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究竟何時奪嫡 第126節
在天沙城待了一兩日,他便逐漸發現了不對勁,劉瑾這邊在天沙城的兵力并不算多,只有五六千人,還都是步兵,馬匹都是天沙城繳的北戎戰馬。這說明他們先前甚至沒帶馬。 一群步兵,是怎么攻城略地還打贏了的? 劉瑾手下的士兵守口如瓶,根本不肯透露他們奪城的細節。 這讓顏綱越發覺得這其中有蹊蹺。 經過各方調查后,哪怕劉瑾他們極力掩蓋,他還是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那正在修補的東邊城墻上,到處都是殘垣斷壁,還有殘余的硫磺氣味。 這很像使用了慎郡王那邊的震天雷的戰后痕跡! 往這個方向一想,這場戰斗的所有不合理都變得合理了。 有慎郡王的震天雷,以少勝多,攻城略地完全不是問題。 那震天雷怎么來的? 毫無疑問,是劉淵父子和慎郡王私下勾結,慎郡王才會給他們震天雷啊。 他可是比誰都更清楚陛下有多忌憚慎郡王,劉淵父子此舉,犯了陛下的大忌! 雖然還沒拿到切實的證據,顏綱卻已經勝券在握了。 果然,當他邀來劉瑾赴宴,直指劉淵父子勾結諸侯王的時候,劉瑾臉色大變。 “大將軍,無憑無據給人安上這么大的罪名,與污蔑何異?” 顏綱卻氣定神閑地道: “污蔑?那你倒是好好解釋解釋,你們一無投石機,二無戰馬,是怎么拿下天沙城的?城墻上那些帶著硫磺殘留味道的殘垣斷壁是怎么回事?” 劉瑾只道: “我不需要向你解釋?!?/br> 此時解釋越多,留下的破綻就越多。 顏綱板著臉道: “那就別怪我不念往日情面,將此事稟報給陛下,到時候你們要解釋的人就是陛下了。陛下可沒我這么好說話?!?/br> 劉瑾心中一震。 以嘉佑帝那多疑的性子,是信他們這早就被猜忌的邊將,還是他的親信禁軍統帥,完全不用想。 若派人下來調查,鼎德那么多北戎戰馬,再加上悠悠眾口,根本藏不住。 所以,為了堵住顏綱的嘴,他們只能讓出攻下天沙城的軍功。 權衡了一番利弊,劉瑾強壓下心中的憤怒,道: “眼下最要緊的,是全力對抗北戎,我們不想分神再去應付其他事。你想要的,我可以給你。但也請大將軍記住,我們劉家人不是那么好欺負的。此等捕風捉影之言,若傳到京中,也別怪我們魚死網破?!?/br> 顏綱也不是沒把柄,若真要撕破臉,誰都別想落到好下場。 “且,為保障鼎德的軍需供應,我鼎德守軍必須留駐在天沙城?!泵獾盟麄兊綍r候再把持天沙城的通道,在軍需供應上做手腳。 顏綱這才滿意地笑了。他才不在乎鼎德守軍是否留在天沙城,他只在意軍功的歸屬,和是否能向嘉佑帝交差。 “劉小將軍既然這么懂事,顏某人自然也不會多生事端。以后抗擊北戎,還需我們通力合作,來,一杯泯恩仇!” 說著,就朝劉瑾舉起酒杯。 劉瑾憤恨地喝下了酒,帶著滿腔怒火走出了軍帳。 深秋晚上的夜風一吹,吹散了酒意與怒火,卻也吹冷了他的心。 鼎德危急,慎郡王想各種辦法給他們解圍,還送來最急需的軍需物資,幫他們拿下天沙城,一點戰利品都不要,說他們鼎德缺兵器馬匹,全部留給他們用。 甚至為了不引起皇帝猜忌,明明可以輕易拿下的城池,分毫未動。 可朝廷呢,對他們父子屢屢猜忌打壓,先前求援,推三阻四不說。好不容易等來了援軍,還在來的路上搶劫百姓,貽誤戰機,到達后第一件事不是幫他們做什么,而是各種威逼利誘要搶戰功! 如此不堪的朝廷與帝王,讓人如何能心悅誠服去效忠! 第97章 可為了京中的家人, 為了邊城的百姓,他們必須忍耐。 與朝廷爭斗,得利的只會是北戎, 受苦的卻是無辜百姓。 昨天,父親那邊也傳來消息, 夏金良的部眾,是真的如約全部返回了燎原,沒有任何染指其他邊城的意思。 他想, 或許慎郡王也正是因為心懷百姓, 明明有神兵利器,卻沒有向更孱弱的大啟邊城出手,而是選擇向北擴張。 想到此, 劉瑾卻是越發敬佩慎郡王的胸懷。 這樣的人, 才是值得他們效忠的主君啊。 這一刻, 他甚至大逆不道地希望皇帝能立刻暴斃,到時候他保準不再講究什么中立立場, 直接全力支持慎郡王上位。 可惜, 這一切都是幻想。 得知他不得不讓出戰功,手下的將官們也十分氣憤。 “什么玩意兒,還是禁軍統帥呢,打仗的本事連嶺臺的百姓都不如, 搶戰功的本事倒是比誰都行!” “就不該讓慎郡王麾下的夏將軍他們那么早走,到時候直接幾枚震天雷把這些禁軍也炸了多好!他們不是想搶戰功么, 到時候就說他們是抗擊北戎蠻子的時候犧牲了, 保管壯烈光榮!” 可再怎么氣憤, 都不能讓禁軍知道他們和慎郡王那邊的關聯。他們只能把這些抱怨壓在心里。 除了將官們, 就連普通士兵, 也對禁軍非常不滿,交情好的私底下悄悄議論: “那些家伙仗著自己是禁軍,趾高氣昂得很,經常和我們爭奪水源糧食不說,還想使喚我們的人去給他們干活兒!和慎郡王麾下的兵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堆糟粕?!?/br> “對啊,人家慎郡王手下的兵多厲害,對我們那叫一個客氣謙讓,偏生他們沒本事還脾氣大?!?/br> “真是連慎郡王麾下一根腳趾頭都不如!” “唉,若是和我們并肩作戰的還是慎郡王麾下的人該多好!” “哈哈,你怎么不說咱們直接成為慎郡王麾下的兵,那還更好呢,騎不完的北戎馬還有震天雷可以用!” “嘿嘿,我倒是想,就是皇帝老兒不準??!” …… 夏金良護送馬匹的軍隊,雖說來得快去得快,卻在鼎德守軍心中,種下了不可磨滅的種子。 在夏金良率部援助鼎德期間,李洵卻回到肅城等地,視察起了今年秋收與棉花的情況。 如今已經是九月下旬,不僅完成了秋耕,棉花也全部采摘回來晾干了。 司農令周如植向他匯報起了今秋棉花的采摘情況: “……棉花種植總共六十萬畝?!?/br> 這主要是來自租賃了春耕地塊的百姓們每五畝地必須種植一畝棉的政策,后來分來的流民們,因為只能種植一季,便沒在棉花種植上做任何要求。 除此之外,李洵還特意在種棉花的時候,撥了一萬士兵進行棉花種植,大概每人種了兩畝地,所以也有兩萬畝。 “籽棉平均畝產量一百斤,去籽后的皮棉產量約三十斤??傆嬕磺О税偃f斤?!?/br> 這畝產量,離現代社會的產棉大省x省動輒八百千斤的畝產量還是差得有點遠,甚至離如今西戎那邊一百五十斤的畝產量也還有距離。 總產量也就1.8萬噸,還比不過現代x省的百分之一。 不過,仔細想想,倒也正常。 這邊本就沒有西戎的氣候光照條件,而且歷史上棉花品種是經過幾次變遷的,如今這個科技水準,對應的還是產量比較低,品相也相對沒那么好的棉花品種。在沒有化肥的情況下,產量本就不可能太高。 而且,一千八百萬斤目前對他來說也已經完全夠用了。 做成棉甲棉褲,一套大約用棉四斤左右,都可以做成好幾百萬套了。當然,不可能真的全部做成棉衣褲,還有做棉絮,織棉布等其他安排。 總之,每個兵冬季每年冬季可以發三套棉服進行日常換洗,再發一床八斤棉被御寒。 除此之外,家境貧寒的百姓,尤其是老弱婦孺,也可以每人發一套過冬,再每戶發一床棉被。 冬天氣溫低,棉服洗了基本上沒法干,要等到春夏再洗。為了衛生,內里的里衣也可以用棉布來做,一是柔軟,二是吸汗,經常換洗內衣會比現在更好。 除了自用,這么多棉花還可以織布賣到南邊去,從西戎傳進來的棉布,如今在中原地區還屬于稀有的奢侈品。不趁著稀缺賺一筆錢,就枉費他發動全民種棉花了。 如此零零總總算下來,就需要建幾家規模非常大的棉加工廠。 對此,他早有規劃,決定一共建兩家廠,小的一家建在燎原,大的一家建在河原。 如此安排,一方面是因為河原的耕地最多,棉產量也是最多的,另一方,卻是對河原經濟的扶持政策。畢竟沒什么比大型企業更能帶動當地就業與經濟發展的了。 河原在被他收復的這一年時間里,基本上都是屬于邊城一樣的存在。 百姓和商人們,對于在此居住和經商,多少有些沒安全感。除了外地收容來的流民和身無恒產的百姓,其他人基本上不太愿意往河原搬遷,也不太想去做生意。 不過,如今河原前頭還有納古斯和克烏湖兩大部落擋著,這方面的顧慮應該逐漸能被打消。再有棉加工廠的帶動,百姓們的收入也會大幅度提高,商業自然也能跟著繁榮起來。 工廠和工人們的宿舍區,基本上已經在今夏農閑的時候建設得差不多了。 彈棉花的機器,棉織布機也讓商人們從西戎采買運送回來。如今要做的,便是將各地的棉花陸續運送到兩個加工廠的倉庫里。 另一方面,則是廠內工人的招聘。 首先是通過產能計算需要的工人數量,根據產品利潤和成本預算擬定各崗位待遇。 這么細致的活兒他不太擅長,直接把事情交給了越發擅長管家的七公主,讓她找經驗老道的商人們一起商定。 當然,總體方向上還是有一些要求的,相當于在他圈定的范圍內進行規劃。 七公主很高興皇兄能把這樣的事情交給自己,覺得自己如今不僅是管家,還參與了社稷民生的大事。 李洵聽她這話有些好笑:“你可是我的財政司長,管的事還不夠大嗎?” 封地內絕大多數的開支基本上都要到七公主處領銀子。為此她把自己的幾個侍女都培養出來做助手了。 七公主嬌憨地哼哼了一聲:“那不一樣,這是實務!” 說完,又拿起李洵給的統籌書看了起來,然后驚奇道: “大哥,這次要招這么多女子嗎?” 李洵道:“服裝紡織廠自然是女工為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