年的珍藏,當年村后曾有一株野茶樹,不需要鞣制蒸作,僅以新葉沖泡便甘美無比,可惜啊,不知怎么名聲傳了出去,讓那主持花石綱的吏員知道了,硬是把茶樹連根拔走,也不知便宜了哪里的貪官污吏?!崩侠镎p晃著壺中的茶葉,“小村野茶,也只剩些陳茶,倒讓校尉大人見笑了?!?/br> 面前的將領面色上還帶著幾分稚嫩,聞言輕聲道:“里正嚴重了,若不是村中收留,我與部將都要夜宿山嶺,叨擾已是不該,又怎能嫌棄?!?/br> “校尉哪里話,”那里正正色道,“若不是你們清剿滅了那山中亂兵,我村中一百多戶人家不知還要被勒索搶掠多久,留宿才是多大點事,連飯食也應幫著張羅才對!” 可惜這位岳校尉硬是不讓,不過這兩年村里收成本也不好,岳將軍不愿意要村中奉養,他也是松了口氣。 岳飛聞言,只是微笑不答。 太子殿下對于新軍十分重視,不但每月有足夠俸祿,且衣食從不克扣,原因就是要求他們出兵時,不得sao擾百姓,更不得劫掠。做為將官,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他自然要做到。 那里正又感慨道:“這些年,老朽見的事多了,但能活到太子殿下監國之日,可真前世積來了福氣……” 他叨念著從出生起,便是神宗變法,但身在江南,做為王相開源的重點,征伐西夏的負擔,大多壓在了他們江南。每年光是送糧的民夫,便不知有多少,后來哲宗征西夏,又搞了一次變法,江南便有了不舉子,而當先帝花石綱來,江南之地便有了凋敝之景,本以為這就是最差的情形了,誰知道又遇到了方臘起事。 方臘被滅后,許多響應起事的軍隊便潛入大山,成為賊寇,化為小股四散而去,sao擾地方,前些日子,就是后山那些賊人,要他們村子交出一千石糧食,不然便要燒了他們村。 這哪是他們這種小村給得起的,要不是岳將軍前來相助,他們一定已經和那些賊匪同歸于盡了。 岳飛當然說是應該做的,同時也問起了最近的收成如何,村里的土地分配可有爭執,這些都是王洋大人要求他剿匪時需要收集的消息。 那里正聽到對方問收成,不由笑了起來:“將軍,若是其它的人問,老朽必然是藏上兩分,但您問起來,當然知無不言。今年分地之后,朝廷又減免了各項雜稅,今年村中人都是起早貪黑,想盡辦法地拾弄莊稼,加上天氣不錯,是個好年,我估摸著,每畝地比起前些年,能多收五斗糧食!這算到收成里,每家每戶今年能多得一貫錢呢!” 岳飛出身農家,聞言不由贊道:“那可真是個好收成!” 里正臉上的褶子都笑得更深了:“那是,好些當家的都約好了,等交完秋稅,就把結余的糧食換成錢,去買些油,扯些布。這密州又出新布了,那小碎提花布都才賣六十文一尺,要是能用那布做一身嫁衣,那可是能傳家的!還怕新婦在婆家被欺負么?” 他又提起自己種了三分地的芝麻,準備抽空拿去磨了油,給廟里捐去,那里有他為太子殿下立的長生牌位,香油錢太貴,但如今廟里已經允許用自家的芝麻捐香油了。多虧了太子殿下啊,自從他要求對寺廟的土地征稅后,廟里規矩便不那么多了! 岳飛將這些事情都記下,又打聽了一會消息后,告辭離開。 但在路過一處田畝,看到一名老婦包著頭巾,有些蹣跚地收稻時,終是沒有回去,而是脫下外袍和布靴,挽起褲腳,熟練地下田,幫著那婦人收起稻子。 那老人暈濁的眼睛在太陽下看得不是很真切,只曉得是個年輕人在幫忙,連說了數聲感謝。 她也實在有些累了,看著那年輕人的背影,不由低下頭,悄悄抹了眼淚。 岳飛似乎感覺到老婦的悲傷,頭也不回地道:“婆婆先去樹蔭下歇會,這畝地收不了多久,你還有其它地么?” 那老婦低聲道:“就這一畝了,去年流匪入村,我那兩兒都死在其中,只留下年幼的孫兒,宗族里照顧著分我一畝地,平日里農活不多,我做些縫補能湊合著養大孫兒……要是他們沒死,家里怎么也能多分個五畝地,家里日子便能好起來?!?/br> 說到這,她又有些嗚咽:“他們說要是我多生養幾個孩兒便好了,可是前些年,孩兒生下來也是餓死,我又有什么法子……” 岳飛將自己的水袋遞給她,低聲道:“沒事了,以后會好起來的?!?/br> 老婦點點頭,沒有喝,卻緊緊抓住那羊皮水袋,仿佛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 …… 回到欽差暫居的會稽城后,岳飛沒有休息,而是第一時間將自己一路剿匪時搜集到的各種民生消息送到王洋身邊。 不過他撲了個空,王洋并不在縣城府衙中,而是去了這里器械監。 器械監便是原本的軍械監,王洋的任務,除了分地外,同時也要求江南的器械監推廣農具。 太子殿下這些年的重金懸賞,很是改進了一些農具,比如可以人力轉動的脫粒機,有了獨立風道、不只是扇葉的風扇車等等,至于早就有的耬車、鐵犁在這里更是常見。 以前王洋不明白這些昂貴的農具農人又買不起,太子為何還要重金改進呢? 然而后來,隨著焦炭煉鐵的推廣和鐵器產量的暴漲,王洋漸漸發現,鐵器居然是如此的重要,它于整個大宋有一種潤物無聲的孕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匠人的數量越發多了。 原本昂貴的木匠工具價格暴跌,加之有了大量鐵釘之后,一些簡單的木匠活,農夫們摸索著便自己做了。 匠人數量多了,器械的價格便自然而然地降了下來,原本高不可攀的農具,如今一些地多的農戶,咬咬牙,便也買下來了,畢竟每年收獲時節都是與天搶飯吃,這些農具既可以讓他們少干些活計,也可以從老天手中搶到更多的飯食。 有時候親戚鄰里,也會提著半籃糧食,前來借用,算是額外收獲。 王洋如今就正站在一臺風扇車前,這車有四個腳,一人高,像一個大風箱,碾過的糧食從上邊倒下去,轉動扇葉,便能用風力把輕巧的稻殼吹走,比用篩子不知道快到哪里去了。 他摸著下巴,思考著如何才能讓這東西賣得更便宜些。 正想著,便見一身風塵的年輕將領在小吏的引領下,向他走來。 “不必多禮!”王洋熟練地擺手,“這次任務可還順利?” “一切安好!”岳飛抱拳,將自己這些天收集的記錄雙手遞上。 王洋笑了笑,將手扎放入袖帶中:“先別急,和我一起,看看這次送來的新農具如何使用?!?/br> 岳飛自然應了,看著器械司的工匠將谷物放在那脫粒機上,不由眉頭微皺。 “怎么了?”王洋察覺到他似乎并不喜歡。 岳飛沉默一息,斟酌道:“冬日農閑時,去大戶人家脫粒打谷,能掙些浮財,是許多貧家熬過冬日之依靠?!?/br> 若是有了這東西,大戶方便了,但許多窮人,便要失去這份收入了。 王洋輕笑道:“這些,我當然知道,否則,你以為太子殿下,為何要廢除雜稅,重定田畝?” 岳飛猛然抬頭,目光銳利。 第237章 怎么就遇到了 見這位將領似乎有所觸動, 王洋微微一笑,一邊觀察著這些新的器械,一邊給岳飛講起了這次在江南清查田畝的重要性。 方臘之亂后, 朝廷里出現巨大的動蕩, 從上到下連皇帝都被清洗了, 殿下也提拔了一批官員。 而江南的土地也是這時被大宋的世家大族盯上,王洋過來便是要將伸出來的手一一斬斷。 按他與太子殿下原來計劃, 是想將土地收歸國中, 再行分配, 土地戶主去世后,土歸朝廷, 再重新分配。 但他們很快發現, 以如今的宗族勢力, 這事需要的基層吏員數量將會是一個大宋根本負擔不起的數字。他們手上的人,連江南一地的府田制都維持不了。 所以, 只能退而求其次, 先將土地分給無地之人,規定個人的土地可以抵押借錢, 可以賣給官府, 但不能私下買賣,以此暫時控制兼并。 而太子殿下推廣農具便是要提高生產效率, 讓農人節約出更多的時間。 “鵬舉啊, ”王洋細心地給他解釋道, “從古至今, 庶民身上都掛著無數枷鎖, 傳自法家的治國之理, 便讓官府權貴, 能拿盡拿,讓庶民片刻不得閑暇,不生事端,但如此一來,治國是容易了,庶民卻生活困苦,稍遇天災,便的難以求生。若我們能尋些機會,給他們的更多的時光,你覺得,他們會不會漸漸習慣?” 岳飛眸中神光湛然,認真道:“您說得不錯,先前是我想岔了,無法冬季打谷,也可以去開荒,去城中尋些事情,再不濟,修繕水利,總能找到辦法,但多出來的,都是他們的?!?/br> 王大人的說法,其實與他這些年在韓家所學的儒家之說相差甚遠,在韓家學堂里,他學得最多的便是習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忠君愛國,愛民如子,卻從來也沒有覺得是加購買田地哪里不對,土地是立身之本,留下的越多,便越是給子孫積福。 但王洋的想法給了他一個新方向,或許,在勸農桑之外,還有更好的辦法? 他不是太了解,但他有眼睛,可以慢慢來看,這是對是錯。 無論如何,他是喜歡這種好官的,因為他們知道庶民的苦,并不高高在上。 岳飛曾經見過韓家致仕的丞相,但他覺得那位威儀雖重,卻離他們太遠,和太子殿下一派,卻是全然不同的。 王洋看他贊同,十分滿意,又和他講起工商業的重要性,江南之地土地兼并如此嚴重,但是發達的工業與商業卻容納了大量的失地人口,太子殿下與他說過,如果他愿意,可以直接對農人征以重稅,補貼工商,但最終還是沒有如此選擇。 太子殿下說,寧愿多花些時間,也不愿意讓這些庶民來當代價。 岳飛聽得有些入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