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縣 第254節
書迷正在閱讀:暗戀你的第七年、今天我能繼承夫君的遺產嗎、退婚后男主提劍上門了、鹿靈風水鋪、玉羽拂華枝、獵物哪里逃、我靠算命爆紅網絡、你對機械貓耳有什么意見嗎、我,人魚,鮫族團寵、反派夫妻今天也在明算賬
縉紳原意是插笏,當官的手里拿的那個板子。 也就是讓很多當官的豪強不滿。 來到灌江城,紀煬更是“變本加厲”,直接把鄉紳豪強兼并的土地重新劃分,更是命令灌江府各地重新劃分土地。 看似在懲治當地豪強,其實早就引發大地主,縉紳之家的不滿。 他們為什么不滿? 自然因為他們手里同樣握著大量兼并來的土地,未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當官的本就免稅,他們利用手里權利,迅速積累大批財富。 再用這些財富用來收購古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從而滾雪球般擁有驚天財富。 那雷溫兩家不就是賄賂汴京官員,幫他們隱瞞這樣久,也是利益勾結的一種。 細說起來非常復雜。 實際縱觀歷史,基本都是那幾個套路。 建國初期,土地重新劃分,百姓日子好過,因為大家都有田地,自給自足。 中期迎來鼎盛。 如果遇到好皇帝,好臣子,那還能延續一段時間。 遇不到的話那建國初期集團的子弟們開始腐朽,開始利用手中權利兼并土地,收攬大批財富。 用西漢董仲舒的話說就是,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 有錢的,大官僚,想方設法逃稅,偏偏他們有關系有人脈,還真的能逃。 沒錢的反而要多繳稅。 然后有錢的更有錢,窮的更窮。 等到底層百姓忍到臨界點的時候,自然要推翻政權,重新確立新制度,重新劃分土地。 然后又到了建國初期。 又開始上面的套路。 從奴隸制時代的夏商周,勞動的農夫質問不事生產的奴隸主們“不稼不穡,胡取禾三千廛兮?” 再看看自己“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意思是,自己過冬都不知道穿什么,但這些大老鼠們什么都不干,自己種的田,自己打的獵,都是這些寄生蟲們。 憤怒到頂點,此地的奴隸制就此消亡。 然后是先秦,再到大一統王朝,封建社會開始。 壓迫農夫們的,從奴隸主變成封君貴族,再到世家大族,縉紳之家,文官集團等等。 稅收制度是有改變,那也只是為了那句,能夠持續性的竭澤而漁,根本不可能,也不會徹底解決問題。 讓自己人動手改革自己的階層? 沒幾個人能做到。 最終迎來的只能是覆滅。 再之后每個王朝,幾乎都是同樣的命運。 沒辦法,人治的社會太依賴君主的品格能力。 一個人或許能夠戰勝人性中的貪欲,那其他人呢? 如果遇到一心為民的皇帝,或者遇到唐太宗那種明白民意如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道理的君主,才能讓國家平穩一些。 但意識到也沒用,還要有平衡各方勢力的能力。 楊廣是個大興土木,大興基建的皇帝,可他想做的事太過,同樣不得善終,強行勞役百姓這也是活該,而且他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百姓。 說到底,能平衡各方勢力的的皇帝太少,所以只有寥寥幾個被稱為千古名君。 更多的,還是差不多就行的。 如今承平國在這個套路里,明顯已經來到文官,武官,外戚,宗室,這些利益集團瓜分“戰果”的時候。 大白話講就是,先祖創業已經成功了! 開始分錢吧? 什么,先祖是看不下去前朝民不聊生,所以起義的? 那跟他們這些后輩什么關系! 幸而這個時間,出現當今皇帝,皇帝手下有過武侯,石恩,危澤方,林敬源,一干能臣。 這都是當初吳將軍提過的人名,也是他少年時期,紀煬還沒出生時的一干能臣。 所以撐起承平國,讓他腐朽的不至于那么快。 也延緩了國內各個利益侵吞財產的時間,讓各階層矛盾緩和了些。 可惜如今已經是昌盛三十八年。 前十幾年,當今皇帝在盡力消除先皇帶來的亂象。 中間不到十年時間,國內矛盾緩和了不少,后面的時間,他的臣子們一個個去世,他還沒有繼承人,他本身也已經六十多歲,垂垂老矣。 有強硬皇帝壓著的時候,各方分吃利益的速度還慢點,一旦皇上老了,幼童繼位,將會是利益集團們狂歡的時刻。 但吃得慢,不代表沒有吃。 國家土地就那么多,在不能大幅度提高生產的,沒有工業革命的時候,產生的稅收就那么多。 縉紳之家本身作為官宦,擁有的土地,利用職權藏匿的土地都不用交稅。 他們侵占兼并的土地越多,朝廷收入就越少。 收入一差,國防,民生自然會愈來愈差。 此消彼長,終有一天會崩潰。 然后重復歷史循環。 想要打破這個循環,避免人亡政息。 就一定要從這些人手中把土地搶回來,分給從事生產勞動的百姓。 誰都明白這個道理。 皇上明白,官員明白,宗室也明白。 可每個人又都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貪欲。 能戰勝欲望的人少之又少。 大家所能看到的就是,紀煬強行要走屬于他們同一階級的大量土地,查抄他們全部家丁,更是毫不留情把他們拉出去砍頭。 紀煬每收拾一戶,他們就要摸摸自己的脖頸,生怕哪一天刀就落在自己頭上。 以小見大。 當初裴,劉,鮑三家如何統治太新縣,他們就會怎么統治承平國。 雷溫兩家如何想要顛覆朝堂,侵吞國土,這些人就會有一樣的想法。 到時候國家崩潰,朝堂動蕩,百姓民不聊生是必然。 只不過灌江府到底不同,這里是邊域的地方。 紀煬解決這些麻煩,收回他們的土地,讓此地亂象平息,是鞏固政權,是讓承平國內里的各方勢力能夠睡得夠安穩。 所以在灌江府丈量土地,清查隱田的時候,阻力并不大。 如果紀煬到的不是灌江府,去的是汴京周邊,去的是江南一帶。 到那邊抑豪強,分土地。 明天他就能背后砍自己十八刀,然后上吊自殺。 因為那些地方,才是他們的老巢,那是他們收攬利益的核心地帶。 不過這些人也并非全然壓榨,讀書人嘛,大多會有點更文明的方式,可說到底,還是剝削跟壓迫。 頂多會因為紀煬做的事,還有皇上的態度,剝削得沒那么狠,給人留一條活路。 說到底,灌江府這種偏遠的地方,到底不涉及汴京朝堂官員的根本利益,他們雖然不爽,但為了不被侵略,還是忍了。 不僅忍了他打豪強分土地,還忍了他對當地文官的打壓。 但當時忍了。 不代表以后會忍。 現在灌江府明顯安定下來,這些人自然不會放過紀煬,或者說從一開始就沒放過。 說白了。 卸磨殺驢。 灌江府亂的時候,你做就做了,他們忍了。 現在都平定了,那你還敢對我們兼并土地指指點點? 是不是做夢? 是不是想死? 是不是想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文官一支筆,立刻口誅筆伐。 再早的商紂王,他其中一條“罪名”就是選用女子做官。 更多就不說了。 紀煬那個時空,被文官集團控制的明朝,更是不可理喻。 能做出因為政見不同,當朝jian污同僚之事,卻在歷史上沒留下太多名諱。 自然是同黨互相遮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