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書迷正在閱讀:重生后我被叔寵壞了、[排球同人]和研磨貓貓的戀愛日常、[綜漫]退休警犬的不柯學日常、[綜漫]我靠馬甲當反派boss、[綜漫]我被最強詛咒了、[綜漫]如何向Gin提出離職、三個好漢一個幫(古言 NPH)、渣攻導演,在線崩書、[綜漫]當救世主轉職成高專老師后、劍修行為圖鑒[綜武俠]
“讓他死罷!” 劉基語出驚人,這一句話好像是擲在柴堆里的火星,打在天幕上的驚雷。 朱元璋盯著他,嘴唇動了一下,又是什么都不說。 “讓他死!”劉伯溫好像根本察覺不到此時緊張可怕的氣氛,依然沉著冷靜,“大帥,您若是真的把明王救回來,又該怎么安置他?” 朱元璋道:“救回來——” 這次輪到劉基打斷他了,他厲聲道:“救回來讓他活,豈不是在頭上頂著一個皇上?若讓他死,為何不讓他死在安豐?那樣還不會有個臣子逼主的名聲!” 老朱同志的天色陰沉的像一朵烏云,他沉聲道:“咱知道你的意思,你和咱想的一樣?!?/br> 他嘴上這么說,但似乎還是想去救人。 “那么,說回陳友諒吧,大帥您若是領兵去了安豐,他趁機攻來,我們又該怎么辦?拿什么去守?” “小明王的意義你懂不懂?” 劉伯溫皺眉道:“挾天子以令諸侯?” 就在這時,兩人都聽見開門的聲音。 朱元璋立刻扭過頭去,喝道:“誰?咱不是說了,不準……” 進來的是朱標。 “標兒來了?!笨辞迦撕?,朱元璋的態度以rou眼可見的速度好轉,溫和地招招手,“來,過來,咱和伯溫正在商量事,你也聽聽,說一說?!?/br> 劉伯溫把事情完完整整的說給朱標聽,等著他的看法和意見。 事情并不復雜。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現在還尊奉著紅巾軍名義上的領袖小明王韓林兒為皇帝,用的是龍鳳年號,打的也是龍鳳旗幟。按道理來說,他只是小明王的臣子。 而張士誠不知道抽了哪根筋,派兵圍住了安豐,要討好元廷。安豐是小明王和劉福通呆著的地方,他們眼看著沒辦法了,只好向老朱同志求救,畢竟他一直以來都表現的比較規矩,不管救不救,消息一發,也算是死馬當活馬醫了。 圍繞著這個事情,劉基和朱元璋的想法不同,一個堅持要讓他死,一個還在猶豫。 但這件事的好處和壞處都很明顯。 朱標聽完了,一時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事情不復雜,問題還是很復雜的,是個兩難的局面,但最終的話語權還是在朱元璋這里。謀臣軍師終究只是謀臣軍師,臣子就是臣子,發表意見后,也要看主公愿不愿意聽。 能影響朱元璋的人是絕對不多的,他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固執且小心眼的人。 劉伯溫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有些期待,希望朱標能和自己站在一條線上。因為朱標就是這絕對不多的人里的一個。 “爹,我覺得先生的話有道理?!?/br> 朱元璋道:“咱知道有道理,難道咱的話就沒道理?” “也有,但是——” 老朱同志突然抬手制止朱標再繼續說下去:“好了,先這樣吧,你們倆讓咱再想一想?!?/br> 朱元璋眼見著朱標與劉伯溫意見相同,心里也有些動搖了,決定再斟酌斟酌,于是把人趕出去,要在僻靜的地方一個人沉思一下。 “你去,去送送你先生去?!敝煸暗?,“別在門口等咱,咱看著煩?!?/br> 朱標想說自己在門口等,您老人家怎么能看見我,但只敢心里說說,半點不吱聲,就和劉基走了。 門輕輕關上,關上的一瞬間,朱標就聽到了椅子的響動聲,隨后就是腳步聲,老朱同志估計是在里面來回踱步。 路上劉基的情緒也不是很好,他覺得朱元璋這就是給自己找罪受,非要請個皇帝回來做什么?小明王死了,就能自己成家了,名正言順的,這多好,請回來以后,但凡他有個頭疼腦熱,那都覺得別扭。 他對小明王的感官,正如他說過的那句話——牧豎耳,奉之何為。 選中了朱元璋以后,劉基就一直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他若是生活在幾百年以后,說不定能夠有不同的選擇,但是在一個封建王朝下,他的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老朱同志可以成為皇帝。 開創一個嶄新的王朝,破后而立! 在此關頭下,迎來小明王這樣的障礙,簡直讓他頭疼。 墻頭的梨花開的有點早,片片飄落在地上,像是一角一角的宣紙碎片。 劉伯溫斟酌著,想要開口對朱標說幾句話,卻還是憋了回去。 朱標察覺道他的猶豫,主動道:“我明白先生的想法,但這件事確實不好辦?!?/br> “唉?!眲⒉疁亻L長地嘆了一口氣,“去救小明王也不是不可以,但總是得不償失的?!?/br> “我會再勸勸大帥的,先生不要著急?!?/br> “我怎么能不著急?”劉基道,“公子你是大帥的兒子,應該最懂他的脾氣,他要做的事情,誰也勸不??!哪怕是你與夫人——” “夫人絕食,我鬧自殺,大帥說不定就會改主意的?!敝鞓碎_玩笑道。 劉基被他逗笑了,擺手道:“不至于此,還不至如此?!?/br> 談話間兩人已經到了門口,劉基的轎子就停在那里,朱標送他上去,替他放下簾子來,行禮道:“先生先回去休息休息吧,大帥一般都在晚上想事,想必明天一早就有決斷的消息了?!?/br> 劉基點點頭。 晚上的時候,忙碌一天的老朱同志果然又開始細細琢磨此事了。 今天讓兒子與屬下離開后,他在室內轉了幾圈,想不出個結果來,索性就把它放在一邊,開始看各地呈上來的文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