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 第122節
書迷正在閱讀:隨便找個人結婚吧、嬌養、美強慘反派總想帶我飛升、穿成八零年代怨種meimei、摘星 1v1 h、趕在雨天來見你、被迫與魔尊一起養崽怎么破[穿書]、六零大院芭蕾美人[穿書]、私養白月季、大夏文圣
他若只說前面的話,只是無知而已,說了后面這番話,便是無能了。自己手里還戴著玳瑁珠串,卻言百姓不用舶來物,豈非“何不食rou糜”? 他這官途是到頭了。 坐在一旁的樓閣老臉色發黑。 皇帝沒有當場處置戶部尚書,只道:“官居戶部而不通稅例,身處高位而不恤民情,戶部該好好整治了?!边@番評價,只怕事后“整治”時,皇帝不會給他留尚書最后的體面。 戶部尚書冷汗漣漣,垂垂欲倒,半個身子倚在桌案上,才勉強站住。他望向樓閣老,示以求助,卻見樓閣老冷臉別了過去。 其后,在皇帝依次發問,禮部、大理寺、太仆寺皆言之有物。 諸國往來,朝貢一事與禮部牽扯最大,所以徐尚書一上來就認了失職之過,然后依次列舉禮部這些年兜底購買各藩國商品的價格。 幾年間,碗石從三百貫一斤降到了五十貫一斤,蘇木從五百貫一斤降到了八十貫一斤……雖仍是做賠本買賣,但至少禮部一直在想方設法壓價,替朝廷省錢。 徐尚書的話說完,皇帝想起徐知意曾數次舌戰藩國使臣,揚朝廷之威。面對這樣的臣子,禮部、鴻臚寺雖有錯,皇帝又豈忍心重罰。 陸大人稟報貢品陸運一事時,道:“四夷使臣入朝進貢,正是春日農忙時,為將貢品自關口運至京都,各地多征徭役,巨石重物常耗七八人不止,奇珍異獸需精心養喂,常耗十人不止?!?/br> 屬實是勞民傷財。 楊大人會同刑部一起稟報,道:“藩國使臣來貢時,使臣、隨從欺凌百姓之事,并不少見?!庇至信e幾樁具體的案件,譬如,使臣外出游街時,自詡是朝廷貴人,要強搶民女。 皇帝聽完了,諸位大臣們也一起聽完了。樁樁件件擺在案上,容不得反駁。大慶已經夠聲聞四海了,何須搭錢營造盛況? “如此朝貢,猶如吸盡民脂民膏而養群蟲,不可再延續矣?!被实垩缘?,“朕為一國之君,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藩國既在大慶朝之下,便也應在百姓之下,豈可厚了外人而涼了百姓的心?” “豐收之年也就罷了,若是不幸遇到災荒之年,民荒民亂,老百姓啃木吃土,餓殍遍野,妻離子散,朕豈能忍心拿國庫銀子養藩國之優?”皇帝說得情真意切。 這才是他今日的最終目的——商議修改朝貢之策。 “裴愛卿,你來說說你的見解?!被实鄣?。 諸位大臣這才想起,御書房里還有一個七品小言官。 皇帝辛辛苦苦布的局,叫大臣們都知曉了朝貢的弊端,把氣氛醞釀得恰恰好,再讓裴少淮上場。裴少淮從最末尾走到最前面,言道:“微臣以為,使得萬朝來拜在于大慶強盛,而非仁義懷柔,使得藩國船只絡繹不絕在于有利可圖,而非真心示弱示好?!?/br> 強與利。 若是不強盛,光有懷柔,也難讓藩國俯首稱臣。藩國來貢,除了打打秋風,還為了大慶的那句“不征諸夷”。 有利可圖不只是朝堂的賞賜而已,還有買賣生意,買賣所得才是大頭。把黃銅、硫磺、香料、蘇木賣出去,再從大慶購入絲布、鐵鍋、茶葉、陶瓷,來回一趟獲利不菲。 只要這份生意還在,哪怕少了朝廷的賞賜,藩國的船只依舊會翻洋過海,源源不斷而來。 裴少淮道:“微臣以為,朝拜結好,不在于貢與賞,而在于買和賣?!?/br> 朝廷就是太過看重朝貢賞賜,貼錢貼物,愣是把好好一樁生意做成了賠本的。 裴少淮相信,大慶許多手藝、技術遠在藩國之上,任由民間自由交易,大慶只會處在上風。 諸位大臣們都看得出,皇帝已經打定了主意要修改朝貢之策,所以沒有多言駁斥。 唯獨鴻臚寺卿不得已,站出來為難道:“裴給事中說得有些道理,臣亦認可。只是……只是今年的朝貢已經開始,許多使臣已然帶著貢品入京,今年恐怕……恐怕來不及了?!?/br> 總不能拿了貢品,卻不給賞賜。 鴻臚寺卿言下之意,是不是緩一年再改,今年仍按舊例來辦。 皇帝也有些為難,問道:“各藩國都帶了什么些什么貢品?” “大瓦國送來一對綠孔雀……” 鴻臚寺卿才說第一句,就被皇帝的嘆息打斷了。 “哎——怎么又是綠孔雀?”皇帝嘆道。 大瓦國盛產此鳥,通體璀璨,翎羽艷艷,頭幾年剛上貢時,后宮嬪妃們很是中意此鳥,紛紛爭著要養進貢的孔雀。 大瓦國知曉后,年年進貢孔雀,上貢得多了,便不再稀奇,一來后宮里沒那么多地方養孔雀,除卻一身羽毛,此物不過一只走地鳥禽而已,二來皇帝不喜孔雀非精細谷物不食。 聽到此處,裴少淮心里冒出個想法,言道:“稟圣上,微臣有一計?!?/br> “裴愛卿請說?!被实巯驳?,裴少淮還沒讓他失望過。 “既是上貢,有所回贈也是應當的?!迸嵘倩囱缘?,“何不以貴換貴?譬如大瓦國上貢的孔雀,陛下司空見慣、不足為奇,可于李朝而言,卻是不曾見識過的奇珍異獸,值得精心豢養、賞玩?!闭f不準還能因此編出個孔雀舞。 有些臣子還沒轉過彎來,然皇帝已經聽明白了裴少淮的意思——轉手把收到的貢物當作回贈送出去。 都是大家進貢的“珍貴”貢品,再賜出去,斷沒有說它不貴重的道理。 皇帝認同了裴少淮的點子,又帶著些玩心,當即下旨道:“李朝喜歡華服,便將大瓦國的一對孔雀賜予李朝……倭國船只御海時常常破損,船上官員要熟悉水性,把安南國送來潛水異士賜予倭國,教倭國好好練水,以后船破了、沒船了還可游水回去……” 皇帝滔滔不絕說了一大串。 這樣,既處置“多余”的上貢,又無需再費銀兩、綢布賞賜。 第128章 不枉這兩個月的苦心經營,也不枉張尚書“告假十五日”相助,裴少淮這番隱喻上諫,取得了初步成效——皇帝下定主意修改朝貢貿易之策,以免四夷每年浩浩蕩蕩而來,朝廷供吃供喝,勞民傷財。 隨后,皇帝趁熱打鐵,與眾臣子商議當如何修改此策。 有人言,既是勞民傷財,不如直接收回頒賜的信符金牌,取消了萬朝來貢,免得年年興師動眾。 亦有人言,懷柔之策重在立威,雖朝廷有所折損,但不能廢了祖規,斷了與各藩國的友好往來。 有人則建議,不如朝廷直接列出貢品的價格名錄,諸藩國若有意,便可繼續進貢。 裴少淮稍觀察了皇帝的神情,可以看得出,皇帝既不想做冤大頭,年年掏國庫銀兩做虧本買賣,也不想與四夷藩國直接絕了往來。裴少淮心中醞釀了一番,站出來言道:“稟陛下,微臣以為,凡事一弊生則有一利起,朝貢若是直接禁罷,則大慶與諸藩國無所通,無益于國力。微臣以為,應取其利去其弊,重貿易往來,輕懷柔恩賜?!?/br> “輕懷柔恩賜,即不再厚往薄來,朝廷不奢靡招待,船馬不勞力運送,天子賞賜有度?!?/br> “重貿易往來,準許使臣攜帶足量的物件到大慶內交易,至于價值幾許,能賣出幾成,他們從大慶回購什么商品,此事交由百姓來抉擇。倘若舶來品物美價廉,利于民生,任由百姓購置又如何?倘若大慶所造之物,頗得四夷藩國喜愛,則百姓農忙之余,可事作坊生產,多了活計?!?/br> 且不說絲綢、茶葉、陶瓷這些常年暢銷的,單論鐵鍋、紙張、毛筆……這些日用的,大慶人與四夷藩國做生意就不會虧本。 有臣子站出來駁問道:“依裴給事中所言,若是沒了恩賜,四夷藩國還會長途跋涉到大慶來?” 裴少淮沒有論因果,只道:“若是沒了恩賜便不來,自也不必再來了?!?/br> 又問:“大慶的海船愿意下東西南洋,東西南洋的海船豈會不愿意來大慶?” 第一句話是交往之道,第二句則是利益之道。 讓裴少淮沒有想到的是,首先站出來贊同他的人是裴玨,只三個字:“臣附議?!泵嫔喜o太多表情,叫裴少淮不知這位叔祖父打的什么主意。 徐大人、楊大人礙于身份,不便多言。接著又有刑部、太仆寺、太常寺、鴻臚寺等站出來幫言。 皇帝言道:“此事由禮部匯今日眾人所言,擬定四夷往來新策,重貿易輕進貢,再呈再議?!被实廴∮昧伺嵘倩础爸刭Q易輕進貢”之言,態度已經很明確了。 四夷可自由往來大慶行商,全線開海便不遠了。 從御書房出來后,戶部尚書一直咬牙強忍著,不敢在乾清宮里暈倒,每走一步都顫顫巍巍,直到出了乾清宮,才扶著宮墻栽倒下去。 最后只能由內官將他抬去了太醫院。 裴少淮見到這一幕,并無閑情感慨戶部尚書為官不易,他只想到,鄒閣老辛辛苦苦立起來的戶部,竟被叛徒門生拱手送給了河西派,河西派推了這么一個不知稅例、不悉民戶的人上位……鄒閣老若是知曉了,會是何等傷心生怒。 他還想到,戶部關乎百姓民生,卻有這樣的人居于高位,只懂拉幫結派搞黨爭、研官道,不懂做實事興民生。 也不知百姓這幾年因為戶部尚書的無知無能多受了多少罪。 六部缺了一部,高位有空缺,只怕接下來的廷推又是一番你爭我斗。裴少淮身為給事中,手中有廷推權,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他也不會置身事外。 …… 今日御書房一事,耗去了大半日,此時已日頭偏西。 裴少淮沒回六科,而是先去了一趟禮部。今日之事因他而起,禮部受牽扯頗大,對于徐大人,他總是有些不好意思在的。 他進入禮部衙門,發現禮部官員已經開始忙碌起來了,鴻臚寺官員協同做事。 “徐尚書?!?/br> “裴給事中請坐?!?/br> 兩人私下以伯侄相稱,但在公府,還是以職務相稱更合適些。 徐大人猜到了世侄的來意,笑盈盈道:“裴大人不必有慮,都是你我早前就料到的事?!?/br> 又輕松道:“你做了我多年未做成的事,若論慚愧,理應是我才對?!?/br> “下官受之有愧,后頭還需徐尚書替我添補窟窿?!?/br> 此非謙言,凡事難得萬全,再好的諫言也有遺漏之處,需要及時填補。 譬如說,四夷藩國中,除了海外小國,還有周邊陸地接壤的小國,兩邊互市通婚,很難完全界定疆線,若是不安撫好這些陸上小國,若是動亂則苦了邊民。 再譬如說,雖有藩國投機取巧,屢屢以次充好,只為了的朝廷賞賜,但也有不少藩國規規矩矩,帶來的貨物皆是大慶緊缺的。這兩種情況要區分對待才行。 徐尚書正善于此道。 “分內之事而已?!毙焐袝鴳?。 裴少淮再次意識到,良策固然重要,但若無明君相識,無長輩、師者相持,也難有實行之日??此剖桥嵘倩催M諫有功,實則徐大人常年接待使團,考慮更加全面,愿意默默兜底補漏,更是難得。 裴少淮起身,恭敬誠意作揖行禮,言道:“徐尚書高崇,晚輩受教?!?/br> 正巧此時,鴻臚寺來人邀徐尚書過去,說是商議如何賞賜貢品,也就是如何把貢品轉手送出去。 “裴大人可有興趣同往?” “榮幸至極?!?/br> 在鴻臚寺里,裴少淮看了各藩國的進貢禮單,果然是良莠不齊。 送寶石、瑪瑙、珊瑚、烏木的,屬于討好皇室,送香料、藥物、皮毛的,數量不少,是為了交易。 進貢離譜的,除了暹羅的碗石、倭國未開刃的腰刀,還有蘇祿國的海螺殼,扶南國號稱開過光的菩提樹葉、佛骨,南安國的竹竿子等等。 數頁紙的貢品中,大多數藩國唯有第一頁的物件看得過去,后頭列舉的,多是土布竹絹一類不值錢的。 商議過后,那些大慶確需的物件,價格還算公道,便留下來了。 其余的物件,找個合適的由頭,以皇帝之名賞賜給各藩國使臣。 譬如蘇祿國距離大慶頗遠,海上風浪無常,需要重物壓船吃水,才能保證船只平穩航行,那就賜他兩船暹羅的碗石,保他航行平安。 又如倭國、暹羅國佛緣頗深,正好把扶南國開過光的菩提樹葉賜給他們,還要勸這虔誠的兩國千萬不要搶,平攤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