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第158節
書迷正在閱讀:豪門逆子他親媽回來了、一盞薄荷、小饕餮靠吃求生綜藝躺贏了、掌中物、穿成偏執男配他后媽、她有一片果園、欲言難止、舊日之箓、八零重組家庭、不夜墜玉
趙士街忍不住皺眉道:“咱們??” 這里可是遼國之地,哪來的咱們??? 那少年尷尬地笑了笑:“這不是說順口了么。我就覺得啊,咱們雖被抓過來,但成王敗寇,不是什么輸不起的事。五叔,你發現沒有,咱們剛剛來是什么日子,這兩年,遼東遇到那么多的麻煩,但是日子不但沒過得差,反而越來越好了啊?!?/br> 種地是很累,但最近大米價格又漲了,收入的增加,讓他感覺到了快樂。 趙士街正色道:“你是大宋王室,如今更是嫡系子孫,怎能和遼人自稱一家,下次莫要如此,聽得了么?” 那少年撇撇嘴:“我這不是想多學學么,再說了,質子哪個不當個十年八年,要我說啊,學那些腐儒有什么用,跟著陳先生學才是好事,過兩天又要招吏員了,我滿十四歲,準備去試試?!?/br> 趙士街聽著頭上青筋直冒:“一派胡言,你父親是官家嫡長子,你若回京,怎么也能封個一字王,若是在遼國當一小吏,你讓你父親如何抬得起頭……” “五叔,你說什么呢?他在大宋一天吃三頓,我還要顧及他是不是抬得起頭?”那少年嗤之以鼻,“咱們過自己的日子,過好一點是咱們自己的事,他要抬不起頭,大可以來遼東與你有難同當啊,只要他來,我就不提去當小吏這事?!?/br> 趙士街啞口無言。 少年又欺負到了五叔,心情愉悅,提著筐哼著歌就走了。 路上,他還看到一支歸來的船隊,不由摸起了下巴。這些日子,他已經看出不對來,那陳行舟和密州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遼東未必不是一處福地,五叔什么都好,就是笨了些,居然指望七叔來救他們? 他們來遼東這事上,七叔不知道出了多少力呢! 可憐的五叔,什么都不懂,可得再多鬧鬧他,免得他抑郁。 不過…… 少年有些憂慮地看向遠方那一望無際的碧綠稻田,長長地嘆了一聲。 那位陳先生,為何要去處置那些大族兼并土地呢? 他這般做為,在遼東如此行事,惹得遼東大族都不敢投奔于他,大多去了金國。 還有一些大族,沒能在他那討到好,便全去了那位梁王耶律雅里處,陪著梁王打獵,又若有若無地給梁王說些風言風語。 梁王并不是個心志堅定的人物,他能撐多久呢? 一旦他們反目,遼東的局面,怕是有危險啊。 - 遼東的局面,趙士程還不太清楚,不過他一貫相信徒弟的能力。 他現在的事情非常多,除了要調動大量人力物力去蜀地展開建設外,還要處理河北的問題。 河北的問題可是整個大宋的死xue之一,那就是黃河一決堤,盜匪就四起。 因為黃河頻繁的決堤改道,河北諸路每年要在修河上花費無數勞力,河工又從來都是貪污的重災區,加上河北諸路的軍備廢弛,大量的錢財都被各地主官拿去吃空餉,前兩年遼軍南下,許多鄉軍看到兵峰就直接逃散,做為逃兵,他們懼怕問罪,許多便就地為匪,占山為王。 趙士程先前派遣韓世忠等人去河北地剿匪,這幾個月下來,成績斐然。張俊等后世名將也在其中嶄露頭角,但現在問題是,距離黃河汛期已經快了,又該撥款讓人去修河堤了。 但是吧,因為兩年都沒怎么修繕,所以,效果不會太好。 趙士程看了河堤情況,那是黃河下游各州知府發來的文書,都在瘋狂暗示需要錢修河,如果不給,那決堤就不是我的問題了。 他又看了看地圖,突然問張叔夜道:“老張,有句話,是不是堵不如疏?” 張叔夜小心地抬起頭:“這,是有此話?!?/br> 太子殿下這是又要搞什么事情了? “提前做準備吧,把可能決堤之地的百姓,提前遷徙,留出一片泄洪區?!碧拥钕螺p聲道,“我會撥出一筆錢糧,給他們做為補償?!?/br> 趙士程心里有數,他目前國力,不可能修出什么小浪底工程,連三門峽都不可能,黃河肯定還會繼續翻滾,只能給這條母親河留出一點空間了。 “另外,從今,不能再于黃河淤田?!壁w士程果斷道。 “啊,這是為何,明明是德政??!”張叔夜無法理解。 淤田是王安石執政時創出的辦法,將黃河引流出一條小河道,淤積出的泥沙開墾出田地,這樣,既讓河水平緩,防止了河水泛濫,又清除泥沙,得到田地,早就在河北諸地推廣開來。 “老張啊,河水越急,帶走的泥沙越多,河水越緩,淤積的泥沙越多。黃河必須有足夠的水才可以沖走泥沙,”趙士程嘆息道,“否則,無論是什么河道,都會被黃河淤平,再者,黃河本就泛濫,還占據灘涂取田,太過危險?!?/br> 張叔夜搖頭:“萬事莫大于田土,大宋這些年人口越多而土地越少,強求百姓不開土地,怕是難啊……” “難也要做,”趙士程可是知道黃河威力的,金元兩國可都是被黃河給搞垮的,而他若是要改變歷史,這口大鍋可就落在他頭上了,“趁著黃河如今還未發力,得早做準備,至于開墾田地,不如去開發兩湖,等過些日子,我便會給一些的費用,來處理這事?!?/br> 要開發土地,兩湖和東北才是寶地,河北這地方已經沒有什么土地可以開發了,和黃河搶地那簡直是活膩了,他不但不能繼續讓河北路圍河造田,還得早點讓他們把一些土地吐出來。 趁著黃河還有救,及時上游補林,下游還河,這會是以后的一項國策。不過要完全執行,還得早日把西夏拿下來,目前的黃河中上游,包括沙子的最大來源毛烏素沙地,都在西夏手里,不處理掉,根本治不了黃河。 到時,搞不好就又要給黃河終結的朝代加上一個名單了。 但說到底,還是要工業化。只有工業化成功了,才能讓有限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否則,哪怕找來玉米土豆,把人口堆到四億,也不過是讓人民更加內卷,在將土地畝產堆到上限后,再去山林里把梯田也開出來。 工業能解決的問題太多了,如果不能突破,那他就算能光復故土,也不過是讓王朝周期律在這片土地上繼續輪轉罷了。 路途坎坷,任務繁重啊。 韭菜還是太少,希望學校里的小韭菜們長得快一點。 第217章 欣欣向榮 時間過得很快, 轉眼便到了六月。 在大宋年初換了皇帝之后,半年來并沒有什么特殊的事情發生。 這讓天下的百姓都喘了一口氣,在他們看來, 沒有什么事情發生的日子, 便是最好的日子了。 而朝廷減免雜稅的政令, 雖然通達各地,但實行得比較緩慢, 一些收成比較寬裕的地方大多繼續收繳, 而收成不太好的地方,為了避免方臘之事再起, 大多會暫緩催收。 會有這種情況, 有兩個原因,一是本朝自開國,就鼓勵各地州縣,在上繳了應繳的稅后, 再多繳一些財貨,這會是官員們的一項政績,比如先前花了大錢購買東珠獻給畫宗而升官的梁子美,就是其中的翹楚。 第二是因為朝廷并沒有給當地官員留下多少收入, 大多應繳盡繳,一站雜稅沒有定額, 是官員與吏員的收入來源, 不是那么好封禁的。 趙士程對此的解決方法是嚴禁各地敬獻祥瑞和珍寶,同時降低了向中樞上繳稅賦的考評權重, 準備溫水煮青蛙, 花上三五年來改變。 讓他有些高興的是, 得益于大宋發達的文教, 大宋平民的識字率很高,所以,報紙消息的傳播速度很快,他想要下達政令,現在也會同樣在報紙上公示一次,提高傳播率,免得被欺上瞞下。 六月正是北方夏收的時候,今年夏收還算安穩,沒來什么暴雨急風,是一個豐年了。 一起蓬勃發展的,還有京城的工坊,趙士程還是小看了在和平時期,大宋中產階級的消費水平,工坊外常年車水馬龍,等著進貨的商人排著長隊。有些玻璃溫度還沒完全降下來,就已經被等急了的商人主動去提貨了。 很多人看得眼紅想新建工坊,又一時半會不敢挖坊里的工人,便干脆去挖學校里的學生,但這些學生大多要去當一年學徒才能正式上工,有些目光長遠的,干脆將家里的孩子拉去報名學習,一時間,神霄學校的生員名額倒成了搶手貨,學校不得不擴大了招生數量。 好在學校修建時就已經考慮到了將來擴招的問題,倒也放得下,只是教學質量難免會打點折扣,開啟了那種你聽得懂就學,聽不懂月考過不了就走的淘汰制。 一切都那么欣欣向榮。 趙士程如今更忙碌了,需要他處理的事情車載斗量,但治國這事,是需要時間來看到成效的,不存在他一上位就立刻開啟工業革命這種好事,只能是慢慢看成效。 江南大亂后,王洋也帶著欽差的身份,過去清點了土地,大量富戶被殺使得大量土地被清理出來,王洋挨個過去,清點了無主土地,重新分配。 趙士程也以講義司的名義啟用了新法規——階梯式征稅。 簡單說,就是一個家庭如果土地小于或者等于三十畝,就按正常的農稅繳稅,只談農稅的話,大宋的農稅很低,只需要上繳十分之一的收成;如果土地大于三十畝小于一百畝,那就要收百分之二十的農業稅;如果土地大于一百畝那就要繳百分之三十的稅。 趙士程其實最想實現的就是官紳一體納糧,也就是官員不享受免稅免役的特權,但這暫時實行不了,因為大清能實現這事,是靠清兵殺得人頭滾滾的威名,他的現代軍隊暫時還沒訓練出來,必須得有強大則忠誠的軍隊,才能說徹底稅制改革的事情。 現在,他能做的就是一件件處理地方上的事情,大宋的官制,就是所有州的政事直接上傳中樞,這種政體好處是消息能直接傳達,壞處就是二百多個州一起上傳,事情就多如牛毛。 趙士程原本準備弄一個秘書辦,但在寫下文書后,又果斷燒掉了,這種事情應該讓尚書省門下省經手,多建一個部門容易,將來要裁撤可就不容易了。 今時不同往日,他如今的地位,得謹言慎行,否則,一個不慎,造成的影響就太大了。 …… 長風送暖,經過太子殿下的應允,在長途跋涉近一月后,成都府南邊的廣都鎮在千挑萬選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新城的據點。一時間,這里地價飛漲,當地卻沒幾個大戶愿意將土地脫手,全都折成了股份,成為了這次新城的大小工坊的股東。 其中堿坊的股份是最昂貴最稀缺的,煉焦坊反而最被嫌棄,因為后者的技術含量太低,大家都會建造了。 純堿價格極為高昂,廣大人民群眾非常擅長發現它的新用處,從肥皂到玻璃,從制皮到紡織,從味精到面點,用途廣泛,供不應求,還不易壞,有的地方直接拿它和胡椒一起當硬通貨,比在蜀地比那笨重的鐵錢還好用十倍。 有著從官府到地方的一條龍支持,那建設速度真是乘風而起,巴蜀之地的林木繁茂,原材料豐足,又有足夠的人口,一些不怎么重要的工程,沒有多久就完工了,開始了試生產。 煤鐵川中不缺,但改進后的爐子產量不可同日而語,大大降低了成本。 鐵是工業之血,有了鐵,便能打造更多器械。 別的不說,如今的大宋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鐵件織機,雖然笨重,但換成鐵件后,組裝快,且堅固耐用,用水力推動,可以日夜不歇,大大降低了紡織成本。 戶部統計發現,這幾年來,大宋布匹產量提升了一倍有余,繳納的財稅也翻了一番。 而太原府附近,很多礦山更是增加了鐵軌,以騾馬運煤,效率倍增,讓西北許多地方都用上了太原碳石。 這些消息都成為了當地府尹的政績,很快傳到趙士程案前,后者當然是一番表揚,同時允許了這些商品進入南邊的云貴地區,那里還是苗蠻之地,是首部首領的自治州。 但和北方游牧民不同,只要有足夠農具和糧食,他們就能自己開墾山地,一旦擁有田地,與漢人貿易,就能漸漸漢化,成為漢民治下。 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同化的,同時南蠻之地也是將來的南方礦石來源,不能錯過。 在這細碎煩瑣之事的推動下,時間很快過去,到了八月。 這時候,京中諸臣都戒備起來,因為按這些年的慣例,八月是事情的高發期——各地旱情災情大多在夏季,到八月時,差不多也就傳到京城里來了。 果然,事情挨個過來,先是東南諸路來報,自七月,東南諸地連月大雨,諸路之災。 這事大宋早有準備,當然是下發文書,開倉放糧,平穩糧價。 然后便是淮南一帶無雨大旱,民眾失業,這也不難,還是開啟常平倉,放糧平穩糧價。 別的不說,大宋這專業的救災機制,只要朝廷不拉垮,那基本不會太過影響民生。 隨后是淮東大旱,這也很正常,江南雨水多了,北方必旱,照常救災就是。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北方雨水不足,黃河今年很消停,沒打滾也沒翻身,安安靜靜地北流而去。 趙士程一邊感慨著治國就是這樣樸實無華,一邊繼續混日子,最近他物色了不少有才有德的官員,沒事給他們開開講座,要求他們多多了解新事物,別整天想著勸農勸桑,農桑還用得著勸么,只要有地,他們就是自帶干糧也要去做。 大宋能求的土地已經不多了,工業才是將來重點,你們都給我記住了。 至少在表現上,這些官員都是贊同他看法的。 …… 九月時,金朝遣使來宋,帶著完顏阿骨打的國書,要與大宋商量結盟之事,說是想要繼續先前聯宋滅遼的約定,被大宋群臣打太極敷衍過去了。 金人最近一年已經拿下遼國大片土地,無數遼國權貴投奔,但就是遼東那枚釘子死死釘住了金人七寸,讓他們不敢隨意釋放自己。 因為一旦他們太多主力離開黃龍府,就可能被遼東抄了自己的老家。 不拿下遼東,他們就不能大兵遠征,去打千里之外的遼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