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科場舞弊
煌羽四十五年 煌與美美為好友報仇之后,兩人于元月一日回到垣日宮,并迅速的回到正常生活,這一年的任務是戊申科鄉試大考,雖說是鄉試,煌還是格外重視,下旨要朝臣們用心辦好此事,朝廷各部用心花了二個月的預備結束,于三月三日準時開考。 然而,但凡有考試,就會有舞弊的現象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舞弊現象屢禁不止,令人深惡痛絕,儘管有關部門多次三令五申,舞弊的考生、考官、組織仍然變相的「義無反顧」。 三月七日,江寧府的貢院門外,戊申科江寧鄉試的榜單貼了出來,細心的書生發現,榜上有名的多是鹽商和官員或者是富豪的子弟,最顯眼的,莫過于黃東海和趙乃大,他們是有名的紈絝子弟,平日里不學無術,寫文章文理不通,竟然也能榜上有名了,一時間輿論嘩然,大家把矛頭指向了主考官吳很蕃和副主考官趙大鵬,考卷是他倆改的,舉人是他倆點的,大家覺得不公,這時候當然要找他倆算賬了。 一千多名蘇州秀才跑到江寧府集會,把五路財神給抬進了江寧府學并霸佔學府,供奉在明倫堂孔子像旁,寓意誰送錢,誰就能獲得舉人頭銜,有人把貢院兩字用白紙糊住,上書「賣完」二字,字形接近「貢院」二字,而且寓意舉人頭銜都被考官賣完了。 而為何那些鹽商會如此囂張,這還要從煌羽朝的兩淮鹽運說起,由于鹽稅占了全國稅收的十分之二,朝廷非常重視,將其視為支柱產業,兩淮鹽場是曌代最重要的製鹽基地,成就不少徽商的財富夢想,「鹽官」也成了官員們夢寐以求的肥缺。 煌把這份差事交給了江寧織造曹雪戭和蘇州織造李城煦,以及當時的兩江總督噶勾讚,曹雪戭和李城煦監管生產,噶勾讚監管銷售,互相制約,避免舞弊,可以說,他們就是兩淮鹽商最大的后臺。 曹雪戭不光是大文學家曹雪芹的六代子孫,他本人還當過御前侍衛,更重要的是,他的母親是太昌帝的奶媽,李城煦還是他曹雪戭的女婿呢,當過華清池總管,而現在,兩人不但是江寧與蘇州的織造,而且還有個隱藏身分,那就是錦衣衛檢事,說白了就是密探。 再說說噶勾讚,他是日金貴族,先祖噶禮是清朝康熙年重臣,祖父吉本先知是神武朝一品武官,在神武四年的麥金寮會戰時救了神武汗一命,被神武汗敕封為衛國公,父親噶拉哈是太昌朝一品文官,官拜禮部尚書、上書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所以他也算是功臣的后代,靠著父親威名買官而擔任兩江總督,而且他的額娘還是煌的奶媽,堪稱根正苗紅,所以一般官員對他們都不敢得罪,更別說是手無實權的讀書人了,所以跟本沒有人敢于插手此事,深怕得罪了這些鹽商而自討苦吃。 回到江寧府,兩江總督噶勾讚見貢院門口亂鬨哄的,叫罵聲不絕于耳,于是派兵包圍貢院,抓了帶頭鬧事的十幾名秀才,準備按誣告罪論處,這么做反而激怒了民眾,考生們群情激憤,官民之間隨時有可能大打出手,偌大的江寧城萬人暴動,幾乎亂成了一鍋粥。 對于兩江總督噶勾讚的反常言行,江蘇巡撫張伯樂有點疑惑,這是因為兩江總督坐鎮江寧,江蘇巡撫坐鎮蘇州,江寧就在江蘇境內,出這么大的事,張伯樂作為巡撫當然脫不了干係,于是,他主動出擊,寫了密摺奏明煌,陳述了耳聞目睹的科場舞弊、考生鬧事的全部過程。 此外,他還提到,聽說副主考官趙大鵬受賄二十萬兩銀子,出賣舉人功名,同考官王日俞、方徐名等人參與作弊,正主考官吳很蕃,知情不報,存心欺瞞朝廷,科場舞弊,影響很壞,考生嘩然,眾怒難犯,如不趕緊查辦,后果不堪設想。 一接到奏報,煌勃然大怒,游歷九州的愉快心情瞬間蕩然無存,他最恨的就是官員貪污與結黨營私,他先是親自用硃批寫下:「紛紛議論,京師早已得知,可羞至極矣」。 接著,煌便下達第二道旨意通令朝野,要所有官員全面清查舞弊案。 這時候,主考官吳很蕃本不想管趙大鵬等人受賄舞弊的事,想當個老好人,但聽說張伯樂已經上奏朝廷,他知道皇帝對于貓膩與貪瀆茍且這些事情所定的刑法相當恐怖,他擔心背上「知情不報」的罪名,陷入被動境地,更有可能賠上了性命,不得已,只好先發制人,寫了認罪摺,也向朝廷上奏,承認科場舞弊的事實,不過,他是一隻老狐貍,他把責任一股腦全推給了同考官王日俞和方徐名,說這倆人推薦的考生黃東海和趙乃大,雖然榜上有名,實則顛三倒四、不通文理,自己則是事后才聽說,當下感到萬分驚訝,深受蒙蔽,愧對朝廷,當然,煌心里清如明鏡,他早就知道這些是官員們常用的技倆。 所以當他一看到奏章馬上就知道吳很番是在裝傻,而且也推理出誰是善良,誰是jian惡,但是煌并沒有立刻動手搞出聲色,因他要等另外兩份更重要的奏摺,就是曹雪戭和李城煦的密摺專奏,很快,他們的奏摺送到了北京證實了科場舞弊的事實,印證了張伯樂所言不虛,由于曹雪戭和李城煦是煌的親信密探,跟科場案毫無瓜葛,所以自然沒有必要欺騙主子,所以煌對二人的密摺專奏是相當的信任。 煌看完曹雪戭和李城煦的奏摺,頓時勃然大怒,他覺得,如果繼續縱容這些人胡鬧,豈不要毀我大曌江山,下旨逮捕有關人等投入詔獄待審,這時候,時任戶部尚書、文華殿領侍衛大學士的八章羽衣,被煌指派為欽差大臣,會同噶勾讚、張伯樂和時任安徽巡撫的梁廷貴組成特別庭審,共同審理此案,煌第三度下達諭旨,并加蓋六百里加急發出:「著八章羽衣會同江南、江西總督,江蘇、安徽巡撫在江寧地方徹底詳查,嚴加審明具奏,吳很蕃、趙大鵬俱著解任,發往質審」。 五月九號,即案發兩個多月后,欽差八章羽衣抵達揚州,由于安徽巡撫梁庭貴是遲遲不到,八章羽衣決定先召集噶勾讚和張伯樂舉行三堂會審。 「問題考生」黃東海和趙乃大似乎沒見過這么大的官、這么強悍的陣勢,嚇得腿肚子都軟了,很快就招供。 黃東海是兩淮鹽商,跟趙大鵬是把兄弟,聽說趙大鵬當了副主考,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也想謀個功名,趙大鵬要他出八千八百兩銀子,說是打點主考官吳很蕃,東海就照辦了,而后,趙大鵬找了槍手,預先把考卷答好,埋在考場小屋里,黃東海入闈后,偷偷拿出來抄,然后在卷子上做標記,趙大鵬跟考官方徐名打了招呼,閱卷時單獨抽出這份卷子,直接點了舉人。 趙乃大是鹽商之子,家里很有錢,從小嬌生慣養,長大后既不想做生意,也不想念書,一門心思謀取功名當官,沒什么文化,就想到了科場舞弊。 兩人上了考場,隔壁小屋的考生就收了他們八千兩銀子,趁監考松懈,替他們把考卷都答了,按事先約定,每張卷子都標註「其實有」三個字,考前,趙乃大聽說,安徽布政使馬逸是鄉試的提調官,便託人找馬逸手下的書辦賴奇和唐孫幫忙,經賴奇的引薦,唐孫收了四千兩銀子,拍胸脯保證,不僅能中舉,而且名次不低于前二十,這個唐孫還真是神通廣大,搭上了趙大鵬這條線,趙大鵬跟考官王日俞打招呼,把標註「其實有」的卷子給抽出來,給了第十三名。 接著,立刻提審唐孫和賴奇,在詔獄酷刑下唐孫很快供出:「按照主子授意,他把二十萬兩銀子送進了總督衙門」。 賴奇也供出:「他經手的三十萬兩銀子也送進了總督衙門」。 這兩條供詞足夠勁爆,別忘了,兩江總督噶勾讚還在場呢,我估計,這倆人要么不認識噶勾讚,要么送銀子的事千真萬確,噶勾讚聽到這番話,暴跳如雷,只見他「輒令夾脛箝口」,又是掐小腿,又是捂嘴巴,恨不得把這倆人弄死。 案子還沒審完,犯人正在招供,動刑成何體統,張伯樂當即跳起來,反對大刑伺候,跟噶勾讚在公堂上爭執起來了,堂堂法庭,法官成了犯罪嫌疑人,法官之間意見分歧嚴重,這案子是沒法審了,八章羽衣只好下令,犯人收監,趕緊退堂。 張伯樂主張嚴查到底,噶勾讚處處打圓場,希望案件審理就此打住,這時,作為首席法官的八章羽衣,態度傾向就很重要了,可是,一貫正直的他陷入了猶豫。 而早在一年多前,在審理另一案件時,八章羽衣得罪了噶勾讚,八章羽衣的大少爺八章誠一就在安徽當知縣,噶勾讚就是頂頭上司,如果繼續較真下去,噶勾讚一個犯渾,毀了兒子的前途和性命,那就虧大了,他知道,朝廷對漢族官員存有戒心,去找煌評理,漢族官員往往斗不過日洲族的大臣,何況噶勾讚的母親還是皇上的奶媽,這樣的人,誰敢得罪,于是,八章羽衣心軟,在審案過程中哼哼哈哈和稀泥。 眼看八章羽衣越發不靠譜,案子越來越難審,張伯樂心急如焚,他思前想后,決心把這件案子查到底。 于是,他上奏朝廷,講了三方面內容: 第一,噶勾讚涉嫌受賄五十萬兩白銀,阻撓案件審理。 第二,八章羽衣有難言之隱,案件審理困難重重。 第三,為了能把案件審個水落石出,他情愿跟噶勾讚一同解職,接受朝廷審查。 而噶勾讚聽說張伯樂要彈劾他,也寫一道奏摺送往北京,他沒有一味辯白,而是反戈一擊,一口氣數了張伯樂七大罪狀,說他誣陷自己,還私刻書籍,誹謗朝廷。 看到兩人各執一詞,煌做出決斷,噶勾讚舉的七大罪狀,煌根本不太相信,可是,李城煦奏摺里多次密告張伯樂確有私刻書籍的事,這可是違反朝廷法令的大忌,這位千古一帝這下可是頭一次有些猶豫了。 恰好,這時候曹雪戭的奏摺也送到御前,說此案辦得不妥,江南民心不服,煌終于恢復以往的推理破案水準,他決定,八章羽衣的建議不是終審判決,朝廷將另派欽差大臣重審,后決定,派出真正的心腹泉光子郎為欽差大臣。 經過幾輪審訊,新的欽差大臣泉光子郎和六部九卿會議認為,噶勾讚受賄查無實據,不應定罪,張伯樂、噶勾讚互相參劾,搞得民心不安,理應一同革職,至于涉案考生和考官,按照大曌律法,就是該殺的殺,該革職的革職。 這真是個八面玲瓏的判決,涉案考生和考官罪有應得,噶勾讚是洗脫了受賄罪,但張伯樂卻倒了霉,煌本想保全張伯樂,但所有辦案大臣都誤解了,煌氣到直接叫一次大起,大罵辦案官員一個小時,看到官員的工作效率,煌心灰意冷,不得已,只好親自出馬,于奉天門舉行御門聽政,宣布最后裁決。 煌最后決定,噶勾讚革職,不再深究,張伯樂罰一年俸祿,留職查看,繼續擔任江蘇巡撫,安徽巡撫梁庭貴因抗旨不尊被處以廷杖八十削官為民,科場案的涉案官員中,主考官吳很蕃處以剝皮楦草夷其三族,考官趙大鵬、王日俞、方徐名斬立決夷其三族,考生黃東海和趙乃大等全族流放寧古塔,代筆打小抄的考生也受到了帶枷蹲班房并終身除去功名和終身不得參加應考的最嚴重的懲處。 終審判決的消息傳到了江蘇,所有人們都喜笑顏開,奔走相告,書院里又傳來了朗朗讀書聲,張伯樂又擔任了一年多江蘇巡撫,然后調往北京,擔任戶部侍郎,繼續著官場生涯,受賄本來是死罪,但噶勾讚雖然僥倖逃脫,可他不知悔改,只因母親因在案中幫張伯樂說話,他不但不自省,反而是對母親懷恨在心。 聯合妻子與弟弟暗中企圖想下毒殺死母親并草草埋葬,不過,他做事不密,陰謀敗露,一個家奴不忍其主受害,于噶勾讚動手前一日找上張伯樂,張覺得事態嚴重,密摺上奏給煌,當煌知道從小照顧他的乳母差點被謀殺,大為震怒,親自寫下圣旨:「其母尚恥其行,其罪國法不容,當將其誅矣!」。 接著下旨將噶勾讚抓到朱雀門,凌遲處死并且抄家夷族,其妻子因為被舉發紅杏出墻、不廉不潔而被下旨浸豬籠刑并流放蠻夷,其弟哥噶咯則是被判腰斬并抄歿家產,其母烏雅氏后被煌親自接回宮中封為圣太妃,居壽康宮,享太后禮遇。 科場舞弊案之后,煌亡羊補牢,立即下旨宣布考試無效,后再次宣布開考,并派出自己的老師范文軒親臨擔任主試考官,果然順利的將考試任務解決,為國家選出了真正有才華的人,整件事情才告一段落,而這場發生在煌羽四十四年的這場牽連人數最廣、受賄金錢最多的鄉試科場舞弊大案則被稱為「戊申鄉試舞弊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