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40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短短幾天之內,周邦帶著一眾府衙屬吏安排得井井有條,朱由榔這才驚訝發現自己居然一直沒有發現身邊還有個“蕭何”的干吏,不禁對這位老先生更加高看一眼,暗想戰后或可讓他替代曹曄留下的廣西巡撫位置。 就在城內這邊工作快要完成時,滿清大軍也正式趕到,將整個桂林城團團包圍。 十萬大軍是什么概念?現在桂林城內連軍隊加上婦孺百姓在一塊都沒有十萬人。 “黑云壓城城欲摧” 連環營寨一個接一個望不到頭,旗幟覆蓋了整個地平線,由于城池外圍的房屋和樹木都被明軍清空,清軍只得外出十里砍伐樹木,修建營寨,于是二十里內林木為之一空,只留下光禿禿的紅土地。 孔有德望了望天色,又打量了一番遠處戒備森嚴的桂林城。那是南明朝廷乃至于漢地十八省最后的反抗支柱,他記得去年那個小皇帝在潮惠擊潰佟李所部后,江南許多士民都有所震動,一些窮酸文人還在私底下說什么“一柱擎天,策起江南血氣;萬夫振臂,重匯九省河山?!?/br> 這回,他就要打斷這幫人的“擎天柱”、“脊梁骨”! 而后肅然對身邊將佐吩咐道 “趁天色未暗,帶五千人去試一試?!?/br> 鼓聲震動,令旗飛舞,清軍營寨都還沒扎好,當天的試探性進攻就開始了。 五千清軍綠營在一員總兵指揮下,如浪潮般開始對桂林城第一道防線發動進攻。 即將決定南明朝廷存亡與清廷南方戰線安危的桂林保衛戰正式打響…… 第56章 桂林保衛戰 第一道壕溝內,只有郝搖旗的三千人,當然不可能覆蓋整個圍繞著桂林城的防線,僅僅只是布置哨兵而已,好在守城方居高臨下,有著視野上的優勢,從城樓上遠遠便能看到清軍的主攻方向,又以令旗指揮前線,郝搖旗這邊也就能迅速集結起來,應對一個方向上的敵人。 帶隊的清軍總兵也是沙場老手,讓五千人分為三個波次,逐漸靠近,而后以弓弩輪番射擊(這個時代弓箭的射程往往要比火銃遠些),不過這對壕溝內的明軍實在殺傷有限。 所謂壕溝不僅僅只是挖個長坑而已,坑內挖出的土也會被堆積在對敵的一邊,這樣士卒在坑內便能直接將火銃架在土堆上依靠掩體射擊。 果然,清軍見弓弩效果不大,繼續集群沖鋒,這時滿清入主中原還沒幾年,綠營兵們倒也還沒后世影視劇中戴著紅纓帽,穿著“勇”字的兵號服模樣,穿著雜七雜八,有不少身上甚至還是大明軍隊制式的鴛鴦戰襖。 不過那丑陋的“金錢鼠尾”還是十分有區分度的。 “穩??!” 郝搖旗高聲呼喝,身邊數百名鳥銃手已經點燃了火繩,掰開擊錘。 自從佛山鎮的軍工業建立起來后,武備局先后向桂林方面運輸了一千五百支鳥銃,不得不說,經過制度改革之后,這些新造的火銃無論是質量還是制作效率都比以前太監們的兵仗局所造好得多。 起碼不容易炸膛了,故而目前兩萬多明軍手里大約有三千多支可用鳥銃,以及三眼銃等簡易火器若干。 郝搖旗作為一線部隊,手下分到了四百支,他并不打算搞什么三段擊,壕溝內地勢狹小施展不開,所以他打算直接一波齊射將對方擊潰。 “藤牌!” 帶頭的清軍千總喝令一下,數百名藤牌手頂在最前方,其余近千長矛手交叉站立,小跑沖刺。 “預備!” 四百多支鳥銃紛紛瞄準 “放!” “砰!砰!……” 清軍前列瞬間倒下一大片,后面的士卒也在巨大傷亡下要么匍匐,要么后退。 這里距離明軍鳥銃不過三四十步的樣子,藤牌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一番齊射下,清軍傷亡過百。 “弟兄們,沖??!” 郝搖旗提起長矛,第一個奮勇躍出壕溝向已經散亂的清軍陣列沖去,身后過千士卒也有樣學樣,開始反沖鋒。 清軍遭受打擊后,本就散亂,再面對上千寒光閃閃的矛頭,不到一刻鐘就潰散了。 后面的清軍總兵也不沮喪,面無表情,揮了揮手,讓第二波清軍接著進攻。 如此反復沖擊三次之后,清軍已經在陣地前留下了數百具尸體,時間也過了一個多時辰,清軍總兵見天色將暗,便讓麾下大軍回營。 “如何?” 孔有德坐在軍帳案前,仔細端詳著地圖,隨口對進來匯報情況的總兵問道。 “王爺,明軍壕溝約有三千士卒駐守,難以分開守備各處,只能在我大軍的主攻方向聚集頑抗?!?/br> “三千人?這取得了什么用?” 孔有德皺眉 “末將觀察那壕溝之后尚有羊馬墻與第二道壕溝,許是存了層層抵抗,拖延時間打算?!?/br> 孔有德微微頷首 “拖延時間,還是想等那西軍殘部從北面過來么?” “不必管了,所謂一力降十會!我軍乃敵五倍,去傳令李養性、王允成、馬雄,再加上你那五千人,再通知耿、尚二王,讓他們各出一萬兵馬,明日分作三路一同進攻!我看他們怎么防!” 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這三個早期就降了滿清的漢將麾下兵力結構比較奇怪。 他們本身有親自統轄大約萬人的直屬精銳部隊,這些部隊是直接屬于八旗漢軍編制的,可以類比為八旗部隊中的“獨立師”。 而除了直屬部隊外,又各自管轄有數量不等的綠營。這些人大多是清軍入關后投降而來的明朝官軍和農民軍,分給各個綠營總兵統領。 諸如他吩咐的李養性、王允成、馬雄均為明朝降將,而他自己的親信部隊此時并未出動。 ------------------------------------- 桂林府衙之內,燭光映照正堂,一眾君臣聚集議事。 朱由榔今天算是松了一口氣,本來他一見清軍還沒扎完營就要發動進攻還大為驚駭,沒想到只是試探而已。 “諸卿,接下來明日防務作何安排?” 高一功首先出列,他是此次桂林保衛戰的總指揮,而趙印選只是協理,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高一功級別更高,乃是都督,同時也是考慮到忠貞營舊部和孔有德等人交戰日久,更為熟悉。 “據臣對孔賊一貫了解,今日既已試探完,估計明日便不會繼續輪戰,而是直接集結數萬大軍企圖一舉突破三道防線?!?/br> 言畢,身旁的趙印選也出言道 “既如此,陛下,我軍當加強壕溝兵力,至少要有萬人以上,方能抵御清虜啊?!?/br>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陛下,外圍壕溝太長,就算投入萬人也難以面面俱到,臣以為不如直接放棄壕溝,收縮至羊馬城防守?!?/br> 高一功身后的袁宗第如此說道 趙印選聞言皺眉 “這才守城第二日,便棄了外圍壕溝,以后又當如何?” 朱由榔也頗為踟躕 高一功倒是不顧兩人爭辯,接著道 “除此之外,還需防范孔賊所部炮隊,其人乃是遼東出身,尤善使炮兵,當初投降韃虜時也帶走了不少炮卒和工匠,之前我軍于巖關一帶防守時,便遭清虜紅夷大炮所創,據之前所查,其軍中約有紅夷大炮二十門,能射數里,恐怕就算我軍縮到羊馬墻內,也討不到便宜啊?!?/br> 一眾君臣陷入了沉默,難道羊馬墻也不要了么?這才過兩天,城外陣地就基本易手,那最多再過三四天就得進入殘酷的城墻攻防戰了…… 突然,朱由榔像是想到了些什么,轉頭對站在眾人末尾的工部郎中陳筱問道 “陳卿,那佛郎機軍官在哪?” “回稟陛下,正在城內休整?!?/br> “嗯,去把他叫來?!?/br> 不一會兒,在眾臣疑惑的目光下,那名葡萄牙上尉軍官佩德羅走進府衙,單膝跪地向皇帝致敬。 這年頭的洋人可沒一百多年后那么囂張,此時工業革命還沒爆發,地理大發現雖然已經取得輝煌成果,但殖民運動才剛剛上路沒多久,面對這個神秘的東方大國,歐洲人普遍還是相當敬畏的。 “佩德羅上尉,你手下的大炮從城墻上能打多遠?可以夠得著城外最外圍的壕溝嗎?” 在陳筱的翻譯下,朱由榔輕聲詢問 “尊敬的皇帝陛下,我們帶來的這十八門火炮,乃是三年前才剛鑄成的海軍制式的最新型長身管火炮,完全可以超越您說的那個距離,當然您的士兵不能站在那附近,否則會傷到自己人的?!?/br> “那清軍的紅夷大炮能打這么遠嗎?” 朱由榔接著好奇問 佩德羅有些茫然,什么紅夷大炮? 朱由榔見他迷茫,于是讓陳筱給他解釋了一下紅夷大炮的來歷。 聽完佩德羅不屑地笑了笑 “陛下,那不過是荷蘭人半個世紀前的技術而已,怎么可能與幾年前才鑄成的新銳大炮相比?” 聽到這里,朱由榔若有所思,而一旁的趙印選卻依舊完全反應過來了,馬上出聲贊到。 “陛下此策甚妙!也當讓這孔賊嘗嘗火炮的滋味!” 第57章 以炮制炮 次日上午,清軍埋鍋造飯,飽餐一頓后,數萬大軍如潮水般開始涌動起來。 在鼓號和旌旗的指揮下,先是城東、城西兩個方向的耿仲明和尚可喜部各自聚集了上萬人馬,以一兩千人為一個沖擊集群,擺出雁形陣的架勢出來。 而在作為主攻方向的孔有德所在城北大營,清軍李養性、王允成、馬雄三個總兵各自率領數千人馬,合計近兩萬前出,聚為一道長長的黑色“地平線”。 孔有德站在臨時修建的高臺上,遠遠眺望整個大軍陣列,十分滿意。 在古代戰爭中,不同于一般人的認識,雖然我們從歷史上動不動就能看到十萬大軍乃至幾十萬大軍的記載,但其實這些軍隊在真正作戰的時候,是很難同時將如此多的軍隊投入一線的。 倒不是說不能投入,而是因為信息溝通困難,如果只有幾千上萬人,還能通過各種手段傳達命令,但一旦多到好幾萬,極容易顧此失彼,亂作一團。 而且封建時代的軍隊紀律性都很差,一旦沒有軍官和親兵彈壓,潰散只是時間問題,故而指揮官必須隨時保證部隊在自己的監控之下。至于真正能夠讓十幾萬大軍同時投入一個狹小地域廝殺,在上級指揮系統難以聯系時,還能繼續按既定目標戰斗的軍隊,那就得等到拿破侖時代才有了…… 所以一般在這種情況下,要么會分兵多路,要么則是分作幾個部分,只將其一部投入戰場,尤其是現在這種攻城的情況下,縱使你有十萬大軍,可也只能從那城墻周圍十幾二十里的地方才能攻進去,兵力很難完全展開,所以要是把十萬大軍同時砸進去,除了會讓一眾清軍亂作一團,指揮失靈外,并不會取到什么好效果。 故而此次孔有德同時投入近四萬大軍,已經快到極限了。 明軍這邊也不含糊,今天拂曉時候,駐守在羊馬墻和第二道壕溝的八千明軍抽調出五千,全部進入第一道壕溝加強防守。 而剩下的三千人也被集中到了羊馬墻后,城內還抽調出兩千人出城,也集中在羊馬墻,形成一個雙防線的縱深。 清軍總兵李養性親自帶領八百家丁,披甲持盾,揮刀沖鋒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