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究竟何時奪嫡 第167節
無論生死傷殘,只要他們為他努力戰斗過,都將沒有任何后顧之憂。 這樣一比之下,先前北戎汗那種強制征兵,活著的有獎賞,死了的有時候根本顧不上的做法真是太差勁了。 如此善待他們的新可汗,他們有什么理由不效忠。 而先前承諾的殺敵犒賞,也在宣布撫恤政策后,當場如數發到了他們手里。 哪怕寸功未立的,只要沒有逃跑行為,也按照每日十五文錢的標準,每人發放了接近五百文的辛苦費。 幾乎每個人都有所收獲。 拿著沉甸甸的錢,眾人更是心情激動,在李洵宣布了接下來的常駐兵考核后,絕大多數人都想拼盡全力留下來做常駐兵。 選拔進行了整整三天,又用了四天統計成績。 第八天,李洵這才再次將這些戎族士兵們召集起來,宣布入選名單,讓中原士兵,為他們送上一套全新的中原軍裝棉服,以表示身份的轉變。 這些新的軍裝,是應李洵的要求,在之前的一個月里從南邊燎原送來的。 身為草原之主,他威嚴地坐在高臺上,不厭其煩地等著親兵念完所有入選的常駐兵名單。 每念完十個,這些人便走到高臺之下,由中原兵為他們奉上一套基本符合他們身形的中原軍裝與棉帽子。 經過前面的撫恤,犒賞,考核鋪墊,每一個領到中原軍裝的戎族士兵,都飽受其余同族的羨慕。 沐浴在全場數萬人艷羨的目光下,每一個領到中原軍裝的戎族士兵,內心都不由自主地生出驕傲之感,換上軍裝重新與新兵集合在一處的時候,心中滿是對自己新身份的榮譽感和認同感。 至于改易服裝,從上褶下袴與氈帽,變成中原的棉甲長褲與棉帽,是否會覺得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覺得恥辱? 那完全不會。 因為新可汗說了,戎族汗國在幾百年前大啟建國之初本就是中原的屬國,幾千年前,不管戎族還是中原人,都發源于炎黃,戎族與中原人自古就是一家的。 服飾發型的差異,并不會改變這件事。 所以,可汗不會強迫他們改變自己的服飾與發型。 他們的平民,還有士兵休假的時候,都是可以穿戎族服飾的,發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只要保證干凈衛生,軍中不會強迫他們做出任何改變。 穿上與中原兵一樣的中原服裝,兩萬戎族士兵心中,都只有對得以入選常駐兵的喜悅。 見這些戎族人換上了與中原人一樣的服飾,就連原本心中對他們有些敵視的中原兵,此時也覺得他們順眼多了。 在李洵的命令下,兩萬多換成中原服飾的戎族常駐兵集結成方陣站在左側,其余人站在右側。 令所有人安靜,他便開始宣布接下來的部落遷移安排。 在場所有跟隨他征戰的小部落,都可以遷徙到原本的大部落領地上。 (至于大部落剩下那些戰敗的人口,必須上繳全部財產,且為王室牧場免費工作三年才能恢復平民身份。他們原本所占據的牧場領地也必須讓出,遷移到更北邊的地方去。這樣的安排,與先前那些被李洵打敗的部落是一致的。) 根據每個部落的功勛總數,由先到后,由其首領前來選地盤。 聽到這話,在場哪怕沒選上常駐兵的北戎牧民們,臉上也寫滿了期待與欣喜。 那可是大部落的牧場! 不是在更溫暖的南邊,就是境內有河流湖泊,水草豐美,氣候也更好,牛羊馬都能長得更加肥壯,人喝水用水也更方便,誰不想要呢。 往日里他們被大部落欺壓,哪怕大部落的牧場明明綽綽有余,也不肯讓他們去放牧生活。 如今有了新可汗為他們主持公道,他們總算能遷徙到夢寐以求的牧場上去了! 所有人都聚精會神地盯著自己的部落首領。 功勛最多的部落最先選,選了一個既在南邊,境內又有湖泊的克烏湖部落,讓所有人羨慕不已。 而最后選的部落,雖然是在所有領土里最靠北邊的,但依舊比他們原本的地方更偏南,而且地盤比原本的牧場大一倍。 雖然收獲不同,但都比原來要好很多,所有人都還是非常高興。 選完了地盤,李洵又宣布了接下來的一些政策。 首先,頭一年的遷徙,征稅與牧場管理等,依舊由原本的首領負責,每個部落改為旗,部落首領擔任旗佐,相當于大啟的一個縣的縣令。 但這只是暫時的。 今后每三年,部落首領們都必須來王庭述職,接受考核。 若其在三年間沒有犯錯,且治理得好,便可以升官,若欺壓牧民,胡作非為,超過王庭規定的額度征稅,都會被按照大啟的法律,處以擼去官職,下獄,流放,斬首等不同程度的懲罰。 第一年,是他們的考察期,若做得不好,將直接失去治理權。 每一年,李洵都會從王庭派人秘密前去監察,牧民們若受到不公平待遇,隨時可以向王庭的人檢舉。 臺下的數萬北戎牧民與士兵,聽到這一項政策,都又感動又欣喜。 雖然新可汗最開始就說過,他們除了第一年交五成稅,其后每一年都交兩成稅,可卻沒有說過,會有這樣完善的措施來保障政策的徹底貫徹實施。 首領都是世襲的,哪有聽過還能因為做得不好,欺壓他們就被換掉的。 可他們的新可汗就這樣規定了。 這令他們再次感受到了新可汗對他們的愛護之心。 想到未來再也不用被首領欺壓,可以到更好的牧場,過上輕徭薄賦的好日子,所有人都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與期待,心中盛滿了對新可汗的感激。 “可汗萬歲!” “可汗萬歲!” 有人自發高聲吶喊,帶動得全場北戎人都跟著高喊起來。 山呼海嘯般的吶喊聲里,全是他們對新可汗的愛戴與感恩,以及未來絕對不會動搖的忠誠! 見到這樣的場面,那些小部落首領們心情十分復雜。 哪怕他們恭順地帶著自己部落的牧民,幫助慎郡王打敗了四大部落,卻依舊失去了對自己部落的所有權,只剩下一個暫時的管理權。 雖然慎郡王因為他們部落的功勛,也酌情讓他們少上交了部分財產,可心中的落差還是很大,許多人心中充滿不甘。 可以如今的情形,就算他們不甘心又能怎么樣呢? 武力上,慎郡王的軍隊戰力強悍,隨便揮揮手就能滅掉他們。 而且,以如今的情形,所有牧民都忠心擁護慎郡王了,哪里還會聽從他們的指揮。 等這些人回到部落,必然會將慎郡王的恩惠,種種稅收政策廣泛傳播,他們連欺上瞞下弄鬼的可能性都沒有。 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所有人都成為慎郡王的忠實擁護者。 如此眾心歸一的情形,就連當年的北戎汗阿古達木也遠遠不及。 他們除了接受慎郡王的安排,沒有任何反抗的辦法。甚至還得為了繼續管理自己的部落賣力表現才行。 * 第二天,各部落首領便陸續領著各自治下的牧民返回原本的部落,準備遷徙。 忙碌了十余天,李洵總算是初步完成了對北戎草原的治理安排。 接下來等著他的,便是龐雜的中原方面的政務軍務。 中原大地上馬上要進行春耕了。 這次經歷一場大戰,各地駐軍都立下了不菲的功勞,都還沒有進行犒賞,表彰與撫恤。 治下所有的士兵們,甚至連年都沒能過上。 他自然是要好好補償一下他們,還要讓整個治下的百姓,都享受到占據北戎草原帶來的福利的。 還有軍中的漲薪考核,與大啟各地的通商,零零總總一大堆事都需要料理。 班師回中原勢在必行。 第128章 離開前, 自然是要先安置好那兩萬的北戎大軍。 一萬人為一軍,編號為戎一軍與戎二軍。 先根據軍功與訓練成績,提拔出了隊長, 都頭,營指揮使。戎一軍暫時任命格日勒圖之子蒙根為將軍。 上次神木林部落的三千人便是蒙根率領的, 倒是比他父親有能力多了。 作為第一個歸順李洵的北戎部落,他自然是要給神木林部落一些優待的。 另一個部落則是抽到了克烏湖部落領地的那位首領,名叫哈爾巴拉。 他所率領的部落, 在攻打四大部落的時候, 是立下戰功最多的。算是小部落首領里難得有些軍事才能的人。 當然,為防止他在戎二軍一手遮天,他所在部落的那些士兵, 全都編入了戎一軍里。 戎一軍也沒有神木林部落的人, 全部編入了戎二軍。 如此一來, 兩方勢力便能互相監督制衡,免得擰成一股繩集體叛變。 當然, 這只是以防萬一。 如今的戎族士兵對他的忠誠度不錯, 且兩軍里頭都有來自情報營的風紀監察隊。 名義上是專門設置來傾聽底層士兵冤屈,防止他們被上官欺壓無人做主的,實際上也有一定的監視作用。 有風紀監察隊參與戎族士兵日常訓練與生活,兩位被提拔的將軍很難暗中做什么來策反絕大多數士兵。 與此同時, 李洵又傳信給了林樂慶,讓他帶領他的五千人來金山部落。 這一次, 他打算在他回中原期間, 讓林樂慶負責整個邊疆線的防守。 除了林樂慶帶來的五千人以外, 他會再留下一萬人給他, 讓其與兩萬北戎軍一同戍衛新的邊境線。 目前西邊有大啟的二十萬大軍防備西戎, 兩邊形勢緊張,暫時不可能主動出擊。 東邊的東戎是一盤散沙,也不算太大威脅。 唯一要防備的便是北邊的沙國。 一是沙國可能趁著他勢力未穩,染指北戎草原,另一方面則是要防備那些逃入沙國的北戎殘余勢力反撲。 所以,以目前的情況來說,東邊與西邊都只需要派三千人巡邏,其余的兵力則該部署在北邊疆域。 林樂慶一到,李洵便把林樂慶與兩位戎族將軍召到身邊,對兩位戎族將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