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 第92節
書迷正在閱讀:隨便找個人結婚吧、嬌養、美強慘反派總想帶我飛升、穿成八零年代怨種meimei、摘星 1v1 h、趕在雨天來見你、被迫與魔尊一起養崽怎么破[穿書]、六零大院芭蕾美人[穿書]、私養白月季、大夏文圣
裴少淮作為會元,刊登得又最多,自然而然成了學子們閑余的研討對象,將他的文章讀了又讀,多數人是佩服的,這個會元確有實才。 不過發生了些小插曲。 眾學子里頭不乏鐘愛北客文章者,平日里就曾鉆研北客的策問,將其謄抄下來裝訂成冊收藏。 此番讀了裴會元的策問文章,越讀越覺得熟悉、喜愛,幾番比對之后,確定裴少淮的文章頗有北客之風,于是有人懷疑道:“莫非這位裴會元也是北客的拜讀者?” “我瞧著像是?!庇腥藨偷?,“這遣詞造句和駁論筆法,確實是仿了北客的文風,仿得如此相像,倒也是一番能耐?!?/br> “是矣,這倒也合規合矩,只不過叫人唏噓?!绷硪幻麑W子站出來道,“北客的一身才華,最終卻成就了他人,惋惜可惜矣?!?/br> 此話題愈演俞烈,更多學子參與進來,紛紛比對兩者文風。 忽有人站出來,輕聲提道:“有沒有這么一種可能……裴會元就是北客?”畢竟北客到現在也沒透露過半分真實身份,為何裴會元就非得是仿北客而不能是真北客呢? 大堂內鴉雀無聲。 這個說法遠比前面的猜忌更加合理。 又有人翻出舊的《崇文文卷》,言道:“連南居士都曾說過裴少淮的文章頗有北客之風?!?/br> 說法近乎得到證實,除非北客親自站出來,說他不是裴少淮。 那些北客拜讀者瞬時倒戈,轉而為裴會元搖旗吶喊,以振名聲,幾日間,裴少淮在京都城里名聲大盛。 學子們最佩服的一點是,裴少淮本身要參加春闈,卻肯將自己的策問見解刊印出來,與眾人分享。要知曉,考策問時七分見解三分文章,學子們悟出獨到見解往往私藏著,以備考場所用。 幾日后,北客和裴少淮皆沒有站出來反駁,此事成了定論。 “本以為兄弟接連奪了秋闈解元,已是極致,誰料如今兄長又得了會元,想來三年后的春闈,屆時弟弟也會不逞多讓?!庇袑W子感慨。 “我懷疑裴家是故意的?!?/br> “故意甚么?” 那學子應道:“故意讓兩兄弟岔開分科參加春闈,這樣就可得兩個會元?!?/br> 眾人嘁了一聲,轉而又哄堂而笑,這樣的猜想倒也有趣。 知曉裴少淮是北客后,又有人傳出裴少淮南下游學了兩年,融合南北文章之長,始得文章圓潤。于是乎,促成了南北學子間結識交流、探討學問,刮起了一股南北盛交的風氣。 各會館間往往來來。 …… 是日,裴少淮與江子勻約于茶館吃茶閑敘,一場聊下來,裴少淮才知曉江子勻此番能夠上榜,實乃不易。 原來,江子勻的卷子原本是被房官罷黜了的,批注的落卷原由是“見識有所短”,因為他的策問文章談得不夠深,見世面不夠廣。后來,沈閣老在點驗落卷時,與副考官逐一再翻看,江子勻的經義文章入了沈閣老的眼。 沈閣老讀完全卷,評價道:“策問確有所短,然經義學問醇正,為人品性躍然紙上,長短相補,當取?!睂⒔觿虻木碜恿袨榱伺e卷,并最終取第兩百名。 這樣的事每次春闈都會有一兩例,用以體現考官們不漏遺才。 “實乃運氣也?!苯觿蛐Φ?。 “并非運氣?!迸嵘倩磽u搖頭,應道,“子勻兄盡自己所能,將所能做的做到極致,非常人所能及?!?/br> 單論制藝文章,江子勻并不輸給裴少淮。 拘于身世、秉性,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全面,將自己擅長的做到極致,也是一種策略。 談及殿試,江子勻搖搖頭,豁達道:“我素來不善策問,殿試必定落于下乘,此番能取三甲同進士,足矣?!?/br> 又笑道:“我原打算若是今年未能中式,便不再蹉跎,在國子監修滿積分后從縣衙同知做起,也沒甚么不好。如今同知變知縣,無需一分分攢積分,還提了一個品級,還有甚么不滿足的?我只盼著在官位上能帶著衙差、百姓,將那些欺害人性命的蟊賊給剿滅了……我聽聞了裴知州在江南的功績,真叫人敬佩?!?/br> 江子勻的父母正是歸途中受山賊所害。 兩人舉盞,以茶代酒。 …… …… 大慶姻緣禮俗,最不能缺的就是一雙大雁。 雙雁相隨,不失其節。雁飛成行,御風共進。雁飛成列,長幼有序。 六禮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和親迎。納采之前,要先請名媒說親。 選好吉日,裴家聘請官媒帶上雙雁、紅柬前往楊家問親,楊家隨后接下了雙雁、紅柬,并將楊時月的生辰八字交給官媒,由其送回裴家。 如此,有紅柬互換,成紅葉之盟,這婚約便算定下了。 這個時候,京都城里各戶人家才紛紛相傳曉裴楊兩家訂了婚約,此乃喜上加喜,新晉才子求娶名門閨秀,時機得當,絲毫不掩裴少淮的才華名聲,反為他添了幾分光彩。 幾日之后,禮部公告,按照天子日程安排,殿試定在半月之后,眾新晉貢士于四月初九入朝受天子策問。 到了最后一步,最重要的不是溫習功課,而是調整心態,整合自己所思所想,凝聚于一卷當中。 即便想好好溫習功課,其實也沒有太多時間,這半個月里,禮部會安排丈量身段,制作官袍,再帶著這三百余個學子進宮,告知他們殿試禮儀、宮中規矩,以免考試當日出差錯。 這來來回回,時日就過了一半。 第95章 四月初三,距離殿試還有幾日,禮部小吏送來兩套衣制。 一套是貢士服,是參加殿試當日穿的,有一方儒巾、一件素色內衫、一件青色的圓領棠苧襽衫,還有藍色絲質腰帶和一雙黑緞朝靴。 青色衣制意味著他們已踏入為官之列。 另一套是新科進士服,是傳臚大典上穿的,同樣包含巾、袍、革帶、靴等,最特別之處是進士帽,貼合男子發冠,與烏紗帽相似,其后展腳系有長長的垂帶。 清逸風流。 大慶殿試不設罷黜,新晉貢士最不濟也有同進士功名,所以禮部把新科進士服提前送來。 “牡丹開盡狀元紅”,若是能奪得金榜榜首、狀元功名,天子為表對新科狀元的恩寵,還會賞賜一套緋色的狀元禮服。 簪花披紅巡游皇城,這是獨一份的。 裴少淮將上身試了一下兩套衣服,略有些偏大。雖是丈量身段后定制的,禮部為了避免出現差池,一般都會做大一些。 “娘親替你補一補針腳?!?/br> 林氏拿走衣物,一來是收一收衣寬,讓兒子穿上更加合身得體,二來衣制是趕出來的,針腳稀疏,有必要再縫得緊實一些,以免關鍵時候開縫。 夜里春寒更甚,裴少淮欲關上窗扉,五指染上寒霜,叫他多清醒了幾分。 案上擺著長卷,上頭寫著歷年的殿試策問題目——癸酉科考的是“學校教化、田制馬政”,丙子科考的是“求賢任能之道”,己卯科考的是“帝王之功德”……治國治民、屯田領軍、教化求賢皆有涉及,有時以小見大,有時又出題宏大。 殿試是天子親自出題,沒有什么規律可言,全看君主喜好。 可以順利奪得狀元之人,無不是通曉本朝時事、縱識古今者。 一旁還有幾篇裴少淮所作的策問文章,篇幅三五千余字。和以往的考試相比,殿試的策問文章算得上是長篇大論。 這幾篇文章言之有物,好則好矣,卻不是合格的殿試文章。 幾日前,徐尚書閱后曾道:“賢侄見解獨到,文風醇厚,若論筆力自然是一等一的好文章,只是殿上做文章時,還需以臣子之態,寫臣子之言?!?/br> 殿試是圣上親自選臣,君主在上,人臣在下,這是主基調。 所以落筆時,要先頌揚君主治國之功績,才能緩緩轉入針砭,研提對策,最后還要補上一句“臣不識忌諱”懇請圣上體諒臣子的莽莽之言。 裴少淮的這幾篇文章太“直”了。 不過徐尚書又道:“圣上喜直言、真言、實言,賢侄的文章見解,與圣上平日朝上諭言頗有相通之處?!?/br> 裴少淮了然,君臣高下懸隔,他還需換個筆法來寫文章。 四月初七,三百零三名新晉貢士來到禮部衙門,由禮部和鴻臚寺官員教習他們基本禮儀后,歸去等待殿試開考。本是有三百零九個學子上了杏榜,有六個因消息傳回家中后,高齡長輩或大喜安辭,或了無遺憾而去,六人按照孝制只能三年后隨下一批再參加殿試。 …… 子規初啼四更寒,天際半明半暗。 四月初九這一日,裴少淮穿上貢士服早早來到紫禁城外,等待禮部領入皇城。即將進入高墻之內,見到一朝天子,裴少淮盡量壓制住自己的思緒,使自己平靜下來。 不少學子來著比裴少淮早,正在低聲交談結識,裴少淮找到了姐夫陳行辰,并排而行。 姐夫身子已經痊愈,精神頭不錯。 “內弟可緊張?”陳行辰問。 裴少淮搖搖頭,輕快言道:“我盼著可以早些結束,可以放肆一回,去賀相樓好好吃一頓?!?/br> 陳行辰也笑道:“內弟是會元,無論如何都出不了榜十的,確實可以提前準備賀宴了?!?/br> 一縷光從地線透出,天際露白,禮部左侍郎前來唱點人數,裴少淮居于首位,一眾學子跟隨左侍郎來到承天門前。 兩列金吾衛守于門前,嚴陣以待,學子們受金吾衛搜身后,得以進入皇殿。 殿試是科考最后一道考試,規格最高,是以設在皇宮的主殿——皇極殿。裴少淮來到皇極殿前時,恰好初陽升起,屢屢金光照在宮殿上,格外莊嚴。 金瓦掛金輝,朱墻映官服。 只是初初到了大殿前,離殿試還有一兩個時辰,可學子們已經感受到了皇城的威嚴,閉不做聲,聽從禮部官員的安排,分列站于丹墀的東、西兩側,靜候天子、考官的到來。 天大亮,京內文武百官也來到殿前,按序站列。 時辰到,鴻臚寺卿升殿。 圣上踱步入殿,裴少淮站在前排,依稀能聽聞些動靜,但此時要低頭作揖,并不能抬頭去看。 鳴鞭,樂起。 鴻臚寺卿高呼“行禮”,學子們跟隨文武百官行跪拜禮,起身靜候。 殿試執事官為當朝首輔樓閣老,圣上將策問題目交予內官,送到樓閣老手中,樓閣老宣布考題道:“乙酉年皇極殿前,天子策問天下貢士,攬有識之士,制南北文章,今策問……” 策問題目有數百字,先是說明了相關時事,最后一句才是關鍵策問。 今年所取的時事是某布政司百姓失了田地,恰又遇旱荒之年,于是流民群聚,生了動亂,頻頻圍攻朝廷衙門和衛所。 樓閣老最后道:“……民患迭起,何以消除?”[1] 宣讀策問題目完畢,除執事官、受卷官、巡綽官等考官以外,文武百官紛紛退場,學子們來到殿前入座,準備答題。 時間為一日,日落為準,不得掌燈作答。 裴少淮坐在第一排居中位置,坐下的時候才得以借余光見到當朝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