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186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只從數量上,明軍似乎稍遜,但從質量上看,清軍真正足以為慮的,也就是兩萬多八旗和六萬多綠營新軍而已,合計不到十萬。 徐州城中,幾名清軍東路主要將帥正在開會。 除去正在前線的勒克德渾以外,主帥瓦克達、副帥岳樂,還有山東總督圖海,以及新軍提督賚塔均已到齊。 瓦克達憂心忡忡 “我大軍雖有十七八萬,但實際可戰之兵止有半數啊,眼下鳳陽已然危及,一旦明軍突破淮河一線,屆時可就難守了?!?/br> 經過多年交鋒,清軍早就沒了當初不可一世的氣勢,不再奢求能夠對明軍形成所謂戰力優勢,甚至一比一的情況下,都未必有信心。 岳樂倒是安慰道 “其實也不必過于憂慮,其他不言,就我東路來說,還是有不少戰機的,江淮地區河流縱橫,地勢復雜,但徐州周圍卻是平原地帶,倒是個打決戰的好地方?!?/br> 四人當中,除了瓦克達是四五十歲的老將外,岳樂、圖海、賚塔都是不滿三十的年輕將領,一開始瓦克達還跟多爾袞反應,有些擔心這些年輕人不足以堪當大任。 但事實上,這些初生牛犢卻是要比瓦克達這些老將更加敢于和明軍正面相爭,畢竟他們也沒有在明軍手里吃過虧。 幾人商議了一下兵力排布,和明軍可能的攻擊重點。 圖海指出,岳樂東路應當只有兩個著力點,一邊是淮安北上,延黃河北上徐州(此時黃河已經奪淮入海),一邊是從鳳陽向北拿下宿州,而后兵臨徐州側面。 戰役的關鍵還是在徐州。 圖海倒是點出了一個眾人忽略的點 “水師,明軍可以借助水師之利,從沿海登陸海州,甚至山東南岸,從而危及我軍側后!” 第2章 破局(下) 雖然同為母親河,但相較于河道穩定,流域氣候變遷緩慢的長江而言,黃河更像是一個“后媽”。 在歷史上,黃河先后改道二十六次,決口一千五百多次,幾乎對于每個朝代而言,黃河治理都是頭等重要的課題。 在后世的許多社會學和史學研究中,中國之所以能夠形成有別于世界主流的君主**式封建政體,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出于治理黃河和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需要。 否則,如果是以西歐那種松散的邦國式政治,很難完成治理黃河這種全國性工程。 而其中最為代表性和嚴重的事情,莫過于宋金之際的奪淮入海。 其實黃河河道,在北宋之前都還算穩定,但北宋后,宋廷統治者由于害怕北方的遼**隊從黃河南渡,于是多次人為的將黃河改道,花費無數人力財力不說,還導致山東北部百姓苦不堪言。 1128年,南宋建炎年間,金兵南下,長驅直入,宋高宗趙構一意南逃,金軍如入無人之境,時任東京留守的杜充,害怕與金軍正面交鋒,下令開決黃河大堤,使黃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圖以此阻擋身后追兵。 杜充決河非但沒有阻止金國東路軍,還致使當地百姓被淹死二十萬以上,因流離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數倍于此。北宋時最為富饒繁華的兩淮地區毀于一旦,近千萬人無家可歸,淪為難民。(這cao作是不是很眼熟) 于是乎,原本在多次人為改道下,河道本就不穩定的黃河,從此向南偏移千里,從泗州入海。 金朝時期,又一次水患決口,黃河繼續南偏,自淮河入海。 從此之后,一直到1855年,黃河都是自淮河出??谌牒?。 這導致最嚴重的后果,就是從此之后,從黃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都變成了水患頻發的受難之地,導致整個淮北、魯南地區,形成了“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慘痛局面。 而現在,這里卻要變成明清雙方爭奪的關鍵戰場。 李定國、王夫之抵達河淮前線后,迅速與正在淮安的張名振、張煌言匯合。 此戰雖然是以左軍、后軍并用,但主要以李定國為主帥,張名振為副。 這也倒正常,畢竟李定國現在是當朝唯一的王爵。 其實關于李定國封異姓王這事,也只有剛開始時,有部分文官議論,后來也沒人說啥了。 說到底,宋代以后,所謂“異姓王”根本不值幾個錢,除了封號上高級點,就沒啥用了,又不能像人家漢朝、晉朝時,來個開府建衙之類。 當年北宋時,太監童貫還是異姓王呢,滿清異姓王一大堆,有屁用。 自軍山湖以后,朱由榔的威望已經無需害怕任何軍中將帥,再加上自光烈二年以來,軍中前后改制數次,兵權分割,沒有權力,就算給你一個副皇帝,又能如何? 到了光烈六年,原教導師學員畢業了三屆,兵學苑畢業了兩屆,先后輸入軍中的青年軍官數量,已經占此時全軍基層軍官總數的一半。 朱由榔不害怕李定國、李過,就像朱元璋不會害怕徐達、常遇春一樣,甚至朱由榔還更從容些,畢竟他比老朱當年打天下時,可年輕多了。 作為領導者,如果淪落到需要玩弄權術手段才能勉強維持自己的地位,那就是最大的失敗。 而且,朱由榔本來也不是什么“冷血政治動物”,對于與他出生入死,甚至救駕御前的李定國等人,還是頗有感情的,兩年前,李定國女兒出生,就被朱由榔訂了娃娃親。 四位領導商議后,李定國定下主要方略。 首先是必須拿下鳳陽,這既有軍事意義,也有政治意義,畢竟天子剛剛拒絕的和談條件中,最重要的就是鳳陽。 雖然這對于朱由榔本人而言沒啥,但下面的文武官員,還是視之為恥的。 君憂臣辱,君辱臣死 自從《皇明忠烈傳》在民間火起來后,李定國的形象,在江浙地區,基本上就和岳飛重合,被尊稱為“李武威”。 說起來,兩人在性格上也的確有許多共同點。 奪下鳳陽同時,淮安一線明軍在海軍戰船的配合下,延黃河向北,朝宿遷、邳州,直抵徐州,和鳳陽方面北上大軍會師。 雙方都不約而同地,將徐州作為會戰戰場。 “锃!” 李定國拔出佩劍,指向地上的沙盤,這是樞密院按照錦衣衛提供的情報和檔案,模擬而出,具體到縣,還標注出了部分清軍兵力部署,對著其余三人道 “《孫子兵法》說得好,‘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弩,節如發機?!?/br> 這三年,李定國一直虛心向王夫之、堵胤錫等人學習,如今也是儒將風范,再加上三十出頭,意氣風發,還真有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武穆之風。 “凡十萬人以上的大軍會戰,所謂陰謀詭計,已經毫無作用,而往往是最簡單的進攻和廝殺,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br>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此戰,我軍不必另作安排,只需三路,一則提鳳陽北上,擊其側背,二則自河淮沿岸,正面接敵,三則以海軍掩護,奔襲山東,斷其歸路?!?/br> “剩下的,只有看誰家兵刃,更為鋒銳了!” ------------------------------------- 徐州城內,圖海張開地圖,指向徐州周圍兩三百里的平原地帶,和后世的徐州地區不同,此時的徐州,在黃河邊上,境內有多條河流,東北面又是大運河,地形較為割裂復雜些。 對著其余瓦克達、岳樂、賚塔道 “徐州地方,歷代大規模征戰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難以論說,但史家無不注意到,正是在這個古戰場,決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興亡、此興彼落,所以古來就有問鼎中原之說?!?/br> “當年,豫親王親提銳旅,揮師南下,不過月余,便將史可法千里防線,打得四分五裂?!?/br> “難道短短六年之后,這里就要一變,成為我等的葬生之地了嗎?” “如今,我大清,就是要在這個古戰場上,徹底埋葬南廷皇帝北上之野心!” ------------------------------------- 十月二十日,明軍向鳳陽發動總攻。 勒克德渾不愿被動挨打,率軍出城,引四千八旗和兩萬綠營與明軍劉孔昭、阮進部決戰。 “殺!” 遠程火力輸出完畢后,明軍那一片片耀眼的刺刀和長矛,向已經被炮火和槍彈撕扯得四分五裂的清軍發動沖擊。 劉孔昭親自,擎刀頂在第一線督戰,率領陣鋒攻入清軍陣中。 喊殺聲和搏斗的兵刃聲響徹云霄。 在戰場邊緣,明軍新建騎兵第一次和八旗交手。 雖然在戰力和熟練度上,都遜色對方,但明軍騎士依然打得相當英勇。 白刃橫尸,血流漂杵 戰事從上午巳時一直持續到傍晚。 最終以明軍獲勝告終,兩萬多明軍將包括數千八旗在內的兩萬四千多清軍,正面擊潰。 勒克德渾被迫放棄鳳陽,向北逃竄。 劉孔昭第一個帶眾殺入鳳陽城,宣布光復。 消息傳到兩軍后方,所產生的最大效果就是,誰都明白,戰爭已經正式爆發。 自川陜戰役以后,沉靜了三年的對峙,被打破了。 猶如一塊巨石,扔入平湖。 第3章 馬失前蹄(上) 自從黃河奪淮入海以后,雖然整個淮北地區,都從此變成了災害頻發的水旱之地,但因禍得福,整個江淮魯南地區的水系交通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為元代以后的漕運奠定基礎。 (京杭大運河是元代修建的,跟隋煬帝沒有半毛錢關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奪淮入海,減輕了修建運河的壓力。) 而體現到戰場上,就是,江淮地區的戰斗中,由于水利交通便利,所以主要的據點和關鍵城鎮都是圍繞著水路展開。 自淮安向北,有安東、清河兩個黃河邊上的漕運城市,再往北,明軍就必須一路拿下宿遷、邳州,最后才能抵達徐州城下。 瓦克達、岳樂等人決定好戰略后,迅速派了兩個正紅旗參領(甲喇),加強到清河、安東一線。 再加上原有的四萬綠營,黃河北岸的清軍,兵力陡增,明軍若是就此渡河,很容易被北岸清軍阻擊。 此時最好的辦法,是派海軍艦隊沿黃河入??谶M入河內策應。 但李定國決定兵行險招,他并未讓鄭成功派來的策應艦隊,來黃河入???,而是直接往清軍的東北側后重鎮——海州而去。 海州,就是后世的連云港,但準確來說,是連云港的一小部分,因為此時連云港絕大部分地區還在海里泡著,直到兩百年后,才不斷被沖積成平原地區。 海州在古代的地位并不低,因為這里產鹽 并且是明清時期,最主要的海鹽產地之一。 此時海州之外,有一個方圓數十里的大島,其實就是還未沖積完成的連云港地區,稱為“郁洲”,由于郁洲的存在,海州內灣就成了天然的避風良港。 明代以后,不少走私商船都在此地活動。 十月末,一支上百艘艦船組成的龐大艦隊,劈風斬浪,越過諸多島嶼,靠近海州沿岸。 正是鄭成功派遣,由海軍甘輝和施瑯部組成的,負責策應東路北伐軍的南下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