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207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至少明軍的兵力十分充足。 中軍、前軍各八個師,超過十七萬人,這樣的兵力放在任何一個戰場,都是決定性的戰略兵團,占了明軍總兵力三分之一以上。 濟爾哈朗都不需要能對明軍造成多大傷亡,只要能夠牽制住中路軍,不讓李過能夠北上中原,與文安之會師,那就是力挽天傾的頭等功勞。 所以才會這般龜縮城防,不輕易出城野戰,就是為了消磨時間。 探查了數日,而后回營匯總,李過認為,攻取襄陽,其實關鍵不在城內,而是城外。 主要是南面的鹿門山,和北面的樊城,這兩個要點必須拔出,否則縱是大軍圍城,對方也能通過此二地側擊腹背,讓明軍無法專心攻城。 故而棗陽方向的光復前軍,在擊破棗陽防線以后,卻是不能直接參與圍攻襄陽的戰役,而是必須先拔出襄水北岸,隔河相望的樊城。 同樣的,光復中軍方面,也要先拿下南邊的鹿門山。 這讓襄陽守軍更加游刃有余,可以層層布防阻擊明軍。 好在,承天府戰役之后,明軍新式重炮的威力得到了檢驗,對于攻堅克難,增添了一柄利器。 相比于東路戰場上,膽大妄為的岳樂、圖海等年輕將領,濟爾哈朗明顯要穩重得多。 他先是驅逐了襄陽城中大量婦孺,當然,其實這時候的襄陽城,也沒多少人口了。 崇禎年間,軍閥左良玉為了裹挾增添軍力,用武力相挾,強迫襄陽全城百姓從軍,無論老弱,以至于左良玉手中“兵力”一度高達八十萬。 簡單想想就知道,這八十萬大軍,其實和農民軍那種裹挾饑民的飛蝗式部隊差不多,甚至更糟糕,畢竟人家李自成、張獻忠起碼還會開倉放糧,而左良玉這種,完全是憑借武力威脅。 事實上,這八十萬大軍也大多成為了明末戰爭中的炮灰,直到左夢庚降清時,只剩下十多萬了。 而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襄樊江漢之地,百姓十不存三,李過大軍一路所經之地,明明是湖廣地方難得的肥沃田土,卻在春耕時節,拋荒嚴重,人煙稀少,讓李過心中頗為沉重。 遺留下來的百姓,均是菜色瘦骨,即使人地矛盾在被物理清除以后,并不嚴重,但襄樊作為明清雙方對峙最前線,幾年以來,滿清施行極其嚴苛的堅壁清野,還大量攤派,征發壯丁修繕城防堡寨,士民負擔反而更重。 當初朱由榔一力堅持之下,讓李過入閣成為宰相,對他個人而言,最大的影響倒不是權力變大了,而是視野更加寬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至少面對這些野草叢生的良田,作為大明宰相的李過明白意味著什么。 北伐之時第一步,如何恢復生產,盡可能彌補數十年天災**,對于關內百姓所造成的巨大創傷,才是真正的難關。 正因為如此,自己才必須要打贏這一仗,大明才必須要打贏這一仗。 否則如果失敗,等下一次機會成熟,關內士民還要等多久,五年?十年?二十年? 晚一天,一月,都是多少條人命,多少沉重的負擔。 中原、北直百姓也是百姓,不能因為沒有回歸朝廷治下,就不在乎他們哀愁喜樂。 李過因此堅定了盡快結束戰爭的決心,同時也理解了朱由榔不顧朝中許多大臣,和江南士紳的反對,堅持提早進行北伐的意志。 光烈七年,二月十一,緩慢行進的重炮營抵達棗陽城外,高一功迅速部署攻城。 光復前軍八個師的所有炮營都被集結起來,排列出六個炮兵陣地,超過三百八十門中輕型野戰炮,外加重炮營二十多門大口徑攻城炮。 合計四百多黑洞洞的炮口,朝著棗陽城墻,同時迸射火焰,一時間,山川震動。 結果也顯然易見,只用了三個時辰,棗陽城東、城南數百丈的城墻全部被轟擊坍塌,煙塵動地。 城內的五千清兵,在炮擊中就死傷數百,幾乎在城破的同時,守將就于驚慌之中意欲逃竄。 但在絕對兵力優勢之下,整個棗陽城被八個師,近九萬明軍圍得水泄不通,只得縛手投降。 李過勒馬行入在炮火摧殘之下,殘破不堪的棗陽城。 此時此景,他并不覺得悲涼,只恨速度不夠快。 “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br> 進城以后,李過入住棗陽縣衙,卻發現縣衙后面一里開外,有一座幾百年前所立的碑石。 問詢后方知,乃是南宋年間為紀念抗金名將孟拱所立。 孟拱家族本是山西人,靖康國難,舉家南逃,后來其曾祖投奔岳家軍,便在棗陽安家。 而這襄樊數縣之地,就是當年岳家軍駐兵之處所在,岳飛南下以后,派兵收復了襄樊六郡,在此屯田募兵,經營軍略,以此作為自己的北伐基地。 李過這些年也一直在堵胤錫的幫助下通讀史策,聽聞此言,這位已有五旬的老將頗為感慨,時隔數百年,自己卻是重新踏上岳武穆的未盡事業。 而自己的才能,怕是離岳鄂王十萬八千里,但不同的是,自己身后的天子,卻并非宋高宗。 想到此處,李過命人鋪開紙筆,在旁題詞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br>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br>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br> 三日后,明軍繼續往西行動,與此同時,南面的宜城戰斗轉入激烈,破城在即…… 中、前兩軍兵鋒,距離襄陽城郊,不過六十里而已。 第28章 兵臨城下 光烈七年,二月十九。 濟爾哈朗比李過年長兩歲,二人都是臨陣二三十年的老將了。 此時站立在寬闊的襄陽城樓之上,遠遠眺望,那二十多里外滔天動地的煙塵。 黑壓壓占滿了天際線,在云光映射下,高聳的旗幟,如同森林般鋪開,蔚為壯觀。 可濟爾哈朗知道那不是森林,而是十八萬大軍。 為了堅守襄陽,濟爾哈朗可謂窮盡一切手段。 早在兩年多前,濟爾哈朗就開始示意鑲藍旗和襄樊地區的清廷官員,廣泛搜集儲備糧草,襄陽城中殘余百姓被驅逐出去,以避免內間的可能。 周邊丁壯都被征發,殘余修葺襄陽、樊城等墻樓要塞。 襄陽城共有六門,曰“陽春”、“文昌”、“西成”、“臨漢”、“拱宸”、“震華”。 城樓數十,垛口近五千座,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護城河寬達近百丈,猶如天塹。 只需一兩萬兵卒,便可牢牢握在手中。 而濟爾哈朗的策略,就是要憑借這座堅城,挫傷明軍兵鋒,而后再從南陽、汝寧、信陽,以及鄖陽方向,全線反擊。 這種“防守反擊”的戰術,在古代戰爭中屢見不鮮,卻都相當管用。 故而襄陽城中,濟爾哈朗只保留了八千鑲藍旗精銳,和兩萬五千眾的兩鎮綠營新軍,死死頂住明軍圍城。 而后其余主力大軍,此時正部署在???、新野等地。 只待明軍攻城不果,師老兵疲,便是清軍反撲之時。 李過同樣明白這個道理。 故而他并未將所有兵力都用于攻城,事實上也用不了這么多,襄陽背靠山勢,十幾萬大軍不可能展開得了。 而是分出四個師,由前軍都督高一功所率,往北抵達白河畔,攻打樊城,并監視新野。 中軍都督趙印選領四個師往西,攻打南漳,監視???。 剩下的十萬人,再由李過親自督師,與濟爾哈朗慢慢耗。 ------------------------------------- 李過并非沒有見過襄陽城。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和革里眼、羅汝才等農民起義聯軍,自河南南下,兵逼襄陽。 當時襄陽正在左良玉手里,其部軍紀渙散,又多驅趕流民為兵,所以李自成并沒有花多大功夫,就在當地百姓帶路之下,迅速席卷整個江漢平原,并發表了著名的《剿兵安民事》,提出綱領“剿兵安民”,自古以來都是剿匪安民,可到了崇禎年間,兵患比匪患厲害多了,老百姓寧可從賊,也不愿被左良玉等官軍之流禍害,也是令人唏噓。 那是農民軍的光輝時刻,也是李過親身參與的事業。 如今時隔九年,再臨此地,豈不讓人慨然。 大軍抵達城外二十里,開始就地駐營,周圍十數里的樹木都被砍伐,營帳延綿無際,好在都按照《陸軍cao典》所規定的方法,依次排布,哨卡、箭樓俱全,不至于混亂。 三日后,緩緩來遲的兩個重炮營終于抵達營地。 自光烈四年開始立項以來,工部方面統共也就武裝了三個重炮營,北伐戰爭爆發后,一個被配屬給了東路,用于徐州戰場,而剩下兩個,都分給了中路李過這里。 就是為了眼前的襄陽城。 重炮營編制比一般炮營大,可火炮數量卻要少,每營分為四個炮哨和兩個衛從哨,四個輜重哨,也就是每個炮哨都要相應配屬一個輜重哨。 且每個炮哨,只裝備八門火炮,全營不過三十二門。 而所配屬的輜重哨,卻需要兩百五十匹騾馬,三百名士卒來供應,四個輜重哨,總數超過千匹。 這也是樞密院只批準建設了三個重炮營的原因,因為實在是太浪費資源了,除了攻城,其實這些重炮的應用范圍很小,而且還行動緩慢。 由于城中守軍有兩鎮新軍,所以清兵方面,并非沒有反擊火力,大約八十門新式火炮,排列在四面城墻上。 除了新式火炮,還有近一百門中大型佛郎機,這并不奇怪,襄陽本來就是軍事重鎮,再加上這兩年,濟爾哈朗又多次加強,襄陽城規模不大,在如此火力配備下,宛若刺猬般,讓人很難下口。 不過在火炮數量上,明軍還是有壓倒性優勢的。 十個師的炮營,合計四百六十多門野炮,足以圍堵四面城墻。 但比較為難的,還是襄陽城的護城河實在太寬,最寬處達半里之遙,重炮射程本來就不遠,一里就頂天了,故而只能抵近射擊。 ------------------------------------- 在明軍火炮不斷往前移動之時,正是以逸待勞的清軍炮兵優勢所在,趁此機會,馬上展開射擊,盡可能打擊明軍炮營,最好讓對方難以構筑陣地。 “通通通……” 城頭上煙霧繚繞,火光閃射,霹靂般彈丸,不斷向緩慢移動中的明軍炮營沖來。 由于數量實在龐大,不時之間,就有被倒霉擊中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若是撞到人,當場留下一蓬血雨,殘肢碎rou遍地,若是撞到火炮,頃刻間變形扭曲,無法使用。 更麻煩的,是那guntang彈丸蹭到馱運當中的彈藥,很容易造成火藥殉爆。 一名二十多歲的年輕明將,站立在臨時修建的木臺之上,身側數名執旗傳令兵,不斷揮舞,向遠處的各炮營單位傳達指令。 這可是十個炮營,數百門火炮,除卻發射轉移之類技術問題外,如此多的炮兵,如何統籌、排布,亦是大問題。 炮兵指揮和馬步軍指揮大不相同,需要深厚的數理與工程知識,故而李過專門調來了一名樞密院承旨統一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