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42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可惜此時的局勢已經不是人力可挽回的了。 不僅孔有德主攻的北面,在東西兩面的形勢更惡劣,因為大炮都被孔有德集中在了自己這邊,而東西兩面同樣也各自布置了五門葡萄牙大炮。 結果就是這兩邊的炮兵連清軍大炮都不同對付,直接對步兵全力開火。 見此情狀,城內的朱由榔、高一功等人如何不知道最后時刻已經來臨。 高一功立即下令,將北、東、西三門打開,早已準備多時,以逸待勞的八千預備隊快速涌出,向羊馬墻防線奔去。 如果說之前的明軍還處在防守狀態,此時突然多了八千生龍活虎的生力軍,二話不說,直接轉入反攻! 而此時清軍前面被明軍在羊馬墻前堵了一個多時辰,銳氣喪盡,中后方又被炮彈反復轟擊,如同驚弓之鳥,士氣早就處在了崩潰邊緣。 現在又突然多出八千等候多時的明軍加入戰局,陡然增加的沖擊力立刻就引起了連鎖反應。 潰逃情緒快速從部分士兵傳染到了全軍,成千上萬的士卒開始丟棄兵器,扭頭逃跑。 得到了支援的郝搖旗信心大振,一手提起長矛一手擎著鐵盾,躍上墻頭,高呼萬勝,帶著親衛奮力扎進清兵人堆中。 八千生力軍抵達后,近兩萬明軍開始反沖鋒,像郝搖旗一樣,躍出羊馬墻,挺著長矛,集群沖刺而去。 而此時的清軍已經陷入動亂,四散奔逃,即使孔有德麾下騎兵如何處決、阻難,砍了兩百多人,依舊止不住,兩千騎兵在數萬潰兵面前實在是難以支撐,最后也被裹挾到了中間。 而明軍反擊的沖刺則緊追不放,郝搖旗沖在了最前面,他帶著親衛已經盯上了一伙清軍,那些二韃子都披著甲,一看就知道是某位清軍將領的親兵家丁一類。 這家伙扛著鐵盾長矛健步如飛,當初他可是給李自成扛帥旗的,常常身披鐵甲,舉著幾十斤重的大旗沖鋒在前,勇猛非常。 咬上了那股清軍后,揮舞著鐵盾左沖右撞,又拿著長矛連翻突刺,頃刻間就放倒好幾名帶甲清兵。 其身后數十親衛也趕了過來,加入戰局。 那清軍當中明顯是領頭的將領見此情狀,萬分驚恐,直接扭頭就跑,左右家丁也拿著盾護衛在旁。 郝搖旗見他要遛,豈能放跑了大魚? 怒目圓睜,猛進數步,干脆棄了鐵盾,右手揚起長矛,一個投槍,“嗖!”一聲飛馳而去。 那將佐見狀驚駭欲絕,身旁護衛剛想撲來,卻為時已晚…… 長矛從前胸穿入,直接透出后背數尺,當即就斷氣了。 直等到明兵砍下首級,詢問俘虜,才知正是清軍總兵李養性。 第59章 戰斗間隙 孔有德鐵青著臉,看著回來匯報的諸將。 兩個時辰,短短兩個時辰,清軍傷亡超過六千人,一名總兵當場陣亡,兩名參將重傷,四萬大軍居然就這樣被對方不到兩萬人打崩了。 古代戰爭中,一支普通軍隊傷亡達到一成便已然士氣低迷,超過兩成往往就會直接崩潰。 清軍承受的傷亡其實也算不上很大,但問題在于太短了,當大量的傷亡在短時間內突然產生,對一支軍隊士氣打擊非常大。 這也就是為什么十九世紀以前,炮兵大多都是實心彈,殺傷力并非很強,準頭、射程也很差,但一眾軍事家卻已然非常重視炮兵的原因。 因為炮兵造成的傷亡是持久而突然的,一旦自己的步兵單方面暴露在對方炮兵范圍內,就會持續不斷的造成傷亡。而且這種傷亡是突然性的,難以避免的,長此以往,軍隊就算不崩潰,士氣也會一直往下掉,最后只差一場沖鋒,就會被徹底擊潰。 故而我們翻看鴉片戰爭的戰斗細節時會發現,晚清軍隊并非是被英國的步槍火炮擊潰的,而大多是在人家刺刀沖鋒時崩潰的。 孔有德對攻城失利倒是還可以接受,勝敗乃兵家常事嘛,但真正讓他氣悶的卻是明軍城頭上那不知道從哪弄來的犀利火炮。 自己麾下二十門紅夷大炮,一戰就沒了四分之一。要知道,這種大口徑的紅夷大炮,縱觀整支清軍也不過四十多門而已。 除了火炮以外,還有更珍貴的炮兵也上傷亡了幾十人,這年頭的中國還沒有建立專業的炮兵學校,故而一名優秀的炮手,那都是炮彈喂出來的,極為珍貴??子械率窒驴坝玫呐谑?,也就兩百多人而已。 全節在一旁似是看出了自家王爺所想,在旁建議道 “要不下次我們把大炮分散開來布置,這樣就不易被對面擊中了?!?/br> 孔有德輕嘆一聲 “目前也就只能如此了?!?/br> 將炮兵分散開來當然可以降低被擊中的風險,但這也意味著大炮殺傷力會大幅降低。 因為這年頭大炮和火銃一樣,準頭極差,故而必須要以好幾門甚至十幾門向同一目標射擊,才能造成集火殺傷。一旦分散開來,命中就只能靠信仰了…… 孔有德又想起了什么,轉頭問道 “尼堪王爺現在在哪?” 之前尼堪作為追擊南下明軍的主力,沒取得什么戰果不說,還被幾千明軍潰兵給拖了一天一夜,實在讓人不知道說些什么好。 清軍南下圍城后,尼堪又帶著他的騎兵繼續自顧自往南抄掠去了,完全不把孔有德的要求看在眼里。 孔有德當然也不敢說什么,但現在攻城受阻,他就想讓尼堪帶軍回桂林。八旗兵不僅僅只是騎兵犀利,步戰也是一把好手,而且有了八旗兵坐鎮,對于有些渙散的士氣也能振奮起來,給各級將領吃個定心丸。 ------------------------------------- 桂林城內,一開始對于勝利的喜悅已然逐漸消退,當略去輝煌的戰果,明軍這邊同樣是傷亡慘重。 兩個時辰之內,明軍傷亡約兩千五百人,其中第一道戰壕退往羊馬墻這一階段傷亡不多,大致也就幾百人的樣子。 大多數傷亡是在與清軍在羊馬墻拉鋸戰時造成的。即使依靠地利,但面對四萬清軍如同潮水般攻勢,一萬多明軍還是非常艱難,傷亡率一度逼近兩成,若非炮兵的持續輸出和最后八千生力軍的即時反攻,恐怕也在崩潰邊緣了。 朱由榔雖然已不是第一次看見這種慘狀了,但心中還是有些戚戚然。 他下令讓周邦吩咐民夫營,將陣亡的一千多將士遺體統一埋葬在城西空地,那里依山傍水,以前建有靖江王的別苑,是個好地方。 同時也組織人手,照顧傷員,在這個時代一半以上死亡的士兵并非戰死沙場,而是死在了落后衛生條件之中。 為此他還特意詢問了城中是否有酒鋪,而一番詢問之后,令朱由榔欣喜的是,明末居然已經有高度的蒸餾酒了。 這就是他自己孤陋寡聞了,事實上蒸餾釀酒是宋代就有的技術,到了明代,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了。 西南地區氣候潮濕,老百姓喜歡飲酒,除了自產的米酒以外,同樣存在不少蒸餾酒作坊。 于是一聲令下,從城中三處酒坊內,把所有高度烈酒全部買走,讓照顧傷員的民夫營用以給傷員清洗傷口。 說起來還是周邦經驗豐富,專門下令讓人注意監督不準民夫和傷兵偷飲,違者重罰。 同時朱由榔還讓人尋找未經染色的白色布帛用以包扎,但哪家鋪子會存這么多沒染色的布匹???最后還是在兩家專門售賣喪葬用品的鋪子以孝布充當…… 雖然大家對這些措施不知所以然,滿心疑惑,但穿越成皇帝就這點好,他不必費心思解釋什么,圣旨就是圣旨,只要不是太過分,下面會去執行的。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至于他們的疑惑,等看到效果以后就會自然消解了。 其實朱由榔還有些自責,他早些時候怎么沒想到這些呢?若是早些準備,也不至于現在如此倉促。 除了傷亡的士卒,還有另一群人需要安置,此戰除了大量殺傷清軍外,在追擊清軍時,還俘虜了一千多人。 關于這些人的安置,君臣上下一致的看法是不能放在城內,以免鬧出什么“奪門迎敵”的事兒來。 想來想去也不好殺了,畢竟殺俘不祥嘛,而且現在這么缺人,殺了多浪費??? 想來想去,最后還是抽出一百多人看管起來,安置在羊馬墻后面,按照之前舊例,編為贖罪營,充當敢死隊什么的。 戰后召開會議,各位將領的心情都還算不錯,雖然傷亡不小,但戰果同樣豐厚。 殺傷多少清兵都是小事,關鍵還是在于士氣。過去雖然大家做好萬全準備,但這畢竟是十萬大軍,從上到下都是戰戰兢兢。同樣的道理,之前的清軍可謂是勢在必得,士卒氣勢鋒銳,企圖一舉破城,此戰之后,也是一次嚴重打擊。 還有便是在羊馬墻和壕溝,繳獲了大量清軍遺留的武器,大概完整還能用的有刀矛超過五千多套,還有弓箭、火銃等數百,甲胄三百套。 朱由榔將這些武器除了部分補充軍隊消耗外,其余都撥給了周邦,讓他用這些武器再裝備兩個民夫營作為輔兵。 而對于朱由榔而言,最為欣慰的便是從今天的表現上看,光復中軍那些從兩廣各地募集不久的青壯新兵經歷了數月鏖戰,總算逐漸成熟精銳了起來,已然不輸清軍綠營。 至于接下來的防守方略,卻也不用過多商議了,因為今天所發生的一切,完全可以作為未來防守作戰的范本! 清軍若是小股來犯,便直接從第一道壕溝抵御,若大股來犯,便將兵力集中于第一道壕溝和羊馬墻兩線,壕溝遲滯其速度,層層抵抗后退至羊馬墻,依據地勢,憑借火炮支援阻擊清軍。 而后待清軍被阻,不斷殺傷,士氣低迷后,城內突然放出預備隊,發動反沖鋒。 就目前而言,這套戰術完全有效!一眾君臣也都認同,當然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這就是后來十八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和拿破侖戰爭時,雙方運用的攻防戰術,這也算是人類軍事史上最早的步炮協同戰術了…… 第60章 湖南風云 湖廣布政使司 常德府西南的一座縣城之內 這里有個極好聽的名字——桃源縣 是的,這里就是陶淵明說的那個桃源,因為在東晉時常德又稱武陵。 李定國坐在縣衙主位上,這些天明軍的進展可謂神速,李過率先鋒部隊剛到辰州,辰州城內便一片慌亂。清廷任命的那個辰州知府乃是個鐵桿漢jian,當初借著清兵兵勢干了許多腌臜事,僅僅不到兩日便被城內士紳作計砍了腦袋,明軍就貫城而入了。 于是明軍只在辰州休整一天,卷走了府庫存糧后,繼續東進,直到此時抵達常德府,但李定國也懶得去打常德府城,而是直接占了下游的桃源縣,并讓李過組織先鋒軍先行渡過沅水南下。 此時,他面前正站著一個其貌不揚,穿著粗布衣服,看起來與尋常百姓無異的中年人。 “都督,長沙城內已有十余家明確表示愿共襄義舉,此外城內駐守西門的蔣參將原是湘陰人氏,早就不滿清軍肆虐鄉里了,屆時里應外合,當愿為都督拿下城門!” 那人拱手激動的稟報道 湖廣是江南大省,既是產糧重地,又是科舉大省,明清兩代,許多朝廷重臣和風云人物都是從這里走出去的。 面對清軍南下,軍紀敗壞,四處搶掠,動輒屠城都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這幫家伙搞剃發易服,這對許多尚有良知的讀書人就實在難以接受了。 孔子說過“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披發左衽,那是胡虜才做的姿態,是幾千年來都被文化人瞧不起的。別說漢族,就算當初同樣入主中原過的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在建立王朝之后,也無不改變了落后習俗,開始學習漢地禮儀。 你滿清比元朝,比成吉思汗、忽必烈還牛逼嗎? 除了文化習俗上難以接受外,還有政治方面也難以容忍。 要知道,之前的改朝換代,農民起義也好,奪權篡位也罷,新的王朝總不可能就讓皇帝一個人治理天下吧?他管得過來嘛? 管你唐宋元明,還是什么西夏、遼金,總是要大量的讀書人、士大夫來加入統治階層,參與國家治理。 故而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br> 也就是說,在過去,只要你夠卷,努力讀書,不說能成為一任地方父母官,名聲顯赫,就算如楊廷和、張居正那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是不可能。 結果現在滿清入關,不僅你以前考的什么秀才、舉人全都不作數了,而且還告訴你,從今以后,無論你多能卷,讀書多厲害,文章寫得多牛逼,對不起,你都得給一幫大字不識一個,大興安嶺老林子出來的野人當狗! 是的,一直到清朝中期以前,中央一級官職,包括六部尚書,侍郎等,以及地方各省巡撫、總督都是滿族專有的。 后來雖然搞出了滿漢兩個六部尚書,但漢尚書的地位也遠不如滿尚書。至于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更是直到太平天國以后才向漢人開放。更別說議政王會議、軍機處這種緊要關鍵,基本都不會給漢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