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
書迷正在閱讀:重生后我被叔寵壞了、[排球同人]和研磨貓貓的戀愛日常、[綜漫]退休警犬的不柯學日常、[綜漫]我靠馬甲當反派boss、[綜漫]我被最強詛咒了、[綜漫]如何向Gin提出離職、三個好漢一個幫(古言 NPH)、渣攻導演,在線崩書、[綜漫]當救世主轉職成高專老師后、劍修行為圖鑒[綜武俠]
這些東西朱元璋也是第一次聽,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表些意見,朱標的水平顯然不如他,老朱同志剛聽到紀有福那里,就知道他不是個好東西。 “你說他胖?,F在這年月,算上以前,能有幾個胖子?”朱元璋道,“不是當官的,就是地主,要不是商人,這幾種人啊,最得小心!” 馬秀英道:“你爹說得対。凡事雖有意外,但這幾種人,確實是容易出精明狡猾之徒??墒恰匕?,當時你村里面的劉繼祖,不就給你地皮,埋葬了爹娘嗎,地主里面也不都是壞人?!?/br> “咱不管,那只是劉繼祖一個,其他地主就是好欺壓百姓!等咱奪了天下,這些人都得想辦法好好治治!” “你呀?!瘪R秀英嘆口氣,轉而道,“那鄒普勝是陳友諒的太師,怎么處理?” “你覺得呢?”朱元璋問朱標。 “我……”朱標想了想,“我覺得鄒先生并不是真心實意為陳友諒做事的,可以爭取,不用處罰他?!?/br> “這倒不是什么大事?!敝煸暗?,“鄒普勝在大漢確實不受重視,應該不會生事,咱的意思,就讓標兒自己隨意安排吧?!?/br> 馬秀英大致同意:“重八,你還是親自去見見他,看看他的為人如何?!?/br> “成?!?/br> 她似乎沒有父子倆想的那樣憤怒,無疑讓他們狠狠松了一口氣。馬秀英畢竟還是通情達理的,可是再怎么通情達理,也免不了心虛。 馬秀英能理解兩人的行為,她只是擔心。老朱小朱知道她沒有真的生氣,可還是非常的慫。也許這就是親人,哪怕是真正關心彼此的人,也會有點小小的矛盾。 “酆都呢,你打算怎么處理?” 朱標一下子坐得更直,亢奮道:“是這樣的,里面還有一些原住鬼,他們我不打算動。那些惡鬼都交給鎮妖處,做材料也好,做實驗也好,由長孫萬貫安排?!?/br> “鬼樓已經毀了,鎖龍井卻還完好,我計劃把黑蛟的尸體放進鎖龍井充作酆都的核心?!?/br> “嗯,還有嗎?”朱元璋興致勃勃。 “還有……依我看,酆都還該在泰山?!敝鞓说?,“自古常言,魂歸泰山。人心向背,決定氣運,長久以來,泰山府君一直是人們祭拜的対象,我想這也是高百齡給他的手下取名的依據,占據這些名號,無論哪方面都輕便許多?!?/br> “那就放在泰山。離應天遠點也安全些?!瘪R秀英道,“定下地方以后難改嗎?” “不難?!敝鞓说?,“說移就可以移?!?/br> 馬秀英滿意了,她不能也不會阻止兒子去建功立業,但了解了兒子的想法和打算,總算能夠放心。 朱元璋看出點別的東西:“是不是產鬼和縊鬼的事讓你有些想做的?” “対?!敝鞓藞远ǖ?,“有些案子查無対證,但是死人也不是不能開口,冤屈過大,他們會自己化鬼害人,往往波及無辜,傷天害理,如果能在一開始就加以管理,功在千秋?!?/br> “好!”朱元璋大聲道,“這個主意好,咱支持你!” “殺人、作案、化鬼都是阻止不了的?;硪潦?,如果能找到這些鬼,替他們申冤,像縊鬼這樣的人就不用死,他們的子孫也不用承擔代價,公平正義具可以得到彰顯?!?/br> “冤情解決后,把這些暫時無法自然消逝的鬼們送去酆都即可,他們在那里生活,陰陽兩隔,秩序自然完善?!?/br> “這樣一聽,也和民間傳說沒有區別?!瘪R秀英道,“除了不是人人成鬼,沒有輪回,其它地方很相似?!?/br> “妹子,你看看,大事業,標兒有自己的事業可忙了,不比咱打天下差,一明一暗,何事不成???” “我的計劃不假,可還有困難?!敝鞓说?,“誰來負擔這個責任呢?每一座城,每一個鎮,每一處村子,都得有人去辦事,管理上該怎么做?若是用爹你的官員,容易滋生腐敗,官官相護,他們也沒有能力保護好自己。若是鎮妖處的人去做,修士難得,人手又不夠?!?/br> 朱元璋沉思了一會兒。 “也好辦,你去請城隍!” 第93章 叫朕陛下 朱元璋說的請城隍爺,并不是朱標理解的那個意思。他剛聽到這句話時被嚇了一跳,一問才知道這個“請”字只是種表達罷了。 沒有泰山府君的世界當然也沒有城隍,不過這并不影響民間的傳說與百姓們的信仰。 從一個農民的思維出發,老朱同志覺得,要解決朱標的問題,只有這個辦法才正好合適。 他有四條理由。 其一,城隍廟遍地開花。早在周代,就有了城隍爺的前身水庸神。拋開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對居住地的保護意識,在人們心里占據極大地位,這可比佛教道教的時間來得久,故而廟宇相當多。 其二,百姓們信賴,不生猜疑。城隍爺在民間擁有更為樸素與持久的信仰,不需要明白什么經書典義,城隍爺就是大家能幻想出來的保護自己的,我平日里供奉你,你保護城鎮村子,簡簡單單的關系。不像是其他的神仙高高在上,又有等級,又成系統,各有忌諱和喜好,城隍爺最接地氣。 第三,城隍爺也有管理生死簿的職責。審判鬼魂的這個業務,據說在隋唐時期,被人們幻想著,加入了城隍的工作中。 第四,歷來有皇帝與百姓“冊封”城隍的傳統,前者一道圣旨即可,后者自發的供奉,或是因為尊敬英雄,或是因為感謝父母官,主動將一些死去的人作為化身“抬進”廟里。有這樣的先例,就好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