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253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按照路程,此時恐怕已經抵達武清了,距離京師,不過百余里。 對此,全城數十萬百姓都陷入莫名的各種情緒與緊張當中。 當然,情緒各有不同 對于普通市井百姓而言,反倒沒什么感覺,只是紛紛關門閉戶,部分膽小的則是找門路出城投親戚暫避,畢竟以這年頭當兵的賊配軍軍紀,一旦淪作戰場,少不得跟著遭殃。 對此,北方各省百姓都多有體會 而有意思的是,一開始,清廷還派駐將佐官吏,嚴肅城內治安,封鎖諸門,做出一副要嚴防死守的樣子。 但這種情況只維持了幾天,就很快就放棄了。 歸根到底,人心散了,清軍只以不滿編的兩黃旗,滿打滿算,也就萬余人馬,哪里能看住偌大的北京城?守住內城都夠嗆。 而其他綠營呢? 龍有龍道,狗有狗道,短短數日之內,京師周邊之前組織起的三萬多青壯綠營,快速逃亡四散,別說兵馬,恐怕連參將、總兵都找不齊幾個了。 而且這些剩下不走的,恐怕也并非是忠于大清吧?說不得人家就等著把門,到時候好“棄暗投明”,撈個功勛呢,又怎么敢信任。 相較于底層士民,和吏員們,緊張觀望,卻事不關己的態度,上面的六部、閣院大臣官員們,則是驚駭欲絕了。 事實上,朱由榔自起兵以來,對于大部分降清的官吏,還是比較優容的,其中部分能力優秀突出的,還能在光烈朝,重新得以重用。 但當初早在肇慶時,朱由榔就立下過規矩,北伐之后,更是重申多次,即所謂“三不究,三必殺” 其中,“脅從降清的不究,降清后無惡行的不究,所在地被占領后降清的不究”,已經給大部分人吃了定心丸。 但可惜的是,能被清廷提拔到北京,擔任部院大臣的這些人中,不少都未在此列…… 如上了剃頭書的孫之獬,建議洪承疇掘孝陵的陳之遴等人,第一反應,就是苦求主子們能帶著自己一起跑路。 殊不知,眼下滿洲宗室們自己,也都不知道往哪去了。 北京滿城之內,各個滿洲勛貴、宗室們的府邸,都陷入空前恐慌,紛紛收拾行李,準備出城。 眼下聰明人都不難看出來,就算跑路,想要大家全部一起走,也不大可能了。 朝廷很大可能,會丟下大多數普通滿洲軍士和戶口,只帶著宗室和精干兵馬出關逃脫。 故而,大多數滿洲人口,也只得自尋出路。 事實上,多爾袞也的確是這樣想的。 當得到天津失守消息以后,多爾袞也果斷起來,也不管什么遲滯明軍,往東往西了,往東肯定不可能,天津之戰已經說明,明軍海軍艦隊活動范圍覆蓋了整個渤海灣,往山海關去就是找死。 所以只有一條路,就是從西北方,輕裝簡從,闖出去。 第90章 圍城(中) 北京城中,有一座比較特殊的漢臣府邸,卻是沒有其他家這般慌亂。 一名年已過六旬,由于早年陣戰,暗傷頗多,故而只能在床上養病的老者,卻是招來自家晚輩族人,床前議事。 哪怕久臥病榻,依舊能看出老人鷹目熊背,當年必是難得猛將 正是兩度降清,曾經名震遼東的昔日遼東總兵——祖大壽 如果說,在降清的諸多文武中,誰最情有可原的話,那祖大壽絕對當得起。 不同于那些望風而降,或是主動投清的將領,人家當初在錦州,是真的守到城無全磚,頂無片瓦,彈盡糧絕,易子相食的地步。 想當初皇太極兩度圍攻錦州,都在祖大壽這里碰一鼻子灰。 不得不說,皇太極堪稱一代雄主,崇禎四年錦州被圍,祖大壽首次降金,皇太極親自登壇發誓祭天,委以重任,可謂誠懇備至。 但祖大壽后來還是借口入城當內應,隨后潛入錦州,重新組織防御,抗擊后金軍。 崇禎十五年,松錦大戰,洪承疇大敗,在崇禎、陳新甲等朝中君臣,胡亂指揮下,明軍一敗涂地,錦州再次被圍。 這次祖大壽足足守了一整年,糧道被清軍斷絕,直至城中殺人相食,祖大壽不得不投降,皇太極卻再次原諒,任然委以重任,命其為漢軍正黃旗總兵,堪稱八旗漢軍第一人。 當然,其實祖大壽這種人,雖然比起吳三桂之類兩面三刀的自私小人要強得多,但也很難說什么忠義,幾番反復,更多是出于宗族利益考量。 對于這個年代的人,宗族利益遠比個人乃至所謂君臣更加重要,祖家作為遼東將門,降清也好,投明也罷,歸根到底,還是為家族利益考慮。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相較于吳三桂的曇花一現,祖家在明清兩朝,都得以富貴延續,清廷入關以后,祖家也不乏出任關鍵位置的。 從子祖澤潤任兵部參政,長子祖澤溥現在正在西路軍當新軍總兵,其余幾個兒子尚還年少,留在身邊。 除此之外,就是弟弟祖大弼、祖大成 不過其實祖大壽本人,對于明朝,尤其是崇禎還是有些感情的,主要體現在,作為明末名將的他和弟弟祖大弼,在降清以后,雖然不阻止子弟出仕,但二人卻均不愿繼續擔任職務,哪怕清廷先后授予二人漢軍正黃旗、鑲黃旗一把手的職銜。 事實上,作為當初在明清之間,能夠保全宗族的聰明人,祖大壽并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這么魯莽。 早在明軍拿下川陜以后,他一方面讓除長子以外的幾個兒子,以及侄子們,都以“侍奉父病”的理由,不要出仕,其實就是坐觀形勢,另一方面,也未免起了在對面下注的心思。 讓養子祖可法偷偷和榆園軍有聯絡,隨后又讓其在北京步軍統領衙門任了職務。 眼下,確是到該做出表態的時候了。 祖大壽在榻上,被兩個兒子扶起,正色對自家二弟,昔日被稱為“祖二瘋子”的祖大弼道 “可法那邊,到底能拉攏到多少人?” 祖大弼今年也是五十好幾了,畢竟不復當年之勇,但畢竟是“瘋子”,知道恐怕又要有見血的機會,不禁有些興奮 “大哥放心,徐州之戰后,北京城里,就不乏心思活泛之輩,步軍統領衙門里,不少漢八旗,原是遼東舊部,可法籠絡得幾個漢軍佐領,兩三百人應是能動出來?!?/br> 祖大壽又轉首向著三弟祖大成 “家中能有多少堪用的?” “家丁、健仆,湊出百余應是可以的,都是當年的老弟兄,戰力自不必提?!?/br> 祖家作為當年遼東將門,事實上吳三桂都只是借了光而已,當初若非祖大壽、祖大弼等降清后便不再出任軍職,關寧軍絕對輪不到吳三桂這個“外戚”來掌管(吳三桂母親為祖大壽之妹)。 當然,也不只是二人主觀原因,亦有多爾袞不敢用的緣故,一方面,祖家在遼東一系的威望實在是太大了,如果直接掌握關寧軍,很難保證祖大壽會不會再來一次當年錦州故事。另一方面,多爾袞畢竟不是皇太極,沒有那般膽魄,且皇太極畢竟對祖大壽有不殺之恩,以這個時代的道德規范而言,如果是皇太極在,祖大壽恐怕還真不好意思再反,但多爾袞就不一樣了。 所以對于祖大壽兄弟,亦有半軟禁的意思在。 但吳三桂在四川被殲,卻也給祖家帶來了一個機會。 因為當時,祖大壽的堂弟祖大樂,正在關寧軍中任職,竟是隨著關寧軍余部,投降后,被明軍改編,如今降一級于光復右軍擔任副將。 祖大壽想法很簡單,那就是獻一份大禮給光烈天子,來繼續保全祖氏延續。 “多爾袞想帶著小皇帝單獨跑路漠南,官軍雖是拿下了居庸關,但只要有心,一旦除了北京城,哪里就找不到地方出關?” “所以,我的意思,干脆就在這北京城內,把多爾袞堵??!” 三弟祖大成擔憂道 “清軍尚還有兩黃旗的近萬騎兵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只我們這幾百號人,哪里就能抵得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祖大弼卻是在一旁嗤笑道 “老三你莫是多年不帶兵,腦子都轉不過來了?” “自古兵敗如山倒,越是泰山壓頂之下,越是容易慌亂,這北京城多少人口?萬余人馬算什么?能彈壓住幾人?” “只要咱們能讓城內亂起來,便能找到機會,五步之內,人可敵國!什么狗屁八旗,又有何用?” 也不怪祖大弼如此大膽,這位主,當年可是敢在錦州城下,萬軍之中,陣斬滿清號稱“巴圖魯”的第一勇將穆克譚,正面野戰對決,能和八旗鐵騎五五開的存在。 詢問清楚現在手中掌握的力量以后,祖大壽有將目光轉向自己的兒子祖澤清,祖澤清今年也才剛剛二十,這位在歷史上因為于兩廣響應了吳三桂三藩之亂,被乾隆歸于《逆臣傳》的三兒子,也算是膽子頗大的主。 “父親,我前幾日已經和正在北京的雷僉事交流好了,他們在城中亦有不少人?!?/br> 所謂雷僉事,便是現任錦衣衛指揮僉事,雷汜,其與兄長雷潛,算是當初重建錦衣衛的主要領導人,原本是錦衣四大鎮撫使之一的執行司鎮撫使,但畢竟已經干了快七年,去年便升官了,已經是指揮僉事,成為堂官。 但這次北伐,北京光復是最為重要的一環,亦是錦衣衛多年工作的最終目標,自然是重中之重,故而錦衣衛直接將領導之一派了過來,體現出重視。 錦衣衛對北方的布局和滲透,從川陜戰役時,就已經開始了,經過好幾年,尤其是與榆園軍等北方明面地下的抗清勢力聯絡之后。 雷汜在通過徐州戰場潰敗士卒身份掩護北上之前,就已經于北京周圍部署了不少。 先后派遣現任執行司鎮撫使,以及一個千戶,三個百戶到了北京周邊。 當然,錦衣衛的編制,所謂百戶千戶,并非是有百人、千人,事實上,錦衣衛執行司一個百戶編制,撐死四五十人而已。 但作為“第五縱隊”,這已經足夠了 之前明軍才剛到北直,“二十萬大軍劍指北京”的消息就已經在北京大街小巷傳開,便有錦衣衛興風作浪的手段在。 隨著李定國步步北上,清廷慌了神,為了湊出人馬,也是生冷不忌,周邊但凡有人馬兵卒,也不管什么潰兵、來源了,全部綠營兵都被收攏起來,倒是給了錦衣衛更多穿插進去的機會。 此時,北京城中,雷汜能動用的人手,已經不下三百。 祖大壽瞇眼良久,面對著諸多兄弟、子侄或是緊張、或是期待的面孔,道 “那便準備動手吧!” 第91章 圍城(下) 整個北方,自徐州戰后,都陷入到一種“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狀態,東路、中路都在以全速行軍速度,指向北京,步步逼近。 而即使是于兵力對比上,處于下風的西路軍,也轉入到了反攻階段。 當李定國兵鋒抵達北直的消息傳到山西,正在山西的阿濟格和滿達海,哪里還有心思和文安之西路軍周旋? 阿濟格的第一反應,是迅速往東靠攏,希望能從關外接應多爾袞和小皇帝一行出關。 但到了這時,王愬在太行山的根據地重要性便顯現出來了,尤其是李定國進入北直以后,真定各地府縣,都紛紛進入無主狀態,王愬趁機席卷收復,并以此快速擴大力量,以北直與山西之間的內長城為工事,堵住了阿濟格、滿達海東進可能。 眼下王愬雖然從職銜上,只是樞密院直轄的總兵而已,但事實就以統轄的兵力而言,已經超乎數萬,當然,大多是烏合之眾,無野戰之能,但憑借城塞,堵住阿濟格的正白旗東進,還是足夠的。 于是乎,正處在大同、太原,原本還在與西路軍的戰斗中占據了些許優勢的阿濟格、滿達海,頓時陷入兩難之中。 相較于戰場之上一城一地的得失,對于眼下的清廷而言,更為可怕的是,其原本就十分薄弱的統治基礎與威懾力正在飛速瓦解。 體現就是,哪怕山西本來還是清軍基本控制的地盤,但在李定國挺進北直以后,各地的政權就迅速陷入動亂,原本的官吏大多棄官逃跑,地方進入“無政府”狀態,各地盜匪、義軍蜂起。 正白旗和零星的兩鎮新軍也已經只能龜縮在大同和太原城防之內。 而且,仗打到這個份上,山西的兩鎮新軍中,士氣也開始搖動起來,蓋因這些人中不少都是從北直、山東、河南征發,聽聞自家鄉梓已經被明軍占領,哪里還有什么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