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260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刀槍如林,甲胄耀眼,萬歲之聲,響徹天際。 朱由榔領眾臣,登上十三陵之首的長陵的陵恩殿,這里便是成祖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陵恩殿則是歷代大明皇帝登基后,祭祀先皇所在。 十三陵并非每一座,身為天子的朱由榔都要親自登門,但其中有三個是必須要親自祭祀過的,其一是作為祖陵的長陵,其二是他親爺爺萬歷的定陵,和作為他繼承法理源頭之一(兄終弟及)的朱由檢的思陵。 而由以對作為祖陵的長陵祭祀最為隆重 朱由榔身著紅黑相間,十二章袞服,頭上琉冕,只覺得實在沉重,但依舊在眾臣擁護下,緩步向前。 明樓之下,樓內正中立有“圣號碑”,碑制為龍首方趺,篆額“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個徑尺楷書大字。 首輔瞿式耜自然當仁不讓,在旁誦讀祭文 曾經,大明十幾個皇帝,大多也都來過這里,同樣繁雜的祭祀典禮,但此時的君臣們,卻絲毫不覺得疲累,而是另有一番當年那些太平君臣們難以體會的心境。 事實上,瞿式耜念到一半,就聲音哽咽,幾乎難以自持,下方數百臣工隊列中,不乏落淚泣涕者。 不同于朱由榔,他們大多數人是來過北京的 因為他們不少人都是當年天啟、崇禎朝的進士、舉人出身,來這里參加會試、殿試,以至于部分人還在這里任過職。 自清軍入關以來,一晃眼,竟是快十年了…… 第100章 蕭瑟秋風今又是 祭祀之后,朱由榔入駐紫禁城,便開始朝會商議 戰爭勝利以后,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尤其是禮法上的問題,都該有個定論。 比如說朱由檢的廟號,弘光朝廷定為思宗,后來又改為毅宗,隆武朝廷又定了個威宗,眾說紛紜。 還有一些問題,比如如何對待弘光、隆武這兩個曾經的抗清政權?是否承認他們的合法性? 這都激起了眾臣討論,畢竟自古以來,文臣們總是熱衷于商議參與這類事關“名義”的問題。 但朝中聰明人都知道,這其實是天子在逃避真正棘手的議題,所以才把這些看似重要,其實無關大局的事情拋出來而已,以作拖延而已。 畢竟,過去在一面抗清大旗,無可爭議的名頭下,不管是什么派別、出身,有什么矛盾都得放到一邊。 朱由榔但凡遇到什么阻力,只需要把這面大旗打出來,那便是無往不利,誰能反駁呢? 而體現在具體政局上,除了肇慶早期,有一些小動蕩外,其余時間里,整個光烈朝廷的大臣官員們,為了北伐,為了收復河山,為了報仇雪恥,還是當得起一句“相忍為國”的。 畢竟那時候,誰都知道,抗清才是朝廷第一要務,除此之外,其他都是放屁,不抗清,命都沒了,于是乎,在朱由榔的強力壓制,和諸位宰輔通力一心下,也沒人敢鬧出什么幺蛾子。 但,仗已經打完了。 很多矛盾,就不能再隱藏在抗清旗幟下,繼續糊弄過去了。 畢竟,站在他朱由榔面前的這些人,又不是機器,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政見,而恰恰,他們又是這個時代全中國最為精英的一群人,是領導一個國家所必要的政治精英。 政治上的斗爭,不比戰陣之上明刀明槍來得差。 而且不同于戰爭,政治斗爭是沒有結束一說的,只要這個朝廷還在,它就一定會有,這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不然呢?嫌煩把人家都趕出去?那誰來幫你管政務?你朱由榔知道大明有幾個府幾個縣嗎? 從來沒有反對意見,對皇帝俯首帖耳,遇到問題只會點頭“啊對對對”的大臣不是沒有,只是那種一般都是廢物。 你既然讓人家幫你做事,就得聽人家發表意見。 朱由榔不愿意一開始,就把一些可能會讓君臣之間不太愉快,或者是容易引起政爭的議題拋出來,所以才先引出一個較為緩和的議題。 最后,朝會議定,認可弘光朝議定的朱由檢廟號,為思宗,“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這算是個不褒不貶,算是對其兢兢業業的認可,大致就是“氣節可嘉”。而毅宗,或是威宗,就過于拔高了,畢竟“致果克敵曰毅,服叛懷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放在內憂外患,自盡而亡的崇禎身上,的確不合適,反而會有種諷刺的感覺。 朱由榔也對弘光朝廷表示了認可,畢竟二人同輩,算是堂兄弟,也符合“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禮法傳統,為弘光帝上廟號安宗,也算不褒不貶,當然,安宗作為廟號,是有一些暗貶的意味在,但朱由菘的表現也對得起了。 而最為棘手的,便是對隆武政權的定位了。 到底算是正經抵抗殉國的先帝呢,還只是趁亂割據的非法政權。 近半朝臣都認為應當不予承認,只認可唐王在江南大亂之際,監國的身份,而不承認其帝位。 畢竟隆武帝朱聿鍵不同于朱由菘,朱由菘好歹也是萬歷帝的親孫子,是毫無疑問擁有參與皇位繼承權力的。 但朱聿鍵卻只是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后裔,離皇室嫡系差了十萬八千里。 如果說朱由檢、朱由菘和朱由榔之間,還能以堂兄弟相稱,那和朱聿鍵,就只能算“遠房族兄”了。 而出乎眾人意料的是,朱由榔卻表示了認可。 他認為,朱聿鍵登基時,自己才剛逃至兩廣,且當時隆武建元后,也是獲得了南方明廷殘余勢力認可的。 且就朱聿鍵本人而言,繼位以前,無論是崇禎時期,不顧會被天子猜忌,以至于后來被崇禎廢掉王爵,主動起兵勤王,還是弘光隕難后,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地維持局面。 尤其是在當初那種弘光朝都還在喊“聯虜平寇”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改變政策,比如堵胤錫招撫忠貞營,就是隆武時期的事情,這一“統一戰線”政策,從事后來看,也是明廷反擊的關鍵,是光烈朝反敗為勝的轉折點。 雖然由于被鄭芝龍挾制,沒能做出太多決策,但于民于國,還是有功勛的。 故而,朱由榔認為,隆武帝相較于弘光,其實更加值得肯定與尊重,應上廟號紹宗,“疏遠繼位曰紹”,也算恰如其分。 同時讓人重新修繕增建位于河南孟津縣的朱由菘陵墓,不過朱聿鍵遇害以后下落不明,至今連尸首都沒找到,卻是不知道怎么辦了。 最后還是決定,在南京神烈山孝陵側起一個衣冠冢,若日后尋到其遇害之處,或可遷入其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花幾日議完這些個名義上的問題后,許多真正的任務才開始。 隨著時間即將入秋,重建北方各省府縣政權,組織秋收,安置流民,解散義軍,都是一項項繁雜的任務。 剛剛在北京安頓下來的中樞,立即高速運轉起來,一條條公文,就近從這里發往北方諸省。 一批官員被臨時調用、升遷 當然,考慮到南北平衡問題,中樞認為非常之時行非常之法,也當在北方各省臨時提拔任用一批本地士子,參與政權重建。 朱由榔當然表示認可,仿照當年兩廣舊例,凡過去在天啟、崇禎等朝具有秀才以上功名的,或是地方上,對抗清有貢獻的,各地督撫組織考核,優秀的一批直接選入北京,由朱由榔親自考核后(事實上是宰相們考核),賜予功名任用。 這當然是臨時制度,以后還是要走科舉正途,但眼下北方各省一片混亂荒蕪,也只能如此了。 于是乎,各地督撫的任務愈加沉重。 當然,此時被調到北方諸省主持工作的,也都是朝中干將。 如當初洋務院出身的李新任山東巡撫,原來作為朱由榔最早的從龍功臣,隆武時擔任永州知府,后來在光烈朝擔任吏部侍郎的晏日曙,調任了北直巡撫。 禮部尚書朱天麟,掛右都御史銜,調任河南兼河道總督,算是對遭難最重的河南,以及河道工作的重視。 但當各地選調的新進士子,抵達順天府時,朱由榔本人卻已經不在京師城中了。 其人卻是往東,去了山海關,蓋因剛剛傳來的消息,盛京,終于被明軍拿下了。 至此,曾經困擾大明數十年的遼東問題,不復存在。 事實上,朱由榔之所以跑出來,一方面是閑不住,另一方面,也的確有些事情,要他這個天子來做。 此行主要是為了安頓東北地區的布置,另外也是向東北地區盤踞的滿蒙部落示威,同時解決處置建州殘留問題。 故而并非是單槍匹馬,而是帶著光復后軍、左軍六個師,數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從山海關出去。 這時候的山海關,就在后世秦皇島市內。 朱由榔看著這座臨山靠海,曾經中原十數年板蕩的濫觴和起源所在,感慨萬千。 時值八月末,九月初,天氣轉涼,風高云淡。 朱由榔于關內題詞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br> 身側文武均慨嘆萬千,盛贊天子文采,尤其是這一句“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在眼下中興社稷,再定中原的場景下,簡直再適合不過了。 但朱由榔本人卻是主動推脫道 “并非是我所作,乃是當初未登基前,閑散時,偶然碰見的一位湖廣先生所作,乃是位學堂教員……” 諸臣自然是不信,只當是天子玩笑謙虛之詞 可只有朱由榔本人,看著自己書寫的這首再熟悉不過的浪淘沙,卻是心中感嘆 換了人間,自己到底有那般戰天斗地,無畏粉身碎骨的勇氣,去真正的改變這個世界呢? 寫在第四卷 后面的話 第四卷 至此也就結束了,接下來,這本小說便也進入了尾聲,也就是最后一卷。 大概會寫一寫光烈朝廷內部的斗爭,以及深入改革,對外嘛,自然是之前就已經留下的問題,準噶爾、臺灣、荷蘭、西班牙、東南亞等等。 至于攀科技樹的事情,應該不會搞出什么驚世駭俗的黑科技,撐死到主角老了的那會兒,能有蒸汽機就不錯了。 工業化,不是一兩個發明,幾個有意思的點子就能支撐起來的。 近代化的金融體系、行政構架、市場規律,文化、意識形態的進步,符合先進生產力的法律與政治體系,這些才是一個工業國的關鍵所在。 現在的大明,不過就是個勉強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的封建國家,連最基本的土地改革都沒有完成(不僅是中國,世界上大多數成功工業化的國家,都經過程度不一的土地改革,只是其中以中國最為徹底。) 當然,這一切上層建筑變動的根本,還是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 拿著再先進工具的地主、奴隸主,那也只是舊時代的殘黨。 如何限制地主階級,扶持新興的資產階級,改造小農階級。 當然,大概不會用太長篇幅,畢竟在我的計劃中,整本書應該不會超過一百四十萬字。 至于最后,大明,或者說“后明”、“新明”的結局,我個人一向認為“列國變法無有不犧牲者”,和平的完成變革,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從來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在一個本就具有反抗精神的民族而言。 畢竟“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世界上哪有這么多順理成章的改革? 要是溫情脈脈,那就不叫階級矛盾了 ------------------------------------- 后明的結局,自然也是在這種矛盾總爆發中,為民族換取新生,如資產階級革命之于英國,南北戰爭之于美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于中華,為全民族走向近現代,走向工業化,掃清最后一塊封建瓦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