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7:煌羽皇帝陵墓介紹
*宇陵 宇一字義來自秦相李斯所作《蒼頡篇》,寓意為空間,上下四方,天地之間,又寓意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又一寓意引自張衡《東京賦》之威振八寓,是為了頌揚煌為了王朝開天闢地,精進圖治,中西文化合併,促進地球村之運行的功績而以宇宙一詞來頌揚這位千古一帝。 位于東京清苑,煌羽五年二月二日開始興工,煌羽十五年二月二日完工,陵墓地宮中除葬有煌羽帝之外,還有他一生最愛的慈仁皇后太刀川美美,還有和安皇貴妃趙靈鈴金棺,但是據說,除皇貴妃的遺骨是真,皇帝和皇后的遺骨卻是假的,真正的二人至今聽說還活著。 *陵園布局 宇陵的布局嚴謹,規模宏大,總面積約29.58萬平方米,形制為外城內郭,由前院、方城和寶城三部分構成,自南而北漸次升高。 陵園的四周環繞著白色繚墻,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900米,東西寬550米,南面墻正中開三楹歇山式的正門,稱正白門,兩邊墻壁上鑲嵌有五彩琉璃蟠龍,門外兩側有升龍碑、君牌坊、石獅和華表等,為石制,門內神道旁排列著獅、馬、駝、虎等四對石象生。 正白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馬一對,石龍一對,石象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駱駝一對,這些石獸被統稱為「石象生」。 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圣祖神功圣祖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東朝房是存放儀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備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主城圣恩殿。 主城位于碑樓后,是一座宮殿式建筑,為陵園的主體,城中央有圣恩殿和東西配殿,是主要祭祀之所,圣恩殿坐落在須彌座臺基上,面闊、進深俱為三間,單檐歇山頂,供奉金主神牌,殿前建有焚帛樓,殿后有石柱門和石五供。 配殿東西各五間,均為周圍廊、歇山式建筑。方城城墻高約9米,周長約550米,南有祖恩門,北有天圣樓(建安帝改名為圣煌樓),四周都設角樓,祖恩門是一座三層歇山頂式的宮樓。 圣煌內豎「圣祖明皇帝之陵」石碑,樓下為石洞門,宮城內的建筑都用黃琉璃瓦鋪頂,廊柱俱是象牙白色,廊枋間有「和璽」式彩繪壁畫,描繪煌的在位期間的各項功績。 宮城之后為周長約195米的月牙形的寶宮,又稱月牙宮,城正中是高95米的寶頂,其下即為安葬圣祖八神煌和孝慈仁皇后太刀川美美以及和安皇貴妃趙靈鈴的靈柩地宮。 *墓園布景 特色是漫漫數里的古松群,現存古松二千馀棵,松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松在金瓦白墻中構成宇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圣樹」、「龍樹」、「龍鳳樹」、「夫妻樹」、「姐妹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筑叫「圣帝妃園寢」,是安葬圣祖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里許有陪葬墓,左側有英武侯心風及征西侯石田信一將軍墓、煌的奶媽伯爾濟吉特氏墳,右側有貞臣包芳及范文軒合葬墓,這種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寢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園內的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凝秀園是宇陵公園的園中園,總面積是4萬平方米,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 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 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園內建筑與景觀巧妙結合,用江南傳統園林建筑藝術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畫卷。 *祭祀典禮 祭祖 是宇陵一項根本活動,其名目分為「大祭」、「小祭」、「皇帝東巡致祭」等等,其中,僅小祭一項每年要舉辦二十多次。祭禮頻繁,祭品豐奢,形式極僵化,千篇一律,興師動眾,損耗巨大。 大祭 宇陵每年舉行七次大祭,時間是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歲暮以及圣祖忌辰、慈仁賢皇后忌辰,其中,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又稱「四時大祭」,是祭祀中等級最高、禮制最繁瑣、祭品最豐盛的祭把形式。 小祭 小祭又叫「常祭」,「朔望祭」,時間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天,宇陵每年小祭二十二次,祭禮時不請神牌,只打開神龕的門和幔帳兩種,對神龕而祭,祭品也不像大祭那樣豐盛,承祭官也不勞宗室將軍等人大駕,僅由昭陵關防衙門的掌關防官主祭,參加祭禮的人數也比大祭少得多,因此禮與民間給神佛燒香上供的作法類似,所以叫「常祭」。 皇帝「東巡」致祭 日和王朝統治者敬天法祖的傳統觀念受清朝引響,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給予的,甚至連命運也受到祖宗在天之靈的制約,基于清朝的這種舊制觀念,他們對祖光的陵墓、祖宗遺蹟、遺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鄉更加十分崇敬,日朝皇帝東巡的主要目的在于祭祀祖宗山陵,其祭祖場面最盛大,禮制最為隆重,后世皇帝親祭宇陵一般分為二天舉行,第一天舉行「展謁禮」,第二天舉行大饗禮,兩種祭禮不同。 其它祭禮 宇陵每年舉行大、小祭祀以及皇帝東巡臨時告祭之外,還要舉行若干次其它名目的祭掃,如每年皇帝或皇太后生日舉行的「萬壽告祭」,為皇太后加徽號舉行的告祭,或出征凱旋向陵告祭,或皇子每隔三年來此行禮,此外還有來京的官員或者到北京上任的新任官也要到宇陵拜謁等等。 附屬建筑 #宇陵衛 宇陵之南。設于煌羽六十八年六月十六日,為親軍衛指揮使司,聽南京中軍都督府節制。 設指揮使1人,指揮同知2人,指揮僉事四4人,鎮撫司鎮撫2人,掌印1人,僉書2人。有士卒五千六百名,分為五個千戶所,每個所處設正千戶1員,副千戶2員,下轄十個百戶所,并設衛學,有教授一人、訓導一人。 #宜康太子陵 位在宇陵東側,安葬煌的大哥,八神萬太的陵墓。 #陪葬功臣墓 位在宇陵西側,曌朝開國功臣除少數歸葬故里或者衣冠塚外,大都葬于此處,從而與宇陵、宜康太子陵一同構成了曌朝初年帝王陵寢的宏大體系。 煌羽開國,煌「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兒子奕?為懷念當初和父親其一同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命義大利國畫師達文畢加在云臺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此二十四人被后世之君稱為功德殿二十四功臣,其中十二位是文臣,十二位是武臣,其中,日蒙滿漢均有,還有外國人和女生,體現煌羽皇帝八神煌日蒙滿漢外天下一家的大海胸襟。 二十四功臣,他們分別是: 文臣 1.范文軒(漢) 2.陳延敬(日) 3.包芳(漢) 4.魯成罡(日) 5.索洛木(蒙) 6.諸葛捱(日) 7.班定(日) 8.周福壽(漢) 9.戈嘞宗(滿) 10.泉光子郎(日) 12.南懷羅.維比斯特(外) 武臣 1.石田大和(日) 2.武之內空(日) 3.袁洪峰(漢) 4.王道(日) 5.王奔(日) 6.心風(漢) 7.鄭宏(日) 8.薩布顎(滿) 9.利薩多(滿) 10.白米飯(漢) 11.八神安國(外) 12.阿花托木耳(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