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174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但他說什么也不愿意再跑到前線領兵了。 于是乎便被退居二線,從前線踢回了盛京看守陵寢。 但這正合何洛會所意,他實在是被軍山湖的血雨腥風,給喪盡了膽氣。 這就像當初薩爾滸以后,一開始可能的確是雙方的實力差距,但越往后,就更多是一種心理上的壓迫了。 “在哪?多少人?離盛京還有多遠?” 何洛會連甲胄都不批,穿著馬褂就往衙門快馬跑去,讓正在盛京的梅勒章京阿哈尼堪和碩詹前來與會。 一看到二人,就劈頭蓋臉的問起來。 阿哈尼堪和碩詹都是女真富察氏之后,沒錯,就是那個乾隆皇后的富察氏,屬于女真貴族中的名門。 見何洛會這般驚慌失措,堂堂正黃旗內大臣,固山額真,滿清諸多將領中排名前三十的存在,居然如此表現。 阿哈尼堪有些皺眉,心中頓生不屑。 “大人不必驚慌,只是明軍戰船而已,臨著蓋州沿海放炮,估計是想恐嚇我等,料想不敢肆意登陸的?!?/br> 還是碩詹連忙安慰道 何洛會搖頭 “你們不明白的……明軍敢直接這般放炮,就是有意讓我等知曉所部存在,就是不怕我們啊……” 阿哈尼堪直接請命道 “大人,不妨直接先派出人馬,前往驅趕,盛京庫房內,還有當初鑄造的紅夷大炮十門,何必害怕區區幾十艘破船?只需一通炮火下去,便可讓其灰飛煙滅?!?/br> 阿哈尼堪雖然當初也跟隨阿濟格入關過,但并未和光復軍交戰,所以對明軍此時的戰斗力還缺乏認識。 何洛會聞言不禁苦笑 “灰飛煙滅?人家不把你灰飛煙滅就算不錯了,你就沒想過為什么那庫房里的十門炮,上面沒調入關內嗎?” “因為不頂用了!” 何洛會長嘆一聲,而后轉頭向碩詹吩咐 “立馬拍出人手,向京師報信,一人三馬,兩日之內必須傳達,快!” 而后才對阿哈尼堪道 “吩咐沿海各個寨堡,注意警惕,切記不可輕易出戰,嚴密監控明軍艦隊動向?!?/br> ------------------------------------- 明軍原本想要借此調動清軍,將清軍引出來,但沒想到,遼東清軍統帥竟是何洛會,早已是驚弓之鳥,根本就不敢動彈。 海軍也別無他法,鄭成功幾人商量后 不管了,直接登陸吧。 七月中,在幾十艘炮艦掩護下,無數平底小船,將陳舉和劉國軒的步軍師運往金州登陸。 岸上零星清兵也不敢阻攔,早就被這番景象嚇得四處奔逃。 此時正是夏季,東北地區倒也不冷,上岸甲士迅速撲往復州城。 經過兩年多的整訓和補充,此時的鐵人軍早已今非昔比,不僅僅只是當初拿繳獲的清軍甲胄武裝起來的了。 兵工公司專門鍛造的全身甲,為了減少重量,并未采用宋代步人甲那種純鐵的架勢,而是使用皮甲和鋼甲內外配置。 但全甲重量還是達到近四十斤,所以一般臨戰之前,才會佩戴。 除此外,火銃弓弩也一應俱全,哪怕是手持長刀的刀斧手,也會配備一支雙發短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故而直到此時,整個師相較于其他部隊的編制要小得多,只有七千人,但都是軍中精銳。 海軍艦隊則停駐在長興島旁的復州灣。 遼東地區人口本來就不多,滿清又實行了嚴格的隔離政策,不讓關內移民進入遼東,再加上清軍入關以后,大量的八旗軍士和家屬也遷入了關內,關外人口愈發稀少。 這也是后世沙俄之所以能夠對大興安嶺地區步步蠶食的原因,就是滿清有意識的限制了東北人口和經濟發展。 當然,其實在歷史上,順治后期,采取了招募移民屯墾的政策,充實了遼東戶口。 康熙、雍正都是和沙俄有過認識和交鋒的,知道移民充實東北的重要性,先后加強了移民政策。 這樣的政策一直持續到乾隆年間。 乾隆嚴厲的割斷了關內外聯系,“盛京、吉林為本朝龍興之地,若聽流民雜處,殊于東北風俗攸關……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許入境?!?/br> 其中最為臭名昭著的,就是所謂“柳條邊”。 陳舉、劉國軒帶著數千甲士,基本沒有遭遇抵抗,就抵達了復州城下,路上都沒有幾個村寨,其中鄉民也是緊閉門戶,不敢出來。 遼東人口稀疏,主要是零星的農莊,這些農莊大部分屬于八旗貴族軍士,但主人基本都在關內,只是每年按照產出,給主家上供而已。 遼東被后金、滿清統治數十年,群眾基礎和關內大不相同,如何與當地民眾相處,也是個大問題。 因為這里并非全部都是建州女真,滿洲本來就是個混合民族,女真、朝鮮、扶余、漢人等等糅合在一起。 其中還有大量的包衣,是當初后金時期,多次破關而入,劫掠所得的中原人口及其后代。 按照事前南京方面給的指示,對于被奴役的包衣,應當予以釋放,并將屬于八旗貴族的農莊土地,像關內一樣,以民屯政策予以安置,成為正式民戶。 對于其余族群的百姓,應當予以區分,對于有罪行的建州女真,當予以肅清,但對其余普通的女真族人,包括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應當予以區分,愿意投降的,可以寬大處理。 明軍士卒和當地民眾語言不通,但在被解放的包衣漢人幫忙下,也不難交流。 鑒別立場,決定是被“清理”,還是投降的標準只有一個——頭上的辮子。 無論滿漢,都要剪辮。 復州城,說起來是個“州”,其實連個縣城都不如,只有不到兩丈高的夯土墻。 明軍只用了幾門火炮,拿炮彈砸上一個時辰,就破城而入。 城中也沒有幾乎百姓,滿打滿算不到千人。 明軍張貼告示,宣示自己的存在后,繼續向四周擴張,勢力范圍迅速向整個遼東半島延伸。 直到此時,窩在沈陽周圍的清軍才算有所反應。 第75章 首戰(上) 何金財是北直隸,滄州人。 原本家中也算是自耕農,一家五口,兩子一女,有十幾畝地。 雖說也對日后兩個孩子分家結婚的問題發愁,官府攤派一日比一日重,但日子也勉強過得去。 滄州在大運河邊上,何金財就經常帶著剛滿十二歲的長子,跑到河道邊幫工,幫忙拉船,作纖夫,農閑時每月也能掙得百來個錢。 崇禎中期以后,各地天災日益加劇,朝廷為了剿滅農民義軍,前后多次加派糧餉,農民,尤其是北直、山東、河南、山西、陜西諸省的北方百姓,日子越來越難過。 不少人干脆拋棄家鄉,拖家帶口,集體向江淮逃難。 何金財算是吃苦耐勞的,憑借著農閑時咬牙在河道上賺些血汗錢,又把年僅十一歲的女兒許配給了鄰村一戶小吏家里做妾,雖說饑一頓飽一頓,但也只得勉強支撐。 但事情在崇禎十一年時,發生了根本轉變。 這一年,同時也是后金崇德三年。 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南征大明。 這次南征兵分兩路,豪格在多爾袞親率的左翼軍中。 左翼軍從墻子嶺、董家口入關,掠山西,破濟南,殺明朝宣大總督盧象升,已經致仕的薊遼總督孫承宗領家人守衛高陽,城破被擒,自縊而死,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都戰死。 然后北掠天津、遷安,出青山關返還,往返掃蕩數千里,于崇德四年(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三月回到遼東;共攻陷城池36座,招降6座,克敵17陣,俘獲人畜26萬。 而何金財,就是這“人畜二十六萬”的一份子。 豪格的大軍,在前往濟南府的路上,順路劫掠了滄州。 何金財的大兒子被縣衙強征后不知所蹤,失去聯系,二兒子在被擄往遼東的路上餓死。 只有他和妻子到了遼東,被分進一個正白旗八旗牛錄章京的農莊里,當包衣農奴。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十年,他早已麻木。 遼東的冬天格外寒冷,每年農莊里都會有幾個包衣被活活凍死,而他們還有被驅逐出來,跑到江邊鑿冰、捕魚。 奴隸也是分等級的。 女真當中也有包衣,那些祖籍是遼東的漢人,即使是包衣,地位也要比他們這些被擄掠進來的漢人要高。 他原以為自己就會這樣在這里苦哈哈地過完一生,直到哪天和之前那些人一樣,被凍死在農莊外的山林里。 直到,這一天有人突然闖入,這片看起來與世隔絕的監獄般莊園。 ------------------------------------- “锃锃” “吁!” 十余騎帶甲騎士飛馳而來,跑到農莊門口勒馬。 “快快開門!” 農莊里的農奴們都面面相覷,平時負責監視眾人的管莊大人面色驚恐 “快!快堵住門!” “馬匪!是馬匪!快堵住門!” 見對方還是不開門,里面還有驚恐叫喊聲。 帶頭騎士二話不說,從鞍下掏出一枚掌雷,點燃往門前一扔,而后勒馬遠離十步外 “轟隆” 木質的簡陋莊門完全抵擋不住,頓時洞開,十余騎兵魚貫而入。 莊內的包衣農奴們瑟瑟發抖,這般架勢,要么是林子游蕩,由一些野人女真部落民組成的山匪、馬匪,要么就是八旗兵丁過來抓人。 何金財抱著妻子瑟瑟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