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書后我靠系統商城暴富 第43節
不過這紙一暢銷,自是有許多人生出來不該有的心思。 這兩日沈瑤華聽說,好些人到造紙工坊旁邊晃悠,不過好在寧王府派去的人把守好了各處,這一波又一波打探的人,也沒有誰摸到了造紙工坊的邊。 造紙,印刷這邊有條不紊,寧王府那邊又傳來一個好消息。 第62章 熊貓 北方傳來消息, 說是找到甜菜根了,而且北方有地方是有大量種植的。 寧王這邊已經派了值得信任的人過去,籌備制糖工坊的相關事宜了, 想必等到秋天的時候, 甜菜根大量成熟之時, 制糖工坊也能開始大量產糖了。 周行又派人來請她過去了一趟, 針對制糖之后的分紅進行商議,兩人這次決定得挺快。就按照之前造紙工坊的契約,一樣制定了這制糖工坊的分成。 還是一樣互不插手對方的生產經營, 技術秘方隨時共享。雙方各自經營, 但是為對方提供需要的幫助,最終經營方得分紅的七成, 另一方得三成。 沈瑤華現在手中的甜菜根數量太少, 從北方運過來又太遠,沈瑤華準備等慶縣那邊今年收獲之后,她再嘗試制出砂糖。 這幾日, 沈瑤華總算閑下來了一些, 開始到處視察相關情況。 最先去的梨花灣。 梨花灣去歲收上來的那些個蔬菜水果的種子,沈瑤華摻雜了一部分進去之后,種在了梨花灣山腳下的土地上,所以等沈瑤華去看的時候, 山腳下種滿了黃瓜、西紅柿和辣椒, 還有一部分西瓜。 沈瑤華讓牛嬸計算了一下產量, 又讓云霓計算了食肆一天接待客人消耗的各種蔬菜的量。算下來, 若是省著點用, 盡量留種。 等到明年的時候,可以再cao作一番, 到時候再像賣西瓜一樣把種子賣出去,不過價格肯定沒有西瓜高就是了。 至于去年就抽到的玉米、花生、向日葵和棉花,因為錯過了季節,沒能種成,現在也全部種到了梨花灣。 玉米產量高,還可以飽腹,花生、向日葵除了吃還可以榨油,至于棉花,可以御寒。去歲冬天北方大寒,凍死無數,若是有棉花,自然可以抵御一些自然災害。所以這一波種子沈瑤華也很是看重,又吩咐牛嬸仔細照看。 看著各種植株幼苗,她心中感嘆,她有大量的種子,卻不能全部拿出來,只能拿出一部分,混雜在買回來的各種種子里,種下去,慢慢育苗。 她就是想大面積種植,就算她每次都作弊,從系統中拿出一些種子加入到收獲的種子袋子里,等能夠像水稻那樣大面積讓人種植,最少也得是兩三年之后了。 之后后來十連抽,抽出來的那些葡萄石榴之類的水果,目前看上去倒是長勢喜人。不過除了草莓、甘蔗、哈密瓜這一類,一年就可以成熟吃到的,其它的,如石榴、櫻桃等待掛果都需要幾年時間。 不過算起來每年都能夠有新的水果產出,況且這水果對于之后的天災起不了多少作用,沈瑤華自己想吃的話系統中多的是,所以她倒也不是很著急,只是讓人精心養護。 轉眼間,讓蘇青山在養殖場附近買好的地,建設的積善堂也建好了,里面的各種器具用品也買好了。 花了一天時間,把那群孤兒,除了跟著宗川學習的,全部安排住了過去。 沈瑤華找木匠做了高低床,仿照學校宿舍,一間寢室住八個人,年紀大小都有。每一間寢室讓他們自己票選了一個寢室長出來。 又挑了三個喜歡小孩,愿意過去的婦人出來,負責管理積善堂。 這三個婦人在孔家姐妹的教導之下,也算是識得些字,給這個小孩做個啟蒙沒有什么問題。等她們三人不能教了,沈瑤華再換人過去。 至于這些小孩餐食問題,則是直接在石頭村找了幾個婦人,每日過來做飯,年紀大的就幫著打打下手。 當然,沈瑤華一開始也說了,不讓他們白吃白喝,以防把人心養大了。所以,今年為了養殖場,特意買的幾十畝的土地作用就凸顯了出來。 無論年紀大小,全都得下地干活。 大的拔拔草,小的捉捉蟲。除非天氣不好,否則每日都得干上最少一個時辰。 剩余的大部分時間,則用來學習。不過由于人數比較多,都是輪著上課和干活。 按照現代學校的學習,沈瑤華也給他們制定了學習目標,每月一次考試,考好有獎勵,考不好了有懲罰,不過懲罰無非是多干些活。 沈瑤華計劃著,這群孤兒先學點文化知識,擅長讀書想要讀下去的就接著讀。不擅長讀書的,就和那幾個年紀大一點的一樣,到時候學一門手藝。不過就是留著當學徒的那幾個孩子,也讓宗川順帶就教了。 那群孤兒住到積善堂之后,半月有余。 沈瑤華心血來潮,突然決定去看看,順帶看看石頭村今年的種植情況。 “幼不學,老何為……”沈瑤華剛進門就聽到正在這群孩子正在學《三字經》。 “東家,要讓他們先停下嗎?”過來照顧這群孩子的其中一個叫倩娘的試探著問沈瑤華。 “不用,那是什么?!鄙颥幦A示意倩娘看孩子們面前桌子上。 每個孩子的桌子上都有一個木質的框,中間放著些沙土。 倩娘笑笑回答到:“他們剛學字,若是用筆墨紙硯太費銀錢了,我們三人合計了一下,想起我們之前學的時候,用木棍在地上寫會了,才在紙上寫。所以就到河邊挖了些細沙,做了這個沙盤,拿著木棍就可以寫字?!?/br> “想法不錯?!鄙颥幦A夸獎道。 倩娘臉紅了起來,沈瑤華又道:“帶我四處看看?!?/br> 等沈瑤華看完各處,倩娘又說起另外一個事情。 “東家,這廚房里的事情不是交給石頭村的人來做嘛!她們每日都來,就見到了我們具體上課的情況,這些日子,有好些人家問能不能把孩子送過來,跟著一起學,說是他們自己做沙盤來,能識得幾個字就行?!?/br> 沈瑤華沒想到還有這么一件事,沉思片刻,思考其中利弊。 若只是教幾個字,不用費什么筆墨紙硯確實是沒有什么大問題,她這邊出幾個人就行。其余的沙盤,桌椅,都可以讓他們自備。 可若是開了這個口子,今年除了石頭村,周邊村子也全都種上了土豆,雖然和石頭村的模式不同,但畢竟有合作關系。 若是到時候石頭村把孩子送過來之后,其它村子也想要送人來呢? “先別答應,我再想想具體怎么做?!鄙颥幦A吩咐道。 可以答應,也不費多少事,但是不能就這么答應,得有一套完整的章程。 沈瑤華離開積善堂之后,便過去石頭村看今年的種植情況。 小麥已經全部播種好了,至于那三十戶種紅薯的人家,現在還在育苗階段。等藤蔓足夠長之后,還要剪成大小合適的段,之后再次排插入土中,以獲得更多畝地的紅薯。 沒想到,她在閑逛的時候,石頭村村長找了過來。 同樣提起來了,有村民想讓自家的孩子跟著學習一事,說是找到村長這說。 “他們愿意按照其他夫子一樣,給束脩,也不用幾位女夫子怎么花心思,能在一旁聽著學點東西就成?!?/br> 沈瑤華聽完之后提出來自己的疑問:“那為什么他們不找一個正經的夫子,送孩子去學堂呢?” 村長沉默片刻道:“其他夫子那里學習要筆墨紙硯才行,村里人大多供不起,他們也不是想讓孩子們去考取功名,只想識得些字,以后日子好過些。若是不方便,我會約束好村里的人,不會讓他們再去打擾?!?/br> 沈瑤華聽完也沒有直接表態,村長轉而邀請沈瑤華去看奇物,說是村人去外地行商帶回來的。 村長絮絮叨叨的說,那人想要進獻給寧王殿下的,只是目前還沒有找到門路,若是沈瑤華這邊有門路,能否幫幫忙。 沈瑤華有些好奇,跟著村長就到了這個有奇物的,叫李照的人的家。 李照是一個瘦高個的年輕人,聽村長說明來意之后,就熱情的帶著他們到了后院。 沈瑤華定睛一看,那被圈養在后院竹林旁,正在啃竹筍的,黑白兩色的圓滾滾,不正是大熊貓嘛! 不過這只大熊貓顯然還小,就只有幾個月的樣子。 沈瑤華在心里吶喊,好像摸摸,揉揉它的耳朵。面上卻不動聲色,詳細詢問這是何物,從哪里來的。 李照有些猶豫,看了一眼村長,這才細細說來,他在行商回來的路上遇到這只落單的大熊貓幼崽,因為從沒有見過,就抱走,順著水路趕回來了,也不知叫什么。 沈瑤華心想這熊貓mama可能出了什么事,不讓他哪能這樣,輕易就把一只幾個月的熊貓帶回來。 再一問他進獻給寧王有什么訴求,這李照也不藏著掖著,直接道:“也沒什么太大的訴求,若是能換些銀錢,置上幾畝地,我就不用在外一直奔波了?!?/br> 村長適時在旁邊介紹李照的家庭情況,人員多,土地卻只有兩畝,分家之后,這李照就分了一塊小菜地。 沈瑤華走過去,這熊貓還小,又是李照抱回來的,也不怕人,沈瑤華擼了兩把之后說:“你若是信得過我,我待會兒帶走,幫你送到寧王府上?!?/br> 她心想,若是周行不要,她就差人把錢送過來,把這熊貓養到造紙工坊那邊,那邊竹子多。 李照又看了一眼村長,村長點了點頭,李照便開口:“自然是信得過?!?/br> 沈瑤華讓木竹抱著熊貓,蘭草提著一背簍竹筍,三人坐上了馬車,就離開了石頭村。 沈瑤華在馬車上擼了好一陣熊貓,讓蘭草直接把馬車駕到寧王府。 “你今日怎么想起過來?!敝苄袕脑褐杏鰜韱?。 沈瑤華叫了在外面候著的木竹進來,對周行道:“你看這是這么?” “花熊?!?/br> “你竟然認識?”沈瑤華有些詫異。 周行好像很是高興,一臉笑意思,但可能是木竹在,只是含糊的回答了她的問題:“以前在京城見過?!?/br> 沈瑤華一想就知道,那鐵定是有人進獻給皇帝。 沈瑤華也不廢話,把石頭村李照想要把這熊貓進獻給他,還有這李照的訴求都給他說了。 周行聽完同意收下熊貓,當著她的面就交了人來,說讓人去給李照獎賞。 沈瑤華任務完成,拒絕了周行的挽留,帶著木竹、蘭草離開了寧王府。 她得回去好好思考一下,石頭村的孩子旁聽的事情。 第63章 邊關 目前住在積善堂的孤兒有八十多人。 每日課程是分成三個組上, 每位女夫子負責帶二三十人。 石頭村目前有想法,想讓孩子到積善堂旁聽學習認字的有七八戶人家。若只是讓這七八個孩子加入,倒是沒有什么大問題。 無非是她們三人上課的時候, 一個人多帶上兩三個人而已。 但是若真是這么簡單她就不必煩惱了, 這個時代每家每戶都會生好多孩子。 若是不收一分錢, 全部免費教, 本著占便宜的態度,家里有孩子的,大多應該都愿意送過來學。 但若是收錢, 收多少也是個問題, 收多了不合適,但若是收太少, 又面臨和免費一樣的問題。 況且這都是些窮苦人家, 本著一個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從而想要學習愿望,求到了她跟前, 又費不了多少事, 她也不可能多收錢。 還有若是其它村子也想把人送過來,她收還是不收? 合計了幾日,沈瑤華總算理出來一個章程。 不收錢,但是要求孩子的家人來干活, 用工時來給孩子抵學費。 而且, 不是所有孩子都收, 也不是收下就一直可以在學堂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