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61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第12章 新軍近代化 對于教導師這支直屬于朱由榔的預備軍官團,他有著更多期望。 在李來亨履職之后,他面臨的第一個任務既不是什么大演兵,也不是什么整頓軍紀,而是——識字。 是的,教導師將士的第一個任務是識字,為此朱由榔專門拿出一筆軍費,雇傭一百多名童生、秀才專職擔任教員,進行授課。 明朝中后期的識字率并沒有后世人想象中的那么低,由于印刷術的發展,再加上科舉之風盛行,許多一般自耕農或者小地主家庭也會讓自家孩子在族學或者私塾里讀一兩年,雖然沒有具體數據可以參考,但從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和話本的大流行,就可以管中窺豹了。 各個府縣都有很多讀了許多年卻沒有考上秀才舉人的童生,這些人若是按照一般結果,大抵是與官府公職無緣,能夠找到謀生行業就不錯了。 朱由榔能給他們提供一個發展的機會,雖說心里可能還是對教這些“丘八”們有所抵觸,但依然會趨之若鶩。 有些年輕的童生、秀才,朱由榔干脆動員他們加入教導師,比在地方給哪家哪戶當個賬房學徒強多了。 教導師作為“天子親軍”,待遇比一般光復軍要強些,月銀達一兩之多,這可不是個小數字,當年戚家軍的軍餉為全大明募軍最高,也就一年十八兩而已。 兩個旅進度不同,對于以十三四歲少年為主的羽林旅,考慮到他們可塑性和接受能力更強,更偏重于文化教育,每月至少要識一百個字,平均每天三個字以上,第一年需要掌握一千個以上的常用字以及簡單的加減乘除數學運算。 朱由榔不擔心他們跟不上,如果年終考核識字量低于一千,就會被淘汰掉,面對優厚待遇和光明未來,打仗都不怕,還怕學習? 到了第二年,朱由榔就會開始將他們分為步、騎、炮、輜四個學兵營,派遣專業軍官教授他們,并且深入學習一些諸如簡單的三角函數、方程,和軍事、工程一類知識。 至于年齡較大的虎賁旅,學制則更短,只有一年,要求也更低,只需要掌握六百個常用字和簡單算術,通曉基本的軍事知識和技能,接受紀律訓練即可。 關于數學知識都不需要朱由榔親自去搞什么“啟蒙運動”,這么大一個宋應星在眼前,還用得著他? 他讓宋應星編著兩本簡單的數學教科書,語言盡量通俗簡練,而且都是涉及戰爭中的具體問題,比如兵力計算、輜重統計、行軍路程、炮兵射程等等。一本入門,只是些簡單計算問題,作為第一年教材,第二本則是加深,涉及到一些幾何和方程計算,作為第二年教材。 與此同時,又讓呂大器領頭,組織咨詢軍中一批優秀將領的意見與經驗,結合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編纂一本全新的《陸軍cao典》。 相較于戚繼光的兩本兵書,這本陸軍cao典一方面盡量要言語通俗,讓剛識字的將士也能聽懂,另一方面盡量細化,什么制度、條例、規范都要講得一清二楚。雖然指揮官以靈活為嘉,但那是對中高層指揮員而言,對于基層指揮員,最重要的還是照章辦事。 最后,朱由榔還親自撰寫了一個小冊子,喚作《光復綱領》。 如果說前面的數學、軍事教育都屬于專業范疇,那么這本光復綱領便屬于“思想教育”范疇了。 由于是寫給普通將士看的,朱由榔那在這年頭看來慘不忍睹的文筆都不用中書舍人謝潁來潤色了,直接就用白話講述。 內容很簡單,就是五個問題和五個答案。 為什么我們要從軍?為什么我們要打仗?為什么我們要抗擊清軍?為什么我們要愛護百姓?我們最終要奮戰出一個怎樣的國家? 朱由榔沒有一味地講大道理,而是從士卒身邊事講起,肇慶朝廷建立以前,各地老百姓過的是什么日子?天災連連之下,賦稅沉重,還要受到府縣衙門官老爺的盤剝,更兼土地兼并嚴重,兵亂匪禍四起,民不聊生。而如今肇慶朝廷治下呢?民生問題得到大大緩解,賦稅減輕了一半以上,嚴禁地方攤派,限制土地兼并,推廣高產作物,朝廷還組織興修水利,老百姓不說安居樂業吧,起碼沒有餓死人。 所以朱由榔有底氣向士卒們說,為什么從軍?從軍就是為了保護這樣的日子,從軍就是為了讓所有人家鄉都過上這樣的日子。 至于為什么打仗,為什么抗清,朱由榔又從清軍入關,犯下多少惡行,尤其是將清軍屠過得城池一列,密密麻麻,如果不打仗、不抗清,湖廣、兩廣和所有人的家鄉都會遭此劫難。 而為什么愛護百姓,朱由榔則給所有士卒算了筆賬,衣物、甲胄、刀矛、火器、糧食、銀餉,養一個兵一年要花多少錢,而這些錢、這些糧又是從何而來呢?若是不愛護百姓,豈非忘恩負義? 大多數士卒也不過是窮苦出身,這些道理十分簡單,再配合識字教育穿插進去,將心比心,大家的眼睛都沒瞎,崇禎年間以來,清軍南下以來,和現在的日子,哪個好?哪個壞?一目了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朱由榔還在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口號,我們北伐清虜,光復河山是為的什么呢?因為我們是華夏后裔,我們要保全自己的文化和尊嚴。不僅僅只是將之前萬歷、天啟、崇禎時的大明朝又請回來,還應該在這片戰亂之后的大地上,建立一個全新的“新大明”,一個“幼有所教、老有所依、男有分、女有歸?!钡睦硐雵?。 朱由榔沒有干巴巴的吹牛,他將朝廷現在實行的政策和這些政策的意義也向士卒們闡述,告訴他們,雖然萬分艱難,可天子和朝廷一直在為這一方向努力著。還指示教導師的教員和將佐們,在軍中廣泛開展“訴苦運動”,這十幾年來,無論大江南北,普通老百姓總是有千般萬般痛楚的,讓他們傾訴出來,哪怕其中相當一分痛苦其實就來源于明末朝廷,但朱由榔依然愿意直視它。 甚至在書中,他都毫不諱言的表示,過去十幾年的局勢敗壞、民生困苦,朝廷要擔負大部分責任。因為他并不擔心這會動搖自己的地位,仔細分析一下就知道,他朱由榔的地位和權威是從哪里來的?兩個方面,一是軍隊,二是新政。 現在明軍三分之二都來源于原農民軍,這些曾經造過反的將士在乎什么合法性嗎?他們愿意跟著朱由榔,從來就不是因為朱由榔是什么大明天子,而是因為他朱由榔抗清!能給他們提供抗清所需的一切資源!能夠利用頭上那桿龍纛統合抗清力量!能帶著他們打敗清軍! 而打敗清軍的背后,又有著農業、行政、海貿各方面的新政支持,這些新政惠及的農民、商人、工人和底層士人們也不在乎什么狗屁合法性,他們只知道朱由榔能讓他過上好日子,能帶他們賺大錢,其他都是虛的。 有這兩大統治根基,他根本不慫什么“廢祖宗之法、誹謗先皇、不孝”之類的倫理指責,因為他明白自己的根基壓根就不是那些明末文官士人集團,而是軍隊和新政受益的農民、工人、商賈與底層士人。 所以他明白,像常凱申那種“軍人就不該過問政治”的論調是錯誤的。 任何一支強大、堅韌的軍隊,都必然有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訴求,只有如此,他們才會堅不可摧! 后世某位詩人兼軍事家說過“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br> 拿破侖的軍隊為什么這么牛逼?不僅僅是因為他本人的軍事才能,更是由于他麾下的軍隊,是一支以法國大革命之后的民族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軍隊。相比于同時期歐洲那些國王、貴族麾下的傳統軍隊向領主宣誓忠誠時,拿破侖的士兵們會驕傲的說“我們為法蘭西民族而戰!” 民族主義是封建軍隊邁入近代軍隊的重要門檻! 朱由榔正在做這件事,他要培養出的軍事人才,不僅是在技術上專業,更要在思想上進步! 告訴自己的將士,我們為華夏而戰,為新生活而戰! 第13章 交鋒前夜 在“軍?!苯ㄔO如火如荼之時,一個好消息也從廣州的武備局傳來。 朱由榔正在皇后寢宮里,夫妻兩人共同進午膳時,中書舍人謝潁讓內侍將奏折遞來。 皇后王芷早在桂王時就已經是桂王妃了,朱由榔潮惠之戰前,被太醫檢查出身孕,如今已然七個月,十分顯懷了。 無論是太后還是朝中諸臣,對于這個孩子都是萬分期待,皇子從來都是國本,一個沒有皇子的皇帝,天然是不穩固、不完整的。 “芷娘你先用著,我看看就回來?!?/br> 朱由榔溫聲言道 他對這位皇后還是頗為喜愛的,賢惠淑德不說,而且很識大體,也是個有性情的女子,歷史上皇后王氏與太后被俘后,在押解途中,兩位弱女子竟然“自相扼喉而死”,被追謚為孝剛皇后。 折子是宋應星寫的,主要是匯報武備局的科研進度,宋應星表示,之前一直攻關的歐洲野戰炮仿制已經成功,除此之外,他們還主持設計了一款新式火銃。 朱由榔對于火器的重視是滿朝皆知的事情,尤其是新一次的軍制改革中,專門加大了火器比例,平均每營三千二百多人,至少要配備九百到一千支火銃(三眼銃一類輔助火器不計在內)。 宋應星結合了明末諸多火器的經驗,比如迅雷銃(歷史上明朝設計的早期遂發火槍)、掣電銃(歷史上明朝設計的后裝步槍)等等,最終瞄準了從奧斯曼土耳其引進的魯密銃為主要模板,又加之以部分改造。 由于一向知道朱由榔那好奇的性子,隨著奏折而來還有幾支樣品。 朱由榔大為驚喜,慌張跑回皇后寢殿用完餐,就在王氏嗔怪的眼神中風風火火跑出內宮,到前殿外一處羽林旅的校場上試試。 朱由榔這桿光烈元年式火銃時,心中只有佩服。 不愧是宋應星,他沒有將土耳其的魯密銃照搬過來,而是結合明軍需要以及大明工匠自己摸索出的經驗大幅改造。 奧斯曼土耳其魯密銃 明朝《神器譜》記載的魯密銃 比如槍身被稍稍縮短,而槍托卻比一般鳥銃要長,便于士卒抵肩射擊。 更出色的是,宋應星還給這款火銃設計了一柄“刺刀”。它摒棄了土耳其魯密銃原本在槍托里安插刀刃的方式。 而是給火銃兵們設計了一種新式佩劍,這款佩劍特點在于劍身比較狹窄,而且劍柄為圓柄,還比一般佩劍劍柄要長。 一旦和敵人進入近戰,火銃兵便可以抽出佩劍,將圓柄插入槍口,整支火銃馬上就能變成一桿七尺長的短矛。 歐洲早期的插塞式刺刀如圖 如此,火銃兵在近戰之時,便不再像以前那般只得用佩刀短兵相接,而是也可以如同長矛兵那樣擺出槍陣。 這種塞入式刺刀也是步槍歷史上第一種刺刀設計。 朱由榔掄起一支樣品,感覺不是很重,但要比明軍的鳥銃要重些,估計有七斤左右的樣子,這已經要比原本的魯密銃輕多了。 從一旁竹筒里抽出一枚紙包著的彈藥,這是朱由榔的提議,效仿后世歷史上經驗,將固定數量的火藥和彈丸用紙包好分開,裝進一節隨身攜帶的竹筒里,戰斗時直接從竹筒中抽出,用牙咬開,在藥池里倒上一點后塞入槍管。 如此一方面避免了因為手忙腳亂,加多了火藥而炸膛,也大大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士兵每回上戰場都能固定發給彈藥,一個竹筒大概五十枚彈藥。行軍時士兵們給竹筒拴上繩子,左肩跨上裝有紗布、金瘡藥、消毒酒精的急救筒和飲水筒,右肩挎上彈藥筒,可謂“左生活、右戰斗”。 歐洲早期紙包定裝彈藥 自從桂林保衛戰時,“急救筒”的流行,現在軍中刮起了一陣“竹筒熱”,什么都能拿竹筒來裝,既輕便又實惠,在這江南地區到處都是。喝水用飲水筒、吃飯有飯食筒,如今彈藥也有彈藥筒了。只要在筒上鉆個孔,繩子一系,跨在身上相當方便。 朱由榔咬開彈藥紙包,做好準備,塞入槍口,用通條捅緊,點燃火繩,把槍托抵肩,面朝遠處墻壁,扣動扳機。 “砰!” 一聲脆響、硝煙彌漫,經過幾次試驗之后,得出結論,這支火銃不僅威力上要大些,而且射程也比傳統的鳥銃要長將近三分之一。 朱由榔打量著銃身,上面還刻著一個編號“甲二十四”,槍托上也同樣有著“丁一一七”的字樣。他知道,這就是武備局目前正在實行的“責任分工制”,類似于后世流水線,每個部件都非給不同小組生產,專門做一個部件,比如槍管、槍托、扳機等等,但做好之后,要在成品上刻上自己的編號。 出廠之后,會有官員隨機抽檢,一旦出現問題,就能通過編號找到責任人。 這種制度看似先進,其實中國古代早就有了,早在戰國時,商鞅變法之后的秦國就靠這種方式生產弓弩,以至于秦弩能夠冠絕天下。 歸根到底還是在于朱由榔重視工匠,無論待遇、獎金還是經費都不含糊。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他轉頭對一旁前來匯報的宋士意道 “如今這火銃產量如何?” “回稟陛下,預計一月大概能產出一千七百支左右,若再過兩月,等水力鍛錘工坊都建起來了,工匠也熟悉了流程,應能提高到三千支上下?!?/br> 朱由榔頷首 “不錯,不過還是不夠,要多少經費提便是,朕都照準,你們也別總是只把目光留在佛山嘛,其他位置優越的地方也可以建設分局,多多利用水力鍛錘,人員方面還要擴招,爭取達到月產四千支以上?!?/br> “市舶司那邊這個月的稅銀已經押解過來了,我吩咐了內閣,先提出八萬兩用于火銃、火炮的擴大生產!” “謝陛下!臣等必全力以赴!” ------------------------------------- 朱由榔一手新軍隊,一手新武器雙手抓的同時,幾千里外的四川境內,清軍統帥可就沒這么好心情了。 “如此看來,咱們再不有所動作,怕是以后就陷入被動了?!?/br> 吳三桂深深皺眉,對著面前的滿清肅親王豪格道 “看樣子,那小皇帝是想把夔州、重慶、播州這幾個要點占住,然后連接云貴,徹底將我們鎖在川中,進出不得?!?/br> 豪格也是身經百戰,明軍戰略意圖簡直不要太明顯,一方面聯絡川東土司割據三府,一方面派出李定國準備收復云南,就是想把四川清軍徹底堵在盆地里,干擾不了他們的后方。 “平西王以為,眼下當如何?” 豪格問道 兩人不僅在軍政上是搭檔,交情也還算可以,大概是因為二人在滿清中都處于被排斥的位置。 吳三桂雖然降了滿清,但清廷對他卻是一向不信任的,一開始是將其調到錦州監管起來,后來還是發現關內局勢嚴重,農民軍余部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才不得不將其調到川陜,與豪格一道對付明軍。 而豪格更是受到多爾袞的刻意打壓,畢竟他是皇太極的長子,若非多爾袞強行扶立順治,當初就該他當大清皇帝,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一心要把持朝政的多爾袞也更加容不下他了。 “夔州、重慶方面離得不遠,但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先以大軍圍困試試,至于云南方面,李定國天下名將,必須提前派軍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