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萬安 第63節
方誠濡那邊的幾十號人自然也沒閑著,急趕急地呼朋喚友,哭天搶地地說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太后又是如何明目張膽地偏袒毆打文官的英國公。 他們得壯大隊伍壯大聲勢,宮里宮外相隔也無妨,他們仍舊可以有戲唱,太后只是不允許到金殿、宮門前生事,卻沒說不允許他們到六部各衙門、順天府、首輔次輔家門前為自己討說法。 而他們沒想到的是,翌日,各地明發告示、邸報,言官滋事這一節,迅速傳遍街頭巷尾。 他們的親朋瞧了,就有些犯迷糊了:告示、邸報上說的,是方誠濡先以嫡庶之別找茬羞辱英國公,而不是方誠濡他們說的英國公無故打人。 事情關乎嫡庶,便關乎很多禮儀禮法上的事情,小太后和內閣總不能只為找個借口便扯出這樣嚴重的問題。 傻子都明白,這要是不弄清楚,便是自找麻煩上身,尤其本身就是庶子出身的,要是內閣沒說謊,自己卻跟著起哄,那不就等于求著人挖苦么?——你就是方誠濡罵的那一類人,還幫著他搖旗吶喊,這不就是鐵了心做他的哈巴狗么?日后被他彈劾得冤死也是活該。 別的不是庶出的,但父親祖父未必不是,家中未必沒有庶兄庶弟,總不能為了方誠濡,鬧得家宅不寧。 于是,他們紛紛到方誠濡家中,或是找相識的朝臣,仔仔細細詢問到底是何情形。 方誠濡當然只能是避重就輕,只說事情的結果有多惡劣,有多聳人聽聞。 當時在場的朝臣不管認不認可小太后的處置方式,對于確然發生的事,都犯不著說瞎話,講完經過,少不得勸解一番,大概意思就是,小太后為官時,偶爾就是流氓里的大流氓,土匪里的悍匪,有理都保不齊被她繞暈了變成沒理,何況方大人這回是有點兒欠抽,誰跟她玩兒命真就是白玩兒。還是算了吧,別害得真正好的言官都跟著沒臉。 討得這些準話的人,把擼起來的袖子悄悄地放下去,也把湊熱鬧為言官爭面子爭地位的心思悄悄地收了起來,忙著奔走告知親朋,千萬不要趟這趟渾水。沒出半日,昨日被煽動的人默默地各回各家,更有惱羞成怒找到方誠濡家里斥責一番的,其中就包括他的遠房表弟,在翰林院任職編修的逢文季。 逢文季道:“英雄不問出身,是流傳幾千年的老話兒了吧?你方大人一張嘴就用人家的高堂說事,還說什么別人提起人家,都是一句小娘養的東西——誰這么不是東西,會說那種話?!那是君子行徑? “也不知道你往上翻幾代,有沒有哪位祖宗是小娘養的,更不知道,你兩個庶弟算什么東西! “人家英國公的高堂到底是扶正了,出身高不高放一邊兒,出身清清白白而且持家教子有方卻是實打實的。 “而你的兩個庶弟,卻屬實是小娘養的,你總不能為了給他們正名,就讓你家已經入土的老爺子把正室休了,扶正兩個妾室吧?你要是那么做了,我敬你是條漢子,可你罵人的話,不還是自打耳光么! “居然說什么武官毆打文人、言官,誰認你這種人是文人、言官?文人的臉都被你丟盡了!依我看,英國公是打得太輕了!我看就該把你拉到菜市口,扒光了打板子!反正你也不知道什么叫有臉,什么又叫不要臉!” 方誠濡昨日就被裴行昭和強拖他出宮的禁軍氣得半死,撐著一口氣,只為著找回場子,現下自家親戚都把話說的這么難聽,別人心里不定怎么想呢,找場子是不能夠了,會不會淪為整個大周的笑柄都兩說。 于是,那口氣便撐不住了,他身形往一邊一歪,暈了過去。 之前幾日所謂的昏迷,當然都是做戲,這次卻是真的。 逢文季早已聽了朝臣詳盡而繪聲繪色的講述,瞧這情形,想到的是小太后質疑這表哥動輒暈一半日的事,只以為對方做戲做到自己跟前兒了,哼笑一聲,拂袖轉身:“要是有臉,你就暈一天半天的,暈成個活死人,別再醒過來現世!” 他是痛快了,說完回了翰林院,方家卻鬧騰了起來: 內閣來傳旨,罷黜方誠濡的官職,理由是結黨鬧事、羞辱朝廷重臣,實則是對先帝心懷不滿,大不敬,皇太后秉承寬容之道,從輕處置,著方誠濡七日內離京,返鄉丁憂思過。 隨后,方誠濡兩個庶弟聽說了逢文季罵方誠濡的那一番話,過來質問兄長有沒有說庶子是小娘養的那種話,得不到準話,便完全認定了,開始鬧分家,又說等回到祖籍就請族里做主,把方誠濡這等蔑視手足、招災惹禍的東西逐出宗族,族里要是偏袒方誠濡,就到官府告狀。 右都御史家里雞犬不寧,左都御史那邊也沒好到哪兒去,被看了告示邸報弄明原委的親朋一個勁兒地懷疑是不是吃錯了藥。 大家實在是不明白,他為什么要湊這種摸虎須的缺心眼兒的事情?,F在好了,熬了半輩子,熬成了言官翹楚,一下子被一擼到底,家族會不會被遷怒不被錄用都未可知,還是自找的。 左都御史心里也苦啊,卻只說得出一句為自己開脫的話:“我怎么知道那廝騙我,他只說挨打了,沒說為什么挨打啊?!?/br> 他真正失算的其實不是這個。他認定小太后睚眥必報,護短兒得要命,為著馬伯遠,定會順著事態的發展,讓英國公有苦難言。 要命的是,事過后回想起來,她從一開始就沒刁難英國公的意思,看的是英國公的為人、品行、履歷,便是有錯,也會大而化之。 英國公察覺到了這一點,實心實意地承情,最終是不論如何也會說出發生沖突的起因——方誠濡鬧了這一場,倒讓君臣兩個再無隔閡了。 更要命的是,自己沒能及時察覺,反倒撒著歡兒地跳進泥潭,誰想撈都撈不出來。 事已至此,還能怎么著?也只好麻利地收拾行李,準備走人。老實幾年,說不定還有出頭之日,這時候要是再賴著不走,大概就真要連累子孫了。 隨后,這事情在士林引發了一番持續很長時間的爭論,人們爭論的點不是勞什子的文官言官挨打,那根本是場鬧劇,他們爭論的是很多門第中存在的嫡庶情形,探討的是如何消除有些人對庶出之人打骨子里就有的輕慢折辱之心,為此各抒己見,相關文章層出不窮。很多人說完反對這種情形的要點,便少不得指名點姓地奚落方誠濡幾句。 而認為庶出之人的確不可過分抬舉的也有不少,秉承嫡庶就該涇渭分明、劃清楚界限的宗旨婉言辯駁,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認可方誠濡蓄意挑釁羞辱人的行徑,對此也著意表態,提倡君子不但要輕易不動手,更不可有小人行徑,但凡有之,便是文人之恥,必不與之為伍。 這個說幾句,那個說幾句,便逐漸形成一股暗流,一股能將方誠濡吞噬的暗流。 當日隨他一起進宮的言官,無一例外地稱病不起,得知耽擱一日便扣一年俸祿之后,索性相繼遞了辭呈。吏部一概照準,從補缺的人、翰林院里找了人補缺。都不是重臣,找替補之人真不是難事。 方誠濡一病不起,離開京城的那日,是被仆人抬上馬車的,據說情形堪憂。 裴行昭聽錦衣衛說了,漫不經心地嗯了一聲。那種不安分的人,活著占個宅子,死了占塊地皮,橫豎都多余,愛死不死,關她什么事兒? 對于士林熱議的嫡庶,她其實也覺得多余兼無聊。 有什么好爭論的?那不都是混帳男人惹出來的事兒么?以三妻四妾為榮,子女便有了嫡出庶出之分。有享齊人之福的家境,卻沒享齊人之福的本事,譬如不懂得約束妻妾。 她的祖父、宋閣老的祖父,都是這種貨,嫡子庶子都有了,美其名曰家族有后,已經完成開枝散葉的大事,然后早早兒地咽氣了,殊不知發妻根本就是禍害幾代的糊涂人,沒本事讓自己的夫君不納妾不生庶出子女,把一腔怨氣都發泄在無辜的庶子庶女身上。 出生、出身是誰能選擇的么?如她二叔三叔,如賢妃的生父,人家要是出生前有選擇的余地,誰會選擇在裴家、宋家那種吃人不吐骨頭的門第降生? 可是,這事情從另一個角度看,就能發現庶子的上進、嫡子的扶持。 假如她的父親不曾盡心幫扶兩個庶弟,她的二叔、三叔便難有成才步入官場之日。 同樣的,宋閣老那個實打實的老滑頭,對三弟也不曾打壓,他要真的打心底忌憚那位榜眼之才,悄無聲息地把人害得纏綿病榻甚至害死也不是沒機會,但他倒沒歹毒到那份兒上;對于宋老夫人給自己生的那個二弟,他沒阻擋仕途,卻也沒盡心幫襯提攜,要不然,那位宋二老爺何以一直在地方上做縣令。 這么算來,宋老夫人其實也有挺可憐的一面:不定被長子哄騙了多少年,以為次子是生不逢時或是需要韜光養晦才沒升遷的機會的,只要等,天上遲早掉餡兒餅。 結果,宋閣老只負責畫餡兒餅,并不會給實惠,一被宮里敲打,立馬上折子舉薦三弟回了官場,三弟取代二弟外放的事兒,也是恨不得敲鑼打鼓地贊成的態度。 多刁滑精刮的一個人哪。 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宋老夫人合該攤上這么個長子。宋三老爺沒做出弒母的事兒,已經便宜她了。 對宋三老爺,相對來講,裴行昭還是很有些期許的,她希望他能爭氣,被嫡母打壓的那些年,于他只是苦其心志韜光養晦,做出實打實的政績,來日高官得做,才是真正回擊嫡母之日。 到底是誤了最珍貴的十幾年光景。人一生能有幾個十幾年用來實現志向抱負? 這樣想著,她不免向錦衣衛問起宋家近來的情形。 那名錦衣衛娓娓道:“宋老夫人進宮當日回府之后,便有些不妥當,執意不肯請太醫,只請了熟悉的大夫進府把脈。 “臥床將養,她也沒忘記命仆人加緊準備出楊家那筆財產,出宮第三日一大早便送了過去。 “也及時知會了宋三夫人要隨三老爺到任上,從庫房里撥了不少用得到的細軟物件兒。 “命下人把二老爺二夫人以前住的院子收拾出來,又讓宋閣老安排些庶務給二老爺。 “她的兩個兒子,就是完全換了位置,調換了處境。 “她和宋夫人陸續給宋閣老添過幾個妾室通房,那些女子都無所出。這幾日,宋夫人想著宋閣老升任次輔了,要為夫君納妾添喜氣,想買個良家女子進門,被老夫人訓斥了一番,說這種事聽宋閣老的意思,他要是不收,就不用再耽誤好端端的一個人。況且,人進門來不也是整日被你立規矩,你既然看不順眼,就別做張做喬地博賢名了?!?/br> 裴行昭頷首,問:“你怎么知道的這么清楚?”有不少事,要不是聽窗跟兒,或是宋家的下人透露,錦衣衛不應該獲悉。本來每日盯梢就夠招人不待見了,官員沒過失而被聽窗跟兒,要是察覺了,就會鬧得很難看。 錦衣衛干咳了一聲,賠笑道:“微臣跟宋家一名管事混熟了,不痛不癢的事情,他都會跟我念叨念叨。這回他是納悶兒了,不知道自家老夫人是清醒了還是發瘋了,擔心是一時魘住了,等清醒過來,不把家里的房頂拆了才怪,一味問微臣是怎么回事,知不知道老夫人見您的時候到底是個什么情形?!?/br> 裴行昭莞爾,拋給他一個內務府新造的小金錁子,“差事這么當倒是也成。拿著玩兒去吧?!?/br> 錦衣衛謝恩,滿臉是笑地告退而去。 裴行昭則在想,這樣看起來,宋老夫人和楊夫人倒真是如假包換的母女:都很惜命,很識相。 終歸是好事。她希望每個官員的家里都是干干凈凈太太平平的,一家影響一家,不可理喻的事情絕跡了才好。 自然也清楚,這是奢望。內宅一些女子太閑了,把繞著彎兒地難為人當一生的大事來做。 歸根結底,還是律法制度的問題,給男人的益處太多,限制女子的規矩更多,女子或許都不知道癥結在哪里,便積壓了滿腔怨氣,不敢跟正主作對,就全招呼到妾室庶出子女身上了。 這是可以改變的,但不是現在,這是動所有男子嘴邊的大餅,動一下,就會遭到他們一致的抵觸、反對。 這些日子,阿蠻仔仔細細地翻閱錦衣衛送來的關乎廖云奇的記錄,因著裴行昭顧不上催促自己,就來回看了好幾遍,還是沒找到蹊蹺之處,這日,如實回話: “在軍中不消說,根本沒什么與人來往的機會,作戰、備戰,夜間遇見誰就是誰,一起喝點兒小酒,沒別的。重傷后回到洛陽,親朋故交時常前去探望,沒有可疑的人。如果可疑的人就混在那些人里面,只能逐個排除。此外,互通信件的是以前的幾個袍澤,情形大抵與他相仿,傷了殘了,無法再留在軍中?;蛟S是不想在困境中跟正得意的人來往吧,畢竟,要不是過命之交,境遇不同的時候,說不到一塊兒去?!?/br> 裴行昭思忖片刻,卻道:“的確沒有可疑之處。但這難道不正是可疑之處么?” “聽不懂呢,您的意思是——” “你仔細想想,我做官的時候,不黑不白的事兒不少吧?撇開沈居墨不提,只說處理宋家子嗣的事,我是不是既要瞞上又要瞞下,只不瞞要敲竹杠的宋閣老?類似的事情還少么?” “不少?!卑⑿U隱隱會意,“這做官的,也只有百年不遇的那種清官、直臣才能凡事不瞞人,私下里,只與家族親戚扯爛帳這種事就少不了,不被逼急了,誰會愿意家丑外揚?誰又沒點兒類似家丑的爛糟事兒呢?這廖云奇的做人軌跡,未免太清白了。也不知是罕見的清白又有風骨的人,還是早就做足工夫,瞞過了朝廷對官員們指派的眼線?!?/br> “希望他是清白的?!迸嵝姓训?,“你去知會楊郡主,讓她看著辦?!鄙洗螚钬f還是需要她幫襯著行事,這是最實誠的話,郡主在太后面前爭意氣逞強,才是愚蠢的行徑。 阿蠻稱是而去。 剛過用午膳的時辰,楊攸不在驍騎衛,離開皇城去辦私事了。她一名親兵稟道:“郡主說會從速返回,您要是得閑,不妨等等?!?/br> 阿蠻說那就等等,遂被請到了楊攸的值房,喝茶用點心。 楊攸去了宋府。 不是她有落井下石的閑情,是宋老夫人差人連續請了好幾次,說本想親自到郡主府的,奈何身子骨不爽利,只好勞動她移步。 其實是怕吃閉門羹,楊攸心知肚明,也沒點破。到底是次輔的母親,裴行昭近期又需要次輔盡心竭力在官員之間斡旋,她總不能下他的面子。 策馬到了宋府,再乘坐青帷小油車來到垂花門前,宋夫人在一大群丫鬟婆子的簇擁下迎上來,笑吟吟道:“郡主總算賞臉登門了,今日要是再不來,我便要替婆婆登門去請了?!?/br> 對這位名義上的舅母,楊攸都沒見過幾次,毫無情分可言,只是問:“老夫人在何處?” 宋夫人也不在意,笑著打個請的手勢,“郡主請隨我來?!?/br> 楊攸走過垂花門,隨她往里走。 宋夫人問起她當差辛不辛苦。 楊攸說還行。 宋夫人又問楊夫人在忙什么。 楊攸說不知道。 宋夫人抿了抿唇,索性歇了示好的心思。一味的自討沒趣,這不是犯賤么?而且,兩家的嫌隙不是一般的深,能忽略不計就要燒高香了,想彼此釋懷,是癡人說夢。 她將楊攸送進老夫人的院落,到了廳堂門外,著下人進去通稟,便稍稍欠身,“我還有些事要處理,不耽擱郡主和老夫人敘舊了?!?/br> 楊攸說行。 宋夫人從容轉身,走出院落的時候,臉上的笑容才垮下來。這位姑奶奶,怕是不會比小太后容易應付。 傳話的下人很快折回來,打了簾子請楊攸進門。 宋老夫人還在臥病,室內有檀香味,還有淡淡的藥草味道。她倚著床頭,望著進門的楊攸,讓自己唇角上揚,盡力用慈愛的語氣說道:“快坐吧,喝杯茶,我們說說話?!?/br> 楊攸頷首,在她床前的太師椅上落座。 “那筆財產,我已經還回去了?!彼卫戏蛉讼鹊狼?,“這件事,的確是我大錯特錯。如今說什么都沒用了,只希望你不要耿耿于懷,日后,我再不會做那等糊涂的事情了?!?/br> “但愿如此?!睏钬鼜难诀呤掷锝舆^茶,徑自放到右手邊的小茶幾上,是不會喝的意思。 宋老夫人望著她,“你是我的親外孫女,我們卻只有數面之緣,想想真是讓人傷懷。幸好如今不同了,不需再相隔千里,你又與你大舅舅同朝為臣,日后自然是要經常聚一聚的?!?/br> “那倒也不必?!睏钬鼱砍鲆荒邌莸男?,“次輔門第高,楊攸高攀不起?!?/br> “這話就太見外了?!彼卫戏蛉松袂榭酀赝?,“我是你的外祖母啊,你不想認我么?你還有親舅舅、舅母、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