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錢的日子 第232節
在農學社的“試種”實驗中,占城稻發揮出了極強的潛力,然而卻未能適應兩浙一帶的某些病蟲害。因此比不過某些在本地生長的抗病稻種——這令沈括有喜有愁,糾結異常。 明遠裝作沉思了很久,小心翼翼地問沈括:“如果將占城稻的稻種,與本地稻種‘雜交’呢?” “雜交?” 沈括一時沒能明白明遠的意思。 明遠只能解釋:“將占城稻和本地稻種放在一起,讓……讓它們共同繁育出下一代……” 沈括嗖的一聲站起來,轉身就要離開海事茶館——這時候戴娘子的飲子都還未送到。 還沒等明遠勸他回來,沈括突然又轉身坐下,說:“那豈不是要等明年才能嘗試了?” 明遠搖頭笑道:“不一定……史尚將這稻種帶回來的時候曾經提過,南方種水稻都是一年兩熟,甚至有地方可以做到一年三熟的?!?/br> 他沖茶館外望望:“我看杭州眼下地氣溫暖,也許這兩熟,也是能做得到的呢?” 沈括又是“啊”的一聲,直接起身,這回是真轉身走了,直接走出門外。 而這時戴娘子剛剛將飲子送來,只能與明遠面面相覷。 “師兄??!” 不知什么時候,種師中也來到了茶館里,在明遠身邊悶悶地坐下。 明遠只得將原本給沈括準備的飲子塞給這個十四歲少年,柔聲問:“端孺,怎么了?” 種師中郁悶地道:“沈先生明明是我們算學社的呀,怎么現在盡為農學社的事上心了呢?” 明遠當然明白沈括為什么如此上心——大宋向來認為農業是立朝之本,這片土地上這么多人口,糧食安全極為重要。 如果沈括能夠解決占城稻抗病蟲害的問題,就能令兩浙路、荊南路的水稻產區產量大幅上升。這在朝中看來將是極大的殊勛。 至于沈括—— 明遠在心中呵呵了兩聲,心想:他哪里是“算學社”的,沈括明明就是個“雜學社”的嘛。 但是沒辦法,眼前的小師弟也是需要哄的。 明遠只能絞盡腦汁想了一陣,問種師中:“要不我們再討論一下‘雞兔同籠’問題?” “雞兔同籠?” 種師中笑了。 這是他在陜西時就能解開的算學題目。 明遠心虛地收回了剛才的話,想了半日,最終還是撿他熟悉的領域,將博弈論里的“囚徒困境”問題講給種師中聽,終于成功地把種師中困在了一大堆思緒里,他自己才得以順利脫身。 不知不覺,已是日頭西斜。地面上的暑熱已經散去不少。 茶館墻壁上掛著的自鳴鐘眼看就要敲鐘五下報時。 常來茶館的海商們一向知道戴朋興打烊打得十分及時,晚間也不會多留,此刻茶館中便只有寥寥幾人。 明遠依舊留在茶館里,打算等暑熱完全散去之后,再從這里出發,往杭州城中去。 這時門外忽然進來一人——三十來歲年紀,臉頰瘦削,膚色微黑,身穿式樣普通的素色長袍,戴著短幞頭,挎著一個大大的竹篾編的箱子。 明遠見過這人,也曉得他大多數時候都會待在這茶館里直到打烊。來茶館的主顧中,他幾乎每天都是最后一個走的。 明遠雖然見過此人,但他自己事忙,因此對此人從未關注過。 此刻來人進來,見到茶館里已經不剩幾人,忍不住流露出失望之情,輕輕地嘆了一口氣。 卻見明遠笑著走來,熱情地招呼:“怎么稱呼?” 來人待在海事茶館的時候挺多,因此知道明遠是個“人物”。當時便受寵若驚地道:“明郎君,我……在下,小弟……那個,勞忠實。是,浮梁……江西浮梁縣人氏?!?/br> “原來是勞兄!” 明遠直接忽視了那些語無倫次,伸手將人請入座中。 勞忠實頓時更加拘束了,如坐針氈般地坐了一會兒,趕緊謝過了戴娘子送來的茶水,然后小心翼翼地問:“那個……我打聽的……有消息嗎?” 明遠不知道他打聽了什么,而戴朋興偏巧又不在,因此明遠很誠實地對勞忠實表達了這一點。 勞忠實頓時將打開那個帶來的竹編箱子,將其放在桌上,一面從里面拿出一件用布抱著器物,一面告訴明遠:“我來此,是想要問一種顏料……家鄉有位前輩偶然得來,燒出了這樣的瓷器,” “當日他說這顏料是從夷人處得來,但是忘記問這顏料的名字,也忘了問那夷人海商的名字……他說問了……也記不住?!?/br> 勞忠實臉上露出幾分尷尬的表情。 然而明遠臉上的表情在勞忠實打開包裹的那一刻徹底凝固了。 他屏住呼吸,緊緊盯著從包袱中顯形的那只大瓷盤,瓷盤上一圈是鮮艷明麗的藍色纏枝牡丹紋樣。 這樣鮮明的藍色調,和眼前瓷盤上抽象卻精致的紋樣,令明遠腦海中只有一句話。 “天青色等煙雨1……” 他突然一轉身,望著匆匆忙忙迎出來的戴朋興,道:“快,老戴,替我去找夏奧里塞和達伊爾……請他們去問問這城里的海商……” 勞忠實在旁傻愣著,他抱著這只瓷盤在海事茶館里進進出出已經好幾日了,還真的沒有見過任何一人對他這枚瓷盤如此驚嘆過。 只聽明遠對戴朋興繼續交代:“請他們幫我打聽一種,名叫蘇麻離青的染料?!?/br> 第217章 千萬貫 戴朋興與勞忠實聽見“蘇麻離青”這個名字, 都很驚訝。 只見明遠想了想,又說:“或許是發音相近的名字,叫‘蘇勃泥青’, 也說不定。老戴你替我去問問?!?/br> 見到明遠興致如此之高,戴朋興應了一聲, 馬上就要出門。 明遠卻趕緊將他叫?。骸氨副? 我忘了看時間,很快就要六點了, 你都到了‘下班’時間,我可不能再支使你干活了?!?/br> 他又笑著轉頭望向勞忠實, 道:“勞兄這件事著急嗎?明日再問可還來得及?” 勞忠實茫然地搖搖頭:他已經在這海事茶館里混跡了這好幾天了,耽擱一個晚上,自然是不著急的。 明遠便笑著邀勞忠實重新入座:“既然如此,那你我不妨再隨意聊聊?!?/br> 他望著局促不安坐定的勞忠實, 笑著問:“方才勞兄說是江西浮梁縣人, 莫不是住在景德鎮上吧?” 勞忠實又是一驚, 將雙眼睜圓,結結巴巴地問:“小……小郎君去過我們那兒?” 明遠微笑著搖搖頭:“不曾親至, 但久仰大名?!?/br> 勞忠實偷偷看了一眼戴朋興,只見戴朋興臉上也有些迷惘之色。勞忠實便再也沒能忍住, 偷偷伸出手,撓了撓后腦。 明遠見了便暗嘆:如今北方諸窯名聲在外。而后世赫赫有名的“瓷都”, 如今只怕還只是一個藉藉無名的小鎮子。 “兩位, 如今天下名窯,以哪家為尊?” 明遠狀似閑聊般問坐在對面的戴朋興與勞忠實。 “定窯——” 戴朋興給出答案。 “鈞窯——” 勞忠實幾乎同時作答。 兩人的答案并不一樣, 各自開口之后便相互看了一眼。 明遠索性將身體向椅背上一靠, 抱著雙臂, 微仰起頭,在腦海中迅速回想—— 后世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 據傳汝窯興盛二十年便遇上了“靖康之變”,算起來現在應該還未興起。 官窯的產出向來為皇家所壟斷,民間輕易見不到,對后世的影響要大過當時。 哥窯神秘莫測,后世甚至無法確定它存續的準確時間和地點,只有幾件表面布滿“金鉤鐵線”的珍貴瓷器傳世。 所以五大名窯為世人所熟知的,如今只有“色如霜雪”的定窯,和“窯變萬千”的鈞窯。 但很明顯,這兩座窯所出產的瓷器,多為士大夫和貴族所喜愛,因此也非常昂貴。 民間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窯一片”的說法,套用在定窯身上據說也適用。而遼人與高麗的貴族也都以擁有一件鈞窯和定窯瓷器為榮。 想到這里,明遠突然坐直身體,眼中流露熱切,開口問戴朋興與勞忠實:“那么……夷人海商最青睞的是哪一種瓷器?” “這——” 戴朋興與勞忠實相互看了一眼,都覺得這個問題有點難以回答。 “夷人海商……從我們那里買入的瓷器……還挺多?!?/br> 勞忠實老實巴交地回答,他只陳述事實,但卻避開了類似“最青睞”這樣的評價。 “福州與泉州,在距離海港不遠的地方都設了窯廠,專門出產賣給夷人海商的瓷器?!?/br> 戴朋興補充了一句。他昔日曾經在沿海一帶跑船,對各地的情況很了解,自然也知道瓷器是向夷人海商出口商品中的“大頭”。 “但是……” 戴朋興與勞忠實相互看看,都道:“賣給夷人海商的瓷器……大多賣得很便宜,以粗瓷或者是最簡單的純白釉為主?!?/br> 戴朋興補充:“這是各自審美不同罷了。夷人海商大多喜歡色調明快的,我就遇上過一個海商,嫌我們這里最好的龍泉瓷太過素雅了,顏色不好看,器型也和他們慣用的不大一樣……” 明遠:啊這…… 龍泉窯以仿柴窯起家,如今已經能將“雨過天青釉”做得爐火純青,釉質宛若青玉一般。 卻偏偏不對夷人海商的胃口。 “所以我們雖然大量出口瓷器給夷人,但卻只是賺著窯工們靠勞力堆起的一點微薄利利潤?” 答案雖然很扎心,但戴朋興與勞忠實最終還是點了點頭。 他們都見到明遠那對秀雅的眉頭緊緊鎖起,忽爾又舒展開。 明遠在兩人面前自如地舒展一下身體,臉上重新浮出笑容,道:“這不著急,讓我們先找到‘蘇麻離青’再說?!?/br> 他記起自己本時空的歷史上,來自中國的瓷器,可是曾經一度風靡西方,令所有人為之傾倒的。幾百年后都能做到的事,沒理由現在做不到。 這般想著,明遠瞅了一眼墻上懸掛的自鳴鐘。 時針已經快要指向正下方。六點整海事茶館就該打烊了。