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342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那時候的朱由榔,在政治上還是個雛鳥,無知得可憐,所以額外信賴這位老臣。而瞿式耜也用百倍的忠誠與熱忱回饋與他,并扶持他逐漸熟悉和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領導者,合格的政治領袖。 朱由榔是將瞿式耜看做自己的師長的,故而他未嘗沒有擔心過瞿式耜會如何選擇。 瞿式耜沒有讓他失望,但他也明白,自己應該,也必須給這位老臣一個交代。這種交代不是政治上的,甚至不是君臣間的,而是他與瞿式耜個人間的。 光烈十五年春,朱由榔終于回到了肇慶 而在此之前,瞿式耜已經在這里等了他半月了。 第101章 憑欄靜聽瀟瀟雨 肇慶城內,麗譙樓,正值初春,芳草萋萋 麗譙樓過去被作為大明中樞三年有余,朱由榔在這里度過了自己最為艱苦的歲月,那紅色磚墻,似乎能勾起人的過往回憶。 池塘邊,殿前司的侍衛們已經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的戒嚴完備。 朱由榔親自攙扶著行動已經有所不便的瞿式耜,杵著拐杖,緩緩踱步。 “自東征以來,陛下已經十年沒有來過肇慶了吧?” 瞿式耜似乎心情不錯,氣色照人,笑著道 朱由榔頷首 “是十一年?!?/br> 瞿式耜也微微點頭,他比起十一年前,頭發花白了不少,身子也更加消瘦,只是崢嶸的顴骨依舊能有很強分辨力。 兩人稍稍寒暄,但最后還是切入了正題 “陛下出京已有一年多了,不擔心京中嗎?” 朱由榔搖頭 “朕相信陳相公和一眾閣老,他們都是見慣了風雨的干將、老臣,哪里會被這點小浪難???” 瞿式耜聞言卻是長嘆一聲,緩緩道 “陛下,可不是小風小浪啊?!?/br> “陛下可知,自你離京以后,京中幾乎亂成一團,金陵大學的學生幾度停課數月,從承天門到太平街,不是游行、請命,就是直接沖突、斗毆。各個衙門,人人自危,所有人都在忙著站隊,今天說這個誤國誤民,明天講那個居心妥測?!?/br> “金華案發,牽動整個江南,繼而是湖廣、兩廣,就連著肇慶,都倒了一個通判,兩個知縣。去年六月時,刑部每天至少要審定一百起死囚,其實根本就沒審什么。更多的,如衢州、南昌、袁州,士民之間,攻訐揭發直接演變為械斗,多者涉及萬人,傷亡過千……” “朕知道?!?/br> 朱由榔突然微微回應 “錦衣衛和中書署每月都要遞密折給我,這些事情,我都知道?!?/br> 不知不覺間,朱由榔已經開始用“我”自稱。 瞿式耜默然,接著止步,扶著拐杖望向朱由榔,一字一頓道 “陛下是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心中抱負非常人,甚至不是朝中那些所謂聰明人能夠猜測出來的。老臣知道,從肇慶時就知道?!?/br> “可是陛下,老臣記得你在肇慶時曾對我們說過,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br> 隨即望著麗譙樓那血紅的宮墻長嘆 “老臣其實不是個有本事的人,至少在昔日崇禎朝,是玩不過周延儒、溫體仁他們的。世人皆道臣是武侯再世,殊不知若臣真有武侯的本領,當初肇慶時,又何須陛下只身犯險,跑到龍場歃血盟誓,換得一線生機?” “可國家危難,社稷傾覆,不本就是老臣這一代人的責任嗎?當年天啟、崇禎時,黨同伐異,私下攻訐,坐視天下崩壞,難道臣又真的干凈嗎?所以老臣遇到陛下,便是下定決心輔佐陛下,光復大明,為此不惜殘軀!” 朱由榔誠懇道 “若無瞿卿,我早不過清虜鐵蹄下孤魂一縷?!?/br> 瞿式耜卻是搖頭 “老臣并非是為了自夸” 隨后又看向朱由榔 “老臣是想說,老臣這一代人的使命已經完成了,陛下又何曾愧對自己的使命呢?什么千秋萬代的事,老臣不想說,陛下也不愛聽,只道人生百年,能成一事,就已然無憾。陛下起危難之時,負天下人望,只手扶社稷,八年而定天下,威震四海,平蒙古,受西域,靖西南,綏海疆。推行改革,國庫豐饒,民生得百年未有之盛!” “比之漢武唐宗,何有遜色?” “陛下,又有什么遺憾的呢?” 朱由榔心下感動莫名,非是真正的知己,是不會這樣問的。 其他大臣,大多也就是用千秋萬代之言來搪塞自己,但瞿式耜不會,也不需要。他的意思很明顯,人生不過百年,朱由榔所做的功業,已經足夠彪炳史冊,垂范不朽了,又何必還要冒險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有些事情,就算不盡人意,也不是朱由榔的責任??! 自北巡以后,所有人都在猜測天子為什么要怎么做,皇帝到底在想什么? 大多數人都認為皇帝這是要清理功臣,加強皇權 但只有瞿式耜明白,朱由榔,有著更大的志向,這位天子,從來不屑于那些私陰見不得人的權術手段! 朱由榔握住瞿式耜的手,感慨道 “瞿卿知我!” 隨即稍稍沉默,而后反是問道 “瞿卿以為,我的志向是什么?” 瞿式耜思忖良久,卻是突然笑言,半開玩笑的回答 “陛下欲復三代大同之治?!?/br> 朱由榔愕然,似乎感覺就像突然被人看透一樣 但瞿式耜又繼續嘆道 “可是陛下又知道,自己在世之時,是見不到的,甚至百年,數百年都未必能見到。故而,陛下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盡可能的為后人留一些經驗,哪怕是失敗的經驗,臣言如何?” 朱由榔再次沉默,隨后頷首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也許等我死了以后,陳子龍、吳偉業他們說得是對的,自古革新,大多不如愿,甚至更糟?!?/br>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孔子也說嘛,‘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我能管得了自己,管得了兒子,還能再管孫子,曾孫嗎?宋徽宗何嘗不是神宗之后,秦始皇、隋文帝難道不是英明神武?上千年的沉疴積弊,寄期望于一兩代人就翻天覆地,不現實?!?/br> “現在他們鬧得再兇,鬧得再大,畢竟翻不起多大浪,不是因為他們不能,而是因為我在?!?/br> “可我總有不在的一天啊,難道能殺光嗎?殺人取多大作用?太祖皇帝殺得還少?規律在那里,人心在那里,自漢代到宋明,千年歷史的車轍在那里,不會這么容易的?!?/br> 是啊,現在朝中也好,民間也罷,看起來是革新派全面勝利,保守派啞然失聲??蛇@些革新派之所以是革新派,不就是因為皇帝主張革新嗎?有多少“打著紅旗反紅旗”,又有多少表面無言,內心觀望。真的有人愿意把上千年積累的特權拱手相讓嗎? “所以我想離京,看看如果我不在,是個什么樣子。當然,這其實是自欺欺人,他們知道,所有人都知道,我到底還是會回來的?!?/br> “但我總想試試啊,畢竟從來沒有人試過,萬一成功了呢?就算最后真的人亡政息,可這幾十年間的改變就在那里,總會有人記得的。秦二世而亡,可秦法又延續何止百代?劉邦也是反秦起家,但他最后也必須要繼承秦法不是嗎?” 朱由榔仿佛是工作多年的中年人,和知心朋友傾訴自己這些年的心路歷程。 瞿式耜只是靜靜聽著 春風習習,漸起小雨,瀟瀟而落,二人立于長亭,已近傍晚 分別之時,瞿式耜忽然道 “世人皆道陛下權術了得,善于馭人,可臣知道,陛下從來就沒有玩弄過什么權術,對臣僚,對將士,對百姓,陛下是真的推心置腹,有始有終?!?/br> “孟子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褎e人的痛苦,當做自己的痛苦,把別人幸福,看做自己的幸福,這樣的人,便是圣賢。大明三百年科舉取士,臣見過不知多少讀書人,四書五經滾瓜爛熟,卻無一個,是真的圣賢?!?/br> “但是陛下你,正是這樣的人??!” 瞿式耜說出這話時,卻全然沒有絲毫拍馬屁的樣子,而是拳拳真情實意。 “故而,臣希望陛下不只是對他人,也要對自己,有始有終!” 言罷鄭重躬身一拜 朱由榔看著夜色,愣住良久。 第102章 故國人民有所思 在肇慶,朱由榔四處巡視了一個月,到處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曾經南遷朝廷軍工生產中心佛山鎮,現在已經逐漸成長為每年出鐵一千萬斤的煤鐵重鎮。只是隨著軍事工業向北轉移,佛山現在更多的是進行民用產品生產,比如農具、鐵鍋等等,由于品質優良,遠銷海內外。 一批兩廣的實業資本家們,已經將生意延伸到印度和中東,那邊的冶鐵技術遠不如大明,故而產品雖然昂貴,卻也不乏銷路。 而安南戰役結束后,東亞地區最優質的煤礦之一,越南的鴻基煤礦,也進入了明廷的勢力范圍,通過海運運到佛山也就是兩三日功夫。 而像佛山這樣的冶鐵重鎮,現在大明還有四個,湖廣的大冶、應天的馬鞍山、四川臨邛、山西太原。 加上各類中小鐵礦,目前大明每年冶鐵量,僅是官營企業,就將近五千萬斤,而民營企業的產量,大概是這個數字的兩倍以上。 也就是說大明每年的產鐵量已經超過了十萬噸。要知道,英國工業革命初期,鋼鐵產量也不過十五萬噸,這個時代,英國每年冶鐵怕也就萬噸左右,而明朝初期,洪武年間每年冶鐵量也只有萬噸左右。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大明已經進入了工業革命,畢竟中國的人口、土地、礦產豐富程度,本來就是英國的十倍以上。 所以朱由榔最看重的不是產鐵量,而是這個數字背后的意義 鋼鐵不是憑空誕生的,年產十萬噸的背后,意味著多少官營、民營企業的出現,多少工人數量的增長,實業和金融資本的茁壯成長。 這些,才是工業革命爆發的先決條件。 看完佛山之后,朱由榔又前往廣州市舶司,那里,聽說正在效仿同時期已經出現了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證券交易所。 但工作很不順利,不得不說,主政官員思想還是很開放大膽的,兩廣、福建地區出身的官吏,和他們這里的商人一樣,善于接受新興事物。 可大明和荷蘭的情況到底有所不同,荷蘭在建立證券交易所之前,民間已經有大量的股份交易作為基礎了。而現在的大明,由于經濟體量過于龐大 ,相較之,經濟活動的密度也就小得多,反而條件不充分。 對此朱由榔鼓勵了嘗試的官員,不必急于一時,國內資本市場的規范和成長,至少還需要一二十年的時間,一步一個腳印,先把市舶司的土地買賣和房地產投資問題規范起來。 可以說,廣東一行,讓朱由榔原本蕭索和迷茫的內心,突然振奮了起來。 在新法頒布以后,廣東沿海,是南方受沖擊最小的地區。 蓋因這里從光烈初年,就已經逐漸進入經濟轉型,經過十四五年,舊貌換新顏。 越來越多的工廠、企業,拔地而起。僅廣州一府,企業注冊數就超過了四千,務工人數超過二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